书城心理心理学让你内心强大
26988300000025

第25章 不做情绪的奴隶(3)

曾经有一段哲学家和渔夫的对话,内容是这样的:

哲学家问:“你懂哲学吗?”

渔夫回答说:“不懂!”

“那么你至少失去了一半的生命。”

哲学家又问:“你懂数学吗?”

渔夫回答说:“不懂!”

“那么你至少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生命。”

突然,一个巨浪袭来,打翻了两人乘坐的小船,哲学家和渔夫都掉进了水里。哲学家在水中胡乱地挣扎。

渔夫问:“你会游泳吗?”

哲学家回答说:“不——会。”

“那么你失去了百分之百的生命。”

那些终日为了无名的事情忧愁烦恼的人不妨问一问自己,这么忧心忡忡到底为了什么呢?整天为了尚未到来的未来担心有意义吗?时常提醒自己,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远离焦虑,过好当下的生活。

何必折磨自己——自责并非自省

这是一个关于自省的故事。

张老汉住在一个破旧的四合院里,一个院子住了好几户人家,每天鸡鸭猫狗的,吵闹个不停。这几天,张老汉家突然遭了虫,蛀掉了他心爱的花草不说,还爬到了他的床上。为了杀虫,张老汉买了一瓶药,在屋里屋外、大大小小的角落里撒了一遍。

虫是杀光了,可是杀虫的药也将邻居李奶奶家的鸡药死了。对门的李奶奶拿着笤帚打上了门来,只喊着“你赔我鸡,你赔我鸡……”。张老汉反驳说:“如果不是你的鸡偷吃我的米,怎么可能被药死呢?那是自作自受。”两个人吵了近一个小时,最后在其他邻居的劝说下才各自回家。

李奶奶走后,张老汉非常生气,觉得自己特别冤枉。生气归生气,他分析了一下,这件事他还是脱不了干系。就算李奶奶的鸡平常总是偷吃他的米,但也罪不当死。如果自己杀虫的时候早点通知人家,让她把鸡关在笼子里,也不至于最后都给药死了。思来想去,张老汉想明白了,决定拿上钱,去给李奶奶道歉。

这是一个关于自责的故事。

李丽的丈夫去世了。悲伤的她每天都在回想事故当天发生的事。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丈夫要去约见一个大学的同学,其实也是李丽的同学。李丽本想跟着一起去的,但是丈夫担心妻子有孕在身,受热受累的太辛苦,就决定一个人去。临走时,丈夫还不停地嘱咐说:“你再睡会儿吧,我一会儿就回来。”哪知这句话成了丈夫生前最后一句话。

李丽始终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整日地以泪洗面,不停地自责说:“如果我陪他去,提醒他当心过往的车辆,就不会……”说着,她又失声地哭了起来。这三个月来,她都在不停地自责中生活,就像祥林嫂失去了阿毛之后,每天用尖锐的话指责着自己,恨不能将意外移到自己的身上。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个人有自省的习惯是件好事。在不断地回顾内心,审视思想的过程中,我们能够重新地认识自己,也能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给出相应的评价,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修正自己为人处世的方法。

唐朝时期,唐太宗很器重党仁弘,因为他办事干练,颇有才识韬略。在高祖时期,他已经历任南宁、广州都督。后来,党仁弘贪污受贿,按当时的律法应当被处死,但唐太宗怜惜他是开国功臣,于是为他求情,免其一死,将其废黜为平民,流放钦州。

事后,太宗常常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安。于是,他召集群臣到大殿,向他们检讨说:“国家的法律,皇帝应该带头执行,而不能出于私念,不受法律制约,失信于民。我袒护党仁弘,实在是以私心乱国法啊。”后来,他还写了一道《罪己诏》,其中说道:“朕有三项罪过:识人而不能明察,是一罪;因私情淆乱法令,是二罪;亲近善人而未予赏赐,讨厌恶人而未予诛罚,是三罪。”唐太宗向大臣宣读后,立即下令将他的《罪己诏》向全国的臣民公布。

晚年时期,唐太宗反省自己的一生,写了《帝范》十二篇赐给太子,并训诫道:“你应当以古代的先哲圣王为师,像我这样不足以效法。我即位以来,过失之处不少,比如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常有兴造、犬马鹰雕无论多远也要罗致来、游幸四方使各地供给烦劳,这些都是我的大过失,千万不要认为这是正确的而效法。”

古人强调“自省”,即使帝王犯了错也要下“罪己诏”,或者斋戒沐浴、诚心忏悔改过。唐太宗的一生,也是在不断犯错、不断反省中度过的。

不过,当一个人自省犯过的错误时,需要把握一个适当的度。一旦将自省变成了自责,反省的意义失去了,情绪的困扰却会接踵而至。如果真的变成了祥林嫂那般的自怨自艾,岂不是要在自责里毁掉一辈子的生活。

当我们说错话、做错事时,需要自省来帮助我们调节认识和行为,但是,千万不要用自责来折磨自己。自责并非自省,自责虽然能够起到反省的作用,却因为过分强烈的感情色彩,让原本理性的反思变成了感性的诉求。那样非但于事无补,还可能南辕北辙。

另一种沟通方式——情绪冲突

你有没有与人冲突的经验?你会不会因为和他人发生冲突而情绪沮丧或者大发脾气呢?一般人看来,工作上或者生活中的冲突,只会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急转直下,而且还会造成神经紧张、不安和混乱。冲突不仅破坏了一个工作团队的和谐气氛,也让人与人之间难以自在相处。所以,人人都在小心说话,谨慎做事,尽力避免冲突的发生。

换一个角度来看,冲突或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正如通用汽车的史隆所说:“意见相左甚至冲突是非常必要的,也应该是受欢迎的一件事。如果没有意见纷争和冲突,员工之间就无法相互理解,没有了相互理解,领导组织只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实际上,我们可以将冲突看作是另外一种彼此沟通的方式,虽然有时候因为情绪激动、语言失当,可能造成彼此之间的僵持。当情绪风暴过去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正是因为每一次的冲突矛盾,才让彼此之间更加了解。

张瑶开始工作时,对办公室的冲突一直心生畏惧,每天小心翼翼地来去,大气都不敢出一声。时间长了,她才发现,办公室里零星的争执和偶尔的擦枪走火根本就是家常便饭,通常都是两个人声音提高了一些,揪着一个问题说来说去,实在讲不下去时就不欢而散,并不会撕破脸皮,弄个你死我活。在单位里,有两个老资历的大姐,就是这种“家常便饭”的主角。

王姐和刘姐在公司工作快十年了,按理说早就应该有了默契,不会再有什么大的争执。可惜的是,这两位都不是忍气吞声的主儿,每次遇到意见不合,必定大声地吵起来,将两个人之间的争论变成办公室里的特别节目。

王姐和刘姐算是业务上的顶梁柱,两个人手下都有一群小兵,一旦有了策划的案子,两个人就开始“嘶吼”起来。一开始,她们只是纯粹地就事论事,讨论到底哪个小组的策划方案更有价值,然后就越说越离谱,从讨论工作渐渐变成了人身攻击。任何情绪性的字眼、互揭老底的中伤全都使了出来。各组的成员一般都是新来的员工,或者是年纪尚轻的小女孩,一边听着两个人的陈年旧事,一边缩着头趴在桌子上,生怕一颗流弹就要了自己的小命。

庆幸的是,吵归吵,情绪过后,两人依旧能够心平气和地工作。就像两个闹了别扭的小孩一样,没过半天又在一起玩了。午饭过后,王姐肯定会给刘姐带回来一杯咖啡,然后两人重归于好,继续为了下一个项目竞争。

张瑶有一次忍不住问王姐说:“您和刘姐吵架,那都是闹着玩的吗?”“当然不是了,工作上的事儿能闹着玩吗?每次咱们组的方案通过,她总是心里不高兴。一不高兴就找我碴,那我能让着她吗?”张瑶越听越迷惑了,接着问:“你们吵了这么多年,感情还这么好?”“唉——”王姐叹了一口气说,“怎么说呢,吵吵闹闹十几年了,每次吵架之后都能多了解她一点吧!现在啊,整个单位里我最了解她,她也最了解我,虽然工作上还是水火不容的,但是我俩走了谁,剩下的那个人都不会高兴。”张瑶听了,顿时有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幸好王姐和刘姐没有真的走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冲突发生非常容易,一句重话或者一个轻蔑的眼神就能导致一场“战争”。实际上,冲突往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即使没有环境的影响,我们自身也会发生冲突。与其小心翼翼地避免冲突的发生,不如将可能发生的或者已经发生的冲突当作和对方的一次激烈沟通。冲突之后雨过天晴,长久积压的负面情绪得到了释放,双方也能在一个更加了解彼此的基础上重新起跑。

很多人为了情侣间或者夫妻间的冲突苦恼不已,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两个人在一起总是要吵架的。在一起时间长了,总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矛盾和争执也在所难免。恶性争吵和人身攻击都会伤害彼此的感情,但是坦诚开放的争吵却可以变成一种健康的沟通方式,甚至可以说,两个人时不时地吵一架并不是坏事,反而能够促进沟通和理解。

既然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就要学会和冲突一起生活。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冲突,将无法回避的冲突当作是一次自我成长和了解他人的机会。双方可以在对方的职责和性情上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及时地解决冲突也为彼此打开一扇心灵之门,为今后的沟通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