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五千年世界史
26991500000023

第23章 世界近代卷(1)

资本主义的曙光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改变世界的发现

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及黑海北岸等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西欧人得不到东方的香料、丝绸和黄金,便想开辟一条到达东方的新航路,而走在前面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葡萄牙支持达·伽马开辟从非洲绕道去东方的航道;西班牙便支持哥伦布另辟蹊径,从相反的方向寻找去东方的航路。

哥伦布全名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1-1506),生于意大利******,卒于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哥伦布是个航海家,相信地球是圆形的,他制订了一个海上探险计划,计划从西欧出发,一直向西航行。他认为,只要一直向西,总有一天会到达东方的中国、日本及印度。但是哥伦布受马可·波罗和托勒密的误导,错误地认为从西欧经过大西洋到日本去的距离不足3000英里。当他把自己的探险计划上报西班牙王室,以寻求支持时,女王由于对地理的无知而接受了他的请求,答应向他提供人力、物力。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带着西班牙国王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可载重百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航行很顺利,没有遇到什么意外,但是日复一日的海洋景象让水手们越来越不安,最后连哥伦布也慌了。因为按照他的计算,已经应该到达日本了。为了安抚焦虑的水手,10月9日,哥伦布向众人表示如果在三天之内仍看不到陆地,就转航回去。就在大家绝望的时候,一个海岛(属于巴哈马群岛)出现在视线里。这个海岛对哥伦布一行来说,犹如黑夜里的灯光,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刻。因为发现了新大陆,新旧大陆之间联系起来。

但是哥伦布一直不知道他发现的是一个新大陆,他以为那是印度,并把当地人叫做“印第安人”,意思是印度人。在他去世后,一个叫做亚美利哥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新大陆。哥伦布虽然发现了新大陆,但是,这块大陆却被用证实它是新大陆的人的名字命名为亚美利加洲,简称美洲。

趣味链接 哥伦布立鸡蛋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震惊了整个欧洲。他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和财富,同时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有一次,人们又在赞扬哥伦布的成就时,在场的一个人颇不以为然。他说,这不过是很简单的事。哥伦布当时也在场,他想了想,拿起一个鸡蛋,说:“谁能把他竖起来?”没有人能做到。于是哥伦布把蛋壳敲碎了,让鸡蛋立住了。然后他说:“什么事情都很简单——在有人做过之后。”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

虽然哥伦布没有找到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但是更多的冒险家加入进来。有维斯浦西、卡波特父子及麦哲伦等。但是其中只有麦哲伦发现了通往太平洋到东方的航路。

麦哲伦是葡萄牙人,他在1517年就向葡萄牙国王提出了环球航行计划,但是没有得到支持,麦哲伦转而寻求西班牙王室的支持。西班牙国王为了获得更多财富,正想向海外发展,因此二者一拍即合。西班牙国王为麦哲伦提供远航探险船队,包括五艘远洋海船和二百多名船员。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探险船队驶离了西班牙。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行驶到佛得角群岛时转向西行,横渡大西洋,到达南美洲巴西海岸。在停留期间,船员发生哗变,麦哲伦勉强平息下去。1520年3月31日,船队到达了一个平静的港湾,麦哲伦把它命名为圣胡利安港。船队驶入港湾,在那里抛锚休整。5月中旬,有一艘船航行时触礁沉没,这样麦哲伦船队就只剩下四艘远洋帆船。船队继续航行了4个月终于到达了后来以麦哲伦的名字命名的海峡。一艘船载着精神崩溃的船员返回西班牙,剩余的三艘船继续绕过海峡,进入太平洋。

八十天后,麦哲伦船队横渡太平洋,到达了菲律宾群岛。麦哲伦想征服岛上的土着居民,把群岛变成西班牙的殖民地。麦哲伦带领船员,手持火枪、利剑,强行登上陆岸,用血腥手段征服这个地区,并用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名字来命名这个地区。菲律宾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但是不幸的是,麦哲伦死于冲突中。其余两艘船在当地水手的帮助下,驶出东南亚,经印度海驶向非洲南端。途中,一艘船被葡萄牙人掠去。剩下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历尽艰辛,回到了出发地——西班牙,完成了这次壮举。

麦哲伦船队的五艘远洋海船只剩下“维多利亚”号远洋帆船,出发时的二百多名船员只剩下十八名船员返回。麦哲伦船队以巨大的代价获得环球航行成功,证明了地球是圆球形的,世界各地的海洋是连成一体的。从此,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

趣味链接 教皇子午线

新土地被发现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因利益争夺而发生了矛盾,最后他们请教皇仲裁。1493年5月,教皇规定以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1494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德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东移动270里格。可见,这条线是两国在世界上划分势力范围的一条分界线。

文艺复兴——欧洲划时代的思想启蒙运动

中世纪的欧洲,只有神,没有人。神在人间的代理机构是基督教会,它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为了维持俗世的秩序,基督教会不断神化自我,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制度,成为欧洲大地的主宰。生活在欧洲大地上的人的一切活动都要遵循基督教会的规定,文学、艺术、哲学也要遵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

14世纪时期,拜占庭帝国在奥斯曼帝国的打击下,处于崩溃的边缘。大量的文化工作者逃往意大利,也把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带到了意大利。这给文化贫瘠的中世纪欧洲带来了雨露,欧洲随之掀起了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艺的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文艺复兴”。

中世纪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多种条件的促生下,于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现。新生的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基督神学的桎梏,不得不借用富有生活气息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只是新兴资产阶级借用的工具,这时期的文艺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文艺复兴运动之所以意义重大,不仅是因为这一时期天才辈出,灿若群星,还因为这场运动改变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人们开始从封建神学观念中解放出来,从而适应一个新的资本主义的时代。

文艺复兴不是简单的模仿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而是一种创新。这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及政治、哲学着作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表现为反对中世纪神学,强调人的可贵;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提倡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后人把这些精神总括为“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新兴的资产阶级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开拓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

趣味链接 文艺复兴后三杰

文艺复兴时期,天才辈出,其中最有名的被人们称为“文艺复兴前三杰”和“文艺复兴后三杰”。“文艺复兴后三杰”是指意大利的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他们是各自领域内的巅峰,他们是受世人敬仰的大师。达·芬奇是画家,代表作品有《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是雕塑家,代表作品有《大卫》、《摩西》、《创世记》和《末日的审判》;拉斐尔的画主要以圣母像着称,美术史上称之为“画圣”,代表作品有《西斯廷圣母》、《雅典学院》和《圣母升天》等。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中世纪的欧洲是天主教的天下。天主教会在各国恣意妄为,尤其是在分裂的德国。天主教会为了搜刮财富,向人们兜售赎罪券。宣称只有购买赎罪券,人们死后的灵魂才能得到救赎。于是,德国人民身上又多了一道沉重的枷锁。

马丁·路德是德国的一名修道士,信仰十分虔诚。由于他的虔诚表现,1510年,路德获得了去罗马朝拜的机会。然而这次朝拜却让路德很失望,他在罗马感受到的不是圣洁的光辉,而是世风恶浊和教廷的腐败。路德第一次对教会的赎罪得救制度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路德潜心钻研《圣经》,企图找到灵魂得救的方法。《福音书》里面有一段话:耶稣基督之死,业已代人类在上帝面前赎了罪,信徒只要相信耶稣,就可以得救。路德看到这段话后耳目一新,他从这句话里悟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道理。

天主教会在德国兜售赎罪券,这使得路德怒不可遏。1517年,他在维登堡的卡斯尔教堂大门上张贴了着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公开宣扬“信仰耶稣即可得救”,反对用金钱赎罪的办法。随后,路德通过发表《关于教会特权制的改革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论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论基督徒的自由》等文章,公开指出教皇不应该干预世俗政权。他还宣称,在教会内部不能通过改革予以挽救的情况下,国家政权应予干涉,并将罗马教会称为“人间最大的巨贼和强盗”。

路德此举等于对教皇权威的公然挑衅,1520年10月,教皇利奥十世正式宣布开除路德教籍。在诸侯和市民的支持下,路德决定公开对抗教皇,并当众烧毁教皇通谕及一些教律,写出了《反对基督者的通谕》一文。由于当时神圣罗马帝国正处于与法国抗衡的阶段,急切渴望得到教皇的支持,因而路德的改革运动并没有得到帝国皇帝的支持。在1521年帝国会议上,皇帝查理五世决定执行教皇通谕给路德判罪,但由于路德本人在审讯时的强硬态度,加上帝国会议与会诸侯反对给路德判刑,查理五世最终决定暂时先放路德离去,然后再判罪并下逮捕令。路德在回归的路上,萨克森选侯害怕他会被教皇的人暗杀,便强行把他送进瓦特堡加以保护。尽管路德隐居起来,但是此时他的拥护者已经遍及全国,宗教改革运动从星星之火逐渐演变成燎原之势。

趣味链接 马丁·路德经典名言

“我对那位公义刑罚罪人的神,说不上爱。我对他隐存忿怒。我恨他,因为可怜的罪人,在律法和悲惨恐惧下生活,不但被原罪毁坏,还要受福音折磨。”“因为你污损神的真理,愿神把你毁灭在这火里!”“我觉得自己得到了重生,经过敞开的门,进入了乐园!”

反宗教改革运动——为了维护上帝,为了维护教会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可谓一石激起了千层浪。随后,法国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在瑞士掀起了进一步的宗教改革,引动了法国南部的胡格诺运动;英国国王也在大不列颠岛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教改革运动。

一时间,天主教会在北欧、东欧、中欧的阵地几乎全部沦陷,天主教会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1520年,教皇利奥十世对路德发出限期敕令,这是天主教会反击新教的第一枪。随后天主教会撤销了饱受诟病的赎罪券的出售,成立了一些维护天主教会势力的团体,让他们在与新教的冲突中冲锋陷阵。在诸多团体中,有一个叫耶稣会的团体逐渐出现在世人面前,并一度让新教人士谈之色变。

耶稣会是在1540年成立的,它的宗旨是重振天主教会,重树教皇权威。耶稣会的教士不住修道院,不穿僧衣,而以各种身份渗透到社会各处,通过与俗人往来进行传教。他们的做法取得了巨大成功,不少耶稣会教士跻身社会上层,成为各国家宫廷的忏悔牧师或宗教顾问,对国王施加影响,以巩固天主教在该国的地位,抑制新教。耶稣会之所以会让新教谈之色变,是因为它的恐怖暗杀活动,新教的领导人、有新教倾向甚至是主张宗教宽容的君主都是其暗杀对象。如法王亨利四世、英王詹姆士一世、荷兰统治者威廉·奥兰治、葡萄牙国王乔治一世和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等都曾遭到耶稣会的袭击。

当耶稣会的暗杀活动阻止不了新教的发展时,天主教会便在1542年正式成立了宗教裁判所,公然对异教徒实行迫害。天主教会正式承认宗教裁判所的存在时,这个迫害机构已经遍布整个欧洲,它旨在镇压一切反教会、反封建的异端以及有异端思想或同情异端的人。无数的异教徒惨遭它的迫害,其中大部分人是被绑在十字架上活活烧死的,惨无人道的天主教会犯下了******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