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5年,教皇保罗三世在塔兰托召开的宗教会议,标志着天主教会反宗教改革运动达到了高峰。这次宗教会议确认教皇有权决定宗教事务,重申天主教基本教义和圣礼制度,谴责新教因信称义的神学观点和对圣礼的不同主张。这次会议明确表明了天主教会对新教的态度,它宣布一切新教都是异端,而天主教对付异端的办法就是剿灭。天主教会这种不妥协的态度最终导致了德国“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被视为新教与旧教的最后决战。虽然战争的结果并没有改变新教与旧教的势力范围,但它使新旧教双方都意识到无法改变对方信仰,从而使欧洲人最终从宗教狂热中清醒,最终形成了新旧教对峙的局面。宗教改革的成果基本确立,反宗教改革也事实上结束。
趣味链接 教皇保罗三世
保罗三世原名亚历山大·法尔内塞(1468-1549),是天主教第222任教皇。保罗三世在生活上与世俗贵族同流合污,谋求本家族私利,资助文艺事业,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教皇。同时,他又表现真诚虔信,热心整顿教会,促成1545年塔兰托会议的召开,使天主教会在遭到宗教改革运动打击之后有了起色。
尼德兰革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尼德兰是个地名,领土包括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的东北部。16世纪初,这里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1566年,尼德兰爆发了反对西班牙统治的人民起义,历史上称作尼德兰革命。
16世纪的尼德兰是欧洲经济最繁荣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资本主义在这一地区发展迅速。因此,这里的人宗教上选择加尔文教。然而,尼德兰的宗主国——西班牙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天主教国家,国王腓力二世纵容宗教裁判所处死的新教徒达五万人之多。腓力二世的****统治也阻碍了尼德兰的发展,他提高西班牙收购羊毛的价格,使输入尼德兰的羊毛减少,导致许多手工工场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因此失业。他还禁止尼德兰商人同西班牙殖民地直接贸易,引起尼德兰人的普遍不满。
1566年,以奥兰治亲王为首的尼德兰大贵族向总督府请愿,要求废除迫害新教徒的法令,召开三级会议,撤退西班牙驻军。然而西班牙总督无情地拒绝了这些要求,而且调集军队准备镇压不服从的人。听到消息后,愤怒的群众冲向天主教堂和修道院,捣毁圣像和遗骨,没收教会财产,差不多有5500座教堂和修道院被破坏。尼德兰革命由此拉开了序幕。
1567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派遣阿尔发率领1.8万人到达尼德兰镇压革命,尼德兰人民相应地成立游击队与西班牙军队作战。1573年底,游击队基本上解放了北方各省,他们推举奥兰治亲王为总督。这样北方各省事实上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南方省份则有所不同,这里经济发展落后,封建贵族统治强大,他们害怕日益高涨的革命影响他们的利益,于是联合西班牙军队向北方进攻。1580年,腓力二世宣布奥兰治亲王为罪犯。北方各省针锋相对,宣布废黜腓力二世,成立联省共和国。联省共和国各省中,荷兰地域最大,经济也最发达,是共和国的政治中心,所以联省共和国又被称为荷兰共和国。从此,尼德兰分裂为两部分,北部形成独立的国家,南部仍然处在西班牙统治之下。
此时的腓力二世对于镇压起义已经有心无力了,他的无敌舰队被英国人消灭,西班牙失去了海上优势。1589年,绝望的腓力二世病逝。他的继任者腓力三世与荷兰共和国签订《十二年休战协定》,事实上承认了共和国的独立。尼德兰革命在北方获得了完全的胜利。
趣味链接 尼德兰革命的意义
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还普遍处于封建****统治的时期,尼德兰已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为资本主义在尼德兰北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也使人类历史的前景出现一抹灿烂的曙光。
16世纪的日本——从战国走向统一
16世纪是日本从封建割据开始走向统一,重建封建秩序的时期。
15世纪下半叶,日本发生“应仁之乱”,日本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在战争中,室町幕府的权位丧失殆尽,名存实亡。原本辅佐守护的守护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为大名,各地大名进而称霸一方。大名之间争权夺利,互相混战,致使日本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各地战火连年不绝。
这时期日本全国虽然是陷入分裂混战状态,但是战国大名在各自的领地内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稳定。为了维护大名和下级领主的臣服关系,大名积极推行家臣制度。只要下级领主表示臣服,便被收为家臣,两者结成主从关系。这种家臣制度保证了下级领主的忠心,稳定了大名的统治,加强了大名国的统一程度。虽然日本大环境下是分裂割据的,但是一个个大名国却在向着加强统一的方向前进着,这为以后日本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16世纪时,日本与欧洲人正式展开交往活动,火枪、火炮随之传入日本。火药武器的采用,改变了日本的战争形态,无论是大名巩固领地的统治,还是对日本封建统治的不断强化,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日本战国时代混战百年,后期出现了三位大名鼎鼎的人物: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
织田信长原是尾张国(现日本爱知县)的一个中等封建主。他以名古屋为根据地,与德川家族联盟,规定德川家康向东发展,织田信长向西发展。由于德川家族牵制了东方之敌,织田信长向西发展顺利。1573年,织田信长的权力达到顶峰,他废掉了室町幕府末代将军,灭亡室町幕府。但是不久之后,织田信长的家臣叛变,他死于混战中。织田信长的部将丰臣秀吉闻讯后,率军返回京都消灭叛将,降服织田信长的其他部将,继承了织田信长的地位。丰臣秀吉打着天皇的旗号,继续进行征服战争,最终在1590年基本上完成了统一日本的大业。
丰臣秀吉在统一全国后,即着手加强中央集权,恢复封建秩序的工作。他首先设立如“五大老”、“五奉行”等机构,完善中央政府机构;其次消灭了一批不服从的大名,拉拢了一批亲近的大名,并加强对大名的监控;最重要的是,丰臣秀吉重新完善了剥削和统治农民的制度,使战国时期动摇了的封建秩序重新稳定下来。
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其幼子丰臣秀赖继任家督,全日本顿时陷入混乱状态。家臣德川家康趁机夺取政权,于1603年自立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设立幕府。日本开始了德川幕府的统治时代。
趣味链接 应仁之乱
应仁之乱(1467─1477),发生于日本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任时的一次内乱。围绕继承人的问题,幕府将领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两位守护大名发生争斗。战火遍及日本全国,日本进入战国时代。
欧洲诸国封建****制度的形成
胡格诺战争——法国****制度的形成
16世纪,加尔文倡导宗教改革运动。他在法国的信徒多在南方,被称为胡格诺派。胡格诺派在法国传播迅速,截至1562年,法国约有新教修会二千多个,教徒达百万人。新教徒不仅有资产阶级化的城市市民,许多贵族也加入进来。他们要求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势必同天主教派的教俗贵族发生冲突。冲突的两方是胡格诺派和天主教派。前者以纳瓦尔国王亨利、孔代亲王亨利一世、海军上将科利尼的加斯帕尔德二世为代表他们,他们依靠英国、德意志公爵和荷兰。后者以吉斯公爵、圣安德烈元帅和蒙莫朗西公爵安纳为首,他们依靠西班牙和罗马教皇。
胡格诺战争前后持续三十年之久,战争的导火线是1562年吉斯公爵在瓦西镇屠杀新教徒。被激怒了的胡格诺派与天主教派发生多次战争,最后圣安德烈元帅和吉斯公爵战死,蒙莫朗西和孔代亲王被俘。1563年3月,太后凯瑟琳·德·梅第奇发布安布瓦斯敕令,给予新教徒信仰自由和在指定地区举行宗教仪式的自由。
吉斯公爵之子亨利·吉斯是个狂热的天主教徒,他发誓要为他父亲报仇,为此他选定了1572年8月23日。这一天是胡格诺派领袖波旁家族的亨利的婚礼,胡格诺派的重要人物聚集巴黎。亨利·吉斯率军队发动突然袭击,杀死胡格诺教徒二千多人。这个血腥的夜晚在历史上被称为“圣巴托洛缪大屠杀”。
这次大屠杀之后,新教派发动全面起义,为圣巴托罗缪之夜的屠杀报仇雪恨。双方再次混战在一起,最终发生了1585年的“三亨利之战”。各方首领分别是国王亨利三世、吉斯公爵亨利、纳瓦尔国王亨利。吉斯公爵亨利取得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支持,在南特重组天主教同盟,巴黎、里昂、波尔多、马赛、第戎等城市纷纷归附。法王亨利三世害怕吉斯公爵亨利势大,遂与纳瓦尔国王亨利结盟。这场战争打得尤为激烈,吉斯公爵亨利和法王亨利三世均被敌人暗杀,最后纳瓦尔国王亨利成为法王亨利四世。
1594年,亨利四世改宗天主教,取得天主教贵族的支持。他发布了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胡格诺教徒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在担任公职方面享有同天主教徒同等的权利。这样,双方达成妥协,持续三十多年的胡格诺战争至此宣告结束。
趣味链接 法国王权的强化
胡格诺战争的结束,使法国王权得到振兴。亨利四世在首相苏利的协助下进行了全面整顿和改革,使工商业和农业迅速繁荣起来,国库由空虚变为充盈。亨利死后,路易十三的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彻底铲除了贵族的独立势力,建立了以王权为核心的地方管理体系,实现了中央对地方较为严格的控制。
亨利七世的统治——英国君主****制度的确立
红白玫瑰战争期间,约克家族一时得势,便大肆屠戮兰开斯特家族的头面人物,但是他们漏掉了一个叫亨利·都铎的人。当年亨利五世娶了法国公主卡特琳,卡特琳为亨利五世生了亨利六世。亨利五世死后,卡特琳改嫁欧文·都铎,生了一个儿子爱德蒙·都铎,爱德蒙·都铎的儿子就是亨利·都铎。亨利·都铎依靠这个身份,迅速成为兰开斯特家族的继承人。他在法国的支持下打败理查三世,登上英格兰王位,成为亨利七世。1486年,亨利七世同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结婚。这标志着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合并,从而结束了玫瑰战争。
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后续麻烦事接踵而来。一些旧贵族不服从亨利七世的统治,他们冒充约克家族后裔起兵造反,并得到了法国和苏格兰的支持。亨利七世的王权受到严重挑战,亨利七世因此强烈反击。他下令禁止旧贵族蓄养家兵,解散家臣,摧毁城堡。对于不服从法令的贵族,亨利七世设立星室法庭加以审判制裁,许多旧贵族都死在这里。
玫瑰战争也帮了亨利七世的忙。在这期间,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同归于尽,大批封建旧贵族在互相残杀中或阵亡或被处决。新兴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在战争中迅速增长,并成了都铎王朝新建立的君主****政体的支柱。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由于玫瑰战争消灭了封建贵族而统一起来了,从而得以尽快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
亨利七世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体系。在中央,他设立枢密院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的成员由国王任命,大多是来自新贵族和城市资产阶级,旧贵族则被排斥在外。这些枢密院的新贵阶层,没有显赫的后台,他们的荣耀全部来自国王的恩赐,因此对国王感激涕零,完全听命于国王。枢密院在地方的管理主要依靠地方治安法官执行,权力比过去更大。治安法官由枢密院从乡绅中选任,他们执行行政院规定的政策,可以处理司法案件,逮捕和审判犯人,镇压骚动和叛乱,是地方的实际统治者。通过这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系,亨利七世可以保证自己的意志能够传达到英格兰的每个角落里,使中央和地方联系紧密,国王在全国的统治大大加强。
趣味链接 亨利七世的“婚姻外交”
亨利七世刚登上英格兰王位的时候,并不被其他欧洲封建君主承认。为了改善这种局面,亨利七世大力展开婚姻外交。1489年,亨利七世给三岁的儿子亚瑟定了娃娃亲,女方是着名的西班牙女王伊莎贝尔的小女儿凯瑟琳。伊莎贝尔是中世纪时名震天下的女王,她最终消灭了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最后一个王国,统一了西班牙,是基督教世界的英雄。亨利七世通过联姻,获得了伊莎贝尔女王的肯定,从而大大改善了他的国际形象。
伊凡大帝——沙皇****制度在俄国的确立
15世纪,莫斯科公国打败蒙古人,兼并了一些小王国,俄国国家正式形成。
俄国内部保留了分散在各地的旧贵族,他们的权势很大,与中央保持了相当的离心力,甚至左右国家政权的发展。
1533年12月4日,大公瓦西里三世病逝。他给三岁的儿子伊凡留下了一个辅佐机构——摄政会议。这里面有七位贵族将辅佐年幼的伊凡,直至他到十五岁亲政时为止。伊凡年轻的母亲叶莲娜·格林斯卡娅耐不住寂寞,在宠臣的鼓吹下想“垂帘听政”。这样,瓦西里三世去世还不到一年,大公国内部就开始分裂,以摄政会议的王党为一方,以叶莲娜为首的后党为另一方,权力之争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