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五千年中国史
26992500000023

第23章 封建社会卷(12)

不过安禄山还没高兴几天,便被儿子安庆绪残忍斩杀。而同安禄山一起发动叛乱的部将史思明则趁机掌权,导致叛军各部之间的矛盾瞬间爆发。后来史思明也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死,叛军的势力自此大大削弱。

公元756年7月9日,唐玄宗三子李亨在宦官李辅国、御史中丞裴冕和朔方节度使杜鸿渐的建议下,半推半就地在灵武城南楼(今宁夏灵武)登上了皇位,改天宝十五载为至德元年。史为唐肃宗。他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并大赦天下。

肃宗继位后,便图谋收复京师长安。公元757年,肃宗从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地陆续调集了十多万军队,又向回纥借到精兵四千,以其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元帅,以郭子仪为副元帅,趁安史叛军内讧之际,率军一举收复了长安。

公元762年,肃宗病逝,其子李豫继位,是为唐代宗。代宗继位后任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在陕西会合各路人马,联合讨伐史朝义。史朝义在唐回联军的紧逼下,走投无路,于林中自缢而死。至此,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而中国历史也正式进入了藩镇割据的时代。

趣味链接 杨贵妃之死

长安陷落之前,唐玄宗携杨贵妃及诸皇子逃奔四川。当玄宗一行抵达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时,皇帝的扈从部队已疲累不堪,加之饥饿使人脾气暴躁,军中有人便开始大声痛骂杨国忠、杨贵妃是罪魁祸首。随行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更是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一箭射死了杨国忠。这一箭迅速点燃了将士们的满腔怒火,他们纷纷包围了唐玄宗休息的驿站。陈玄礼上奏玄宗说:“杨国忠逆谋已被诛,贵妃不宜带在身边。望陛下忍痛割爱,将其正法。”突如其来的兵变让玄宗别无选择,只好命令士兵在佛堂里缢死了杨贵妃。这一年,唐玄宗七十二岁,杨贵妃年仅三十七岁。

藩镇割据——安史之乱的“后遗症”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朝廷因苦于长期用兵,为了尽快结束战争,采取了息事宁人的办法,对叛军降将妥协退让。只要他们名义上服从朝廷,朝廷就任命他们为节度使。这样他们就由原来的安、史部将摇身一变,成了唐朝地方藩镇的将领。有一些节度使乘机扩充实力,在叛乱平定后保持了半独立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唐后期藩镇林立,割据一方的严重局面,史称“藩镇割据”。

藩镇与唐中央之间以及藩镇之间,都存在着矛盾,所以它们经常“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立而相并”,使唐后期的政局极为动荡不宁。

公元779年,唐代宗病逝,太子李适即位,是为唐德宗。德宗曾亲自参加过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饱尝战乱之痛。面对嚣张跋扈的藩镇,德宗大为痛心,一心想要将藩镇全部削平。

公元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病死,其子李惟岳上表请求继承节度使一职。唐德宗认为此乃削藩之良机,遂坚决拒绝。李惟岳便勾结魏博镇田悦、淄青镇李正己、山南东道梁崇义共同起兵发动叛乱。史称“四镇之乱”。德宗调集大军,对四镇展开全面攻击。不久,粱崇义和李惟岳兵败被杀,李正己病故,而私自继承父位的李纳和田悦也遭到重创,削藩形势一片大好。但是,由于德宗猜忌多疑,缺乏战略眼光和应变头脑,在胜利面前,对有功藩臣封赏失当,结果导致卢龙节度使朱滔和成德降将王武俊与田悦、李纳联合起来再行叛乱。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合称“四王”。四王还一致推举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为共主。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不久又称自己为“楚帝”。他与四藩南北呼应,气焰极为嚣张。这使得叛乱规模进一步扩大。

公元784年,德宗迫于压力,不得不与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等妥协,才勉强平息了这场闹了四年的藩镇叛乱。此后,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

公元805年8月,宪宗李纯即位。李纯在位期间,勤勉政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极力效法前代的圣君明主,抑制宦官势力,整顿江、淮财赋,增加了财政收入。他还重用李吉甫、裴度等人为相。通过挑拨藩镇间的矛盾,先后平定了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夏绥节度使杨惠琳、镇海节度使李锜、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等藩镇叛乱,迫使成德、卢龙等强藩归顺朝廷,暂时结束了藩镇跋扈的局面,重振了中央政府的权威。但是这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

公元820年,李纯被宦官毒死,他的儿子李恒继位,是为唐穆宗。李恒是一个花花大少,他父亲多年辛苦征战所得到的成果,几乎被他霎时败光。河朔地区中的卢龙、成德、魏博三镇,在中央政府恢复腐败后亦恢复了割据,而其他藩镇也陆续恢复割据或半割据原状。中央政府此后再无力镇压,藩镇割据这块毒瘤一直在中国历史上存留了两个世纪,直到北宋初年才结束。

趣味链接 藩镇毒瘤,祸害深重

地方藩镇拒抗中央,藩镇司令官又拒抗节度使,而司令官因失去统御的合法力量,亦有被部下拒抗的危险。因此,唐朝时期的藩镇内部皆不断发生叛变,将领们会突然间向节度使发起攻击,然后拥立另一位将领当节度使,而旧主或被驱逐或被杀戮。节度使为了预防内部叛变,通常会采取“愚民政策”。即在其所管辖的藩镇内,百姓平日的婚丧宴会、拜神拜庙,皆被禁止;亲友间不准有太多往来。因为知识分子都多怀有大一统思想,对割据形态有不利影响,因此更成为藩镇节度使的重点迫害对象。此外,节度使还将藩镇内的学校一律封闭,又限制对外交通,切断商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藩镇以及藩镇内的每一个人都被孤立,如此一来就不会集结力量。而唐朝的社会经济和教育文化,就是这样被破坏的。河朔四镇一片蛮荒,没人读书,百姓也不识字,商业凋零,生产停顿。社会凋敝的程度,比大分裂时的五胡十六国时代还要严重。

监军宦官——家奴变成魔鬼

促使唐王朝崩溃的,除了藩镇割据外,还有宦官。

安史之乱后,相继掌权的皇帝皆对统军作战的将领充满猜忌,只信任宦官。所以遗臭千年的监军制度就在这时应运而生了。

所谓监军,就是皇帝派遣到战区视察作战情况的宦官。皇帝不但派遣宦官出任监军,而且在战区也设有监军,就连比战区小两三级的军事单位,也都设有监军。武装部队中遂形成两个系统,一是传统的军事系统,一是可以直达皇帝御座的宦官系统。监军的任务,表面上是帮助解决困难,实际上是防止叛变发生。一旦战区出现叛乱迹象,监军宦官一纸秘状,即可使叛兵人头落地。

防止叛乱,本是皇帝特设监军的初衷,但由于监军宦官权势过重,在远离中央的战区又结党营私,遂至后来竟发展成为除藩镇割据之外,动摇大唐王朝根基的又一大毒瘤。

宦官的暴行,不但公开,而且合法。凡不能使宦官满足的对象,随时都会陷于“谋反”的巨案。高仙芝和封常清是当年讨伐安禄山的统帅,因不能满足监军宦官边令诚的勒索,被诬以谋反,双双处斩。

宦官既有如此可怕的力量,在军中自然骄横跋扈,作威作福。比如说,他们专挑健壮骁勇的战士补充自己的卫队,而把老弱残兵拨给统帅。交战时,稍有胜利,宦官便立即派人快马加鞭地向长安报告,说功全在己;一旦失利,就把罪过全部推到统帅头上。如果监军宦官不能制止内部叛变,就会诬陷统帅,说统帅故意煽动士兵叛变。很多清白无辜的统帅因此被斩,而有些本无反意的统帅被宦官逼上绝路,干脆叛变。

虽然大臣们不断向皇帝建议约束宦官,但是都遭到了拒绝。唐宪宗李纯根本就不相信宦官会干出诬陷之事。在他眼里,宦官不过是家奴,是主人为了图方便,差使他们奔走而已。如果他们违法乱纪,除掉他们就跟拔掉一根汗毛一样简单。

宪宗此言并非没有道理,在历代帝王眼中,宦官确是家奴,但倘若家奴变为面目狰狞、心理扭曲的“魔鬼”,就相当可怕了。

宪宗夸口后不久,即被宦官陈弘志投毒弑杀。随后陈弘志对外伪称:“皇帝误服丹药,暴发暴崩。”接着,宦官内部又为了皇帝继位人选发生了火拼,死伤无数。最后右禁军司令官梁守谦获胜,而他所拥立的太子李恒,也于公元820年正式荣登大宝,是为唐穆宗。

从这一年起,皇帝的更迭、即位由宦官们做主。因此,唐宪宗所谓的家奴时代已成为过去。皇帝被杀被立,都身不由己。宦官成为了决定大唐王朝命运的真正主宰。

趣味链接 不务正业的唐穆宗

穆宗李恒在登基仪式刚刚结束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召戏班进宫,看杂耍戏娱乐。几天后,穆宗又到神策军营看摔跤表演。公元820年5月,宪宗李纯下葬景陵后,穆宗就越发没了顾忌,不是大摆筵席,就是四处游乐。新皇帝如此玩乐,不务正业,群臣只能不断劝谏。穆宗对这些谏言均虚心接受,但绝不改过,仍然我行我素。公元822年11月24日,穆宗的享乐生活戛然而止。这天,穆宗与宦官内臣打马球,一位宦官突然坠马,惊吓了穆宗。当时,由于恐慌,穆宗立刻停下来休息。随后,他的双脚不能着地,并伴有头晕目眩,太医诊断为中风。此后,穆宗便卧床不起。公元824年正月,年仅三十岁,在位仅有四年的穆宗于寝殿驾崩。

牛李党争——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争斗

在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夹缝中,唐王朝中央政府又出现了牛李党争,致使唐王朝的命脉,如悬一线。

唐朝末年,中央政府高级官员主要分裂为两个政客集团,一称“牛党”,一称“李党”。牛党重要人物是寒门出身的牛僧孺、李逢吉、李宗闵;李党重要人物是士大夫出身的李德裕、李绅、郑罩。两党因一次科举考试而起纷争,自此以后,牛李二党冲突不断,互相讨伐攻击前后长达二十六年之久。而风雨飘摇的大唐王朝也在“牛李党争”的这二十六年里,逐渐走向衰亡。

公元808年,唐宪宗亲自主持了科举考试中的制举测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题目要求考生针对当时亟待解决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对策。参加考试的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闵趁此直指时政利弊,言辞激烈,无所顾忌,受到主考官杨於陵、韦贯之的赏识,将他们三人列为上第。这触怒了时为宰相的李吉甫,他认为牛、皇、李三人是在攻击他。遂跑去向宪宗哭诉,说考官杨於陵、韦贯之审查考卷时徇私舞弊。宪宗听后大怒。结果主考官以下全部官员均遭贬谪,牛、皇、李三人亦在李吉甫当权期间得不到任何升迁的机会。这件事本应该到此为止,可是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却认为老爹遭受的侮辱太大,对杨、韦、牛、皇、李的惩处太轻,决心继续予以打击。

公元821年,唐穆宗主持科举考试,结果又发丑闻。李宗闵(牛党)和李绅(李党)都向主考官有所请托,可是发榜之后,李宗闵的请托如愿以偿,而李绅的请托落空。李德裕抓住这个机会,联合李绅向皇帝揭发主考官和李宗闵徇私舞弊,致使李宗闵被贬出朝廷。

次年,李逢吉(牛党)上台当了宰相,借故将李德裕逐出了长安,接着又向皇帝推荐了牛僧孺(牛党)共理国事,这让李德裕对牛党的恨意深入了骨髓。

公元825年正月,牛僧孺和李逢吉对新登基的唐敬宗皇帝李湛倍感失望,遂自动辞职,出任地方官员。此时,李德裕在裴度的极力推荐下入朝就任宰相。与此同时,李宗闵也借助宦官的力量,从地方调回了中央,和李德裕并任宰相。两党巨头,短兵相接。但是宦官撑腰的李宗闵显然占有上风,只几个月工夫,就把李德裕贬谪到西川任节度使,然后又复召牛僧孺回朝任宰相。

李德裕任西川节度使时,吐蕃王国维州(今四川理县)主将举城归降,使这座失陷已久、百战不克的险要物归原主。李德裕兴奋之余,立即拟具“收复失土”的反攻计划。可是李宗闵、牛僧孺为了打击李德裕,宣称:“中国跟吐蕃和解,唯‘信’与‘诚’而已,得到一个维州,算不了什么。而失去信和诚,就不能立国。”他们命李德裕退出维州,交回降将。此决定一出,即刻引发举国公愤。牛僧孺被迫辞职,李德裕被征入朝。牛僧孺、李宗闵被放逐到南方。

公元847年,唐宣宗即位,任用牛党成员白敏为宰相,牛党因此又纷纷被重新启用,李党则全遭罢黜。已经年迈的李德裕又遭贬谪,这次他被赶到更加遥远的崖州(今海南三亚西北),不久便忧郁而死。纷纷扰扰互相倾轧共计二十六年的“牛李党争”随着李德裕的死终告结束。而大唐王朝在这二十六年里变得更加混乱,政治更加腐败。

趣味链接 卷入党争的李商隐

李商隐,是晚唐着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李商隐因文才出众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令狐楚举荐,登进士第。令狐楚死后,他无依无靠,便投靠于李党王茂元幕下。后来,王茂元因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了他。当时,朝廷牛李党争十分激烈,李商隐因此被牛党指责为“背恩”、“无行”,遭到牛党的排斥。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苟延残喘,一生潦倒,最终郁郁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