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五千年中国史
26992500000027

第27章 封建社会卷(16)

如此局面一直持续了三十九年。

公元962年9月,湖南武平节度使周行逢病死,其年仅十一岁的幼子周保权继位。衡州(治今湖南衡阳市)刺史张文表乘机发动兵变,进逼朗州(今湖南常德)。周保权一面派兵进击,一面遣使向南平和北宋求援。是年11月,南平王高保勖也病死,其侄高继冲继位。久已图谋南下的宋太祖赵匡胤,看到武平和南平接连发生丧乱,认为有机可乘,遂采取一箭双雕的方针:以借道为名灭南平,以救援为名灭武平。

公元963年1月,赵匡胤命慕容延钊、李处耘等部将集结十州兵力,借道南平向武平进军。南平对宋的借道要求,意见不一,高继冲未作任何应变准备。2月初,宋军进屯襄州(今湖北襄阳),派人告知南平要为宋军准备给养。这时,高继冲遣使探听宋军虚实。不久,南平使者与宋军在荆门(今湖北荆门)相遇,宋将慕容延钊假意殷勤款待,暗中却命李处耘率轻骑数千,乘夜向江陵急进,迅速占领江陵。高继冲见大势已去,举城投降。南平亡。

趣味链接 “高赖子”、“高无赖”

南平地处荆南一带,此地地狭人稀,土地贫瘠。南平能在乱世中长存,这并不是因为高季兴的才干,而是因为高季兴和他的儿子非常热衷于“抢”,而且是出兵去抢。南平虽地狭,却是南方的交通要道。每年南汉、楚、闽向后唐进贡时,皆要经过南平。当这些国家的贡物经过南平时,高季兴以及他的儿子都会派兵去抢。等对方抗议或者出兵讨伐问罪时,又毫不知耻地将财物退回,脸皮厚得无法丈量。为了得到财物,高季兴还向蜀和闽称臣,讨得一点赐品。时间一长,大家都知道了他的品性,便一致给他和他的儿子起了一个恰当的外号“高赖子”,有时又叫他们“高无赖”。

吴越——“以民为本”治江南

公元893年,唐昭宗任命钱镠为镇海节度使,主理江南一带。不久,钱镠因讨伐越州军阀董昌有功,升任为镇海、镇东二镇节度使。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后梁,封钱镠为“吴越王”,都杭州,拥地十三州。

钱镠深知国力弱小,又与兵力强盛的南唐为邻,遂一方面事中原王朝甚谨;另一方面又在吴越境内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奖励垦荒,发展农桑,坚持推行“以民为本,保境安民”的政策。在钱镠的统治下,吴越国战事甚少,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公元932年,钱镠病逝,享年八十一岁,谥号吴越武肃王,庙号吴越太祖。同年,钱镠第五子钱元瓘即位,是为吴越世宗。

钱元瓘即位后,继续贯彻执行父亲“以民为本”的治国方略。在位十年,政治开明,社会安定。此外,钱元瓘还精通儒学,喜招文士,作诗千首。其中三百首被选编为《锦楼集》,曾在江南士人中广为流传。

公元941年8月,吴越宫失火,钱元瓘受惊大病,最后不治而死。钱元瓘死后,其子钱弘佐继位。

五代十国时期,多数国家的政权更至第三帝时已走向衰亡,后汉、南吴、前蜀、后蜀这样的国家甚至在第二帝时就告衰亡,像吴越这样“四平八稳”的国家,实属罕见。这可能就是钱镠、钱元瓘二帝“偏儒”的治国方略所起到的效用吧!

钱弘佐自幼喜好读书,性情温顺,和父亲钱元瓘一样,亦创作过大量诗篇。钱弘佐即位初期,因尚且年幼,无力控制骄横下属,又宠信谄媚之人,遂犯过一些小错。然而钱弘佐终能摘奸发伏,亦不失果断,是为一名英主。

公元947年,钱弘佐去世,其弟钱弘倧继位。

钱弘倧与内衙统军使胡进思素来有隙。胡进思权高位重,常常对政务指手画脚,这令钱弘倧深感厌恶。是年12月,钱弘倧举行大规模阅兵。结束后,在西湖碧波亭前重赏将士。胡进思认为赏赐过于丰厚,上前劝谏。钱弘倧一时气怒,掷笔于地,斥责说:“我将财物赏赐给将士,又不是私占,有何不可?”胡进思惊惧而退。其后钱弘倧决定诛杀胡进思,可惜事情败露,胡进思先发制人,率内衙兵发难政变。他在钱弘倧就寝之际,将其抓获,软禁在“义和院”,然后又假托王命说:“大王突患风疾,下旨传位于王弟钱弘俶。”

钱弘俶即位后,胡进思屡次劝其杀死兄长,以免后患。钱弘俶坚决不允,哭着说:“要我杀兄长,实在不忍。你若一味威逼,我只好让贤。”胡进思只好作罢。钱弘俶担心胡进思暗害兄长,就将钱弘倧全家迁往越州(今浙江绍兴),并为其兴筑宫室,开辟花园。以后每年过节时,钱弘俶为兄长配备的赠礼亦非常丰厚。此外,钱弘俶还专门派自己的亲将薛温护卫兄长。这在“骨肉相残,残酷冷血”的古代王室宗族中,极其罕见。

公元960年,赵匡胤于汴梁(今河南开封)称帝,建立北宋。随后一举南下,历时十余年,先后攻灭了后蜀、南汉、南唐三大政权。后又开始觊觎坐拥江南十三州的吴越。

公元978年,钱弘俶奉旨入汴梁,会见赵匡胤,结果被赵扣留,逼他投降。钱弘俶国小兵弱,只好向北宋献地归顺。统治江南长达七十一年之久的吴越政权自此灭亡。

趣味链接 雷峰塔

与诗情画意的美丽传说无关,伫立于杭州西湖南岸的雷峰塔,原本是吴越国王钱弘俶建造的佛塔。钱弘俶毕生崇信佛教,并从“道潜律师”受菩萨戒,号慈化定慧禅师。他为吴越国王时,在境内广种福田,建造佛塔无数。着名的六和塔、保俶塔皆为其例。雷峰塔同样只是钱弘俶崇信佛教的体现。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中,钱弘俶是否借修建佛塔来祈祷吴越国国泰民安,想来该是个有趣的话题。然而事实上雷峰塔落成仅一年,吴越即亡国。因此,富丽的雷峰塔,没能保佑虔诚的主人平安归来,亦没能保佑吴国继续独立、安泰。

北汉——为报子仇,刘旻建北汉讨伐后周

公元950年,郭威率兵攻破都城开封,杀死隐帝。郭威本想趁机称帝,但又担心刘旻联合他人讨伐自己,便假意与太后商量,准备立刘旻的儿子刘承赟为帝,并派宰相迎接刘承赟于徐州。

当时,人人都知道这只是郭威欲稳住刘旻而想出的缓兵之计,但利令智昏的刘旻却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的儿子真要当皇帝了,遂停止出兵。郭威得知刘旻中计,异常得意。时太原少尹李骧劝谏刘旻道:“郭威出兵弑帝,决不会甘心屈居人下,更不会立刘氏后代当皇帝。”并诚告刘旻:“我们现在立即出兵,下太行、控孟津,陈兵于汴,观察时局变化。等公子登基后,再撤兵也不为晚。”

但刘旻不但不听,反而认为李骧在挑拨他和刘承赟的关系,欲将李骧斩首。李骧悲愤叹道:“我为愚蠢的人谋划大事,真是该死!但我的妻子有病,不能自己生存,希望让我和她一起死。”刘旻便将李骧和他的妻子一起杀死。事后,刘旻还派人把此事告诉郭威,以示坦诚。

几个月后,郭威称帝,派人将刘承赟杀死,建立后周,是为后周太祖。刘旻闻讯后,才彻底醒悟过来,但为时已晚。刘旻懊悔不已,恸哭一场。之后,他与郭威对立为敌,据晋阳为都,献媚于辽,自立为帝,沿用后汉的国号和年号。后世称之为北汉。刘旻还为李骧建了祠堂,每年都要供奉进香。

公元954年,郭威去世,周世宗柴荣即位。刘旻认为报仇的时机已到,遂带领一万契丹骑兵和三万汉兵轻骑讨伐后周。初战之时,汉军尚获小胜,一度兵临潞州城下,但三个月之后,战况急转直下,汉军节节败退,最后被逼回晋阳城下。周兵撤走时,裹胁迁走北汉臣民十余万,使北汉的兵源和粮源发生很大的困难。次年11月,刘旻忧病而死,时年六十岁。

之后,刘旻之子刘承钧继位。他勤政爱民,礼贤下士,减少南侵。但他并不像刘旻那样事奉辽国极其恭敬,因此他在位后期,辽国援助渐少。公元968年,刘承钧忧郁而死,养子刘继恩即位,并架空前朝老臣的权力。同年9月,刘继恩于勤政阁中被刺身亡。刘承钧养子刘继元即位。他宠信小人,政治昏庸,巴结契丹,与已经掌握大势的宋朝为敌。刘承钧在位共十一年,后被宋太宗招降,从此乐不思蜀。

北汉共存在二十九年,历四帝。其战事频繁,兵役繁重,百姓纷纷逃走以躲避战乱和苛敛。北汉灭亡时,其在籍人口仅为盛唐时的八分之一。公元979年,宋军大败辽国援军,北汉被孤立,刘继元投降,北汉灭亡。

趣味链接 刘继恩如何成为皇帝养子?

古人讲究身家背景,甚至有许多有才之人不得重用的原因与其父母的为人有关。然而,北汉少主刘继恩却于与此相反,可谓塞翁失马之福。刘继恩的母亲刘氏是刘旻之女,其父薛钊因不为岳父刘旻所用,又与妻子聚少离多,因而在一次酒醉之后,将妻子刘氏刺伤,并畏罪自杀。年幼的刘继恩无人照顾,而刘承钧又膝下无子,因此刘旻就将刘继恩过继给次子刘承钧。

宋、辽、金、西夏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建立北宋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其七岁幼子柴宗训即位,是为后周恭帝。赵匡胤成为恭帝的辅政大臣。

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能文能武的赵匡胤南征北战,为后周立下了不少战功,因而备受后周世宗的赏识,而赵匡胤亦借此开始积蓄势力。

在赵匡胤的势力范围中,不仅有高级将领所组成的“义社十兄弟”,还有一大批“智囊团”,其弟赵匡义亦在其中。而后周的政治局势在世宗末期,已完全由文武兼备的赵匡胤集团所控制。

赵匡胤把持朝权后,有意排挤或者清除一些不在自己阵营,而在朝中权力影响较大的大臣,如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外甥李重进。此二人皆不堪赵匡胤的打压和排挤而弃兵还乡。

恭帝即位后,“主少国疑,人心思变”,赵匡胤在其弟赵匡义、幕僚赵普等人的撺掇下,开始了篡位夺权的谋划。他们加紧活动,经过近半年的部署,殿前司以及侍卫司的高级将领基本上都换成了赵匡胤的亲信。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当都城汴京还沉浸在新年的喜庆气氛中时,从北方边境镇、定二州传来战报,声称契丹与北汉联兵入侵。消息来得突然,宰相范质、王溥等人惊慌失措,急令“殿前督检点”赵匡胤率禁卫军前往迎战。然而,当赵匡胤的禁卫军驶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时便开始安营驻扎,不再前行。这是为何?

当时,有一位号称熟知天文的军官名叫苗训,煞有介事地指着天上说:“‘日下复有一日’的天象是改朝换代的征兆啊!”这一说法很快就在军中传开。将士们聚在一起议论:“主上年幼,未能亲政,我等出生入死,为朝廷拼命,图的是什么?何不推‘点检’为天子,再北征?”

当将士们在外群情激昂地商议拥立赵匡胤为帝时,赵匡胤却将军中诸事交由其弟赵匡义打理,自己则在帐中饮酒,直至醉卧榻上,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也似乎在告诉世人——这期间,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一概不知。

其实,所有事情的发展全都在他的掌控中,“天象”传言正是赵匡胤及其“智囊团”密谋篡位的第一步,极像陈胜、吴广当年的“鱼腹丹书、篝火狐鸣”,意在为篡位造势,做好舆论铺垫。而契丹与北汉联兵入侵的消息更是出自“智囊团”的杜撰,意在率兵外出,发动兵变。

次日天刚微亮,赵匡胤便被呼喊声吵醒。他披衣出帐,见众将士列队于前,各个手执兵器,齐声喊:“诸军无主,愿‘点检’为帝!”赵匡胤故作吃惊状。这时,还不等他张口,便有人把预先准备好的黄袍罩在他的身上。众人齐呼“万岁”,然后跪拜于地。赵匡胤一边假惺惺地推让,一边顺势穿上龙袍。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陈桥兵变”。

兵变后,赵匡胤挥师开封。一路上军容整齐,秋毫无犯。正月初五清晨,赵匡胤率兵抵达京都,朝廷内部早有人做好了内应准备。宰相范质、王溥等人恍然大悟,但无奈朝廷上下皆是赵匡胤的势力,只能听之任之,以保性命。

就这样,三十三岁的赵匡胤谋反成功,于公元960年正月初五正式登基为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

趣味链接 接人之位,勿杀人子

赵匡胤登基称帝后折返皇宫时,见宫妃抱着一个婴儿,就问是谁的儿子。回答说是周世宗子。当时,亲信赵普、潘美等人都在一旁,赵匡胤问他们怎么处理。赵普回答说:“应该处死,以免后患。”但赵匡胤却说:“我接人之位,再要杀人之子,我不忍心。”就把这婴儿送给潘美抚养,以后也没再问起过,潘美也一直没有向太祖提起这婴儿。这个孩子被取名惟吉,长大成人后官至刺史。

杯酒释兵权——威胁利诱,巩固政权

赵匡胤建宋称帝后,仅占有中原地区一百多个州郡,而在这些州郡中,跟从赵匡胤打拼天下的人也为数不多,更何况在他身边,还存在着不少掌握禁军的实力派军阀。因此,在皇帝宝座的四周,密密麻麻布满了随时可以引爆的“炸弹”,这让赵匡胤深感担忧。没过多久,地方上又出现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宋。虽然最终都被镇压,但这更加重了赵匡胤的忧虑。

就在此时,赵匡胤的头号智囊赵普给他出了一个既大胆又危险的主意,即削去一些军阀的兵权。公元961年7月,一个在赵匡胤心中谋划已久、臻于成熟的计划开始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