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五千年中国史
26992500000028

第28章 封建社会卷(17)

赵匡胤在宫里大摆酒席,十二分真诚地宴请石守信等禁军头目饮酒叙旧。为了表示坦诚,赵匡胤还把所有侍从护卫都轰了出去。当他们喝到面红耳赤之时,赵匡胤把话题转到正题上,他说:“自从登上帝位后,我就没有一天安稳可言,生怕有人反叛。”众将听后纷纷下跪诉说自己并无二心,对皇帝忠心耿耿。赵匡胤叹了口气说:“诸位皆为我抛头颅、洒热血,我从未怀疑过诸位的忠心,只怕是你们的手下会起二心,哪天他们把黄袍也加在你们的身上,恐怕你们不做也得做了。”众将听完后都感到大祸临头,冷汗直冒,十分紧张。看到几个人这幅摸样,赵匡胤提到嗓子眼儿的心往下落了不少。这时石守信眼含泪水说:“请陛下给我们指一条正路。”

赵匡胤若无其事地说:“人生在世,恍如白驹过隙,你等皆为朕的好兄弟,朕岂能不为你们着想?当初你们因为贪图富贵拥戴朕做皇帝,不也就是想多占得些财色。依朕之意,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朕也愿意与你们结成儿女亲家。我们君臣之间两不猜忌,岂不更好?”石守信等感激涕零地说:“陛下替臣等考虑得如此周到,真是再生爹娘啊!”

次日,石守信等人突然“生病”,一同告假,随后又向朝廷递交辞呈,希望不再管理禁军事务。赵匡胤快刀斩乱麻,立即拟旨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

这就是着名的“杯酒释兵权”,也是历史上的一大美谈。宋太祖赵匡胤通过这样委婉而又得人心的办法,既削除了大臣们的兵权,避免了兵戎相见的朝廷斗争,也使初建的宋朝权力高度集中,为充分发展经济、完善法制、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趣味链接 二次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仅仅“释”掉了皇帝身边将帅的兵权,而散落在各地的军阀们还在继续掌控着军队。他们都是自唐朝以来的藩镇节度使,这些人个个都不是吃素的。赵匡胤深知,馒头要一口口吃,问题得一个个解决。所以没过多久,赵匡胤又以同样的手段相继剥夺了王彦超等节度使的兵权,又将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政权收归中央,史称“二次释兵权”。赵匡胤通过两次释兵权,基本上结束了“百年藩镇割据”的局面,使得整个中华大地又迎来了新的大一统。

澶渊之盟——宋真宗避战求和,签订屈辱条约

北宋初建之时,外患十分严重。当时与北宋对峙的有北方的辽国,西北的西夏国,云南的大理国等。这些国家在当时都已跨过农业社会的门槛,实现了封建化,国家发展的速度很快。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匡义领兵灭北汉后,乘胜进军辽国属地幽州(今北京宣武区)。因宋军连续作战疲乏,加之辽国名将耶律休哥带兵援助,致使宋军连攻幽州十五日不下,最后只得仓皇逃归。经此一战,辽国与北宋结下了仇怨,辽国扬言一定要还以颜色。

公元997年,赵匡义病逝,其第三子赵恒即位,是为宋真宗。自赵恒即位起,辽国对北宋的入侵就一直没断过。

公元1004年9月,辽国太后萧氏以及辽圣宗耶律隆绪率20万大军南下,北宋军民顽强抵抗,辽军只攻下了北宋少数城池。但后来因北宋政府轻敌,认为辽国只是一次寻常的边界侵犯,并没有进行统一的部署和指挥,致使边境地区各城孤军作战,陷入了被动。辽军乘虚而入,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渊(今河南濮阳西南)。消息传至汴京,宋廷大震,君臣不知所措。宋真宗畏敌,欲迁都金陵以避难。新任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宋真宗御驾亲征。

当宋真宗和寇准一行前往澶州途中时,辽国大将萧挞览在前线被宋军埋伏的床子弩射死。萧太后等人听闻萧挞览死讯,痛哭不已,并为之“辍朝五日”。辽军士气亦因萧挞览之死而大挫,形势十分不利。

宋真宗抵达澶州后,虽鼓舞了宋朝军队的士气,但他急于议和,于是与辽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确实维持了长期的和平局面,但却对宋朝的国防战略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此后,由于宋朝轻视武备建设,过分依赖和谈,造成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趣味链接 澶渊之盟的内容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庆历新政——范仲淹革新失败

宋太宗赵匡义后,宋真宗赵恒(997-1022年在位)、宋仁宗赵祯(1022-1063年在位)、宋英宗赵曙(1063-1067年在位)相继继统,北宋立国及于百年。然而,就在这段时间,北宋的各种弊端也逐一显露了出来,其最集中的体现则是时人概括的“积贫”、“积弱”。

“积贫”,即财政危机,“积弱”即军力衰弱不振。而造成“积贫”、“积弱”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费”。

宋真宗时,官员队伍人数激增,严重超编。从宋真宗初年到宋仁宗中期的40年间,官员人数从9000人增至17000人;至英宗时,更达到了24000人。冗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官僚机构职能交叉,又常因人因事而添设。

随着官员人数的激增,士兵的数量亦恶性膨胀。宋太祖时期,禁军大约有20万人;至宋太宗时,增长至30万;至宋仁宗时,禁军已达80多万。

冗官、冗兵导致军费直线上升,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加之财政管理不善,机构重叠,凡此种种,皆使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宋真宗至宋仁宗前、中期,财政尚能应付,到宋仁宗末年至宋英宗初期,就出现了赤字,且年年亏空。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宋廷虽斥巨资养兵,却未得其用,对外被动挨打,屡战不胜。宋夏历时7年的战争,宋军实力虽远胜于西夏,然而却是“师惟不出,出则丧败”。

然而无论是冗官、冗兵,抑或是冗费,最终遭殃的都是老百姓。因此,农民起义亦在这100年间从未间断过。

当历史的车轮驶至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时,阶级矛盾和********都已发展到极其严重的程度。北宋统治集团中以宋仁宗为首的一部分人开始意识到,若不采取措施来缓和矛盾,北宋的统治便会落到岌岌可危的地步。

公元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名臣为相,执掌朝纲,对吏治进行整顿。范仲淹向宋仁宗进呈《答手诏条陈十事》,旗帜鲜明地提出整顿冗官,任用贤能等十个方面的内容。宋仁宗非常赞同,批准在全国推行。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庆历新政”。

范仲淹的改革措施主要以打击“三冗”为目标,裁减冗官,精简机构是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这一改革在制度上所要做的主要变动,就是要改变赵匡胤恩养士大夫的祖制,向参与政治的广大知识分子开刀,打破他们的铁饭碗,所以,改革将要触动的不是少数人的利益,而是整个官僚阶层。因此,上层贵族集团一致指责范仲淹等人私结朋党、滥用职权,反对的浪潮是一浪胜过一浪。因此“新政”推行了仅一年,范仲淹等人就被迫离开朝廷,而宋仁宗亦迫于压力,只得将已颁布的相关法令全部取消。

趣味链接 忧国文人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原名朱说,字希文,苏州望亭人,北宋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在《岳阳楼记》中留下了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话不仅成为了千古绝唱,而且也是范仲淹一生的座右铭。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带他改嫁朱姓人家。范仲淹从小的生活十分艰苦,虽经常食不果腹,但仍刻苦学习。有时读书到深更半夜,实在困得张不开眼,就用冷水泼脸,振作精神,继续攻读。二十七岁那年,孜孜不倦的范仲淹终于考中进士,开始了为官生涯。但范仲淹不管任何官职,皆以关心民间疾苦,为民兴利除弊为要务。他对国家政治深感忧虑,多次上书指斥官场积弊,提出革新政治的建议。最后因“庆历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利益而被贬数次,最终于江苏徐州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王安石变法——救国革新势在必行

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更为加剧,“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终于掀起一次更大的变法话动。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的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世宦之家,博闻强识,能文善赋,早年就负有盛名。他二十二岁时中进士,出任地方官。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社会贫困在于土地兼并,发展生产是解决国家危机的根本之道。

公元1058年,王安石应召赴京做官,他上奏了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主张变法。这封奏书受到官僚士大夫的称赞,但暮年的仁宗已无心变革。宋仁宗病逝后,宋英宗即位。宋英宗体弱多病,变革更是力不从心,在位仅四年就撒手人寰了。北宋皇权继而由宋神宗接手。

宋神宗还是皇子时,对王安石的才能及学识就十分钦佩。他即位后不久,就把王安石调为翰林学士,三年后又晋升为宰相。

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做好变法的所有准备后,正式开始变法。

围绕富国强兵这一目标,王安石相继推行了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将兵法和保甲法等新法。同时他还对科举和教育进行了改革。

由于新法的推行遭到官僚贵族的强烈反对,而新法本身也存在不少弊端,再加上王安石用人不当,致使变法的效果没有预期的那么完美,但仍然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给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大大稳固了宋朝的统治。所以,即便是朝廷内反对声四起,宋神宗依旧支持王安石将变法进行到底。

公元1073年,全国突遇旱情,大量灾民涌向汴京。官僚贵族乘机指责变法触怒天帝,导致“天变”。一时间,朝野上下形成了以天命、天意剿灭新法的一股逆流。“天变”之说亦对宋神宗产生了心理影响,再加上太皇太后曹氏和皇太后高氏也哭诉“王安石将乱天下”,宋神宗开始动摇。王安石自己亦压力颇大,遂决定主动请求辞相。次年4月中旬,宋神宗下诏,王安石出任江宁府“安心休养”,但允许他随时入朝商议政事。

王安石罢相后,变法运动由韩绛、吕惠卿等人继续执行。后因吕惠卿私心自用,变法派内部出现分裂。公元1075年8月,宋神宗召王安石回京复职,继续执行新法。

王安石再度任相,既要面对朝廷强大的贵族官僚势力的压力,同时要面对改变变法派内部关系恶化的态势,遂感阻碍重重,力不从心。

公元1076年,东方天空突然出现彗星,贵族官僚再次以“天变”攻击王安石以及新法。王安石无心坚持,遂再次上奏请求罢相。此后,他退居江陵,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和满腹的伤悲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

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逝。其年神宗仅九岁的儿子赵煦即位,是为宋哲宗。新皇年幼,以向太后、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掌握了政权,将新法全部废除,恢复了祖宗旧制。而宋朝自此以后,也陷入了“党争”的泥沼而无法自拔,国势日渐衰微。

趣味链接 文学巨匠王安石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王安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皆为王安石的经典文集。

方腊起义——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

公元1100年至1126年,是宋徽宗赵佶统治的年代,此间的二十五年,亦是北宋奸臣当道、吏治腐败的时期。

宋徽宗是一个荒淫腐朽的皇帝。他即位后,任用蔡京、王黼为宰相,恩宠童贯、梁师成、朱勔等宦官。在他统治期间,这些宠臣互相勾结,专干一些残害人民的恶行。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他们仗权带头卖官,朝中官位各有定价,人称“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其腐败程度可见一斑。这还不够,他们还提出“丰享豫大”的口号,誓要把北宋朝廷装饰得富丽堂皇。

公元1102年,童贯巧言令色地说服宋徽宗在江浙一带设置“造作局”,集江南地区的能工巧匠近千人,制造“象牙犀角金玉竹藤”以及雕刻、织绣等各种工艺品。三年后,朱勔又说服宋徽宗在“造作局”以外添设“应奉局”,向东南各地百姓搜刮花石竹木和珍异物品。百姓家中凡有一石一木可供赏玩的,皆被官吏强取。“造作局”和“应奉局”的官吏还经常趁机敲诈,大发横财。无数百姓因此倾家荡产。

正所谓“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公元1120年10月,浙江“漆园”业主方腊,因不堪忍受“造作局”的威逼勒索,利用民间宗教,以诛杀朱勔为名,组织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