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五千年中国史
26992500000034

第34章 封建社会卷(23)

公元1355年初,韩宋帝国建立后,郭子兴这支武装力量归附了韩宋。但好景不长,郭子兴不久就病死了,韩宋政府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当都元帅,朱元璋当副都元帅。这时的朱元璋变成了一个十足的野心家。弱肉强食的世风以及频繁的战争,夺去了太多人的生命,也让活下来的人更加肠硬心狠。朱元璋认为,只有铲除恩主之子,才能获得更大的权力,才能更好地生存。然而,拥有同样想法的人不止他一个,他的好友陈野先先于他杀死了郭天叙,朱元璋遂以此为借口,又将陈野先杀掉。战乱之际,韩宋政府无法作深入追究,只好任命朱元璋接任江南行省平章事一职。升任后的朱元璋率兵渡过长江,一举攻陷集庆(今江苏南京),将其更名为应天府。是年7月,韩宋政府在应天设江南行中书省,任朱元璋为行省丞相。朱元璋后来又以应天为根据地,分兵攻取了镇江、金坛等地,势力一步步强大。

朱元璋本人并无多少学识,但他很注意吸纳人才。早在渡江之前,朱元璋就陆续招集了随从起义的冯国用、冯国胜、李善长、陶安、汪广阳、朱升、刘基、宋濂等人作为幕僚。割据应天后,朱元璋继续吸纳人才,无论是儒士还是武人,只要有见识者均纳为己用,给予优荣。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康茂才提出的“且耕且战”,保证军粮供应,恢复社会生产的措施,均对朱元璋发展实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经数年苦心经营,朱元璋辖区内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为军队作战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朱元璋占领集庆后,三面皆是劲敌,其北面是韩林儿、刘福通,西面是徐寿辉、陈友谅,东面是张士诚,唯有皖南、浙东一部分地区驻守的元兵势力较弱。面对这种情况,朱元璋采取了固守东西、出击东南的战略。

公元1356年5月,朱元璋派手下将领徐达攻打镇江。6月,他又派邓愈攻打广德。次年,朱元璋又命徐达、常遇春、胡大海等人分别攻占长兴、常州、宁国、常熟、徽州、池州等地。朱元璋本人亦率领十万大军攻克了婺州、衙州和处州。皖南、浙东一带孤立的元军被次第消灭。

皖南、浙东一定,朱元璋随即与陈友谅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战斗。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军攻占了太平。不久,陈友谅杀掉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汉,占有江西、湖广地。接着,陈友谅联络张士诚合攻应天。面对陈友谅咄咄逼人的攻势,朱元璋采取了集中全力、诱敌深入的策略,在应天江东桥大败陈友谅,并收复了太平,后又将安庆、信州二地攻克,势力更强大了。

公元1363年,陈友谅倾尽全力,再次进攻,试图与朱元璋决一死战。朱元璋亦亲自率兵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展开决战。双方激战两个月,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中箭身亡,全军大败。次年,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在武昌向朱元璋投降,湖广、江西广大地区被朱元璋所控制。

西方最大的威胁一经解除,朱元璋大势渐成。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即吴王位,设置百官,建中书省,立长子朱标为世子,建立了一整套统治机构。与此同时,他的帝王野心也被彻底激发了出来。

趣味链接 珍珠翡翠白玉汤

有一年,朱元璋在外面讨饭,一个老太婆给了他一碗汤。朱元璋吃了感觉非常好吃,便问妇人这是什么汤。妇人顺口胡侃说是“珍珠翡翠白玉汤”。朱元璋于是记下了。当了皇帝后,他便要御厨给自己做此道汤,但御厨做的味道怎么都不对。他后来在盱眙祖籍地找到了当年的老太婆,才知道这仅是一道用烂白菜、玉米粒、剩饭混在一起的“杂烩汤”。“珍珠翡翠白玉汤”据说从此成为明朝御膳里的保留菜。

开国肇基——南征北伐,朱元璋称帝建明

朱元璋称吴王以后,随即将矛头转向了东方的张士诚。

当时,张士诚所占据的地区,南至绍兴,北有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高邮、淮安、漳州、泗州,最北远达山东济宁。依据这种态势,朱元璋制定了先取淮东,剪除肘翼,再取浙西的作战方针。

公元1365年10月,朱元璋发布征讨张士诚的文告,命大将徐达、常遇春等发动进攻,连续夺得通州、泰州、高邮、淮安、濠州等江北之地,迫使张士诚退守长江以南。

公元1366年8月,朱元璋再派徐达、常遇春等人率二十万大军出征,先后攻克了湖州、嘉兴和杭州,歼灭了张士诚大部分主力,张士诚剩余的残部亦被朱元璋围困于平江(今江苏苏州),是年9月,朱元璋攻占平江,张士诚被俘,自缢而死。

朱元璋刚灭了张士诚,立即军分三路进攻盘踞在浙东的方国珍。方国珍坐拥庆元、台州二地,拥有战船千艘。朱元璋麾下大将汤和与副将吴祯攻庆元;而参政朱亮祖则率领另一路军进攻台州;水师将领廖永忠从海路进袭,断其窜逃海上的道路。是年11月,方国珍黔驴技穷,不得不投降。至此,朱元璋占据了中华大地上的大片领土,拥他为帝的呼声亦愈来愈高。

公元1367年12月,朱元璋于应天正式即皇帝位,改元洪武,定国号为明,都应天。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王朝从此诞生,而它亦是一个长命的政权,统治了中国294年。

趣味链接 锦衣卫,东厂、西厂

锦衣卫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专有军事特务机构,其全名为“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为朱元璋所创设。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上,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然而,朱元璋之后的皇帝,认为锦衣卫的职能有限,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东厂”、“西厂”两大特务机构,直接由皇帝最亲信的宦官主持。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合称“厂卫”。布满全国的“秘密特务”,互相交错,密如蛛网,这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现象。街头巷尾的一举一动,夫妻争吵和市井打斗,早上发生,晚上就到了皇帝耳朵里。宦官主持“厂卫”的最大方便,是他们可以随时向皇帝直接报告,皇帝也可以随时向宦官发布命令。因此,宦官具有雷霆般威力,无人可以抗拒。一般罪犯如果落到三法司之手,还有活命或不受苦刑的希望,一旦被“厂卫”逮捕,没有一个人能够幸免。

胡蓝之狱——以整顿吏治为名,大肆屠杀功臣宿将

按照朱元璋的理想,他要建立的是一个以民为本、没有贪官污吏、没有横征暴敛、没有欺压百姓现象的国家。但是,明王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所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饱受战火摧残的社会经济亟待恢复,农民起义和斗争仍在继续,尖锐的阶级矛盾有待缓和,退居塞北的残元势力仍然企图卷土重来……

这样的外部环境,加之内部权臣之间的钩心斗角,使得朱元璋实现理想的步履维艰。为了尽快达到目的,他整顿吏治,有效地遏制了自元朝承袭而来的贪污风气;为巩固基业,加强皇权,朱元璋不惜大兴冤狱,诛杀功臣良将。名震古今的“胡蓝之狱”,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胡即胡惟庸,蓝即蓝玉。

胡惟庸是朱元璋一手提拔起来的宰相。不过,自明开国后,胡惟庸树立党羽,****擅权,渐渐为朱元璋所不容。公元1380年,“有人”告发胡惟庸谋反,勾结东方大海中的日本,准备在宴会上杀掉朱元璋。其实,参考古史就可了解,如果当权人物决心除去某人时,就自会“有人”告发他谋反,胡惟庸对此再清楚不过了。最后朱元璋将胡惟庸“磔死”,屠灭三族。不过,这还不算完。后来朱元璋声称又“发现”了胡惟庸的新同党,遂命锦衣卫展开全面逮捕,包括宰相李善长等二万余人皆受牵连,朱元璋将他们全部诛杀。朱元璋为此还专门命人编撰了一本书,名《奸党录》,附李善长的供词,昭告全国。

胡惟庸死后,朱元璋即下令撤销中书省编制和宰相职位,提升六部为一级中枢机构,各部尚书直接由皇帝管理,皇帝亦不再设立助手,而是直接向各部发号施令。中国有史以来在政治上占重要位置的宰相制度,从此消失。

公元1393年,“有人”告发大将蓝玉谋反,朱元璋立即将其逮捕下狱。蓝玉在狱中尝尽各种酷刑,最后不堪折磨而屈打成招,最后被磔死、灭族。后来朱元璋向天下发表了蓝玉的供词,蓝玉在供词中“承认”联合一批势力准备发动兵变。于是根据口供牵引,又有一万五千人被灭族。后来,朱元璋又命人编撰了一本书,名《逆臣录》,昭告全国。

而这两次大屠杀不过是整批处死事件,事实上朱元璋每天都在屠杀。像皇太子的老师宋濂、朱元璋最信任的智囊刘基、平定云南的大将傅友德、平定广东的大将朱亮祖、大臣李仕鲁,皆惨遭诛杀。当年和朱元璋一同打天下的人,到最后仅有三人没有被扣上反叛的帽子,他们分别是常遇春、徐达、汤和。常遇春运气较好,早早就病死。而徐达事实上是死于处决,因为他当时患有疽疮,最忌鹅肉,朱元璋偏偏送了一碗鹅肉给他,并命送鹅肉的宦官在旁监督着他吃掉。徐达一面吃一面流泪,当晚毒发而死。所以事实上只有汤和一个人活得最久而且善终。他去世后,他的家族暗暗庆祝。

趣味链接 剥皮亭

朱元璋统治时期,官员们每天早上入朝,都是愁容满面跟父母、妻子诀别,到晚上平安回来,合家才有笑容。首都应天如此,全国各地皆然。朱元璋在各州县设有“剥皮亭”,官员一旦被指控贪污,或是谋反,即被剥皮,悬皮于亭中,以示警戒。根据统计,中央政府副部长以下和南直隶(今江苏省及安徽省)一省大小官员,因贪污、谋反罪名死于监狱或被判决做苦工的,每年都有数万人。而严厉的追缴赃款制度,更使大逮捕向四方蔓延。全国中等以上人家,几乎全部破产。

靖难之役——叔侄争权,朱棣称帝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皇太子及次子皆早死,其他二十四个儿子,有九位被朱元璋分封到边疆,以抵抗退出塞外的蒙古人,另外十五位则分封于内地,以防国人暴动。这二十四位亲王皆有一万五千人的兵力。但是,各个亲王上任后,凭借自己的才干,在各自藩地的发展参差不齐,有的亲王势力激增,有的亲王则对其他亲王唯命是从……

公元1398年5月,朱元璋病逝。因皇太子早逝,其二十二岁的皇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

当时北方诸王手握重兵,气焰嚣张,建文帝怕尾大不掉,遂先以太祖遗诏的名义下令,亲王除了自己的护卫外,不得增设文武将吏;接着,与大臣齐泰、黄子澄商议削藩之事。

建文帝采纳黄子澄的建议,先削了内地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较大的燕王朱棣开刀。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皇族内部的矛盾迅速激化。

削藩,在任何时代都是正当的,一个正常的国家内不允许同时存在很多诸侯国。可是有两件事朱允炆失于考虑,第一,当时诸亲王并没有割据一方反抗中央的企图和迹象。诸亲王除了王府一万五千人警备部队外,对地方军队并不能直接掌握,对皇帝还构不成威胁。第二,黄子澄一批庸才,根本不懂政治,不是处理削藩这种重大事情的良好人选。

公元1399年7月,燕王朱棣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起“靖难军”,夺取了河北大部分地区。建文帝对朱棣的这种激烈反应,并没有感到意外。他先后派老将耿炳文和李景隆率兵北伐,结果都被朱棣打退。但是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终被平定的历史,给了建文帝很大鼓励,他誓要将叔父朱棣大败才肯罢休。

中央军兵力虽有几十万,但是再强大的军队,交由草包统帅,溃败自不必说。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中央军与靖难军激战的三年里,备受建文帝青睐的中央军总司令李景隆寡谋而骄,色厉而馁,一败再败窝囊到了极点。而黄子澄则在建文帝面前为他掩饰,希望他能扭转局势。可李景隆一败再败,致使颓势再无扭转的可能。

公元1402年5月,靖难军大举南下渡过长江,千里疾进,连下扬州、高邮、南通、泰州等江北重镇,继而向应天挺近。消息传来,建文帝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派人与朱棣议和,但遭到朱棣拒绝。6月3日,朱棣旌旗蔽空,金鼓大震,江南中央军一经冲击,即全线崩溃。李景隆大开城门宣布投降。噩耗传来,建文帝纵火焚宫自杀。

朱允炆既死,朱棣即位,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这就是“靖难之役”的始末。

趣味链接 明朝第一大疑案

建文帝一把火焚烧了皇宫后,朱棣派人搜其尸体,却怎么也没找到。民间坚信建文帝并没有死。据说,建文帝在危急时打开祖父朱元璋留下的秘密铁匣,里面有一把剃刀、一份度牒(和尚证明文件)、一件袈裟(和尚衣服)和碎银币若干(逃亡时零用),从皇宫水门逃出,剃发为僧。他浪迹江湖三十余年,再也没有下落。另有一说建文帝逃到东南亚。野史说郑和下西洋的任务之一便是寻找建文帝。总之,关于建文帝的生死及去向,成了明朝第一大疑案。

瓜蔓抄——朱棣大屠杀

朱棣即位后,一面清查宫禁,一面揭榜逮捕“奸臣”。他效法老爹朱元璋的手段,大肆开展“合法”屠杀。在这次屠杀中,朱棣认为锦衣卫并不足以扫清余孽,遂又在原有监察基础上,实行了残酷至极的“瓜蔓抄”。即逮捕行动像瓜藤须蔓一样,向四面八方伸展,凡是能“攀”得到的,就“攀住”不放,辗转牵引。“瓜蔓抄”除非当权人物主动停止,否则能把天下人都网罗俱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