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五千年中国史
26992500000041

第41章 封建社会卷(30)

公元1857年,英法组成联军,攻陷了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兵败被俘。其后,英法联军分出小部分兵力留守,其余兵力乘军舰北犯。

中华大地就好像一块味美可口的大蛋糕,英法联军进犯广州后,其他西方列强亦纷纷加入到了侵略阵营中。

公元1858年,美国和俄国派出舰船赶到中国,参与到了英法的联合行动中。

英、法、美、俄四国侵略军炮轰大沽炮台,然后进犯天津。清政府立即派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赶赴天津与四国公使谈判,并签订了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天津条约》。同年,沙皇俄国以武力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瑷珲条约》。

公元1859年,英、法、美以进京更换正式条约被拒为由,率舰队再次炮击大沽。提督史荣椿率守军还击,击沉、击伤敌舰十艘,毙伤敌军近五百人,史荣椿战死。次年7月,英法联军经过积极准备,调集了二万五千人,乘二百多艘舰船先后抵达大沽口。清政府兵力不济,天津失守。咸丰帝不得不再派桂良赶赴天津与联军谈判,未果。联军直向京城推进。清军在北京通州八里桥迎战英法联军,失利。

大敌当前,咸丰帝竟然在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等权贵们的簇拥下,携皇后、懿贵妃等离京逃往热河行宫。只留下他的弟弟恭亲王奕?处理和谈事宜。

英法联军随后占领北京,闯入位于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大肆掠夺,之后一把火烧了圆明园。

在侵略军的武力威逼下,清政府的“天朝”尊严丧尽。清廷派奕?为全权大臣议和,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0月,沙俄又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

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赔偿巨额赔款,丧失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趣味链接 火烧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原为一座普通园林。康熙帝把它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圆明园”三字。后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历代皇帝的经营,成为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集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的皇家园林。园内收藏有大量珍宝文物、书籍和艺术作品。而就是这么一座旷世瑰宝,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惨遭浩劫。英法联军在圆明园中疯狂劫掠近半个月,昔日繁华至极的圆明园一片狼藉,有价值的东西几乎都被掏空。为了遮盖抢夺的罪行,英法联军一把火烧毁了圆明园。火光到处,所有的庙宇、宫殿、古老建筑都化为乌有。经过两天两夜的大火,圆明园变成了一堆废墟。

辛酉政变——慈禧太后夺权垂帘听政,开启独裁统治

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去,清廷内部又发生了一起重大变故。

英法联军的入侵,不仅使得中国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而且也使得咸丰帝惊吓成病。公元1861年8月22日,这位年轻的皇帝死于热河,终年三十岁。除了声色犬马和丧权辱国的条约外,这个在位十一年的窝囊皇帝几乎毫无政绩可言。咸丰帝共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是清朝皇帝中,子女最少的一位。

咸丰死后,其年仅六岁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即位,是为同治帝。由于皇帝年幼,咸丰帝临死时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总摄朝政,赐慈禧太后一方“御赏”印。

由于八大顾命大臣掌控着朝中政务,慈禧觉得年幼的皇子时刻都受到威胁,自己的地位也将不保。于是,慈禧动了发动政变的念头,她要夺取最高统治权力,掌握皇权,控制局势。

咸丰帝死后第十四天,恭亲王奕?不顾八大臣的阻挠,一大早便赶到热河行宫,跪在咸丰帝的灵前伏地痛哭,声音很大,旁边的人听了无不跟着落泪。其后,慈禧太后秘密召见奕?,两人单独密会了近两个小时。也就是在这次密会中,慈禧太后与奕?共同商定了政变的策略,即回到北京后,立即将八大臣拿下。

1861年9月,奕离开热河,回到北京。然后立即笼络驻扎在北京、天津一带掌握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做好了发动政变的一切准备。9月23日,慈禧太后与小皇帝一行回京。恭亲王奕率京师王公大臣迎接慈禧太后等人。一见面,慈禧就哭泣不已,一遍遍地说八大臣如何如何欺辱他们孤儿寡母。周祖培等大臣奏称:“为何不将八大臣治罪?”

第二天一早,慈禧太后宣布解除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的职位,并当场将载垣、端华等七人逮捕。因肃顺护送咸丰帝棺材,还在进京的路上,慈禧太后遂派人将其拦截于途,并逮捕入狱。

不久,慈禧太后发布上谕,否认咸丰帝遗诏,下令将肃顺斩首,让载垣、端华自尽,其他五位顾命大臣被充军。而周祖培携大臣联名上奏,请慈禧太后“亲理朝政”。这一切皆在慈禧太后的计划中。

此后,慈禧太后便开始了长达四十八年的“垂帘听政”的政治生涯,而晚清政府亦在这四十八年中,彻底走向了衰亡。

由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这一年是辛酉年,故后人将此次政变称为“辛酉政变”。

趣味链接 慈禧太后

辛酉政变后,整个大清朝廷的命运,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都掌握在了一个女人的手中。慈禧太后,一个令国人唾弃的名字,一个令全世界绝大部分男人自愧不如的女人,将大清朝的未来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长达几十年时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垂帘听政”四字对于稍知历史的人来说,恐怕都带有深恶痛绝的情绪。因为这四个字,连着一部丧权辱国的晚清历史——倘若不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滥揽坤纲,中华民族也许不会经受长达一个世纪的血与火的蹂躏。慈禧太后掌权后,不论是曾国藩还是李鸿章,都只不过是慈禧太后手中的一颗棋子;不论甲午战争还是戊戌变法以至于直到新政立宪,实际上都只是慈禧戏园子里面的折子戏。

甲午战争——大清王朝赔了夫人又折兵

公元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命运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国内以往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渐渐平息,远东的国际环境也渐趋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没有再发生大的战争,再加上国内历经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逐渐显现出了效果,可以说,如果没有甲午战争,中国屈辱的历史将有可能重新改写。

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清政府应邀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兵一千五百人赴朝鲜,驻守牙山。日本也出兵一万多人进入朝鲜,并逐渐包围驻守牙山的清军。是年7月25日,日本军舰不宣而战,突然袭击中国驶往朝鲜的运兵船,中日战争爆发。8月1日,清政府对日宣战。这就是日后对中国影响巨大的“甲午战争”。

日本对中国的领土其实早已有占领的野心。早在1868年,明治天皇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思想,将对外扩张定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朝鲜和中国。为了满足其吞并其他国家的欲望,明治政府抓紧改革军制,积极扩军备战。到了1894年前后,日本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实力早已超过了清朝政府。甲午战争中,日本实际投入兵力二十多万人,其中包括在其他国家作战的十几万人。

中日甲午战争共经历了两个阶段。1894年7月至10月中旬,此为战争的第一阶段,战场主要在黄海海面和朝鲜境内,主要战役有丰岛海战、牙山的成欢之战、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日军凭借强大的军力占领了朝鲜,李鸿章的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日军自此掌握了黄海的制海权。1894年10月下旬到1895年3月为战争的第二阶段,主要有辽东之战和威海卫之战。日军分两路侵入中国的辽东地区,一路烧杀劫掠,清军望风逃窜。1895年2月初,日本海陆军进攻刘公岛和港内的北洋舰队,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中国战败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使日本获得了巨额的赔偿。这不仅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同时使远东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日本迅速成为东方强国。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原本慢慢积累起来的一点点较好的国际声望,在甲午战争后灰飞烟灭,国势日渐颓微。这次战争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以往一向以老师自居的泱泱大国竟被“倭寇”全歼北洋水师,并且被迫割地又赔款,举国上下一片震惊。从此,中国人的自信心丧失殆尽,同时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戊戌变法——一场救亡图存、思想启蒙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思想迅速发展。一些爱国志士认为,只有通过变法,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才能挽救民族危机。

1895年,当清政府慑于日本淫威,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仁人志士,悍然发动在北京应试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而大受激励的光绪帝终于在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实行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在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在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在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着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尤其是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一些权贵显宦的强烈抵制。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李莲英等宦官更是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御史杨崇伊亦多次到天津与大军阀荣禄密谋。由此看来,守旧派势必要发动一场政变。

康、梁二人亦感到变法困难重重,而革命人士手中又无兵力,一旦守旧派发动政变,变法定会溃败。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向光绪皇帝建议重用北洋军阀袁世凯,以牵制荣禄。袁世凯实乃奸诈小人,他表面对光绪帝忠心耿耿,其实只不过是想借此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亦深知,真正掌管朝廷大权的仍是慈禧太后,遂暗地里又与之勾结。

1898年9月16和17日,光绪皇帝两次召见袁世凯,授其侍郎职位。18日夜,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劝袁杀荣禄,举兵救驾。结果,袁世凯出卖了他们,将计划告诉了慈禧太后。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宣布临朝“训政”。维新变法终告失败。因变法持续了一百零三天,故又称“百日维新”;而1898年为戊戌年,因此这次变法又被称为戊戌变法。

慈禧太后临朝“训政”后,签发全国通缉令,逮捕康有为、梁启超;并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康广仁、杨深秀等六人斩首于菜市口刑场。

临刑前,谭嗣同慷慨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死时年仅三十三岁。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勇于献身的精神,尊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尽管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它却激励了后世一大批爱国志士为寻求国家富强之路而不懈努力奋斗的斗志。

趣味链接 戊戌变法的内容

戊戌变法主要是指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企图通过光绪皇帝而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项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正当维新派满怀激情救亡图存之时,西方列强却争先恐后地向中国伸出了扩张之手,明目张胆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