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中国五千年历史悬案(最新升级版)
26993800000013

第13章

但也有人认为韩信是被冤杀的,据《史记》、《汉书》记载,高祖六年(前 201年),韩信被囚时,十分感叹地说:“果然如人们所说:‘狡兔死,走狗烹;禽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已定,我已经没有用,应当杀头了。”刘邦只好以“人告公反”为由,把他带回洛阳,查无实据,降封为淮阴侯。后被吕后所杀,临刑前又感叹道:“我后悔不用蒯通的计谋,竟落入小女子的圈套,这也是天意吧!”意即没有听从蒯通计谋,背汉自立。

而且所谓韩信密谋假传诏旨,赦放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率领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并试图与叛将陈豨里应外合,都是没有实据的。首先,告发者是韩信准备处死的一个罪犯的弟弟,有挟怨诬告的嫌疑,即使韩信确有密谋,也不可能让这个人知道;其次,当年韩信雄踞齐地,握有重兵,有人劝他反汉并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称王,韩信却认为刘邦待他不薄,不忍心背叛刘邦。在绝对有利条件下尚且不反,而在闲居长安,既无兵权,又无武装的情况下,韩信为什么又要造起反来?再次,韩信被擒之后,未经审讯,立即被斩于长乐宫钟室。假设谋反有证据,为什么不昭示群臣?最后,刘邦平定陈是在高祖十一年年底,而韩信“谋反”却在第二年正月,此时陈豨已经兵消瓦解,韩信又怎能与他里应外合?刘邦平叛归来后,对于韩信的死,“亦喜且怜之”。所喜者,心腹之患已经除掉,所哀怜者,大臣无辜遭诛杀。从这种心情也可以看出,刘邦本人也并不认为韩信真会谋反。韩信之死是因为他功高震主,加以“贪”、“骄”相循,因而招致杀身灭族之祸。

总之,韩信有无谋反之心?是否参与陈豨叛乱?目前史学界尚未论定。韩信被杀真相,如处迷雾,难以认清。

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在哪里?

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叶,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同此这条路,古代商人将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和茶叶、瓷器等传送到了世界各地;同时,也将中亚的汗血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西亚的乐器、天文学,美洲的棉花、烟草等输入到了中国。东西方文明在这种融合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着。

匈奴被击败后流落到了何处?

匈奴是公元前 3世纪兴起于中国北方的一支古老民族,繁衍在河套地带(今内蒙古、山西一带),游牧于大漠南北。匈奴的首领叫做单于,相当于中原的国王。在单于之下,则有左、右二贤王,各率领一大部落。匈奴族早在公元前 7、8世纪时就已生息和繁衍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建立起氏族和部落联盟了。公元前 3世纪时,匈奴进入铁器时代,军事实力得到相应加强,于是不断骚扰秦、赵、燕等国的边境。公元前 265年,匈奴骑兵被赵将李牧击败,但不久又卷土重来。直至公元前 215年,秦始皇嬴政派遣蒙恬出兵攻击匈奴,匈奴战败后“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但是到了秦朝末年,匈奴却又乘机向南发展,逐渐傍近秦朝的边塞。到了汉武帝时期,汉王朝开始主动攻击匈奴,在军事天才卫青和霍去病的持续打击下,匈奴元气大伤,逐渐衰弱下去。并最终分裂为南、北匈奴。

北匈奴在西汉军队的持续压力下,开始了始无前例的民族大迁移。北匈奴的迁移历时几个世纪,其过程已经很难考证,史料记载也是相当模糊。大体上我们可以知道,北匈奴西迁途中经过康居、大宛、鄯善等西域诸国。公元4世纪中叶,北匈奴灭掉了强大的突厥国度阿兰国,西方为之震动。当时,在北匈奴人西面,居住着两个日耳曼人部落联盟:一个是第聂伯河以西至德涅斯特河以东的东哥特人联盟,另一个是德涅斯特河以西至喀尔巴阡山之间的西哥特人联盟。西哥特人联盟的西南方,就是的战争,结果自己战死沙场,从此匈奴人逐渐沉寂了下去,直至被历史彻底遗忘。

而就在北匈奴迁居欧洲之际,南匈奴的驻地向南迁移,他们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带,三国时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个部,到了 3世纪,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刘渊在成都王颖手下当将军,当时西晋正在经历八王之乱。刘渊担任了匈奴族的大单于,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史称汉赵。

匈奴的另一支族群称为羯人。汉赵的大将羯人石勒篡汉,建立赵国,史称石赵或后赵。后被氐人苻氏前秦所灭。

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称为匈奴别部卢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举后凉汉官段业为主,在现甘肃地区建立北凉。后来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北凉主。之后又被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

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现宁夏)创立夏国,史称胡夏,后被北魏所灭。

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宇文氏部落,进入朝鲜半岛。后来宇文氏在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杨坚经过南征北战后,创立隋朝,再次统一中原地区。

以上是十六国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的最后一场演出。之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逐渐从中国历史中消失。匈奴后裔融入汉族以后,所改汉姓有刘、贺、丛、呼延、万俟等,大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山东等地。

河西走廊上有“罗马古城”吗?

“河西走廊”位于今甘肃省内,又叫“甘肃走廊”。自古以来,河西走廊上祁连山融化的雪水一直滋润着山脚下多个民族的繁衍与生息,也造就了精彩纷呈的西部文化史。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山脚下,甘肃永昌县境内的者来寨,一直生活着一些身材高大、肤色深红、鼻梁高耸、眼睛深陷、毛发棕色弯曲,具有明显欧洲人相貌特征的人。

有人认为,他们可能是经过丝绸之路与中国贸易的西方商团的后裔。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曾是古代中国与西方国家文化交流和商品贸易的重要通道,因此,在河西走廊出现西方人的后代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这种观点随即被推翻,者来寨的地理位置在西汉时属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带。即使有人的活动,也大多是出于军事目的所设要塞的驻军。商团应选择走人烟稠密、经济发达的安全路径,走者来寨是有悖常理的。况且,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才粗具雏形,那时西方商团还没有大批进入中国。因此,者来寨这些奇特村民不可能是西方商团留下的后裔。

也有人认为,他们就是历史上神秘消失的“罗马军团”的后裔,这种解释有依据吗?者来寨真的是罗马军队建造的“罗马古城”遗址吗?

翻开世界史,我们可以看到,公元前 53年的古罗马正值多事之秋,执政官克拉苏为了与恺撒、庞贝两个掌握兵权的实力派人物争权夺利,决定向东扩张势力。他纠集了一支由 7个军团组成的大军,发动了对古帕提亚王国(今伊朗)的侵略战争。但是,古罗马大军在卡尔莱(今叙利亚的帕提亚)遭到安息军队的围歼,统帅克拉苏被俘斩首,一度所向无敌的罗马军团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克拉苏的长子普布利乌斯所率的第一军团约 6000余人拼死突围。33年后,罗马帝国与安息在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之后,终于化干戈为玉帛,签订了和约,双方开始相互遣返战争俘虏。当罗马帝国要求遣返在卡尔莱战争中被俘的官兵时,安息国当局否认其事。罗马人惊奇地发现,当年突围的古罗马第一军团 6000余人神秘地失踪了。第一军团的消失成了罗马史上的一桩悬案,而这桩悬案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中西方史学界。

据中国的史书《汉书·陈汤传》记载,公元前 36年,西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曾率兵 4万讨伐致支城,并与匈奴人在此展开了激战。战斗中,匈奴人派出了一支长相非常奇特的军队,他们会使用一种被称为“夹门鱼鳞阵”的奇怪阵法——就是在敌人进攻情况危急时,用盾牌把自己围成一圈进行防御,而圈内的人则会把大的匈奴,并成为匈奴人的雇佣兵。而其中一部分罗马人在陈汤与匈奴人的交战中被俘获带回西汉。甘肃永昌县的者来寨正是西汉政府为了安置这部分俘虏所设立的骊古城,者来寨就是在汉朝时屹立在河西走廊上的“罗马古城”——骊古城的遗址。

王昭君出塞的真正动机是什么?

“昭君出塞”的故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说的是汉元帝时期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王昭君以秀女的身份被选入宫中,由于宫中的美女甚多,元帝没有时间一一挑选,便让画工将每名宫女的相貌画出,他再对着画像选择美貌的秀女引入临幸。因此宫中的秀女为能得到皇上的宠幸,纷纷贿赂宫中的画工,要求将自己的容貌画得生动漂亮,但王昭君入宫后耿直清高,不肯贿赂画工,于是得罪了画工毛延寿,毛延寿把她画得面目丑陋,皇帝自然不肯临幸王昭君。

公元前 33年,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入宫称臣,并要求和亲示好,元帝便派人找一相貌普通的秀女冒充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这样画工就推荐了王昭君。结果王昭君入宴相见的时候,汉元帝才发现王昭君竟是一位绝世佳人,元帝当即心生悔意,但君无戏言,又事关汉匈两族的友好关系,便只得忍痛割爱,将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事后汉元帝查清事情原委,心下大怒,将毛延寿斩首处死。

王昭君真的是受毛延寿的陷害才无奈出塞的吗?认为昭君被迫出塞有哪些依据呢?

东晋时期,葛洪所撰《西京杂记》是这种解释的最早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按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陈敞、新卞刘白、龚宽,并工为牛马飞鸟众势,人形好丑不逮延寿;下杜阳望亦善画,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同日弃市,京师画工,于是稀差。”其中并没有将全部责任加到毛延寿一个人的身上。唐代吴兢的《乐府古题要解》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只是将毛延寿描绘成这些画工的头目,到了张时起《昭君出塞》及吴吕龄《夜月走昭君》等作品时,罪过已经全是毛延寿一人的了。马致远的《汉宫秋》继承了原有的传说,更将毛延寿塑造成了败类的形象。

对于昭君的出塞,还有人认为毛延寿不仅不是罪人,甚至是千古功臣。据说王昭君入宫后,宫廷画工毛延寿见她美丽异常,怕汉元帝召见后沉溺于美色不能自拔,于是故意将王昭君的画像画丑,不让她有见到汉元帝的机会,这样王昭君便一直被冷落在后宫中。直到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的时候,毛延寿为免除后患,便向元帝推荐将王昭君远嫁匈奴,一来可以彻底将王昭君与汉元帝分开,二来可以安抚匈奴的情绪,免除两国之间的战争,王昭君就这样嫁给了呼韩邪单于。明代江阴士子题《昭君词》就这样写道:“骊山举火因褒姒,蜀道蒙尘为太真。能使明妃嫁胡虏,画工应是汉功臣。 ”但这种观点多起于案头遐想,没有依据。

实际上,毛延寿操纵整个事件的故事并不可靠,宋人王观国就说:“杀画工毛延寿之事,尤不可信。按匈奴和亲,乃汉家大事。若以宫女妻之,而未尝简阅其人,凭图画以定大事,恐当时君臣,不致如此之卤莽。汉赐单于阏氏,乃披画图择貌陋者赐之,又非和亲之意。盖小说多出于传闻,不可全信。”毛延寿的出现是人们不能解释为什么王昭君貌美如花,元帝还遣送其出塞的动机。于是便将画工拿出来,使其成为阻碍元帝与昭君相会的罪魁祸首。

那么昭君出塞的真实原因到底是怎样的呢?

《汉书》多次提到昭君,但均是一笔带过,如《汉书·元帝纪》诏曰“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汉书·匈奴传》载“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等。《后汉书·南匈奴传》则说:“昭君字嫱,南郡人。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琴操》传为东汉蔡邕所著,其中也这样记述:“……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伪不饰形容。元帝每历后宫,疏略不过其处。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旷恚日久,乃便修饰,善妆盛服,光辉而出,俱列坐……帝大惊,悔之,良久太息曰:‘朕已误矣!’遂以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