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中国五千年历史悬案(最新升级版)
26993800000054

第54章

大太监李莲英身首异处之谜

李莲英原名李英泰,字灵杰。祖籍浙江绍兴,明末清初其先人流落山东,后来移居直隶河间府大城县。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李英泰出生。父名李玉,是个修鞋匠,家境极为贫困,在家乡无以为生,全家辗转进京,仍以修鞋为业。李莲英小时候常帮助父亲削切皮头,所以人们都叫他“皮削李”。根据李莲英的墓志铭记载,他“年九岁入内廷充役使”。清宫档案的记载也证明,李莲英是于咸丰七年十月十一日由郑亲王端华府送进皇宫当太监的,但年龄是 13岁。也许李莲英在净了身之后,没有直接到皇宫当差,而是在王府当了几年的差,才被郑亲王送进皇宫的。

李莲英入宫后的名字叫李进喜,他进宫 14年的时候才由慈禧太后起名莲英。李莲英入宫之时,正值太监安德海被慈禧太后宠爱,红得发紫。后来,安德海因少年得志,过分张狂,终于以“违背祖制,擅离京师”的罪名,在同治八年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砍了脑袋。这件事使李莲英得到了深刻的教训。他是一个十分聪明乖巧的人,很快就明白了应该如何摆正主子和奴才之间的关系。李莲英不仅学会了揣摩主子的脾气和爱好,能够千方百计地讨主子的欢喜,同时还能时时处处谨慎小心。正像墓志铭中说的那样:“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

李莲英的心计使得他在年仅 26岁的时候开始任储秀宫的掌案首领大太监。这个职务一般需要进宫服役 30年才有资格担任,可是李莲英这时候进宫刚满 13年。光绪五年,李莲英出任储秀宫四品花翎总管。随着他的主子慈禧太后日益大权独揽,他的声望地位也一天天变得显赫起来。李莲英 31岁时,已经可以和敬事房的大总管也就是清宫太监的总头目平起平坐了。而到了光绪二十年,46岁的李莲英被赏戴二品顶戴花翎。清朝的二品文官,级别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对太监来说,二品顶戴只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虽然如此,李莲英还是在太监中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先例。因为早在雍正时期,雍正皇帝规定太监的品级以四品为限,不能再高出这个等级。李莲英就这样成为慈禧太后面前的大红人。

由于李莲英很会做事,因此,慈禧太后身边的太监几十年来换了好几批,唯独李莲英她舍不得换。李莲英不仅在慈禧太后面前极力表现,他也不放过机会去讨好光绪皇帝。因为他深知慈禧太后已经年迈,光绪皇帝虽然有病,但毕竟年轻,如果没有意外情况出现,慈禧太后死在光绪皇帝之前是必然的。李莲英这样精明刁滑,对于他来说,两面讨好,八面玲珑的做法,是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和自我保全的一种策略。

参与过维新变法的晚清文人王照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炎凉世态不堪论,蔑主惟知太后尊。丙夜垂裳恭待旦,膝前呜咽老黄门。”诗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时,慈禧率光绪和文武百官出逃后,第二年准备回京。他们走到保定住下。太后睡觉的地方,被褥铺陈都很华美,李莲英住的地方稍差一点,但也很不错。而光绪皇帝睡觉的地方却很凄惨。李莲英侍候慈禧太后睡下后前来探望,见光绪在灯前枯坐,一问才知道他竟然铺的盖的都没有,时值隆冬季节,根本无法睡觉。李莲英看到这个情况跪下抱着光绪的腿,痛哭说:“奴才们罪该万死!”并且把自己的被褥抱过来让光绪使用。光绪回到北京以后,回忆西逃的苦楚,就曾经说:“若无李谙达,我活不到今天。”

据说,戊戌变法后,李莲英出言谨慎,没有鲜明地表态站在慈禧一边。虽然没有让慈禧怀疑他的忠诚,但从此感情上有些疏远了。所以李莲英的墓志铭上写道:结束西逃回到北京后,李莲英“自思可告之无罪,已萌退志”。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慈禧死后,李莲英办理完慈禧的丧事,便悄然消失了。对于他的下落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有人说他在慈禧太后死后,便向隆裕太后请求告老,回到慈禧生前赐给他的南花园过起了低调的生活。他没有大兴土木,也没有过于招摇。只是悄悄地过继了几个侄子为自己的儿子,自己则整天像个花匠似的侍弄花草。直到三年后得痢疾而死。其间,甚至没有人知道他就是曾经在慈禧太后面前呼风唤雨的大太监李莲英。

也有人说,李莲英是被隆裕太后处死的,他死后隆裕太后还把他的巨额财产充了公。不过,朝廷杀李莲英应该是一件轰动一时的大事,不会没有文字的记载。

还有人说李莲英死于仇敌。尽管李莲英圆滑机警,却仍有大量仇家。“权倾朝野”之人,肯定是踩着别人的尸体向上爬的。仇家可能是革命党人,也可是宫中同道,亦可能是袁世凯授意之人。其实,最有可能杀他的人,则是光绪皇帝的

弟弟醇亲王载沣,其时任监国摄政,权倾一时,他杀人的动机也是有的,因为有人说正是李莲英下手毒死了光绪皇帝,报哥哥被杀之仇,顺理成章。

1966年,人们打开了李莲英的坟墓,在他的坟墓中有大量的珍宝,如像乒乓球一样大小的宝珠,金子做的烟碟以及数不清的珍珠、翡翠、玛瑙等宝物。不过令人吃惊的是,他的棺材里除一颗头颅和一条长辫子外,没有尸身。从墓里的情况来看,李莲英似乎真的是被人杀了个身首异处而死的。不过也有人说,有些太监的墓里面都是只有一个头,这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都很迷信,以为自己的残缺之身,是有辱祖宗容颜的事情。死后也没脸去见自己的列祖列宗,于是死后只藏自己的头颅,而将身体舍弃。李莲英死后是不是也是这种情况呢?至今没有人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谁是甲骨文的第一位发现者?

甲骨文是 3000多年前,人们在占卜和祷告时,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符号和标记。用以记录当时发生的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与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址被称为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三大发现。可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

清末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

(1845~ 1900年)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画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骨头上怎会有刻画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做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寿轩等人进行收购,累计共收集了 1500多片。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画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断定这是刻画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一时间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王懿荣对甲骨文字最初的判断,被后来的研究证实是完全正确的。众多资料因此认为:王懿荣是我国学术界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中国文字史也因王懿荣而向前推进了 1000年!

然而,也有少数专家对“王氏发现说”提出了质疑:一是,北京菜市口那时候并没有“达仁堂”这家中药铺;二是当时中药铺只收购没字的光板龙骨,带字的压根儿不要,所以当时中间商收集到有字的甲骨时,都要将字迹刮干净才卖给药店;三是那些龙骨向来是捣碎后出售的。因此,王懿荣发现做药的龙骨上有字之事令人生疑。

而且和王懿荣同时代的金石大家王襄在 1935年发表的《室殷室》中介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古董商范寿轩在天津出售古代文物时,拿着甲骨文向当地大书法家孟广慧和他请教,孟广慧判定可能是古代的简策,就让范寿轩大量收购。第二年秋天,范寿轩买了一批甲骨带到天津,以一字一两白银的价格请王襄和孟广慧挑选,但是两人都不富裕,只好尽力收购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余甲骨被范寿轩带到北京王懿荣那里,王懿荣以一字二两白银的高价全部购买收藏。因此,即使王懿荣 1899年偶然发现甲骨文确有其事,但他发现甲骨文不但在孟广慧之后,而且所购甲骨都是孟广慧选剩之物。因此,甲骨文发现的时间应追溯到 1898年,最先发现的应该是孟广慧。

针对以上观点,后来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周绍良说,当时龙骨在中药店都是成块、成片出售的,直到 20世纪 30年代他到中药店买龙骨还是这样。至于达仁堂药店当时确实不在菜市口,但菜市口有家著名的西鹤年堂中药店,当时的人很迷信西鹤年堂,买中药都要去西鹤年堂药店,这也有可能是当时误传造成的结果。

另外,据古董商范寿轩的第一手资料,山东《潍县志·艺文卷》记载:范寿轩与其弟游彰德小屯,屯人出龟甲相示,寿轩以钱数千购四五十片,即至京师找王懿荣。王懿荣“见之惊喜”,出大价钱买下,“而甲骨文始显于世”。

因而尽管孟广慧和王襄早在王懿荣之前见到了龟甲,并不能认为是他们发现了甲骨文。如果是他们发现了甲骨文,范寿轩见到龟甲在他们之前,而卖给范寿轩龟甲的殷墟遗址村民又在范寿轩之前……所以,不管是吃药发现还是因古董商卖甲骨而发现,王懿荣都是第一个将甲骨文辨认研究的人员,他应该是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人。

1900年 7月,八国联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带领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彻底失望了。他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随即写了一首绝命词毅然服毒坠井而死,年方 56岁。

王懿荣殉难后,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即《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刘鹗又进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 5000多片,于 1903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不久,学者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又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

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古董商人为了垄断财源,对于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以后又谎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直到 1908年,学者罗振玉才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县的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亲属去安阳求购,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共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于 1913年精选出 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续编),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唐兰、陈梦家、容庚、于省吾、胡厚宣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

甲骨文的发现,在我国学术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事情,它使学者的目光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和鼎彝铭文的局囿中解放出来,为我国的文字学、古史学的研究开拓出一个崭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