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袁世凯发迹史
26997800000011

第11章 变法,算上我一份(2)

但是他的运气也确实好,光绪帝不但不觉得他言辞冒犯,反而认为此人是忠肝义胆不顾生死的人,确实啊,这种接近于杀头的话都敢说,不能不说有些胆识。康有为是个胆大妄为的人,跟洪秀全的性格有些像,当时那些朝中大臣,他几乎是不放在眼里的。

康有为就这么发了,从一个落魄书生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由光绪坐镇,康有为为主持人的一场变法开始了。

道不同,志同

就在康有为如火如荼地忙着变法之事,袁世凯带着阮中枢从天津来到北京,这次进京倒不是有什么公务,只是庆贺顶头上司荣禄过生日。

袁世凯和荣禄寒暄了一阵,扯到康有为变法的事。荣禄是个老式军人,但思想上也主张变法,只是很看不惯康有为那副唯我独尊的模样。

荣禄说:“这个康有为一向不安分,每次上京,总要给皇上上书,大谈什么变法的大道理。听他的口气,好像如果不照着他说的做,大清就要灭亡。其实,这种人沽名钓誉,就是想借变法上位,平步青云。”

袁世凯是支持变法的,虽然他的套路跟康有为不同,但总体上还是认可康有为那一套的。听到荣禄这么说,久经官场的袁世凯更加小心谨慎,问道:“听说总理衙门的大臣召见了他。”

荣禄语中带怒地说:“要不是皇上看好他,我才懒得去见这种狂夫呢!你不知道他那副目中无人的样子,现在想起我还想吐,好像我们这些朝中大臣全是吃干饭的,就他康有为一个人有本事。当时,李中堂听了他的话嘿嘿冷笑,我气得拂袖而去。”

袁世凯问:“他怎么说的?”

荣禄骂道:“他说只要按他说的做,不出三年,国家就会改观。只要坚持下去,国家一定富强。倘若不改,国家就要灭亡。”

袁世凯低声说:“他可能夸张了点,但现在国家问题确实很多,这么下去,肯定不是办法的。”

荣禄拍桌说道:“难道我们现在不是在变法?练新军就是在强军嘛!变法变法也得有个过程啊,一下子全部改变,这不全乱套了吗?什么事都要慢慢来。”

袁世凯心想:康有为也许激进了点,但照着你慢慢来的做法,估计还没来,国家就被列强瓜分了。

这个康有为做事确实太高调,高调在政治上是很少有好下场的。康有为得宠后,又成立了保国会,保国会的宗旨是“保国”、“保种”和“保教”。保国会就像后来的同盟会一样,发展得十分迅速,对于这个雷声大雨点小的保国会,很多守旧人物看不惯。有人在老佛爷面前打小报告:“康有为这个保国会啊,只保中国,不保大清的。”

慈禧听到谗言后,查出康有为背后的老大是光绪,怒不可遏,她感到自己的权力受到威胁。她怕变法成功,自己就变成了一个看门的老太婆了。从此,她对光绪的看法发生改变,她觉得光绪是个不懂感恩的人,正是自己把他扶上宝座,他居然毫无一颗感恩的心,她哪里知道光绪这皇帝做得太纠结。

袁世凯这时是个坚定的变法者,只是他不希望变法引发内部冲突,因为当时中国的贫弱根本承受不起内部的剧烈****。如果变法要以分裂为代价,只会适得其反。

拜会翁同龢的时候,袁世凯感到欣慰,因为这人是支持康有为的。当时,对变法最给力的人是光绪,最大的阻碍是慈禧,因为变法必然会触动她的权力和利益。悲剧的地方在于,权力是掌握在慈禧手中的。

皇帝也属于弱势群体

2010年,网上流传一些当官的说自己是弱势群体,网友们大跌眼镜。其实,这个一点都不奇怪的,别说一个小官,就是皇帝也有属于弱势群体的啊!别不信,光绪帝就是这么个皇帝。

光绪是一个非常让人同情的人,他不是一个昏君,严格说来,他是一个非常渴望为国为民做些好事的皇帝。可惜他没这个幸运,论起出身,光绪帝也是非常高贵的,他是慈禧亲妹妹和醇亲王奕譞的儿子,他很小的时候就被慈禧抢走,被迫当慈禧的儿子,因为那时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已死。

慈禧可不是好母亲,光绪的童年是压抑而惨淡的,长大以后也是这样。不过由于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头脑里是有些自己的想法的,他很想成为一个好皇帝,而不是被后人鄙视的傀儡皇帝。但长久以来,朝政完全是慈禧说了算,光绪的理想根本无法实现。

不过,1898年的时候,好运似乎开始眷顾光绪了。

四月的一天,颐和园风景宜人,慈禧召见光绪。光绪问安之后,慈禧照例说些问寒问暖的话。忽然,慈禧问道:“听人说皇上对人说,如果再不给皇上权力,皇上宁可退位,也不甘做亡国之君。这话可是皇上说的?”

光绪苍白的脸变得更白了,多年来,光绪最怕的人就是慈禧。但是这一关总得要过啊,如果不对慈禧坦白,维新变法从何谈起。光绪谦恭地回答,说儿臣的确说过这话,但没有别的意思,只是现在列强欺负到家门前,再不变法图强,国家就要亡了;如果祖宗的江山断送在儿臣的手里,儿臣将来会遗臭万年,希望亲爸爸(慈禧)能够体谅儿臣的一番苦心啊!

这亲爸爸也不是蛮不讲理的人,笑着对光绪说,亲爸爸也不是个完全墨守成规的人,你要强国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你有这个心,亲爸爸肯定会支持你的,说说吧,你打算怎么强国?

光绪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详细地告诉慈禧,慈禧眼睛半睁半合,沉吟片刻,给光绪三条建议:第一,变法是好事,但不可以操之过急,凡是要深思熟虑之后才能行动;第二,变可以,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要变到最后,改了正朔,换了衣服,剪了辫子,变归变,这江山一定要姓爱新觉罗;第三,不要相信那些哗众取宠的小臣,要依靠那些老成持重的大臣。

光绪帝口头上答应了,实际他内心里对那些守旧大臣十分反感,也许正因为这份反感,他对康有为寄予的热望就更高。光绪的做法是提拔新人,架空老臣,历史上很多刚开始掌权的新君都是这么做的。光绪不仅提拔康有为,也提拔了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这四个小伙子。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正式昭告天下,宣布变法。这次变法持续了103天,又称为百日维新,史称戊戌变法。

发布诏书的当天,光绪去颐和园向慈禧报告喜讯,随身还携带着康有为介绍世界强国变法的奏折。慈禧躺在床榻上养身,光绪在床榻边读着康有为的折子,慈禧听完,说内容讲得很好,也很详细,可以试试。光绪看慈禧同意,建议把康有为的折子复印多份,大臣们人手一册。慈禧说:就这么办吧!

这次改革说成是全方位改革一点也不错,改革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其中光是经济改革就有七十多项,改革的内容大体是好的,比如鼓励民间投资农工商业——发展民营企业,加大力度发展铁路和矿业,发展银行,减免税收,设立农工商总局,矿务铁路总局,邮政总局,兴办商会、农会,鼓励私人创办新式工业,奖励发明创造,创办国家银行,编制预算。

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内容更多,如改革过去选拔人才的方法,废除八股文,考试的内容也发生很大改变,有三科必考:一为历史政治,二为时务策略,三才是四书五经;同时创办京师大学堂,改各省书院为学校,选学西学,派遣留学等。

政治变革令最多,有九十多项,包括精简机构,裁减官员,立即撤销通政司、光禄司、太仆寺、大理寺等。在变革令中,还大力倡导鼓励“官民论政”。在军事方面:裁汰绿营,改革武科考试制度,编制陆军,增办兵工厂和武备学堂。

看这些改革的内容,确实不错,但心急吃不了热胖子。这么多的新政同时出台,不仅让整个社会眼花缭乱,连光绪自己也感到头晕目眩。这么多新政引起了社会的动荡,慈禧感到很不放心,她觉得有必要遏制维新派的莽劲了。新政颁布没几天,她就免去翁同龢军机大臣和内阁大臣的职务,这是维新派最大的损失,因为翁同龢作为朝中元老,掌握大权,而且很支持光绪,失去了这个靠山,维新派变成了没有牙齿的老虎。更糟的是慈禧任用对新政缺乏好感的荣禄取代翁同龢的位置。

这样一来,这个弱势皇帝更加弱势了,眼看变法运动就要流产,光绪心绪非常烦躁,经常大发雷霆。

当时有一个外国人曾这样描述光绪:“大清国皇帝陛下的容貌看上去要比他的实际年龄衰老得多。他额部凹陷,脸色发黄。他的嘴角流露出的是悲伤的、疲惫的和带有孩子气的笑容。当他咧开双唇时,嘴里露出的是参差不齐的长长的黄牙齿,两侧脸颊上都出现了深深的凹坑。他的表情并非缺乏同情心,不过更多表现出的是麻木不仁。从他的容貌上看,我们看不到一点生趣。事实上,光绪皇帝给我的印象是:克制、冷漠、无趣、缺乏精力、疲惫不堪,整个人就像是半死不活的样子……好像生活对他来说已成为一种负担,这样的人必定在走下坡路。”

袁世凯虽然支持变法,但是看到变法这么激进也感到担心。这么多的政令出台,可以想象执行起来有多难。地方的政府官员多是一些老式的官僚,在他们眼里新政就像是个怪胎,他们无法理解,自然更不会支持。湖南巡抚陈宝箴接受过新思想,所以和上面积极配合,但像这样的地方官毕竟是少数。

两江总督刘坤一说了一段很有代表性的话:现在的时事变幻莫测,一些思想离奇古怪,给人感觉好像做梦一样,到底是怎么回事?也许是我年老昏聩,不明白其中的奥秘……这还是一个总督的感受,至于平民百姓听到这些新政,更是觉得离谱。

写到这里,真替光绪帝悲剧。

一次流产的政变

变法没有什么效果,究竟是阻力太大,还是变法本身就有问题?抑或只是操之过急?这个问题留给读者自己思考,因为一不小心就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

这年的八月份,北京城流传着一个谣言,说是慈禧太后准备十月份带着光绪去天津阅兵,然后趁机发动政变,废掉皇帝。原本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光绪帝听到这个谣言压力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