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投资失败后,袁世凯迅速地倒向慈禧那边。不久,他就迎来了一个表现的机会。在山东曹州,义和拳抢劫了德国教堂,杀害了两名神甫,此事引起轩然大波。德国迅速出兵胶州湾,袁世凯奉命前往山东。在山东,他一方面跟洋人交涉,另一方面绞杀义和团。正因为大肆绞杀义和团,世人给了他“民屠”称号,在我们眼里他就是一个镇压老百姓的刽子手,但为何又有人说剿杀义和团是为了大局,是当时情况下正确的选择呢?
废立风波
百日维新失败了,最郁闷的人是谁?
六君子——不,他们死得很爽快,抛头颅洒热血,何其慷慨,换句话说,死得其所,虽然没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去活,却能理想地去死。够了!
康有为、梁启超——不,这两个大名士正在日本逍遥呢,一边著书一边饮茶,娱乐的同时又感觉自己在救国,一举两得啊!
袁世凯——这人是有点郁闷,毕竟,由于他的被动告密,六个年轻的生命飞向了天堂。但十多年来宦海浮沉的经历也让他看透了许多东西,做官就是顺势而走,切不可逆流而行。既然木已成舟,只好坐在小舟里一同沉浮了。
最郁闷的人是光绪!他想做一个千古明君,最后活得像个木偶;他想拯救中国,结果自己还需要别人拯救;他想跟珍妃在一起,珍妃被慈禧杀了……总之,他想得到的东西总是得不到,他不想要的东西别人总是送给他,这就是光绪。
光绪被幽囚后,朝野上下都敏感到这个皇帝有可能被废掉。本来维新变革是中国百年来改革的一个大好机会,这个机会说成时千载难逢的一点也不过分,更难得的是连守旧派都支持变法改革。可惜,狂生康有为把一切搞砸了。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激化,从此水火难容。守旧大臣掌权后,不仅废掉了维新变法的内容,甚至株连到前任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改革,连李鸿章的洋务运动也开始否定。
慈禧确实有废掉光绪的意思,但这个精明的政治女妖不会鲁莽行事的,她要通过一种委婉的方式让光绪下台。什么方式呢?立太子。
立太子在历朝历代都是非常正常的事,但在清朝不太正常。清朝自从雍正掌权后就没有立过太子,雍正结合自己的经历,认为立太子容易引起兄弟相煎。遂想了一招,做了个盒子,将继承人的名字装在盒子里,盒子一式两份,一份藏在自己身边,一份放在“密码箱”里。等皇帝死后,只需打开密码箱就行了。
慈禧违反祖例立太子,动机非常明显。慈禧找来宗室中的一个弱智儿溥儁,把他过继给自己死去的儿子同治,称呼他为“大阿哥”。慈禧紧锣密鼓地想把这“孙子”捧上皇帝的宝座,光绪则日日夜夜在瀛台里愁眉苦脸。
光绪实际上已是一个******,但名义上他还是清帝国的首脑。最关键的是,有许多要人支持他,是的,光绪也有粉丝。比如,在张之洞、李鸿章、刘坤一等人的心中,光绪是一个比较贤明的皇帝,只是性格懦弱了点。翁同龢是帝师,就不用说了;连慈禧的心腹重臣荣禄都不主张废立。
光绪虽然是个傀儡皇帝,要想废他也没有那么容易。老女人慈禧一向鬼点子多,这不,她又想出一计:皇帝病危。是啊,这皇帝病得都快死了,总得立新君吧!这女人毒辣的地方就在于,她编造的理由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因为光绪确实给人病歪歪的感觉,从小身体就不行。
光绪病危,消息传出,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内,京城骚乱不安,各国驻京大使更加不安。是不是这些大使很关心光绪?当然不是,只是因为光绪是个主张学习西方的人,光绪做皇帝当然会实行开放政策,这样,中外的交流合作就更多。听到皇帝病危的消息,各国公使纷纷要拯救皇帝的性命。
这些热心的洋人要为光绪提供西医治疗,遭到慈禧拒绝后。他们对总理衙门施压,要求允许洋大夫进宫为皇帝体检。慈禧太后抵抗不住压力,被迫同意。
体检的结果是:除了有点肾虚,皇帝一切都很健康。想必慈禧在洋医生进宫前就给过什么暗示,所以这个结果出来后,慈禧很上火:******洋人,是不是吃错药了,管事管到我家里,欺负我老太婆软弱是吧!
洋人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皇帝病危”全是这个老太婆一手策划的阴谋,好啊,你有阴谋,我有大炮。
这一来,慈禧对外国人很反感,而且有人告诉她,康有为就是在英国人的帮助下逃跑的,至于梁启超则完全是日本人救走的。******洋人,专门跟我作对,咱们走着瞧。
废立之事不仅遭到国内官员和名流的反对,也遭到国外的反对。慈禧面临一场内外交困的公关危机。恰巧这时,荣禄接到消息,说是英国人准备派兵进北京,逼慈禧交出权力,让光绪执政。
一向至高无上的慈禧听到这个消息,满脸阴沉,******,老佛爷在国内可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些洋鬼子居然敢在我头上撒尿,这口气不出枉为老佛爷。
空兴奋一场
上行下效。慈禧反感洋人,清廷上下也跟着反感洋人,民间也酝酿着一股反感洋人的暗涌。
大家都很讨厌洋人,尤以义和拳对洋人的讨厌最给力。为啥呢?因为他们不光讨厌,还用拳头打啊!这叫付诸行动。若是换到以前,义和拳早给镇压下去了,但现在不一样,宫廷仇洋,义和拳也仇洋,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义和拳据说脱身于白莲教,是一个长期以来流传于山东、河北一带秘密团体,最早是以反清复明为口号,后来洋人涌进中国,他们又以赶走洋人为宗旨。
义和拳以仇杀洋人和教民为快事,他们所使用的武器很原始,还是传统的刀枪,又称为大刀会。有些练拳练得出神入化的人自称刀枪不入,这个迷信的组织有一套神秘兮兮的仪式和习惯,据说社团的成员都必须用红巾扎头,穿着红肚兜,扎着红腿带,用红布裹双手,衣服里还藏有一些符咒,手腕里也贴着白纸符咒。
曹州教案之前,山东巡抚是李秉衡,由于李秉衡对义和拳的纵容,德国人出兵胶州湾,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李秉衡因此革职。由张汝梅暂时接任山东巡抚的职位。
1899年,新任的山东巡抚才到任,这人叫毓贤,这厮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心理变态的人,是清朝少有的酷吏,他一上任就开始实行恐怖统治。在酷刑方面,他是一个天才。朝廷派遣这样一个屠夫原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在得知屠杀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毓贤决定刚柔并济,招安。
你义和拳不是讨厌洋人吗?我毓贤也讨厌洋人,既然有共同点,还有什么不好谈的。毓贤将义和拳改组成官方承认的组织:义和团。这样一来,义和团就听他调遣。
正是在地方官的这种大力支持下,义和拳抢劫了张家庄的天主教堂,杀害了两名德国神甫。
曹州教案发生时,有着高度战略眼光的袁世凯就感到事情不妙,他当时就电报山东巡抚张汝梅,让他在莱州、平度、高邑、潍县一带驻兵防守,以防有变!张汝梅对军事反应相对迟钝,没有把袁世凯的建议当回事。
建议无果的情况下,袁世凯又向北洋大臣王文韶建言:尽快与德国谈判,以防事态恶化。
果然,德国在占领胶州湾不久,又向日照、沂州等地增兵。袁世凯再次向朝廷建议,派兵进入山东,防止德军切断中国南北交通线路。在刘坤一和荣禄等人的支持下,袁世凯的建议终于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德国的行为确实非常过分,如果一味示弱的话,后果确实不堪设想。朝廷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后,命令张汝梅和毓贤紧急布置山东防务,同时袁世凯和聂士成受命带领新军开往山东。听到这个消息,袁世凯是兴奋的,所谓练兵千日,用兵一时,他很想试试自己手中的这支军队有多犀利。
袁世凯此行的目的表面上是打压匪类,保护教民和洋人,实际是想威吓德军,甚至决一死战。这从他给徐世昌写的信中可以看出来:这次去山东,我心里怦怦乱跳,因为想到即将开战,所以很兴奋。不知道能不能如愿?
袁世凯是个好斗的人,和德国这样强大的对手打,他当然兴奋,因为一旦打赢了,那就可以一仗出名,打输了大家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朝廷的意思却是以和为贵,所以派兵进入山东,也是希望德军适可而止,知难而退,并不打算真正开战。
袁世凯进入山东,毓贤只差没说出“山东不欢迎你”,毓贤是个地方上的小暴君,袁世凯来了自然让他很不爽。他不仅处处和袁世凯作对,还派人秘密跟踪袁世凯,一旦抓住把柄,立刻奏他一本。
袁世凯也不是好惹的,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他大量地搜集不同组织对毓贤的不满,整理起来,打包发给荣禄。小鞋还没有给毓贤穿上,朝廷已经发来奖励,说是袁世凯等人圆满完成在山东练兵的任务,是时候返回原部队了。
出任山东巡抚
一枪未发就“凯旋而归”实在不是袁世凯的性格,那么多子弹,没有飞出去总觉得是种遗憾的事。
回到天津小站后,袁世凯接连给慈禧上了两个奏折,在奏折中,袁世凯激动地写道:德国人分明是利用教案侵占我国,他们先出兵胶州湾,又进入日照等地。为什么这么嚣张呢?就因为我们的国防力量太弱了,落后就要挨打,贫弱就要被欺负。我们国家虽然军队庞大,但大多没有经过西式训练,现在最要紧的就是练兵,而且用正确合理的方式练兵。
慈禧看完奏折,认为袁世凯说的有道理,就让袁世凯呈上详细的练兵方案。
袁世凯见意见采纳,连忙组织编写《训练操法详细图说》,并附上一封奏折,针对德国挑衅,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严格挑选山东地方官员,不能用那些没本事的人,也不能用那些惹事的人。(那意思就是说毓贤既没本事,又惹事;用我吧,我有本事,又不惹事。虽然是阴招,但说的也是事实。)
第二,按条约办事,山东巡抚一定要严格按照和列强定立的条约行事,不要给人口实,不要滋事。
第三,要在各个战略要地驻兵,要随时巡逻,做好开战的准备。
第四,要派一名朝廷大员驻守山东,总揽大事。
没多久,毓贤又搞出了一个巨大的动作,在他的支持下,义和团举出了“扶清灭洋”的大旗。大旗虽然是站在大清一边的,但这么一来,大清也就成了一个病夫。
德国人哪里会把义和团的刀枪棍棒放在眼里,你灭你的洋,我修我的铁路。这条铁路由青岛通往济南,有人说德国人很无私啊,帮我们发展基础设施。德国从来不是一个无私的民族,这铁路一通,德军运输起来就方便得多。
德国动作大,其他列强肯定羡慕了。光流口水就不叫列强,这不在欧洲一蹶不振的意大利也找上门来了,意大利人“礼貌”地提出想借中国的三门湾玩玩,总理衙门说:没门。门虽然没有,但是军舰意大利还是有几艘,为了充一次老大,意大利派遣军舰在烟台海域巡视。
如果说德国是虎狼,意大利就是狐狸了,对于这么无耻的行为,是人都会愤怒。列强做得太过分了,软弱的清廷终于命令袁世凯带兵进入沂州。
朝廷让袁世凯再次进入山东,目的是防备德国佬。但对袁世凯来说,此去有双重任务,防备德国佬是最重要的,但打压义和团也是必须的。在袁世凯眼里,义和团扰乱社会稳定、引起国家纠纷,不知建设,只知破坏。所以,必须平定。
由于毓贤极度排外的立场,许多国家纷纷给清廷施压,要求撤掉他,换上一个开明人士,这个未被点名的开明人士就是袁世凯。慈禧太后对毓贤的办事能力也表示怀疑,就这样,袁世凯自然而然地当上了山东巡抚。
牛刀小试,收拾义和团
袁世凯见过世面,是一个有外交手腕的人。在当时的中国,他是少有对西方非常了解的人,由他出面和外国人周旋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袁世凯对义和团也比较了解,他小时候就见过那些所谓的“怪力乱神”把戏,一方面对这些把戏他嗤之以鼻,另一方面他又清楚这种底层运动一旦形成燎原之势,后果不堪设想。
1900年1月,袁世凯向朝廷表达了自己对义和团的认识,因为朝廷中很多人对义和团是存有希望的,毕竟他们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号。袁世凯的看法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点:
第一,义和团盲目排外,给社会造成极大的骚乱,也会增加清政府在国际上的压力,从而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对国家只有破坏作用,没有建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