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陈友谅,这两个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是一种悲哀。
谋略高手刘基
与朱元璋最先打起来的人是张士诚,张士诚一直试着赶跑朱元璋。双方大大小小的战打了一百多次,各有胜负。
张士诚那时人气很足,朱元璋拼不过他,甚至有些部将投靠了他。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和张士诚谈判。可惜,张士诚懒得跟他谈,财大气粗的人姿态都比较高。
朱元璋的处境很糟糕,张士诚和陈友谅都想灭了他。这时候,来了一个神秘的人,也许是一个被神秘了的人。这人跟诸葛亮一样,一出场就知道是大牌,架子摆在那里。
朱元璋曾把李善长比作萧何,把徐达比作韩信,那么张良是谁呢?
答案是刘基,刘伯温先生。
浙东有四个很有学问的人:刘基、章溢、叶琛、宋濂。其中以刘基名气最大,刘基是浙江青田人。刘基曾经在朝中当官,后来隐居,理由是什么,不解释,大家心里明白。
刘基不光四书五经学得好,还精通星象之术,换句话说,他能从天上的星星中预测到地上的人盛衰成败,这样的人在古代可是极品人才,怪不得他架子大。
其他几个大学问家老实,一请就来,这刘基呢,朱元璋派孙炎几次请他都请不来。孙炎浪费了一大堆口水,最后刘基也觉得过意不去,将一把祖传的宝剑赠送给他。哪知道孙炎给他回了一封信,说宝剑应该赠天子,天子用宝剑杀那些不听话的人。
就这样,刘基被朱元璋半威胁半恭敬地请了过来。
关于刘基,传说太多了,这些传说当然不足信。客观地说,刘基还是一个正常人,是个儒家式的人物,只是知识广博,对于各种学问都比较精通,所以能为朱元璋出谋划策。
刘基到来后,朱元璋向他请教天下大势的走向。于是,一场明朝的隆中对出炉。
刘基首先肯定朱元璋的成就,同时又指出现在最大的两个障碍是张士诚和陈友谅。陈友谅的势力最为强大,部下也相当拼命。不过,陈友谅有些致命的缺点,他几次被元军打败,军队和百姓都不堪重负;而且陈友谅的部队军纪实在不行,对老百姓烧杀抢掠,所以得不到民心。张士诚的势力不如陈友谅,跟元朝的关系非常暧昧,元朝衰弱就跟元朝打,元朝强大就受招安,所以民心也不稳。
刘基给朱元璋提出一个基本的方针:首先消灭陈友谅,至于张士诚,密切关注,把他作为一个长期的斗争对象,最后才消灭。
刘基的眼光果然独到,他不光是因为他年长,比朱元璋大十七岁,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熟读典籍,肚子里全是知识和智慧。据说,他小时候就被人视为神童,看书一目十行,记忆力超好,是钱钟书那号人物。刘基的儒家基础功打得特别扎实,但这不代表他就是腐儒,事实上,岐黄之术、算卦之术、星相之术他样样精通。据说,他业余最大的爱好还是兵法。
在刘基的故乡流传着一个传说:刘基年轻时特别迷恋兵法,最后他的这种虔诚的好学精神感动了天上的某个大神。一天,刘基上山采药,走到一处岩石附近,看到石头居然开了一道门。刘基感到很好奇,便小心翼翼地走了进去。走进去以后,他才发现里面有一间石室,石门上居然写着“此门为刘基所开”。刘基当然很惊奇了,用力一推,哐当一声,石门大开,里面有一个石桌,石桌上有一个匣子。
刘基走近一看,匣子里面竟然放着几本兵书,刘基如获至宝,从此得到兵法真传,庙算如神。这些当然是传说,不过刘基的才能并没有虚夸,从他给朱元璋拟定的政策看,这个人确实不一般。
不等朱元璋喘气,张士诚就打了过来。进攻目标是镇江,朱元璋早已有了准备,将自己的王牌将领徐达和常遇春部署在镇江。张士诚气势汹汹地打过来,碰到这对黄金组合,很快被打成残兵败将。常遇春不给张士诚喘气的机会,第二年打到常州,攻占了宁国。
张士诚输了,这时他意识到自己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看来名声有时候也误认,让人都不知道自己姓啥。
张士诚为什么会输呢?不是因为他兵力不强,他的军队无论是数量和战斗力都不比朱元璋的部队差。根本原因还是人才,张士诚没有徐达和常遇春这样的将领。打仗拼的不是人数,而是指挥。
张士诚被打败后,一时之间也不能发动大规模的战争,是时候考虑陈友谅了。
在刘基的建议下,朱元璋决定先收拾陈友谅,再收拾张士诚。很多人不理解了,说张士诚比较弱,又很有钱,柿子都挑软的捏,何况是打仗。
朱元璋很耐心地解释道,张士诚这个人器小,如果我们打陈友谅,他一定不会去救,因为他没那种大局观念;陈友谅这个人志骄,容易生事,如果我们打张士诚,搞不好陈友谅倾国去救,即使不救,他也会端掉我们的大本营。到时两线作战,肯定不利。
朱元璋,高!
双雄对决
朱元璋和陈友谅,这两个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是一种悲哀。
他们心里都很清楚,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只有一个人能活。活的人是谁?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但为什么死的偏偏是陈友谅呢?这要从他们的战争讲起。
陈友谅兵多将广,牛气冲天,更重要的是他的长处就在于水军,而朱元璋的水兵不行,步兵还好。
这次决战,表面看来对朱元璋很不利。
在长江上打水仗,水情最重要。就连这点也有利于陈友谅,陈友谅占据的是湖北和江西,换句话说,在长江上游,朱元璋根据地南京处于长江下游。下游打上游,如果上游再吹来一阵风的话,根本不用开打,直接回家喝风吧!
在船只上,朱元璋和陈友谅更是没法比。陈友谅虽然是渔民出身,当上皇帝后造的全是航空母舰式的玩意儿,而朱元璋呢,虽然不是渔民出身,用的战船确确实实只是渔船的升级改装版。
正常情况下,这仗没法打。所以必须出现一些意外,才有好戏看。
果然,在开战之前发生了一个意外。常遇春率领一部分人马拿下了池州,池州位于安徽西南部,是陈友谅的地盘。听到这个消息,陈友谅非常意外,是的,向来是我欺负别人的,怎么有人欺负到我头上来了。
陈友谅怒火滔天,立刻组织部队准备夺下池州。那时,陈友谅可能很不把常遇春放在眼里。他哪里知道自己的部队到了九华山附近的时候,就遭到了徐达和常遇春的伏击。不仅吃了个大败仗,还被常遇春俘虏了三千人。
常遇春以杀降出名,杀人对他来说就像吸毒,眼看这些人已经是俘虏了,不杀他感觉很不爽,所以他请示徐达:“让我过把瘾吧!”徐达非常坚决地拒绝了他。常遇春再三要求,你就让我爽快一次吧!徐达没办法,表示要先请示朱元璋。
哪知道,徐达还没请示朱元璋,常遇春连夜将这三千人杀掉,只留下几个人。
太牛了,太残暴了。但我们不能认为常遇春是个二百五,他杀人也是有目的的,留下几个人就是为了让他们回去告诉陈友谅:“老子是常遇春,老子打败了你。以后别嚣张,没什么用的。”
陈友谅自从从军以来,还没有受到这种侮辱。在他的世界里,所有人在他面前都是唯唯诺诺战战兢兢的,突然冒出了一个常遇春,公然向自己挑衅。这人是不是活得不耐烦了,行,要死是吧,我成全你。要玩就玩大点,把整个应天一起端下,让朱元璋、徐达、常遇春这些家伙一个个跪在我面前。
1360年,陈友谅御驾亲征,率领他的无敌舰队沿着长江浩浩荡荡向南京进发。
陈友谅无敌舰队的名字非常凶猛,分别是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鳖等等,总之是怎么恐怖怎么牛气怎么浩大就怎么取名。名字非常通俗,但也非常犀利,意思是跟我斗,去死吧!
如果说陈友谅靠舰队名字吓唬人那就太不了解这个人了。
舰如其名,陈友谅的战舰非常庞大,在当时真可以算得上是小型航空母舰,而且里面有许多炮口,跟赤壁之战时的冷兵器有所不同。
看到这种气势,一般人可能会被吓死,根本不用交手。但朱元璋可不是一般人,他的心理素质是一流的,这得感谢多年的讨饭经历。
逃跑,还是拼命
在后人的印象中,陈友谅这个人就是一个阴谋家、野心家。其实,这个人是有真才实学的,至少在打仗方面他并不是一个庸才,虽然也不是一个天才。
五月初五,陈友谅给张士诚打了一声招呼:老弟,咱们一起打朱元璋。打完招呼,他还不等张士诚回复,已经先行出发了。
陈友谅行军的速度非常快。在军事指挥上,陈友谅有点像后来的德国希特勒,不按常规出牌,也不认真地拟定什么作战计划。他打仗就像写散文诗,天马行空,自由率性,指哪打哪。很多人会问了,这样打仗怎么能行呢?
打仗这事情肯定要把前前后后都研究透,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打。其实,战场上千变万化,陈友谅敢于自由指挥除了说明他对自己军事上的自信外,也说明了他确实有一定的军事天赋。他打仗的特点不是学者型的,而是草根式的,凭感觉。
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在他自信的时候,这是优点,在他自大的时候,便是缺点。可惜的是,陈友谅偏偏拥有一个容易自大的性格。
在武侠小说里,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许多武侠小说大师都认同这点。打仗也是一样,碰到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有时候你会晕头转向,因为你猜不透他下一步的军事计划。
当朱元璋听说陈友谅要来讨伐自己的时候,陈友谅已经占领了朱元璋的军事重地采石。咬你一口,你还没反应过来,这种速度太恐怖了,仿佛武侠小说中的高手,他的剑好像没有抽出,就已经把人杀死了。
陈友谅的十万大军很快就到达太平镇,这是朱元璋大本营的最后屏障,而这个屏障只有三千守军,花云担任统帅。花云确实是一个难得的良将,但是面对这种局面还是很难乐观。
陈友谅站在高大的舰船上,并没有仗着人多势众,让士兵们一窝蜂地冲上去。而是命令大家把船停靠在临江的城墙边,然后搭上梯子,就这么从容地爬了上去,不费吹灰之力歼灭了城内守兵。
这个陈友谅,太恐怖了。许多守军看到汉军过来的时候都惊呆了,他们搞不懂这是怎么回事,城墙这么高,还有长江作为天险,这些人怎么能这么从容地漫步过来,当时又没有直升机。
这时候,只剩下南京了,朱元璋取名为应天。朱元璋只有一万水兵,和陈友谅的十万大军开打,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会是什么结果,大家都可以想象得到。
这时候,似乎连神也救不了朱元璋,是的,神救不了他,只有人才救得了他。
太平失守后,朱元璋马上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上,大多数人都主张弃城逃跑,还有一部分人主动战略撤退,撤到紫荆山一带。当然呢,还有一些人大骂常遇春,你这个莽夫,干嘛去招惹陈友谅啊,现在好了……
为了保住性命,许多人大肆夸大陈友谅的实力,说这个人是不可战胜的,我们的军队样样不如他,打的话是死路一条。
朱元璋很明白,大难临头各自飞,这些人眼看自己要失败,个个打好了包裹,安排好了家眷。只等自己失败,马上踩着自己的尸体投向陈友谅。怎么办?朱元璋也拿不定注意, 换句话说, 他没有信心打败陈友谅。
这时候,朱元璋发现一个人的表情与众不同,这个人是刘基。
朱元璋望着刘基说:“先生,你似乎有话要说?”
刘基自从投靠到朱元璋麾下,跟诸葛亮的命运一样,最开始都没受到重视,很多人看他沉默寡言,甚至瞧不起他。当然呢,刘基从来都不计较。
刘基的眼光突然发生了变化,他冷冷地扫视着那些主张逃跑的将领,用一种毫不留情的口吻说道:“应该立即杀掉那些要投降和逃跑的人。敌人只是貌似强大而已,陈友谅现在十分骄狂,如果我们诱敌深入,他一定会中计,打败陈友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大敌当前,口口声声要逃跑,你们还有脸做臣子吗?”
刘基愤怒地说:“要走你们走吧,我不走,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朱元璋听到这里非常感动,但其实他也不相信刘基的话,打败陈友谅确实不太可能。但是,以朱元璋的性格,他也不愿意逃亡,逃亡如同一条丧家犬,失去了应天,等于失去了一切,很难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刘基说的对,事到如今也只能放手一搏了。
朱元璋沉思良久,终于发话了:就在这里决一死战。
陈友谅中计了
不逃跑,但也绝不能硬拼。怎么打是最主要的问题?
朱元璋的水军和陈友谅没法比,在水上打肯定要吃亏,所以最好还是把陈友谅引到陆地上来打,这一招叫请君入瓮。请君入瓮最关键的是能不能请得动陈友谅。
要让陈友谅中计,首先得弄清楚陈友谅的进攻路线。朱元璋和众将领研究后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意外的话,陈友谅的水军一定会沿着长江进入秦淮河,然后抵达南京城墙之下,然后陈友谅又采取他在太平时用的战术,神不知鬼不觉地登上城墙。这一招太可怕了,所以一定要制造出一些意外,不能让陈友谅走这条道。
朱元璋指着地图上的龙湾,说道:“就这里,让陈友谅在这里登陆,龙湾这里有一大片开阔地,很适合打仗。汉军如果来到这里,肯定会上岸的。我军就躲在山后面,准备伏击。”
为了让陈友谅在龙湾登陆,朱元璋要求镇守龙湾的邵荣放弃阵地,算是给陈友谅一点甜头尝尝。随后,他任命徐达、常遇春、杨靖、赵德胜带领大部队埋伏在龙湾附近,只要汉军进入埋伏圈便来个大围攻。
朱元璋自己呢,则带着预备队,驻扎在西北面的狮子山上,在必要的时候发动最后进攻。
朱元璋对将领们说:“这次决战,我是总指挥,我挥舞红色旗帜的时候,表示敌人已经到了。我挥舞黄色旗帜时,你们要立刻发动进攻,绝不可以延误半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