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宰相脱脱亲自率领一百万大军直奔高邮,这是元朝出兵最庞大的一次,看来元朝是下了狠心要拿掉张士诚。换做一般人,这时肯定会吓破胆,考验张士诚的时候到了。
谋士们纷纷建议张士诚放弃高邮,走为上策。张士诚摇了摇头说:“没有退路了,要么打败元军,要么死。”
英雄就是英雄,他的气概感染了许多人。张士诚带着自己的两个弟弟亲自站在城楼上指挥,将士们看到大王亲自站在第一线,无不深受激励,誓死决战。
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连主帅都不怕死,我们还怕什么,打吧,要死就死得痛快一点。”
牛人,真是牛人,这么一个小城在元军百万雄狮的围困下,居然三个月金枪不倒、城楼不塌。伟人说得对,世上最怕认真两个字,张士诚不仅是认真,简直就是玩命了。连命都不要了,碰到这样的人,就是脱脱也感到痛苦棘手。
但实力终究太悬殊,高邮城毕竟不是一座钢铁城池,眼看就要攻下来了,元朝政府内部却发生了震动。老天仿佛有意不让张士诚败在元军的手中,一定要让他死在朱元璋的手上。
元政府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这种事情我们非常熟悉,已经引起了阅读疲劳,不过发生在蒙古人身上,稍稍有点新意。是这样的,皇帝身边总分为忠臣和奸臣,那个脱脱是个忠臣,忠臣在外面带兵打仗,奸臣就在皇宫里进谗言,说脱脱带领百万大军在外面那么长时间,张士诚真有那么难打吗?还是脱脱产生了二心呢?
皇帝一听,有道理,要是脱脱造反就完蛋了,赶快发出一道金牌:脱脱,立刻回来。脱脱虽是蒙古人,脾气比岳飞要好很多,皇上一说话,他马上就回来了。
这个脱脱是个悲剧人物,他交出兵权后,被押往蒙古,经过新疆吐鲁番的时候被毒死。
这三个月白打了,相当于一笔巨额投资化作流水了。这一战,张士诚的知名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元政府呢,更加让人看不起。脱脱一死,造反的人信心越来越足,百万大军连个高邮都打不下来,看来蒙古人真的变成了病猫。
张士诚也许不是最有智慧的一个领导人,但他是最有勇气和魄力的一个领导人,面对生死存亡,他能冷静处之,全力以赴。所以他才能让全军同仇敌忾。
高邮之战后,张士诚不光出了名,地盘也迅速扩张,接连攻下江苏、浙江这些富庶的地方。他的地盘虽然不是最大的,却是当时最富有的一个人。
如果列一个富豪排行榜,元朝皇帝排第一,张士诚可以排到第二。元朝皇帝正在走下坡路,看上去张士诚随时可以荣登富豪榜的榜首。真是这样的吗?
并非如此!此时,张士诚暴露出了他一个致命的缺陷。
器小。器小便不能容物。张士诚彻底暴露出了自己的草莽本色,他没有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那种大气。
突然一下,张士诚什么都有了,什么都不缺了,他忽然感到迷失。要钱有钱,要地有地,要兵有兵,要女人有女人,要权力有权力。什么都有了并不是一种很好的感觉,这种感觉往往就意味着衰亡的到来。
张士诚是个好哥们,做朋友做大哥很适合,但说起做皇帝,他真不行。虽然他人很好,平时呢少言寡语,待人宽大,免除了江浙一带的赋税,老百姓很爱戴他,纷纷为他修祠堂。
张士诚缺乏一种霸气,在当时的情形下是一种灾难,当时不流行双赢,只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理。你要么赢,要么死,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更可怕的野兽
张士诚固然厉害,但朱元璋毕竟看准了他的软肋:器小。
不过,另一个敌人却是最可怕的,这个人跟朱元璋一样,也是做事做得相当绝的。这个人的名字大家都很熟悉:陈友谅。
要了解陈友谅这个人,必须先看看他是怎么发家的。厚黑两个字贯穿了陈友谅的一生,陈友谅非常厚非常黑,但是没有达到无极的境界,所以最终输给了朱元璋。
陈友谅比张士诚还大一岁,原姓谢,打渔出生,算是个手艺人,比朱元璋农民出身稍微强那么一点点。陈友谅早年可能读过一点书,后来在乡政府谋了个文书的差事。当徐寿辉带领起义军来到他家乡时,他加入了义军,而且很快得到了赏识,因为陈友谅这个人很擅长谋略,尤其是阴谋。
这里顺便介绍一下徐寿辉,因为陈友谅就是踩着他的尸体上位的。
徐寿辉由于死得早,出生年月日不详。人相当正直,长得也很帅。条件这么好的一个人为什么也造反呢?原来,他在政府里工作经常被元朝官吏欺负,所以刘福通一来,他马上加入了。
徐寿辉很懂得宣传的必要,所以他找了两个宣传的能手,一个是打铁出身的邹普胜,一个是和尚彭莹玉。这两个人都是强人,他们极力宣传明教,也取得了一块不小的地盘。彭和尚和邹普胜看徐寿辉长得帅,人品也比较好,便拥戴他为皇帝,定都浠水城。
徐寿辉的国号最有意思了,叫什么天完。这国号是怎么来的呢?天完两个字去掉上面的一横一宝盖,就是大元,出这个馊主意的人本来是想讨个字面便宜,一横一宝盖压住大元,小聪明吃大亏。取名天完不是咒自己完蛋吗?
天完政府立邹普胜为太师,倪文俊为元帅。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完蛋,一路攻城略地,气势骇人。
可惜,天完政权中并没有真正的深谋远虑的谋士,只能嚣张一时。当元朝大军围剿的时候,这时候就显出了小家本色,比张士诚更不如。国都被攻破,彭和尚战死,徐寿辉猛然清醒过来,带着部队逃到湖北黄梅一带打游击。
挫折让人更强大,经过这次挫折,徐寿辉对部队进行了整编。他在每个士兵的背后写上一个佛字,还说这样就能刀枪不入。这个谎话现在肯定没人信,但当时信的还不少。有人说,上了战场这个谎话不就轻易被戳穿吗?徐寿辉接着解释说:如果你被刀枪刺穿了,并不代表这个不灵,只能说明你心不诚。
别说,这一招还真管用,能够增强士气啊!
果然,他们一鼓作气,又收回了江西、湖南,并在汉阳建都,年号是太平。
徐寿辉没什么本事,维护天完政权的主要靠哥们义气,靠黑社会的那套法则来统治肯定不管用。倪文俊是天完政权中一个比较突出的人才,他看准了徐寿辉除了帅别无所长,滋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于是,他企图谋杀徐寿辉,篡位登帝。不幸的是,还没动手,就被人揭发,倪文俊只好从汉阳逃到黄州,镇守黄州的正是陈友谅。倪文俊往陈友谅这里跑是有原因的,因为陈友谅就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他可以说是陈友谅的事业恩师。
可惜,倪文俊精明一世糊涂一时,他忘了一句古老的名言:“上梁不正下梁歪。”自己心黑脸厚,教出来的陈友谅如果是正人君子那就是怪事了。
陈友谅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陈友谅看来,人间的一切法律、道德和人情全是狗屁,只有权力和利益才是重要的。
陈友谅为什么这么狠?
陈友谅是渔民出身,这不仅让他内心充满野性,也让他有严重的自卑感。
元代的渔民很特别,他们一般是吃在船上,住在船上,所以给人脏兮兮的感觉,一般人闻到那股味道就会避而远之。
所以,陈友谅从童年开始就受到歧视,他受够了别人的冷漠和无情。从那时起,他的心肠就变得特别硬,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要成功只能靠自己。
他曾经很努力地读书,在衙门里找到一个坐办公室的工作。不过,这个工作并没有改变他的命运,他还是很低微,他还是被人瞧不起,那些当官的经常议论他的出身,让他充满了严重的焦虑感。他知道,读书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有拥有权力,不断地往上爬,才能让天下人拜倒在自己的脚下。
既然公务员的路走不通,那就加入造反的阵营吧!
天下造反的人千千万万,为何偏偏他陈友谅能出头?
脸厚、心黑、手辣、肠毒。
陈友谅从书中只发现一个道理,那就是:成功之路是用别人的尸体铺就的。
说实话,在没有被陈友谅砍死之前,倪文俊是很欣赏陈友谅这个学生的,他觉得这个人学到了自己的精髓。所以,来到陈友谅的住处后,看到陈友谅微笑地招待自己,他感到温暖。当陈友谅好酒好菜地招待他时,他感动地说出了一切经过,好像徐寿辉罪该万死,自己逃亡实在不应该。
陈友谅淡定地望着他,问道:“赵普胜这些人现在如何?”
倪文俊听到这话,悲痛地说:“这几个混蛋,都是徐寿辉的死党,他们明知徐寿辉没本事,偏要借着他来排挤我。不过,好学生,只要我们联手,一定能打败他们。”
陈友谅没有问再多,因为他是一个不喜欢浪费时间的人。第二天,陈友谅给徐寿辉寄了一个包裹。
这个包裹让陈友谅一下子成为天完政权的第一功臣。陈友谅也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上位以后,知人善任,改革军队,加强政府管理工作。
当然,陈友谅绝对不是个卡耐基式的人物,跑到这里就是教徐寿辉管理。陈友谅虽然做事干练,但显然是个没耐心的人。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看到徐寿辉坐在宝座上,他就一头火。他比倪文俊更清楚徐寿辉是个废物,一天天地过去,陈友谅终于体会了倪文俊的苦衷。
是的,这是一场痛苦的抉择。
干掉徐寿辉只是一刀的事,所以陈友谅并不急着要徐寿辉的脑袋,首先得把他的手脚砍去。许多明教的人还是拥护徐寿辉的,因为徐寿辉没有亏待他们。这些人中赵普胜是个有能力的人。
先干掉他吧!陈友谅以图谋不轨的名义将赵普胜杀掉,其他人一看这苗头,马上知道陈友谅要干嘛,大家脚底抹上油,赶快跑吧!丁普郎、傅友得跑到朱元璋那里。
徐寿辉被陈友谅削成光杆司令后,明白了自己这皇帝不仅是虚的,只怕小命也难保。徐寿辉并不傻,他主动将权力让给陈友谅,只求他留自己一条命。
不过陈友谅似乎并没有说声谢谢的意思,在攻打朱元璋前,陈友谅把徐寿辉叫到一个庙里。
气氛有些压抑,陈友谅一直没说话。
徐寿辉开口了:“马上要打应天了,这些都是你的功劳啊!”
陈友谅冷冷说道:“你可以瞑目了。”
徐寿辉早已有心理准备,可是当这一天真正来到时,他还是感觉天旋地转。生活怎么这样,灾难说来就来。
徐寿辉哭着说:“我把位子让给你,你只要给我一条活路就行了。”
陈友谅发出一声冷笑:“你能活到现在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说完,一个冰冷的铁锤砸到徐寿辉的脑袋上。
陈友谅的眼睛冷得可怕,因为现在他是皇帝了,凡是不服从他的命令的就是一个死字。陈友谅定国号为汉,年号为“大义”。谋朝篡位的居然将年号定为“大义”,分明是嘲弄普天下的仁义道德。
这种人可怕吧,太可怕了,但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人就是我们的朱重八先生。
夹缝中自保
占据应天后,朱元璋虽然粮草充足,吃饭和扩军都不是问题。但要守住地盘确实很难, 朱元璋的控制地区是狭长型的,很容易被人拦腰切断。
当时,元政府是没有时间料理朱元璋的,正集中拳头打小明王。此时,元朝冒出了一个猛将:答失八都鲁,这个人不仅打败了刘福通,还将小明王和刘福通到处赶,就像赶苍蝇一样。元朝的另一个厉害将领察罕帖木儿在河南大战红巾军。
张士诚这个地方大王趁机崛起,跃跃欲试,四处想占便宜。徐寿辉也在湖南和江西一带抓紧时间侵占土地,元军两线作战,已经有些吃力。趁着这个机会,小明王得到休整,和刘福通一起制定了一个战略,决定兵分三路直取元大都。
第二年,以刘福通为统帅,三路大军从三个不同方向向元大都逼近。北伐初期,非常顺利,一路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元军如丧家犬,被打得惶惶不可终日。可惜,这三路大军各自为战,加上内部分裂,最后还是被元军给剿灭了。但是,他们为朱元璋的发展赢得了时间,客观上也为陈友谅和张士诚等人赢得了时间。
对于朱元璋来说,张士诚、陈友谅这些人就像是悬在头顶上的尖刀,随时可能落下来。就当时的地势来说,朱元璋最要紧的是攻下镇江和宁国,准备妥当后,朱元璋就让徐达进攻镇江,徐达没费多大力气就拿下镇江,随后又占领了金坛、丹阳等县,有了这些据点,等于外围有了防线。之后,邓愈攻下广德路,等于为朱元璋大本营占据了一个可靠的后门。
为了整顿军纪,朱元璋甚至和徐达唱了一曲双簧戏。在出征前,朱元璋故意把大将军徐达绑起来,对广大官兵说徐达违反了军纪,理应处斩。然后,李善长带着文武幕僚齐刷刷地下跪,为徐达求情,浪费了一大堆口水,朱元璋终于放过徐达,让他戴罪立功。这当然是事先跟徐达商量好的,朱元璋这样做就是为了告诉全军:违反军纪的人绝不宽恕,连徐达这样的人我都敢杀,其他的人自然更不在话下。
从此以后,朱元璋军队的纪律越来越严明,这好名声一传十十传百,是朱元璋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资本。朱元璋跟他的偶像刘邦一样,善于造势。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朱元璋也做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朱元璋自己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对于那些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儒生心向往之。朱元璋很看重读书人,他知道历史上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都写在书本中,自己读书不多,所以更要请教那些饱学之士。
为了招揽天下的儒学人才,朱元璋开始养士,他非常害怕这些聪明的读书人跑到陈友谅、张士诚那里,所以对读书人非常优待。这些读书人大多是有名望、能言善辩的人,你对他好,他肯定逢人便夸,这个朱元璋礼贤下士,是一个英明的主子,大家跟着他混保证不会吃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