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留给后人最大的印象是:忍、狠。朱元璋从不好勇斗狠,从不逞一时之气,他习惯用脑子,脑子加上手段是他制胜的无敌法宝。
当然,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离不开人才,朱元璋以汉高祖刘邦为榜样,吸纳人才方面和刘邦相比也不逊色。在朱元璋手下,名将如云,谋士成堆。虽然这些人最后几乎被他杀得一干二净,毕竟他曾经拥有过,正如一首流行的歌所说,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在对待人才方面,朱元璋比刘邦更礼貌,刘邦待人傲慢无礼,朱元璋却很懂得尊重中人才。至少表面上是这样,尤其对儒生,朱元璋总是表现出谦恭的样子。
那么,朱元璋是不是有一套用人秘籍呢?他用人的标准到底是怎样的呢?
其实,也没什么秘诀,朱元璋用人可以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譬如:勇猛的人,朱元璋就用他的勇敢,而不用他的暴躁;聪明的人,朱元璋就用他的计谋,而不用他的心眼;贪婪的人,朱元璋就给他银子……
总的说来,朱元璋用人非常灵活,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常遇春这个人
提起常遇春,从小爱听说书的朋友一定很熟悉,爱看武侠小说的朋友对这个名字也不陌生,至于历史爱好者就不用说了。
在明初的历史中,常遇春是一个头顶着光环的人物。
作为朱元璋麾下第一员勇将,他跟朱元璋的相识很偶然。在攻打采石之前,朱元璋在城郊巡逻,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个人确实很勤奋,连小兵的活儿都自个儿揽了。
常遇春跟朱元璋一样,都是穷苦人出身。他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也没机会读书,特爱刀枪棍棒之类的东西。兴趣总是最好的老师,常遇春长大后武艺高强、力大如牛,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常遇春以前投靠刘聚,后来发现这人只想做个山大王,没有远大志向。满怀激情和梦想的常遇春一不做二不休,离开了刘聚,来到了和州,也就是在这里他与朱元璋相识了。
当时,常遇春打发几个哥们出去弄点吃的,自己躺在田里一棵大树下呼呼大睡。睡觉时他做了一个梦,一个身披铠甲、手持金盾的神人走到他面前,对他说:“还在睡,你的主公已经到了,还不赶快起来。”
常遇春一下子惊醒过来,睁眼一看,只见朱元璋正盯着自己看。常遇春大惊,莫非那个神人说的主公就是这个人,这个人虽然很丑,但是很威严。想到这里,常遇春马上爬起来向朱元璋行礼。
双方交流能力特长、理想目标之后,常遇春毫不客气地说:“我跟你就是要做先锋的,把先锋印给我吧!”
朱元璋听了很生气,狂夫我见过不少,这么狂的还真没见过。朱元璋愤怒地说:“你现在饭都没得吃,口气还这么大。想做先锋用本事说话吧!”
常遇春居然得意地笑道:“走着瞧吧!”
常遇春的自信可见一斑,但他有自信的本钱,很快他就证明了自己拥有狂妄的资本。
在攻打采石的战役中,元军在岸上严阵以待,朱元璋的水军无法登陆。元军和起义军大眼瞪小眼,元军得意,起义军着急。朱元璋在一旁看不下去了,就在这时,常遇春的船只经过他的面前,他想起常遇春以前说的话,大吼道:“常遇春,你不是要当先锋吗?现在正是时候。”
常遇春一听,眼睛放光,拿起长矛,就朝元军刺去。常遇春显然没怎么用力,因为元军竟然接住了他的长矛。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常遇春顺着长矛跳到岸上。单枪匹马连杀十几人,就这样闯开了一条血路,打开了局面。
这一切,站在船上的朱元璋全看在眼里。他想起这个年轻人曾经说过的话,不错,他没有自我吹嘘。胜利之后,朱元璋亲自把先锋印交到常遇春手中,常遇春,你值得拥有。
从此,常遇春如虎添翼,战场上总是冲在最前面,他不仅武功了得,也很有军事天赋。他善于率领骑兵寻找突破口,冲击敌人的软肋,而且他选择的进攻位置很准确,他并不是那种上了战场就见血眼红的人,战场上,他是一个冷静的前锋。
没有什么比一个冷静的前锋更可怕。
常遇春从二十五岁起跟随朱元璋,直到三十九岁病死在军中,为朱元璋效力了十四年。在这期间,他立下了巨大的功劳,并和徐达结成了最佳拍档,两人配合默契,从未发生过矛盾。
朱元璋评价常遇春:“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常遇春)。”
常遇春在军中的绰号又叫常十万,率领十万大军横扫天下无敌手。这个常遇春很了不起,他一生没有打过败仗,可惜天妒英才。三十九岁那年,他在柳川患暴病而死,朱元璋赐给他“忠武”谥号,获得这个谥号的在常遇春之前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抗金名将岳飞,还有一个是唐朝的尉迟敬德。
常遇春死得早,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既立了功,又留下了英名。
管理高手朱元璋
农家子弟朱元璋从来没上过什么MBA培训班,草根出身的他完全凭借自身的努力爬上高位,令人吃惊的是,朱元璋不仅会打仗,还是一个管理高手。
朱元璋凭什么这么牛?这不是因为他多么有知识,多么聪明,而是因为他生活经历丰富,对人性了解的太深了。
管理说白了就是管人,不了解人,即使学历再高、专业知识再多,还是管不了。
朱元璋管理很有一套,首先声明,这一套有地点时间限制。地点:只适合中国;时间:适合封建社会。
许多起义军攻城略地之后,就是打烧抢砸,仿佛一群强盗进入羊群。这无疑会让广大的劳动人民寒心,让广大劳动人民寒心,后果很严重。人民如果不支持,你挺不了多久,朱元璋很懂这个道理。
所以,朱元璋对军纪要求特别严,凡是攻城略地之后,严禁士兵奸淫掳掠,违者重罚。朱元璋还让李善长起草了了一份文件,目的就是防止士兵扰民。在老百姓们对起义军失望的时候,忽然出现这么一支军队,对于饱受战火蹂躏的劳苦大众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心理安慰。
除了纪律之外,朱元璋把人才看成是决定事业成败的最关键因素,所以他经常给人求贤若渴的感觉。
在打下南京后,有人告诉朱元璋徽州有一个著名的读书人,名叫朱升,五百年前和朱元璋是一家。听说此人是个大学问家,朱元璋决定亲自登门造访。
刘备三顾茅庐是很遥远的事情,元朝的读书人好久没有享受这种荣耀。朱升被朱元璋的诚意感动了,给朱元璋提了九个字。大家可能认为朱升这个人太吝啬了,别人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来拜访你,你九个字就把别人打发了。
千万别小看这九个字,这九个字后来成为朱元璋登上帝王的方针政策,说一字万金也不过分。到底是哪九个字呢?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九个字成就了朱元璋的帝王之路。
为了巩固劳动成果,朱元璋开始了一揽子的改革计划。他首先废除元朝的苛政,减轻刑罚和徭役,赦免罪犯,让他们为自己效力。
这期间朱元璋在韬光养晦,等到时机成熟,朱元璋一定会站出来,将剑指向残暴的元帝国。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说:俭以养德,静以修身。
其实,节俭不光可以养德,也可以养军。朱元璋是贫苦人出身,节俭是他的本能。就算是当皇帝后,他还是一再告诫子孙:“我以前出身贫寒,以为一辈子就是做一个在田里劳作的农民,所以我深知农民的酸甜苦辣,你们一定要体恤民情……”
朱元璋确实是身体力行维护农民利益的,为了调动农民积极性,他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对于灾荒地区实行减租和免租的政策。
当时,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朱元璋实行军垦屯田制,让军队自己解决吃饭问题。这是非常得人心的做法,老百姓最怕的是官,其次怕的是兵,战乱时期更是如此。
朱元璋以身作则,生活俭朴有度,即便当了皇帝后都是如此,何况当时创业的时候。“四菜一汤”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朱元璋身上。
据说,大明建立后。有一天,马皇后过生日,朱元璋宴请群臣。大臣们以为有好酒好菜招待自己,入席后,总共上了四道菜一道汤。四道菜分别是炒萝卜、炒韭菜、炒芹菜、炒青菜,最后上的是葱花豆腐汤。此后,朱元璋对大臣说,以后你们请客,最多不能超过这个级别,否则严惩不贷。
军纪管理方面,朱元璋赏罚分明。一次,他亲征婺源的时候,有天晚上外出办事,正好遇到自己安排好的巡逻人员。巡逻的士兵办事非常认真,因为当晚有宵禁的命令,所以严禁朱元璋一行人出城。朱元璋的随从对巡逻士兵说:“这位是军队里的高官,快快放行。”
那士兵却毫不通融,坚持说:“他是不是高官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违反了宵禁的命令。”
朱元璋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奖励这个士兵二石米,还通报全军向他学习。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出,朱元璋治军确实非常严,那个士兵所以坚持岗位和原则,就是因为全军的表率朱元璋要求他们这么做。
对于扰民的士兵,朱元璋绝不姑息,一个字杀,杀人对于朱元璋来说是驾轻就熟的事情。
在军队管理上,朱元璋还发明了一个独特的模式,就是全民皆兵,跟斯巴达人和蒙古人的做法很类似。兵和民的关系更密切,打仗的时候大家都是兵,不打仗的时候耕地,有闲暇的时间也不要浪费,大家切磋一下武艺,练练身体。
朱元璋的管理艺术,总结起来就十二个字:招揽人才、重视群众、纪律严明。
活在狼群之中
到目前为止,朱元璋已经很成功了,他在应天站稳了脚跟。
但是朱元璋根本没时间高兴,应天是块好地方,但应天自古只适合偏安朝廷。朱元璋要打开局面并不容易,尤其是一群狼一样的邻居包围了他。
这里说说他的邻居吧,在他东边的,是驻守镇江的元朝部队。在东南方,是驻守苏州张士诚的部队。东北方是张明鉴的部队。西面是徐寿辉的人马。这些邻居个个都是不好惹的主,朱元璋夹在这些人中间仿佛一个不起眼的丑小鸭。
但也正因为不起眼,所以朱元璋在夹缝中生存下来。大块头们打来打去,没人理会朱元璋这个小个子。朱元璋是幸运的,名义上来说,他隶属于刘福通的部队。刘福通是最早的起义领导人之一,自然是元朝黑名单上的头号人物,朱元璋还没进入元朝高层的眼中。
朱元璋当时的处境非常复杂,毫无疑问他真正的敌人是元朝,这是他苦大仇深的根源。攘外必先安内,元朝是外敌,要想打败元朝,朱元璋必须料理好自己的几个邻居。这些人个个不怀好心,而且个个都身怀绝技,绝非等闲之辈。
能否打败他们是真正考验朱元璋的时候了。
张士诚和陈友谅是朱元璋最厉害的两个对手。要了解朱元璋面临的压力,就必须先了解这两个人的实力。
先说说张士诚,他比陈友谅稍弱一点。张士诚,原名张九四,1321年出生,比朱元璋大七岁,这人的职业是走私食盐。在封建社会,政府对食盐的控制不遗余力,这种东西就像枪支一样,私人是不可以贩卖的。政府的垄断给了食盐行业一个暴利空间,许多胆大的冒险家宁愿掉头也不愿放弃这个发财的机会。
是的,生产食盐的成本很低,利润却相当高。马克思说过,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家敢于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在中国古代,贩卖私盐的利润估计还不止百分之三百。这种事情最合适冒险家了,张士诚就是这样一个冒险家。
隋唐以后,贩卖食盐超过一百斤就是死刑。张士诚的许多兄弟都被元朝统治者杀了,所以张士诚跟朱元璋一样,对元朝也是恨之入骨。1353年,张士诚在泰州起义,跟朱元璋一穷二白的出身不一样,他有的是资本,有的是关系,有的是路子,所以势力发展很快。
张士诚这个人特别讲义气,臂力相当大,据说拳脚功夫也了得。
朱元璋占据应天后,和张士诚相比还只能算是一个小老板。张士诚对于扩张地盘兴趣很浓,他一度将地盘扩张到朱元璋的家门口。
朱元璋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兵力不强,根据地地形狭长。如果被人拦腰切断,那些狼群们大可以一窝蜂冲上来将他瓜分。
所以,当有人建议朱元璋称王时。领导朱元璋以无比严肃的口气对大家说:“我军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远远不能跟元朝抗衡。就是和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这些人相比,我们的优势也是少的可怜。所以呢,现在最关键的是发展,没有发展,没有牢固的实力,谈什么称王称帝都是空话。要发展,首先得废除元朝苛政,减轻刑罚和徭役,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我们才有得发展。”
朱元璋说完,马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要在狼群中活下去,必须得有防狼术。朱元璋的防狼术很简单,让我们自己强大,就是最好的防狼术。
要让自己强大,首先得对老百姓好,其次是管理好集团内部。老百姓是地基,集团是上层建筑,这两者缺一不可,地基要牢,上层建筑才稳。
张士诚这个人
张士诚这个人有豪杰风范,很讲义气,但是为人不够低调。
他起兵之后,短短时间内就攻占了泰州、兴化等地,在高邮建都,称诚王,国号大周,建年号为天佑。熟读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急于出头、过早称王的人没几个有好下场。
张士诚的做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欠揍。王位还没坐热,元朝就派大部队打过来了。元朝的政府头脑也相当僵化,谁称王我打谁。像朱元璋这种无声无息埋头造反的人,他反而不理。为啥,人家朱元璋低调啊!做人低调是千古不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