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些特殊的经历,秦始皇显得特别早熟。尽管处在吕不韦的积威之下,嬴政依然茁壮成长,他长得高大威猛,勇敢敏捷。十几岁的时候就懂得礼贤下士,许多对吕不韦不满的人纷纷把希望寄托在了这个早熟的少年身上。事实证明,他们没有看错,嬴政天生就是一头虎狼——能成大事,但是也非常凶残。
没有比他更强的人
为了了解这段风起云涌的天下争霸,我们还是得从头说起。
在中国的历史中,有两件大事:吃饭和造反。而且这两件事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没饭吃的时候就得造反,造反以后掌握了一定的暴力就能混口饭吃。酒肉盛宴是激动人心的,人肉盛宴同样是扣人心弦的。暴力披着仁义的面具主持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在这五千年中,血的盛宴和酒的盛宴紧密相连,酒的盛宴是建立在血的盛宴上面。
秦始皇就是一个暴力英雄,他不仅通过暴力统一了天下,还依靠暴力建立起了秩序和规则。秦始皇企图建立一个以暴力为基石,法治为上层建筑的千秋王朝。无奈,秦始皇设计的社会蓝图替羔羊们考虑得实在太少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就一再发出警告:千万不要竭泽而渔,要给老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在羊身上收获更多的羊毛。
可惜,自诩功盖三皇五帝的秦始皇又怎么会把这些警告放在心上呢?对于秦始皇来说,整个中国已经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已经忘了百姓的生死是关系到秦王朝的命运的。在他看来,整个帝国是一个庞大的机器,其中的小民百姓不过是帝国的工具而已。
所以秦帝国看似是一个山顶巨人,站起来的时候气势逼人,然而,倒下去的时候就是山崩地裂,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秦国本来是一个弱小的诸侯国,位于西北边陲甘肃陇西一带。秦国的建国过程十分艰辛,花了数十代人的心血,历经几百年的时间,才从一个弱小的家族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称霸诸侯。秦始皇的出现可以说是秦国的幸运,也是秦国的不幸,如果没有秦始皇,秦国也许不会那么快统一天下;同样,如果没有秦始皇,秦国也不会那么快灭亡——祸福相依,利剑双刃。
在秦穆公时代,秦国出现了革命性的转折,击败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之后,秦国又出现了一段时间的衰退,到秦孝公的时候,聘用了职业经理人商鞅,经过商鞅的整顿和改革,秦国国力大增,秦国演变成一个军国主义国家,国家机器的效率突飞猛进。
由于秦国地处偏远地区,很长时间以来都十分缺乏人才。为了改变这种经营不善、青黄不接的状态,秦国实行了各种优惠政策,大量引进外来人才,秦国的那些高级人才基本都是来自国外,百里奚、商鞅、张仪、吕不韦、李斯等等。
秦王嬴政的出生地并不是秦国,而是赵国都城邯郸。嬴政的母亲赵姬原本只是吕不韦的一个歌妓,商人吕不韦决定投资秦始皇父亲异人的时候,把赵姬送给了异人。后来,赵姬怀上了嬴政。因为这段不清不白的历史,司马迁说秦始皇其实是吕不韦的儿子,吕不韦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后代取代秦王室,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绝对是一段无头公案,嬴政到底是谁的儿子只有吕不韦和赵姬心里清楚,就是异人和秦始皇自己也未必搞得清楚。
因为这些特殊的经历,秦始皇显得特别早熟。尽管处在吕不韦的积威之下,嬴政依然成长得十分茁壮。他长得高大威猛,勇敢敏捷。十几岁的时候就懂得礼贤下士,许多对吕不韦不满的人纷纷把希望寄托在这个早熟的少年身上。事实证明,他们没有看错,嬴政天生就是一头虎狼——能成大事,但是也非常凶残。
吕不韦是一个非常精明的商人兼政治家,手腕厉害,如果换成一般的国君他还能控制,无奈他碰上的是嬴政。嬴政即位九年后,不断收回大权,并预谋打垮吕不韦集团。
假宦官嫪毐和太后通奸的事被揭发后,嬴政本着家丑也可以外扬的大无畏精神,先除掉嫪毐一党以及嫪毐与太后所生的儿子,然后将太后软禁。由于吕不韦是嫪毐的推荐人,被免职,贬往蜀地,可能是半路收到嬴政的密诏,吕不韦自杀而死。
吕不韦死后,他门下三千食客面临着集体失业的危险。秦国一些本土贵族早就对这些外地人很不满。许多本土贵族向嬴政建议说:“现在秦国政府的要职都被外来人口霸占着,这些外地人到秦国来并不是为了秦国,而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这些人从来没有真心为秦国服务的意思,总有一天他们会把秦国拱手送人的。所以,应该尽快把这些人赶走。”
嬴政时年二十二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他也没多作考虑,就下达了《逐客令》。
在吕不韦的门客中,有一个叫李斯的人。李斯本是楚国人,曾经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李斯曾在楚国上蔡当过小吏,有一次他走进厕所,看见一只老鼠在吃屎,看到人来了立刻就跑。还有一次他走进粮仓里,发现一只老鼠在悠闲地吃着谷物,人来了,老鼠居然闪都不闪。李斯由此感慨道:“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很多人都曲解了李斯的话,其实,意译成现代的话就是:环境决定了人。
意识到在楚国没有发展前途后,李斯毅然决定换个环境,不远千里来到秦国。来到秦国后,李斯得到了吕不韦的重用。
嬴政下达《逐客令》后,从来不甘于受命运安排的李斯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垂头丧气,打包回家。当风险来临的时候,他果断地选择了正视现实、解决问题。不久,他就给嬴政写了一封《谏逐客书》的信,这封信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在信中,李斯反复陈述得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嬴政秦国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强大,关键在于外国的客卿,李斯列举了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甘茂、范雎这些人,用事实说话。最后,李斯在信中反问秦王,你赶走外国客卿,将他们拱手送给其他国家,天下才智之士必然集体对付秦国,你这样不是等于把军队和粮食送给他国吗?
嬴政看完这封信,力排众议,立即取消《逐客令》。随后重用李斯,提拔为廷尉,掌管司法和刑狱。
嬴政取消《逐客令》后,一反常态,大肆延揽天下人才。其中,就有魏国的兵法家尉缭。尉缭不愧是一个兵法家,他告诉嬴政,秦国现在已经非常强大,但是仍然有许多危险,最大的危险是防止其他小国结成一个坚固的同盟。为了瓦解其他国家,尉缭建议嬴政用重金贿赂各国的大臣,扰乱其国政,然后逐个歼灭。
对于尉缭的建议,嬴政几乎全部采纳。不仅如此,嬴政还赐给尉缭自己的饮食和衣服。嬴政对尉缭的亲近和推崇反而引起了尉缭的猜忌,兵法家尉缭据说还有看相识人的本领,他仔细观察嬴政,私下里对朋友说:“秦王鼻子很高,眼睛狭长,胸膛挺起如鹰隼,说话声音像豺狼。在没有得到天下之前,这种人往往能克制忍耐,礼贤下士,一旦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就会卸磨杀驴,反过来对付自己的臣下。我不过是一个平民,秦王对我破格礼遇,让我觉得受之有愧。但我相信,如果有天秦王统一了天下,大家都会过上奴隶一般的生活,秦王残暴的面目就会彰显于天下……”
尉缭果然不愧是一个高人,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这点。
秦王用十年的时间灭掉六国,统一天下。
公元前221年,秦帝国诞生,嬴政认为自己功盖三皇五帝,自称始皇帝。
古人说有得必有失,统一六国,当上皇帝,这是巨大的“得”。那么,对于秦始皇来说,“失”是什么呢?
从史书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统一天下后,秦始皇性情大变,跟之前的自己简直判若两人。秦王嬴政是一个冷静理智的人,秦始皇则是一个性情暴躁、具有神秘倾向的人。当上皇帝后,秦始皇反而更加没有安全感,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身体也没有从前那么好。
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很有可能是出于对死亡的担忧,之所以有这种担忧,很可能是秦始皇的身体越来越差。
秦始皇当上皇帝后,中国就再也没有贵族了,作为皇帝,秦始皇建立一整套法治系统和中央集权制度。官僚集团不过是他的代理人而已,贵族好比是社会的缓冲阶层,取消贵族后,秦始皇一人直面群众的汪洋大海,好比是一艘船在广阔的大海中行驶。秦始皇好比是“1”,后面是无数个“0”,这种关系无疑会让他压力倍增。往往压力越大的人越喜欢通过好大喜功的方式减压。
作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者,秦始皇把专制独裁推到了一个极端的境地,在这个国家里,只有一个人具有绝对的权威,这就是皇帝。这种制度毫无疑问是非常不合理的。也正因为如此,自从出现了秦始皇,才有一些平民百姓产生了当皇帝的念头,在以前平民百姓根本不会有这种想法。不信,你可以问问商朝的百姓或是周朝的百姓:“你们想当天子吗?”他们一定会觉得你很疯狂,居然问出这么荒谬的问题。以前是贵族分权的统治模式,领导者肯定不会轮到老百姓。秦始皇取消贵族制度后,就意味着,只要推翻了皇帝,谁都可以问鼎皇帝宝座。这种想法不光刘邦和项羽有,任何一个喜欢做白日梦同时又具有一点点理性思维的人都能想到。
秦始皇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一系列改革居然激发了百姓“取而代之”的想法,中国社会格局变成了一个暴君面对着一大群刁民。暴君也好,刁民也好,都是社会的破坏力量,暴君与刁民之间是很难建立起契约的,他们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种暴力关系。
作为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者,当时社会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不理解秦始皇的,秦始皇确实是引领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迟早会到来,但是他却过早地动手实施了,早产必然是要付出代价的。秦始皇的悲剧就在于他只是一个过渡,秦帝国不过只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次试验而已。
为了推广自己的新制度,同时也为了宣传皇权,秦始皇不辞劳苦地全国巡游。虽然在巡游过程中屡屡有刺客袭击,但丝毫没有打扰他的雅兴。然而对于秦始皇来说,做得最不得当的一件事莫过于大兴土木,秦朝统一六国不久,战火才刚刚平息,秦始皇却不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几乎是动用全国的人力资源来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陵、驰道这样浩大的工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做了11年的皇帝,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仅在11年的时间里,完成这些事情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光是修建骊山陵时就征调了70多万民夫,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两千万,秦帝国的承包项目又特别多,可想而知徭役之重。
秦始皇全新的治国理念对一般大众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所以刚开始推行新政策时,效果并不理想。这让极度自信和膨胀的秦始皇体验了一把受挫的感觉,内外压力下,他产生了长生不老的幻想。几次派人问仙寻丹都遭遇失败,秦始皇依然心存幻想,东巡的过程中他再度派卢生去海上寻访仙人,了解自己和国家的前途。
卢生知道秦始皇不达目的不罢休,便带回了“仙人”的指示:“亡秦者胡。”
这道谶语,秦始皇理解为“亡秦者胡人”,当时国内已经统一,对帝国威胁最大的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为了防止谶语成真,秦始皇下令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剿灭匈奴,并修建了工程浩大的万里长城。
秦始皇总体来说是一个理性的人,但他十分渴望长生不老。有迹象表明,他应该服食了不少丹药,而这些丹药中有的甚至含有水银。秦始皇的驾崩可能跟服食丹药也有关系。
而后,秦始皇又做出焚书坑儒这样遗臭万年的事。
所有这些都在说明一个问题,秦帝国虽然强大,但却已经出现了迟暮的迹象。
在秦帝国的分崩离析中,赵高是一个不能不提的人。
影子赵高
秦始皇当上皇帝后,经常在深宫中神出鬼没,只有赵高知道他的踪迹。
赵高原本是赵国的一个贵族,赵国灭亡后,他净身到秦宫做了宦官,深得秦始皇的宠爱和信任。秦始皇后来越来越神秘,躲在深宫之中,别人都找不到他,赵高是他跟外界接触的一个媒介。据说,秦始皇晚年听信方士卢生的话,要想仙人光临,必须独自一人,如果跟闲杂人等在一起,神仙是不会下凡莅临的。
赵高将各种奏折送到秦始皇案前,秦始皇批示之后,赵高再将这些文书交给内阁丞相李斯去执行。
李斯在秦帝国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与皇帝的亲近程度不及赵高,连李斯这样的人都不知道秦始皇的踪迹。可想而知,秦始皇此时对大臣们已经是非常不信任了。
赵高是秦王宫中资格最老的一个宦官,在宫廷里享有非常大的权势。赵高虽然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但没有人敢忽视他,除了皇帝。赵高走路的时候通常很轻,他就像一个影子一样,徘徊在宫里,将皇帝的日常生活料理得妥妥当当。
秦始皇每天晚上都要临幸至少一个女子,这个任务交由赵高去执行。在这个环节中,安全是最重要的,这个安全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安全措施完全是两码事。秦始皇遇刺的经历实在太多了,这些女子又大都是从被征服的国家俘虏过来的。在临幸某女子之前,赵高都要负责将这名女子脱光,检查有没有携带凶器或者毒药。在秦始皇做爱的时候,赵高还必须在门外听里面的动静,防止女子在秦始皇高潮的时候痛下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