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业模式原理
27000100000013

第13章 历史新拐点:商业模式时代的来龙去脉(9)

1988年,国家计委成立了产业政策司。1989年2月14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国产业政策大纲》,这是中国政府文件中首次使用“产业政策”一词。1989年3月15日,国务院又颁布《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在这个文件里最早出现了“以产业政策为导向,指导市场发育”的表述。1994年,国务院通过更详细的《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出现了振兴支柱产业,保护幼稚产业的表述。也是在该纲要中,指出国家计委负责组织协调制定汽车产业等产业政策草稿。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本章所描述的新情景开始在欧美先行国家陆续出现、蔓延、壮大,我国政府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步伐。为集中优势资源,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或超常规发展,我国政府前后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培育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较为人们熟知的政策内容包括“市场换技术”、大力促进高新技术孵化器建设等。从官方口径看,这些政策的具体形式包括产业政策、产业振兴规划、某某决定、(指导)意见等(注9)。迄今为止,涉及的产业领域几乎囊括我国所有传统和新兴经济门类。

我国政府针对新情景而采取的最新政策行动,是关于鼓励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2011计划。这些政策的目标是推动以战略联盟、协同中心等为载体的合作创新。其宗旨是通过具有不同优势的主体间合作与协同,构建可支撑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主力阵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力量”。合作创新载体这一联盟型组织由此产生。

第二,政府遇到的问题。

在产业政策方面,对一些重要的政策实施效果的分析表明,许多政策并未达到其预期宗旨。以“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为例,多方面评估研究表明,该政策实施结果都与政策设定的初衷相去甚远。作为该政策核心内容的“市场换技术”措施,也被指为使中国汽车产业在合资温床中陷入“越依赖越没能力,越没能力越依赖”的恶性循环。而类似情况在其后亦屡见不鲜。

我们希望能够提出一种有效的理论分析框架,以解释为什么一些事先并无瑕疵的政策措施,如通过建立合资企业以实现市场换技术等,最终难以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甚至阻碍这一能力的开发,以至于导致在多个产业中大面积的“位置刚性”?如何才能在最大限度利用政策措施功能的同时,有效抑制进而消除产业政策工具的应用对商业模式成型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称此为产业政策失效问题。

焦点:商业模式的两大应用领域

此前,我们看到了在由热源所点燃的新情景中登台亮相的全部主要演员,包括他们的身份、角色、行为和各自在演出中遇到的典型问题。现在我们要说的是,正是这些人和这些问题导致了“商业模式”实践的特有背景。

换句话说,人们可以通过上述“热源—新情景—新实践”的传递分析中,确认商业模式问题的来龙——商业模式问题产生的独特土壤和去脉——商业模式问题的独特应用。这种“独特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位企业重塑导向的商业模式问题和新技术应用导向的商业模式问题。有关演员在这两个领域面临的挑战形成了商业模式特有的两大焦点领域。

在位企业重塑导向的商业模式问题

第一,重塑的时机。

在许多学者看来,尽管对现实世界的许许多多在位企业来讲,重塑是他们继续生存下去的唯一选择,但这种必要性并不能代替对重塑时机的选择。事实上,很多必须重塑的企业就是因为时机把握不准而导致其重塑失败。

在哈佛学者克里斯滕森等人合作的一篇著名论文《商业模式创新白皮书》中,用极其严肃的语气告诫那些“准革命者”们,在选择揭竿而起、打造新世界的时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两位中国学者魏炜和朱武祥在他们合著的《重构商业模式》一书中首先强调的也是时机问题。

第二,重塑的步骤。

时机选择只是起点,正确的过程才能保证想要的结果。商业模式重构步骤就成为另一个焦点问题。瑞士人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和比利时人伊夫·皮尼厄在他们合著的《商业模式新生代》一书中,用轻松甚至略带轻柔的语言(包括图画),说明了在复杂混乱的情况下,商业模式重塑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由于不同企业重塑的起点不同、目标不同,因此重塑是一个极其复杂、极具挑战性的过程,其中潜伏着大量已知和未知的障碍、陷阱。我们可以用轻松的语言来表达这一过程,但绝对要用严肃的态度和绷紧的神经去分析处理与此有关的问题。

第三,重塑中的多模式协调问题。

当在位企业在合适的时机启动了他们的重塑行动,并且其过程也基本正常时,那么到达这个过程的一定时点时,就必然出现一个以上的商业模式同时存在的情况,并存在同样时空中的多个商业模式,其关系将是多种多样的。他们也许可以相安无事,但更可能的情况是他们一部分相容,其他部分则彼此相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多模式协调就成为十分重要的管理问题。重塑者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那就不仅仅是革命无法成功的事情了,他们想退回原处、吃点老本(如果还有的话)、残喘几年的机会都没有了。一句话,什么都没有了。

第四,重塑剧本的反模仿问题。

当重塑者还有创业者们以坚强的意志、高超的智慧、果断的行动、坚韧的耐心等等取得了重塑成功时,他们得到了什么?这难不倒我们,答案是他们创造了一个可以给他们带来幸福的新天地——从理论上讲,一个从未有过的新产业环境。

问题是,经济世界中的重塑并不像童话故事:“美丽的女孩和勇敢的王子经过……从此开始了(永无止境)的幸福生活。”都是幸福生活,童话中是永远的,重塑中则很可能是暂时的。原因很简单,这个世界上受苦受难的企业绝不仅仅只有一个两个。当勇敢的李瑞东闯出一条血路,开辟一片幸福的绿洲后,聪明的乔尔茨很有可能照此办理。在“羡慕嫉妒……”后,聪明人会悄悄地学习模仿,力争成为被“羡慕嫉妒……”,而这个世界上聪明人的比例虽不高,但绝对数是不低的。如果新舞台上的演员们不想从被别人“羡慕嫉妒……”变为“羡慕嫉妒……”别人,那么就必须重视模式重塑中的反模仿问题。

上面我们列举了若干源自在位企业重塑过程的典型商业模式问题,下面我们看一下另一个焦点过程的典型问题。

新技术应用导向的商业模式问题

第一,作为“故事”的蓝图商业模式的结构化与交流方法问题。

无论是创业者寻找有善心的投资者获取帮助,还是投资者寻求有潜力的创业者提供支持,双方成功牵手都需要一样东西,那就是作为演员的创业者未来表演的方案或剧本。有了这个东西,演员可以自己或通过专业人士来测算一下将来可能的演出上座率和相应的票房。当然了,投资者也可以再据此测算一下票房可以为自己带来的收益。所以,演出方案或者说剧本就太重要了。为了让我们称之为“方案”或“剧本”的东西真的能够成为牵手双方估算未来票房的依据,那这个“东东”就不能太随意、不着边际。我们正面表达这个意思:双方需要一个接近于“标准”模板的东西——商业模式——来作为交流讨论的规范语言,商业模式将告诉我们关于未来最重要的事情——票房情况。

钱布余:兄弟,咱们就别绕圈子了,说说你的商业模式吧,什么?没考虑过这方面事情?

詹富贵:哦哦,你的包包挺不错,改日请你吃饭啊,我得赶回家遛狗呢,再见!

钱布余:什么事呢,什么都没想好就跑出来忽悠人,还没我们公司那个老剩男老董找对象靠谱。

我们需要结构化的故事脚本——理论上称为商业模式的纬度结构——来帮助新舞台上各色演员,不仅仅是创业者和投资者,来合适地表达其思想,或未来的行动方案,以供其他相关人员理解并做出有利于这些演员的决策。

第二,开放型商业模式设计问题。

随着企业解绑趋势的蔓延,开放型商业模式已成为创业者应该关注、利用的重要目标。当形形色色的组织边界由刚性变得日益弹性时,体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精神的商业模式将展现出它的巨大威力。著名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理论专家史蒂文森就把开放型商业模式与在新环境下获取更大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迄今为止,开放型商业模式还在不断探索之中,它的许多细节以及新的发展方向、趋势等亟待人们去探索、实践。

第三,对“未来出现”的商业模式效能测评问题。

当创业者钱布余在那个前几天谎称回去遛狗、夺路而逃的PE经理詹富贵先生的奇怪行为刺激下,构思完成了一个可以讲给别人听的商业模式故事以后,也许他们能够完成各自需要的牵手。专业研究者还要关心一件事,这就是如何根据一个已知的故事,尽可能准确地评估按这个故事或剧本上演的演出,可以带来什么样的票房。

迄今为止,我们受够了似是而非的“预测”“估计”,以及形形色色看似专业,实际不着调的“专家评论”。对一个构思好的故事也就是商业模式(在本书中,我们将称此为蓝图商业模式),科学地估计其未来对企业——应用它的演员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这些影响实际发生的条件,等等,就是(蓝图)商业模式的效能测评问题,也是理论与实践的焦点问题之一。

第四,对“未来出现”的商业模式的反模仿问题。

这个问题我们在上面已经说明过了,它是两个焦点领域共有的问题。

我们终于知道问题是什么,以及它们从何而来了!

为了澄清上述问题,并将与之相关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成功应用于实践,人们还需要了解和掌握更为基本的知识,这就是:商业模式的权变原理,商业模式的结构原理,商业模式的功能原理,商业模式的成型原理和商业模式的管理原理。对这些问题的分析阐述就构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