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挺子接到弟弟的联络后,即刻上奏请求皇帝调他回京养病。玄宗接到奏文后,问李林甫如何处理,李林甫答说:“严挺子已经年迈,而且中了风,请陛下把他调任闲职,叫他专心养病好了。”玄宗果然答应。
李林甫借严挺子弟弟之手扼杀了严挺子的前途,把可能威胁自己的政敌复起的机会消灭于无形,的确无愧于千古巨奸的称号。
令狐楚一言降米价
唐宪宗时,兖州大旱,禾苗枯焦,颗粒无收,村间炊烟稀少。
许多奸商趁火打劫,乱涨米价,大发不义之财。本来百姓就因为灾害入不敷出,这下生活更是艰难了,一些人因为没钱买不起粮食,只得卖儿卖女。
新任兖州太守令狐楚知道这些情况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暗自下决心,必须让百姓们吃上廉价的粮食,惩治奸商稳住米价。
他到了州府,早已有许多恭候多时的官吏笑脸迎上,争先恐后地同令狐楚寒暄。
突然,笑眯眯的令狐楚一本正经地发话:“兖州城内,现在的米价是多少呢?州里有几个仓库?每个仓里还存多少粮食?”
迎接的众官员不知新太守是何用意,相互偷偷打量着,暗暗使眼色,各自揣测着其中的意思。最后一个较大胆的官员双手一拱,抖着嗓子回答:“禀告大人,现有大粮仓八个,每个仓存有十万担。”
令狐楚听后微笑着说:“如果把八个仓库打开来,拿出这八十万担米用来救济灾民如何?粮食本来就取之于民,理应也用之于民。我们把它定到最低价格卖给百姓,这样既可救灾,又可巩固朝廷的威信,而取信于民,诸位意下如何?”
许多官员听了,都连连机械地点头。左右侍官偷听到后,非常着急,因为他们跟那些囤粮的奸商是狼狈为奸的,如果真的这么做了,损失可就大了。这话马上像长了脚,很快传到城中,传进富商大户的耳朵里。
富商大户们得知后立即慌了手脚:“新太守这么做,自家存的粮卖不出,不是大蚀血本了吗?”他们怕吃亏,好多人争先恐后组织人力从仓库里挑出粮食按平价出售。兖州的米价顿时平稳了下来,百姓的灾情也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就这样,令狐楚不用开官仓,只要一个洞悉人心的智谋,米价就被压下来,灾荒也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孔子说,“大信不信”,当政者应该对百姓守信用,但为了整体,偶尔说个谎,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基于正确的目的,恰当地制造一些消息,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裴度智除朱克融
唐朝末年,幽州地方官朱克融准备谋反。于是他将朝廷派来的赐春衣使者杨文端扣留在幽州,并向朝廷方面报告说:朝廷拨下来的这批春衣质地单薄,不能用,而且所给数量极少,希望朝廷能够再拨给一批。此外,幽州愿出五千名工匠帮助朝廷修建东都的宫阙。
唐朝皇帝接到朱克融的奏折后,怀疑他要谋反,连忙将宰相裴度召来问道:“朱克融的奏本无礼至极,朕想派一名大臣去幽州宣慰,顺便让他放回杨文端,你看可以吗?”
裴度答道:“没有必要这样做。朱克融常无故滋事欺人,他会自取灭亡的,只要不予以理睬,等候十来天,然后发诏书给他,说:‘听说赐春衣使到你那里,行动上不检点,等他回朝,自应处分。至于春衣的质地问题,朕正在追查制造部门的责任。’另外,朱克融愿帮助修建东都宫阙,肯定是谎言,现在就可揭穿他。”
唐朝皇帝听裴度说得头头是道,于是按裴度所说下了一道诏书。
果然,朱克融接到诏书后,知道事情败露,惊慌失措,不久就被当地义士杀死了。
当有人出现“反迹”时,采取不软不硬,不批评不鼓励的策略,只要就事论事,处处站在理上,就可使对方动弹不得。
裴度失印不惊
唐朝宪宗时期,裴度担任中书令的职位。
有一天,手下人慌慌张张地跑来向他报告说他的大印不见了。为官的丢了大印,真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可是裴度听了报告之后一点也不惊慌,只是点头表示知道了,并告诫左右说:“印信是我另外找人收藏起来了,不要惊慌。”
左右之人看裴中书并不是他们想象一般惊慌失措,都感到疑惑不解,猜不到裴度心中是怎样想的。而更使周围的人吃惊的是,裴度就像完全忘掉了丢印的事,竟然当晚在府中大宴宾客,和众人饮酒取乐,十分逍遥自在。
就在酒至半酣时,有人发现大印又被放回原处了。左右手下又迫不及待地向裴度报告。裴度依然满不在乎,好象根本没有发生过丢印之事一般。那天晚上,宴饮十分畅快,直到尽兴方才罢宴,然后各自安然歇息。
而左右始终不能揣测裴中书为什么能如此成竹在胸,事后好久,裴度才向大家提到丢印当时的处置情况。
他告诉左右说:“丢印的缘由想必是管印的官吏私自拿去用了,恰巧又被你们发现了。这时如果嚷嚷开来,偷印的人担心出事,惊慌之中必定会想到毁灭证据。如果他真的把印偷偷毁了,印又从何而找呢?而如今我们处之以缓,不表露出惊慌,这样也不会让偷印者感到惊慌,他就会在用过之后悄悄去放回原处。而大印也不愁不能失而复得,发生什么意外了。所以我就那么做了。”
事发仓促,人出于本能会惊慌失措。但惊慌失措非但于事毫无半点帮助,反而会添出许多乱子来。所以,在紧急时刻,应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以不变应万变,风动旗动心不动,以高度的镇定,冷静地分析形势,那才是明智之举。
崔安潜以盗治盗
唐僖宗乾符六年,崔安潜调任西川节度使。当时,西川地区治安很乱,盗贼猖獗,前几任官府都无法治理。
崔安潜上任后,一连几个月,绝口不提治盗之事。于是,有人就怀疑他与盗贼互相勾结。
崔安潜听说后,对下属说:“这里的盗贼问题确实非常严重,如果我们按照以往的方式,派出很多人去搜捕围剿,这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而且我们在明,盗贼在暗,我们也不知道谁就一定是盗贼啊,这样做既费人力又无济于事。”
下属们都认为他说得对,但不那样办,又该怎么办才好呢?
崔安潜笑着说:“我有办法。”
第二天,崔安潜拿出五百两银子分别放置在三处闹市,并在市上张榜,有能告发并逮捕一个盗贼者赏二百两银子,若盗贼告发同伙或逮捕同伙者可赦免其罪,和平常人一样领赏。
此后,崔安潜就常在三处闹市来回巡视。一次,他在一处闹市看到一个盗贼绑着他的同伙,他的同伙很生气地骂他。
崔安潜笑着对被绑的盗贼说道:“你既然知道我已经张榜规定悬赏捉盗,你为何不把你的同伙抓来,如果这样做了,处死的人就会是他,而得到赏赐的人就是你了。现在却恰恰相反,是他绑了你来领赏,你又认罪,那么只有处死你了。”
于是,立即下令处死被捕的盗贼,赏赐捕盗的人,众百姓见了,无不拍手称快。
这件事情传出去以后,诸盗贼与他们的同伙无不终日互相猜疑,惶恐不安,结果,有的逃出西川,有的自首了事,这样,西川的治安渐渐好转了起来。
崔安潜公开在闹市上颁赏惩罚,使告发者和被告发者得到不同的发落,既让盗贼相互猜疑,自乱阵脚,又让广大群众认识到官府的公平和言而有信,可谓一举两得。反间计能用到如此程度,可谓已得其精髓。
假造圣旨安民心
后唐人李崧,自幼聪明,足智多谋。
后唐庄宗时,李崧任镇州参军。魏王李继岌和大将郭崇韬受命讨伐后蜀时,以李崧为掌书记。
不久,后蜀被灭,消息传到京城。这时,有人对刘皇后说,郭崇韬准备据蜀自立。刘皇后相信了,于是暗中派人到成都,准备让李继岌杀掉郭崇韬。
李继岌果然按皇后的吩咐,杀掉了郭崇韬。蜀中有人听说这事后,都很惊慌,大有闹事的举动。
李崧于是去拜见李继岌说:“大王为什么要做这种危险的事呢?如今部队远离京城,在没有任何皇帝的诏书面前,却要杀掉大臣,这样不是会动摇人心,制造变乱吗?那时可要怎么处置啊?”
李继岌说:“我也觉得很后悔,怎么办才好呢?”
李崧说:“可以假造一道圣旨,大家听说是皇上的旨意,也就不会再闹事了。”
李继岌一想,觉得有理。于是召集了三四个管文书的官吏,登上楼阁,去掉梯子,连夜用黄纸写了假诏书,倒盖都统印冒充玉玺,第二天一大早告谕诸军将士,人心这才安定下来。
遇险不惊,镇定沉着,乃化险为夷之良策,倘若惊慌失色,处置不当,就会坏了大事。
敬新磨的应变之智
五代后唐时,敬新磨有一次到宫中汇报事情,见宫里养着许多凶恶的狗。当他离开时,一条狗窜过来追着咬他。敬新磨急忙背靠柱子,高声喊道:“陛下您不要纵容您的孩子咬人哪!”
庄宗本是北方少数民族出身,该族人忌讳狗字,因此敬新磨故意用这话来讽刺庄宗在宫中养狗,不成体统。庄宗听了怒不可遏,拿起弓,搭上箭就要射死敬新磨。敬新磨见事情紧急,急中生智,大喊:“陛下您不要杀死我呀!我和陛下相辅相成,杀死了我将对国家不利!”
庄宗听罢很是奇怪,忙问理由,敬新磨诡秘地说:“陛下开国,年号改为‘同光’,天下人都称您为同光帝。‘同’,就是‘铜’,你若杀死了我敬新磨,没有我这‘磨’,你那‘铜’也就无法发‘光’了。”
庄宗听了很佩服他的机智善变,就赦免了他。
想要说服某一个人,就应该努力激发双方的共鸣,当他肯定了自己的同时,也就肯定了你。
赵匡胤不为利所动
五代十国末期,赵匡胤在后周世宗柴荣手下任殿前都点检,兵权在握,有勇有谋,名声很大。
南唐后主李煜惧怕赵匡胤,向后周皇帝柴荣施离间计。他修书一封,派使者带着三千两白银前去后周都城汴京。
南唐使者来到汴京,先去拜见了周世宗柴荣,说了些恭贺的话,然后装作有意无意地问起赵匡胤的情况。
柴荣觉得使者说话有跷蹊,心中起疑,就问使者:“你找赵将军,有事吗?”
使者见目的已达到,于是装作支支吾吾地说:“没事,只是随便问问。”
柴荣不放心,于是派人暗中盯着使者。当天夜深人静之时,使者偷偷离开驿馆,向赵匡胤的住宅溜去,身后的随从们还带了不少东西。
使者见到赵匡胤后,就将三千两白银献上,他一下明白了南唐使者的离间之计,对使者说:“留下吧,回去代我谢谢南唐国主。”
这些事情都被柴荣派出的暗探看在眼里,于是回去报告了柴荣。柴荣听后大惊,决定第二天亲自问讯赵匡胤。
第二天天刚亮,赵匡胤便来朝见柴荣,把李煜的亲笔信呈上,并让手下抬来南唐贿赂的三千两白银。
赵匡胤此举,马上打消了柴荣要责难他的想法,自此,两人更加互相信任了。
面对别人的奸计时,只要不为利益所动,顺势而为,就可能达到挫败敌人阴谋的目的。
缓击更鼓骗敌人
北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正月,寒风凛冽。北宋军队打下了后蜀都城成都,蜀君孟昶只得乖乖出城投降。没几天,后蜀军校吕翰却暗中勾结一批官吏,阴谋乘乱造反,占领了嘉州反叛。北宋西南诸州转运使曹翰接令:举兵平叛,攻取嘉州。
曹翰率领大军兵临城下,分析了一下战场形势后,火速传令所有将军集合阵前。他望着围拢来的将军们,有条不紊地下达指令:大军佯攻嘉州,一支精兵转至城后,从距城一里处开地道。
城门正面曹翰的兵将拼命攻城,吕翰军队的所有注意力都被牵制住,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城外的地道像一条蛇,正一米米地向城里蠕动。
几天后,曹翰大军一半兵将从地道“走”入嘉州城,突然从地面钻出,好似神兵从天而降。吕翰军队腹背受敌,一时间军心涣散,阵脚大乱,只得拖枪倒旗,仓皇弃城而去。吕翰率军逃到离城30里处,为安定军心,派人急唤来各路将领,约定当天半夜三更(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是几更就连击几下鼓),各路人马会合,攻城夺回失地。
哪知,这绝密军情被曹翰的间谍打听到了。他连忙跃身上马,赶到曹翰处,火速汇报。听完汇报,曹翰心里一沉:“倒不怕他来攻城,只是疯狗咬人不顾命,怕大宋军队也会因此损失许多。一定要想个万全之计!”曹翰令手下将告密者藏于军中,不许部下走漏风声。自己装着很平静,就同平常一样,没有一丝紧张的气氛。
一会儿,曹翰唤来一位心腹吩咐道:“你去告诉掌管击鼓报更的人,让他缓击更鼓,今天晚上,老是连击两下鼓。”
天渐渐暗了,夜渐渐深了。按照曹翰的意思,更夫把每一更的时间都推迟了,嘉州城内,只听得“梆梆”两下鼓声。甚至时至清晨,仍报着二更。
吕翰的各路人马没听到三更鼓声,一直熬到天明时分,都没法集合,只得各自怏怏散去。而休整了一夜的宋军此时已经整装待发,曹翰一声令下,他们呼啸出城,乘敌散乱之际,一阵猛追,打败了这些瞎忙了一夜的敌人。
曹翰靠打乱更,平定了一场祸乱,嘉州城也因此得以安定,这种巧妙借助外界力量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赵昌言巧防毁堤
宋太宗时,地处黄河之滨的大名府盛产茭白。茭白是水生植物,种茭白需要用水。
那时当地的用水都靠官家所修的官渠输送。由于紧贴官渠附近有不少茭白塘,那些户主们为贪图省事,往往直接扒开官渠放水入茭白塘。
由于官渠水势汹涌,一出现决口后往往一泻数十里,轻者毁坏农田,重者淹没村庄,给老百姓带来许多灾难。因此,从官渠中直接扒开放水是明令禁止的事。
但是,一些种茭白的大户,根本就不理官府的告示,仍雇一些无赖偷偷扒官渠放水。
这样一来,官府捉到的都是扒官渠的无赖,既无业又无钱,官府也奈何不了他们,因此扒官渠放水的事屡禁不止。
这年,赵昌言被任命为大名府知府,他听说此事后,就想整治一下那些种茭白的大户。
这天,官渠守吏又来报告说某处决口,系夜间有人偷扒官渠放水入茭白塘所致。赵昌言一面派人修治堵口,一面在决口附近贴出告示,告示声称:今后如果官渠决口,就从决口附近茭白处塘主那里收取堵口费用,并承担决口水灾损失。
这些茭白塘主一算,若有决口,所承担的费用远远大于种茭白的收入。于是,他们只好修建了细渠,再也不敢从官渠中放水了。
赵昌言在赚钱、赔钱上做文章,让茭白塘主因赔钱而承受经济制裁,一改扒官渠放水的歪风。因此,采用经济制裁的方法,打击那些朝钱眼里看的人,真是胜过千军万马啊。
兵器库失火
北宋李允则任雄州知州时,一次在军营中举行酒宴,犒劳军队,突然兵器库失火,一时间火光冲天。
李允则听到消息后,一边派人扑救,一边照样饮酒作乐,并不停止。
一会儿,火被扑灭了。李允则秘密派遣官吏拿着他的文书到瀛州,用装茶叶的箱子运回了一批兵器装备。不过十天,库里的武器又齐全了,外人一点也没有发觉。
事后,枢密院请奏皇上弹劾李允则不去救火的罪状。宋真宗说:“李允则这样做,必定有个说法,等问一问他再说。”
于是,宋真宗召来李允则询问,李允则回答说:“兵器库防火措施十分严密,举行宴会之时兵器装备库失火,这必定是内奸在搞破坏。若我离开宴席去救火,恐怕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
在紧急的情况下,临危不乱,处变不惊才是明智之举。否则让对手乘着惊慌刺探到有利的情报,甚至趁危而攻,那岂不是雪上加霜吗?
文彦博智存证据
北宋时,宋仁宗一病不起,将朝中大事都交给了大臣文彦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