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国智谋书(写给青少年的书)
27002200000032

第32章 应变篇(5)

文彦博等人决定在大庆殿设置宗神的礼仪,因为事务繁忙,因此连续几天都住宿在宫里。

有一天,开封知府王素半夜里来见文彦博,神情颇为紧张,他问文彦博:“皇上的病可有什么起色吗?”

文彦博见他神情有异,就把他拉出宫门后问道:“你怎么回事,半夜三更来问皇上病情怎样了,再说,夜闯宫门是犯法的,你还是快些走吧,不要声张。”

王素压低了声音,左右张望,见四周无人,才对文彦博说:“有人报告说都虞候想趁着皇上病重期间起兵谋反。”

文彦博当即吃了一惊,说:“这可是大事,待我想想,明天再说,今天你先回去吧,千万不要让第二个人知道。”王素答应后就离开了。

次日,文彦博将这件事告诉了宰相刘沆。刘沆一听,大怒道:“这种乱臣贼子,应该马上抓起来治罪。”

文彦博却认为不能这样,他说:“如果照你说的去办,事情就可能闹大,惊动众人。皇上本来就在生病,万一知道这件事,岂不是雪上加霜。”

刘沆没好气地说:“那你说怎么办?总不至于等他们真正造反时再去抓人吧?”

文彦博想了想,就召都指挥使许怀德来问道:“都虞候是个什么样的人?”许怀德大惑不解,于是反问道:“出什么事了。”刘沆急道:“有人告他谋反。”

许怀德一愣,然后说:“不可能,都虞候一向忠心为主,是一个谨慎忠良的人,他怎么会谋反呢?”并且还表示,可以替都虞候担保。

文彦博与刘沆面面相觑。“这么说倒是那个告密的人与他有什么冤仇,故意诬陷他了。”文彦博命令许怀德立即把王素大人说的那个告密军士捉来。

不久,那个告密的军士就被抓来了,刘沆决定将其斩首。文彦博一惊,说:“此事应由宰相决断!”于是,刘沆就在判决书上签了自己的名字。

不久,宋仁宗病愈,刘沆向仁宗禀告道:“文彦博私自斩过一名军士,应该治他的罪。”

宋仁宗随即召文彦博来问,文彦博听说后,就从袖中拿出判决书,给仁宗过目。由于判决书上有刘沆的签名,因此,刘沆的诬陷也就不攻自破了。

自古暗箭最难防,文彦博能在那么急促的情况下想到刘沆的为人而预留一手,真的不易。

文彦博一语消怒气

北宋大臣文彦博喜欢游园饮宴,曾经在县署击球,夜深还不停止。随从他的士兵极为不满,准备借机起事,群起喧哗,点着了夏天关马的大敞房当柴烧,旁人也无法劝止。

军校将这件事告诉了文彦博,在座的客人听了吓得两腿发抖,文彦博故意说:“天气实在寒冷,可以让他们拆了烧火取暖。”神态自若,照样饮酒作乐。士兵们一下子就泄了气,无法因此而闹事。

气就像火,越挑燃得越大。把柴一取,火自然就熄灭了,用这个办法可以消除动乱,可以平息争端。

稳定货币巿场的妙计

宋仁宗至和年间国家财政紊乱,几种钱币同时流通,根本难以控制市场。

起居舍人毋湜上书,请求废除陕西铁钱。朝廷虽未允许,但其乡人大多知道了这个消息。于是,大家都纷纷拿铁钱到店铺中抢购货物,以防铁钱被废。可是卖东西的人又不肯要铁钱,双方争执不下,长安为之骚乱,人心浮动不已,商人也吓得多数关门闭店。

消息传到朝廷,仁宗大为光火,一边追查是谁传出的消息,一边责令宰相文彦博迅速处理此事,平定市场并安定民心。

文彦博召集大家商议,同僚们请求禁止这种状况。文彦博说:“如果禁止,人们会更加疑惑,更加骚动。”

文彦博于是召来丝绢行业的商人让他们把家中的丝绢拿出几百匹去卖,说:“凡是买丝绢的一定要交铁钱,不要拿铜钱。”商人依计而行,当众人得知是文丞相的旨意后都平静下来,再也没人急于脱手陕西铁钱去抢购货物了,市场又恢复了安定。

有时候一个具体的动作,胜过千万张文告官令。

刘舜卿治偷锁者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刘舜卿做雄州知府,雄州当时是宋辽边境地带,经常有人进行破坏活动。

一天晚上,有胡虏把城门的锁偷走,送到辽国去领赏。门官不敢声张,悄悄地把此事报告给刘舜卿。

刘舜卿并不细细查问此事。只是让门官去换一个大些的新门锁装上。几天以后,辽国把偷锁的人送回雄州,并且把门锁也带回来了,想羞辱一下刘舜卿。

刘舜卿见了对方来人说:“我们没有丢失门锁。”

命人拿到城关门上去试试,果然门锁大了好几寸,锁不上。刘舜卿把偷锁的人和门锁又交还给对方让他们带回。辽国人大为丧气,反过来把偷锁的人痛殴了一顿,然后赶了出去。

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应当像刘舜卿这样镇静。能想出这些计策的人,胸中必有源源不断的圆润融通的能力。

曾巩智治群盗

宋嘉祐年间,曾巩官拜齐州知府。章邱有一个死党团伙,串连了许多为非作歹的刁民,组成“霸王社”。他们挟持官府,欺压良民,为所欲为,肆无忌惮。历届官员都对此束手无策。百姓对他们更是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忍气吞声,不敢说半个不字。

曾巩到任,下定决心一定要为民除害。于是他暗中查访恶徒劣迹,得到实据后,突然逮捕了三十一人,这简直是虎口拔牙,霸王社岂能善罢甘休,他们仗着人多势众,活动更加猖獗了,他们要逼着官府妥协。

曾巩对此从容应对,他先把三十一名歹徒发配边地充军,接着组织各村百姓联保,霸王社的人一到,就鸣鼓相援。后来他又在各村埋伏下耳目,暗中打探霸王社有什么样的行动,命令捕快班头随时照应配合。这样每次的抓捕行动都能取得成功,霸王社的恶徒们渐渐觉得害怕了。

有一天,一个名叫葛友的党徒到州府自首,曾巩不但不治罪,反而设宴款待,还委任他做了一个州府的小头目,让他披红挂彩,骑上高头大马,带着随从,拉上奖给他的金银绸缎,吹吹打打到各乡各镇去夸耀,葛友真是因祸得福,抖尽了威风。

党徒们见到这种情况,他们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官府作对凶多吉少,还不如向官府自首有利可图,于是都纷纷出来自首。其实曾巩的目的正是要离间分化他们,让他们的势力由强变弱,然后再将残余势力一网打尽。

从此,霸王社那些海誓山盟的义气、社规再也没有办法束缚人心了。党徒们经营多年、组织庞大的团伙被曾巩一招就治服了。社会治安很快恢复正常,得到了有效的保障;百姓们晚上睡觉连大门都用不着关了。

对付劲敌应该智取,只有让他由强大变得弱小,你才能比较轻易地取得胜利,而让他变得弱小的有效手段就是离间和分化,使之众叛亲离,这样敌人就会不攻自破。

赵从善不怕宦官刁难

宋朝的赵从善到京师做京兆尹时,宦官们想有意为难他,派他供应打醮用的红桌三百张,还批示说限定一天内完成。

赵从善听后,命令从酒坊茶楼中收取桌子,清洗干净,糊上白纸,涂上红漆,很快就办好了。

又有一次,皇帝与太后要游聚景园,夜里经过万松岭,宦官们索取火炬三千个来照明。赵从善下令从各游乐场和妓馆收取芦苇编成的门帘,灌上油脂,然后把它卷起来,用绳子捆紧,拴在夹道松树的两边,照得园子亮堂堂的,如同白天一样。

当出现突发情况不好解决时,不妨想一些权宜之计,就可以渡过难关。

秦桧设计调现钱

南宋时,京城市场上忽然缺现钱支付,人心惶惶。一天,秦桧叫来一个理发师为他理发,用五千钱当两个钱来犒赏他,对他说:“这种钱,皇上下旨几日后不使用了,你要早早花掉它。”理发匠出去以后,将此话对众人讲了。

结果不到三天,京城市面上就出现了许多现钱,解决了支付不足的问题。

又有—次,京都货品滞销,缺乏铜钱。掌管市场财政的人来向秦桧汇报,秦桧笑着回答:“这很容易。”于是命人召来文思院官员。没等被召者赶到,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其他官员却纷纷赶来。

秦桧告诉他们:“刚得到皇上圣旨,要改变硬币形式。他们文思院可铸一缗(一千钱)样钱进呈;现在流通的硬币废除。此事在明日中午务必完成。”院官连连称是,出去后立即召集工匠来赶制新钱。富家大户听说此事,把贮存的铜钱全部抛出,用它买金银和粮食,一时间,物价上涨,市场繁荣,铜钱到处可见。

而样钱上缴一事也不了了之。

贼秦桧尚有应变之才,也算可喜。然而话说回来,小人无才,也就不能成其为小人了。

诏书掉包妙计

宋高宗建炎三年,禁卫军官苗傅、刘正彦发动政变,逼迫宋高宗退位,他们怕手握兵权的张浚前来干涉,于是以皇帝的名义写了一封诏书给张浚,要革他的职。

当时,张浚镇守后方,汤东野担任平江守将。汤东野听说皇帝的诏书将到,怀疑有诈,于是跑去报告张浚。

张浚听说后,对他说:“马上派遣懂事的官员前去看看,让驿站的坐骑走得慢些,先让前去的官员把诏书拿回来。”

汤东野派官员将诏书打开一看,才知道京师发生了兵变,宋高宗退位后,由太后听政,宋高宗迫于无奈才写下了这份诏书。

汤东野想:这份诏书是不能宣读的,但是朝廷有诏书来这件事已经传出去了。将士们希望得到朝廷的奖赏。如果听说是杭州发生兵变,要撤掉张浚,军队可能发生变乱。

于是,汤东野又去找张浚。张浚说:“马上打开府库拿出钱来,作出行将对众军行赏的姿态。”

接着,张浚和汤东野就把这封被逼而写的假诏书藏了起来,私下里把州府中过去收藏的高宗皇帝登基时大赦天下的诏书放在车中。迎来诏书后,又把它张贴在城楼上才离开。那城楼的台阶立即禁止通行,没有人敢上去。因此谁也看不出诏书上的破绽。

同时他们就按照皇帝祭天地时赏赐的惯例,把钱银、布帛赏给将士,于是军心才稍微平定了些。

这样处理完以后,张浚日夜练兵,终于打败了苗傅、刘正彦,拥高宗复位。

兵不厌诈是将目的与手段联合起来说的。手段为目的服务,手段与目的一致,才应该是行为的最高准则,因而也是最符合道德的。

朱胜非不拒而绝

宋高宗时,朱胜非当宰相,禁军将领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叛乱,逼迫高宗允许太后听政。

随后不久,各路兵马闻讯齐奔京师勤王救驾,朱胜非为防苗、刘二人狗急跳墙,威胁到皇帝的安全,便让皇帝答应封苗、刘为淮南两路制置使,给他们统帅军队的权力,然后说服苗、刘投降。

朝廷希望他们二人赶快去上任。二人的部属张逵为他们出谋划策,要皇帝给他们立铁契为证,以防日后有变。

退朝后,苗、刘二人带着书信到朱胜非府上去要求办理此事。朱胜非要他的助手拿笔来,奏请皇上允许赐给铁契,并命令他属下的官吏详细查一下过去有关此事的典故,以按照过去的方法办理,苗、刘非常高兴。

第二天临上朝时,苗傅的侍卫傅宿求见朱胜非说:“昨天皇上批准要赐给苗、刘二位将军以铁契,今天能举行赐契大典吗?”

朱胜非接过傅宿拿来的通知,协助办事的官吏都过来看这个通知,忽然朱胜非环顾这些官吏们,问道:“叫你们查找过去的做法,都查到了吗?”诸官回答说:“没有先例可查。”又问:“按照过去的方法制造铁契,你们知道怎么做了吗?”回答说:“不知道。”

朱胜非说:“这样的话怎么给他们铁契呢?”官吏们都笑了,傅宿自知理亏,便解嘲地说:“已经得到了。”随即告退。

此事妙在用“如果有先例就按先例赐给”的假设,把对方的问题置于一个失去立足点的位置,不拒绝他们而让他们自己放弃。如果想出一番大道理来与他们辩论,激怒了小人,势必产生危急的局面,那只好破例给他们而没有推托的余地。

朱祁钰力挽狂澜

朱祁钰是明宣宗的儿子,同明英宗是异母弟兄,英宗接替王位时,他被封为钰王。

明英宗在位时,朝廷的军政大权都落在了大宦官王振的手中。公元1449年,王振极力鼓动明英宗亲征去讨伐瓦剌首领也先。当时,朝中大臣都坚决反对明英宗亲征,但明英宗对大臣们的意见置若罔闻,接受了王振的意见,亲率大军征也先,留朱祁钰守卫北京。

由于明朝的出征大军纪律松弛,明英宗又带兵无方,根本打不过也先率领的塞外铁骑,大军被围困在土木堡,十多万明军非死即伤,王振被乱军杀死,明英宗也当了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惨败的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动,大臣们聚在一起捶胸顿足,号啕大哭。这时,朱祁钰与从大臣商议对策,有的人主张迁都,而于谦等大臣则主张保卫北京。朱祁钰否决了迁都的主张,决心守城,并将守城重任交给了于谦。

于谦加强城防,鼓舞士气,又从各地调集援军。待也先率军来攻时,北京军民同仇敌忾,奋勇抗击,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同时,朱祁钰又将祸首王振抄家灭族,把王振的三个爪牙毙在朝廷之上,以平民愤。接着,朝廷众臣拥立钰王登上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也先本想以明英宗为人质,勒索朱祁钰投降,但遭到拒绝。如今又打了败仗,被迫释放了明英宗。

患难见人心,艰难见智慧。真正的智慧必须经艰难考验。朱祁钰在危难的时候,采取实际手段平民愤,收人心,力挽狂澜,真可谓是一个善应危局的人啊。

韩雍治贪官

明朝时,韩雍以军功被任为右副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

当时,他手下有一郡守,平时克扣士兵军饷,敲诈百姓,政绩狼藉,听到韩雍是以严治著名的,心中十分害怕被韩雍革职查办,日夜寝食不安。

这时,他手下有人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人装作廉洁,不过是为了博取名声。如果能神不知,鬼不觉地送金钱、美女给他,他能不动心吗?”

这位郡守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便带上自己的爱妾和大量钱财去提督府活动。

这名郡守来到提督府附近住下,送上名帖,说前来拜访新官,并准备薄酒为韩雍洗尘。

韩雍已听说这位郡守政绩不好,但属下来拜访,自己也不好回绝。于是接受了郡守的请求。郡守大喜,立刻派人将酒食装入食盒,抬进提督衙门,同时找来一个大食盒,让爱妾蹲在里面,并堆些金银,一并抬进提督衙门。

进了衙门,郡守令人抬上食盒,摆开酒菜,就与韩雍共饮起来。郡守见韩雍并不谦让,以为韩雍已上钩,于是命人抬上大食盒,亲自打开,领出爱妾来给韩雍斟酒,一边观察韩雍的反应。

韩雍见大食盒中领出个活人来,故作平静,让郡守爱妾前来陪酒。郡守又频频向盒中金银使眼色,韩雍也连连点头,表示看见了。郡守只当韩雍已上了钩,便要起身告辞。

韩雍也不强留,只是说:“承蒙招待,十分感谢。”让手下人领那女子进了食盒,盖上盖子,让郡守连同那些剩饭菜一起抬回去。郡守一见傻了眼,才知道碰上硬对手了,连忙灰头土脸地回去了。

韩雍立即派手下尾随前去,查明了郡守的劣迹,将其绳之以法。

处世之道,以中为度,中和为福,偏激为灾。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只有掌握了处理事情的分寸,才能方圆自在,游刃有余。韩雍不驳对方请他饮酒的好意,又能若无其事地处理他派来的美女,分寸把握得很到位。

张佳胤巧计擒大盗

明朝时,张佳胤在滑县当县令。有两个强盗任敬、高章诈称是朝廷使者来见张佳胤。张佳胤心里对两人十分怀疑,但还是把两人请到内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