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牧童遥指”的那个“杏花村”到底是哪一个呢?前四个杏花村,因无史料记载,所以无法顺理成章。金陵杏花村,虽有较多记载,杜牧也曾数过金陵,但是否在金陵杏花村写过《清明》诗,无史料可证,何况金陵杏花村遗址历经元、明、清战火摧毁殆尽。没有留下寻踪觅迹的线索,只好存疑。唯独安徽省贵池县杏花村,既有众多的史料可供佐证,又有遗址可寻。
趣味链接:二十四桥的地理位置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晚唐诗人杜牧写下的一首千古传诵的七绝,名为《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的问世,使二十四桥成了旧时扬州禁苑繁华、风流盛事的象征;同时,二十四桥也成了众说纷纭而迄今尚无定论的一桩疑案。
不光是杜牧,在另一晚唐诗人韦庄的《过扬州》诗中,也提到了二十四桥:“二十四桥空寂寥,绿杨摧折旧官河。”
有人称二十四桥是唐时扬州桥梁的总称。但扬州是江南着名的水乡,其桥梁设施,不应由二十四座桥所局限。北宋时,扬州城区南移至蜀冈南麓的平地上,原在蜀冈上的唐城早成废墟,沈括只看到以宋城区为中心的桥,而唐城区及其西北郊一带的桥大多已无踪迹。因此,这样看来,此“二十四”桥只可能是扬州府西湖里的那座冠名为“二十四桥”的桥了。
019故宫为何又叫“紫禁城”
故宫又称“紫禁城”,这里的“紫”不是指颜色,而是指紫微垣。紫微垣是星官名,是古代天象中最重要的三垣之一。
古人观测天象和认识星辰的时候,常常把若干颗恒星组成一组,称为一个星官。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古人认为,紫微就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们办理朝政与日常起居的地方就是天下的中心,因此帝王的皇宫对应着天上的紫微宫。又因为皇宫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于是便用“禁”字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
紫禁城可是名副其实的“禁区”。明清两代的皇帝,出于维护皇权尊严和自身的安全的考虑,所修建的皇宫既富丽堂皇,又壁垒森严。紫禁城内不光是宫殿重重,楼阁栉比,还围以10米多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而且岗哨林立,戒备森严,平民百姓是根本没办法进去的。所以,明清两代的皇宫既喻为紫宫,又是禁地,“紫禁城”的名称也得以广泛流传。
趣味链接:紫禁城角楼
北京紫禁城四角角楼的建筑形式,在我国现存的古代楼式建筑中极为罕见。这四个角楼建造于明永乐年间,它们的造型奇特,式样精美,结构复杂。楼顶为十字交叉大脊歇山式,上披各种特制的异形黄色琉璃瓦件,中座一个鎏金宝顶,屋檐分为三层。整个楼顶共出角28处,窝角16处,檐角参差,高低错落。远远望去,层层叠叠,金碧辉煌。楼身所用大木均为上等楠木,制做异常精工,其一榫一卯,一升一斗,都严丝合缝。
角楼的建筑平面为十字曲尺形,计有100多平方米,连城台在内高27.5米。它们耸立四角,给故宫建筑群增添了雄伟壮丽色彩。
020故宫的房屋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
北京城中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宫殿,占地72万平方米,围成一个方形。对称平衡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观念的一大特点。然而,据统计,北京故宫的总房间数为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似乎有失对称的原则。这又是为什么呢?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宫殿。相传,当初修建紫禁城的时候,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打算把宫殿的总间数定为一万间,可是就在他传下圣旨后的第五天晚上,突然做了一个梦,梦见玉皇大帝把他召到天宫的灵霄殿。
玉皇大帝满脸怒容,什么话也不说。永乐皇帝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一问才知道,是因为自己要建的这紫禁城的宫殿数一万间,压过了他天宫一万间的数。于是他说道:“玉帝息怒,小臣多有冒犯,我这凡间的宫殿数哪能超过您这天宫的呀!”
一梦醒来,永乐皇帝就连忙传旨,召刘伯温进宫,把那梦到的从头至尾说了一遍。刘伯温听了一愣,说道:“那玉皇大帝可是惹不得的。他天宫是一万间,咱就建它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既不失他玉帝老儿的面子,又不失皇家的壮观气派和天子的尊严!”这个规格就得比玉帝低一点。
不到四年时间,紫禁城就建成了,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所谓半间,是指文渊阁楼下的那间小屋。实际上,这间小屋之所以造得特别小,是出于格局上美观的考虑,本应当是一间。
趣味链接:北京紫禁城一共有多少个门?
北京故宫的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即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改为神武门)。
皇城有六门,正南曰大明,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门东转曰长安左,西转曰长安右。清改大明门为大清门,北安门为地安门。
内城有九门,正南为正阳门(即前门),左崇文门,右宣武门;东之南为朝阳门,北为东直门;西之南为阜成门,北为西直门;北之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
021天安门的设计者是谁
天安门是中国的一种象征,并且还是国徽图案的一部分。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形象如此高大的天安门,最初是由谁设计的呢?
天安门是一座饱含历史文化的古建筑,是明初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修建的皇城正门,至今已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霜。它的设计者是明初的大建筑师蒯祥。
蒯祥,生于洪武末年,出身于工匠世家。父亲是位技艺高超的木工,对寺庙厅堂的设计和建筑极为精通。蒯祥自小深受父亲的熏陶,年纪轻轻就精于建筑结构的设计和制图了,并且在当地还小有名气。
成祖时,为了兴建新的都城,便在全国广泛征集能工巧匠,蒯祥应召成功。在工作过程中蒯祥表现很积极,才华很快得到了显露。当时主持北京城建设的工部官员宋礼很是赞赏他,不仅让时年不足20岁的他当了伙伴中的领导者,而且还把设计皇城正门的重要任务交给了他。
蒯祥不负众望,很快就拿出了一整套的建筑结构设计图和周密的施工方案。宋礼看后很高兴,把设计方案送给成祖过目,朱棣看过设计图后也觉得十分满意,命令立即开始动工。对于蒯祥这个没有见过面的设计者,皇帝也封了一个工部的官职给他,让他在新都建设中多出些力。
其实,早在成祖继位之初,北京城就已经陆续动工建设了。到永乐十五年,达到了施工的高潮阶段,这是因为大运河修缮完毕投入使用了。到永乐十八年,城市宫殿的建设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天安门的修建也是在四五年的时间里完成的。
天安门最早叫“承天之门”。清朝初年,对天安门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这时才正式改名为“天安之门”,后来就简称为“天安门”了,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趣味链接:华表是怎么来的?
华表又称擎天柱,是中国古时用以标志或纪念的建筑物。早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古籍中有“尧设诽谤木,今之华表木也”。这里的“诽谤木”就是华表的前身,是尧为征集民众意见而专门设立的。其样式就是在木头柱顶上安放一块横木,设置在交通要道上,意思是让老百姓将意见写在诽谤木上,体现君王纳谏的诚意。
在汉代时,称华表为桓表。大部分也都是木制的,不过顶上的横木改成了一只立着的白鹤。到了明代,木柱的华表逐渐为石柱所代替了。
如今,北京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华表,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有十几米高,柱身从上到下,雕刻着精美的蟠龙流云纹饰,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华表的顶上,都有一个石头蹲兽。据说这种蹲兽名叫“吼”。
天安门前的华表,顶上的“吼”头朝向宫外,名叫“望帝归”,是希望皇帝外出巡视完毕就马上回宫,不要耽恋山水,快些回来治理朝政;天安门后的华表,“吼”头朝向宫内,名叫“望君出”,是希望皇帝不要深居宫廷,沉湎于纸醉金迷的生活,而要经常出来看看自己的臣民。
其实,不管是“望帝归”,还是“望君出”,这都是古人对君王的一种虚幻的期望。另一方面,又是封建统治者欺骗、收买人心的伎俩。
022明朝北京城是如何设计的
明成祖于永乐四年(1406年)起,开始为迁都北京作准备,大规模营建北京城。明成祖派大臣到全国各地采木备料、征调工匠、疏通运河、南粮北运。永乐十五年(1417年)开始大规模兴建宫城,三年后,基本竣工。
同元大都相比,新建的北京城把全城的中心线向东移了约150米,作为全城的中轴线。新建的宫城紫禁城稍向南移。紫禁城南面正中的午门和北面正中的玄武门,以及城内的主要宫殿,一律居中建造在这条中轴线上,以体现帝王是天下权力的中心。
在紫禁城和皇城之间、中轴线左右两旁,分别建筑了太庙和社稷坛,仍然保持“左祖右社”的制度。在社稷坛以西,开凿了南海,扩大了皇城中的水面。在紫禁城北的中轴线上,堆筑了景山。它被看做是“镇山”,以此象征着前朝的彻底灭亡和本王朝的长治久安。在景山北面中轴线的顶点上,建筑了钟楼、鼓楼。在正阳门外以南的东西两侧对称的位置上,分别建造了天坛和地坛。
改建的北京城,城墙全部用砖砌,周长为20公里。16世纪中叶,明王朝为了加强防守,准备在城的四周再做一圈防御性的外城。后因财政困难,只完成了南部外城,使整个北京城形成了一个凸字形。这种格局一直保持到新中国成立。
趣味链接:明代北京的“双龙”布局
科学家们利用遥感技术拍摄了全北京城的鸟瞰照片后,结合史料发现,明代北京城的设计建造呈双龙布局形状,一条水龙和一条陆龙衔山环水,蔚为奇观。
北京的“双龙”中,水龙以南海为龙头部分,湖心岛是龙眼,中南海和北海构成龙身,什刹海是龙尾,摆向西北方向。陆龙俯卧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天安门宛若龙吻,金水桥为龙的颔虬,东西长安街仿佛龙的两条长须,从天安门到午门一带是龙鼻骨部,太庙和社稷坛如同龙眼,故宫恰似龙的九骨龙身,四座角楼好像是龙的四爪伸向8个方向,景山、地安门大街和钟鼓楼构成龙尾,正阳门好似一颗宝珠。通览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呈现出巨龙锁珠之势,极富匠心。
明代北京城建筑的这种“双龙”布局设计,其意不言而喻:北京乃龙兴之地,封建帝王乃天降龙种,应理所当然地成为统治者。但这种神奇的双龙布局设计,究竟是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大师们巧夺天工的艺术造诣,还是无意中的天然巧合,仍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