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中华文化知识全知道
27104300000026

第26章 哲学·思想(1)

001诸子百家的由来

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于是贵族政治逐渐消失。又因为人口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民生苦痛日增。于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种种解决的办法和思路。此外,教育的推广和思想的自由等因素,也造成了诸子争鸣、百家蜂起的局面。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

“诸子”包括各家学派。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中提到,诸子有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提到,诸子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隋书·经籍志》中提到,诸子有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敷、五行、医方十四家。

当时,各派各家都着书立说,广授弟子,参与政治,互相批判,又互相渗透,学术思想极为繁荣。秦统一六国后,崇尚法家,兼用阴阳家,焚书坑儒,迷信暴力,将法家学说过分夸大君权的一面发挥到极致。

趣味链接:先秦诸子之书

现如今,流传的先秦诸子之书有如下几种:

1.《管子》(管仲)2.《邓析子》(邓析)3.《墨子》(墨翟)4.《老子》(李耳)5.《文子》(老子弟子)6.《关尹子》(关尹子)7.《列子》(列御寇)8.《杨子》(杨朱)9.《商君书》(商鞅)10.《申子》(申不害)11.《尸子》(尸佼)12.《公孙龙子》(公孙龙)13.《庄子》(庄周)14、《慎子》(慎到)15.《尹文子》(尹文)16.《荀子》(荀卿)17.《鹖冠子》(楚人)18.《鬼谷子》(纵横家)19.《亢仓子》(庚桑楚)20.《韩非子》(韩非)21.《吕氏春秋》(吕不韦)22.《晏子春秋》(晏婴)23.《孙子兵法》(孙武)。

这23种书也有真伪,伪的又有部分伪作或全部伪作的,所以,运用诸子史料,一定要有相当的识别能力。

002我国早期的儒

儒,并不是单指儒家,在儒家建立之前就已经有了儒。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术士。由于这些人收入低,地位低,做事时还要看人脸色行事,因此形成了一种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还有他们职业的原始性质,即术士。

墨子曾对儒的生活作过极为生动的描述:夏天五谷收割以后,他们就去给人办理丧事,孩子们都跟着,做完几起丧事,就可以达到目的了。他们靠别人的钱财生活,仗着别人的产业养尊处优。富人有丧事,他们就高兴地说:这可是衣食的来路啊!

尽管如此,儒中也有很多人不甘心做这种社会地位低下的职业,他们渴望进入政府机构,成为专门的典礼官,有的则希望成为君子儒,辅佐君主。所以,孔子才有了对学生们的告诫:“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他希望弟子们勤奋努力,超越原来他那种低下的职位状况。可见,儒名的起源应该在孔子之前。因为到了孔子时,儒这一阶层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形成“君子儒”与“小人儒”两种派别。

趣味链接:儒学着作和学派

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杨雄、王充、王弼、孔冲远、韩愈、柳宗元、王安石、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戴震、康有为等。

儒家的着作和典籍主要有:《诗经》、《尚书》、《周易》、《礼经》、《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孟子》、《荀子》、《大学》、《中庸》、《春秋繁露》、《四书集注》等。

儒家学说主要有:德政说、仁政说、大同说、公羊三世说、性善说、性恶说、性三品说、气质之性说、与天地参说、天人感应说、天道自然说、天人交相胜说、天人合一说、以无为本说、天理人欲说、主静说、主敬说、致良知说、知行合一说、本末论、体用论、理气论、常变论、动静论、生死论、经学、谶纬之学、玄学、理学、心学、经世之学、现代儒学研究等。

关于儒家派别的划分有多种。除了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八派之外,宋代以后又出现了几派,主要有:濂学(以周敦颐为代表)、关学(以张载为代表)、洛学(以北宋二程为代表)、闽学(以朱熹为代表)、泰州学派(以王艮为代表)、东林学派(以东林党为主)、乾嘉学派(乾隆年间到嘉庆年间儒学的统称)。

003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的一系列儒家经典书籍。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的合称。南宋理学家朱熹将这四部书辑录在一起,加以注释,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始有“四书”之名。宋代以后,“四书”被定为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读物。

其中,《论语》是孔子的学生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学生言行的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传说是曾参的学生记述曾参言论的书;《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孟子》是孟子及其学生的着作。

“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儒家经典着作的合称。

《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它为孔子所编,但后人认为不可信;《书》即《尚书》,为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的着作汇编,相传是孔子编选的;《礼》即《礼记》,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着的选集,相传多为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易》即《易经》,由卦、爻两种符号和卦辞、爻辞两种文字构成,是古代占卜所用的书;《春秋》是编年体的鲁史,相传是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再加以整理、修订而成。

“四书”、“五经”都是统治者用来麻痹人民的思想武器,但是其中也保存了我国古代的一些哲学、文学和历史资料。

趣味链接:六经

“六经”原称“六艺”,分为“小艺”和“大艺”两部分。

“小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艺”则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从战国后期开始,这六种典籍被尊为“六经”。由此可见,“六经”就是所谓的“六艺”。确切地讲,“六经”就是“六艺”中的“大艺”。

汉初,“六经”与“六艺”常常并称,如司马迁着《史记》时仍称“六艺”;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封建统治者出于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竞相尊崇儒术,“六经”之称才代替了“六艺”。

004道家学说

道家是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道家之名,始见于汉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称为道家。传统的看法是: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则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道家哲学思想的最高概括是道、德二字,认为世界万物都源于“道”,即“道生万物”。“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即“物得以生,谓之德”,“德者道之舍”;事物的发展方向是循环的;“道”存在于自然界之先、之外。在先秦诸子学派中,道家思想最富于哲学内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哲学基础。

在政治上,道家把社会动荡不安归咎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兼并征战,因而对儒家礼仪德政的说教不满,对法家的变法革新也持否定态度,要求统治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社会自由发展,率民走“清静无为”的道路;庄子更提倡一种“无君”的社会。

道家的经典主要是《老子》,也叫《道德经》,还有《庄子》等。道家思想不仅在历史上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产生了影响,而且老庄的认识论方法还从哲学和艺术两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趣味链接:老子名字的传说

老子(约公元前600~前470),姓李,名耳,《庄子》称他为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哲学家。

据说老子在出生时,因为耳朵特别大,所以取名叫“耳”,又叫老聃,聃即是耳朵大的意思。

另外,《史记正义》上记载:老子的母亲怀孕长达八十一年,后来在一棵李树下,割开左腋,生下了老子。老子一出生时,就是一个白胡须、白眉毛的老头。因此也就称他为“老子”。

不过,《史记正义》还有一说:老子是号,“老”是“考”的意思,“子”就是“孳”的意思,也就是“考教众理,达成圣孽,乃孽生万物。善化济物无遗也”。他是圣人,研究了许多的道理,善于育化别人,神圣地孽生出万物,济物又没有遗留,因此称他为老子。

005法家的典籍《韩非子》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并把这些理论和方法集中到韩非子的作品集《韩非子》里,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秦朝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之后,汉朝又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中央集权体制便成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韩非子生活于战国末期韩国的贵族家庭,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因为他“喜刑名法术之学”,所以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韩非子多次向韩王提出强国富民的策略,但未被采纳。在孤愤之中,韩非子写下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战国后期,为躲避战乱,韩非子全家迁至今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酒店镇的韩棠村。身为贵族的韩非子从小立志要成就一番伟业。于是,在弱冠之年他便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游历天下,最终拜师于当时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法家——荀子。

韩非子为人正直、天资聪慧又勤学不怠,因而荀子放言:“帝王之术非韩非不能大,法家之思非韩非不能广。”

公元前233年,秦王发兵攻打韩国,向韩国索要韩非子,韩王就派韩非子出使秦国。韩非子到秦国后,秦王很高兴,和他促膝畅谈天下大事。韩非子劝秦王不要先攻打韩国,应先将赵国消灭掉。秦王以为韩非子有私心,便开始猜疑,置之而不重用。

李斯、姚贾因嫉妒而进谗言诋毁韩非子,说他本是韩国公子,终究为韩而非为秦尽全力。如果秦王不用而放他回韩国,则犹如放虎归山,给秦国留下祸患,所以最好杀了他。秦王听信谗言,将韩非子论罪下狱。李斯为了赶尽杀绝,便落井下石,派人送毒药给韩非子,逼他自杀。等秦王要召见韩非子时,才知道他已身死狱中。

韩非子擅长创作寓言故事,并通过这些故事来述说自己的政治观点。《韩非子》一书共汇集了三百多则寓言故事。其中,“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曾子杀猪”等寓言已经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代代相传。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在法理学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的关系等都作了深入的探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趣味链接:法家学说的不足之处

法家学说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比如,法家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过于迷信法律的功能,过分强调治国应用重典,“以刑去刑”,而且认为对轻罪也要实行重罚。这违背了“罪罚相当”的基本法理。

法家还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事情。这说明了法家对人性的认识过于狭隘和悲观。

他们还认为,对于在战争中立下战功的将士就应给予包括官职在内的极高赏赐,唯有这样,才能激励将士们浴血奋战。这反映了法家的阶级局限性。

法家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法家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006墨家的思想和代表人物

墨家是战国时的重要学派,是儒家最大的反对派,与儒家齐名,创始人是墨子。

墨子,名翟(约公元前480~前420年),鲁国人,出身于“贱人”阶层,曾做过造车的工匠、大夫。早年受过儒家教育,但后来背叛了儒家,创立了墨家学派。这个学派的成员多半来自社会下层,纪律严明,生活简朴,积极参与政治。学派负责人称“钜子”。

墨子以孔子提出的“爱人”论为出发点,向统治阶级提出种种要求,对统治阶级的自利、自私诸事提出限制,对社会上因自爱、自利而引发的争夺和战争进行抨击,比孔子的人本学说有更为具体的政治措施,对统治阶级的限制更为严格。

墨子提出十大主张,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墨子认为,运用这十大主张要视不同诸侯国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最适合的方案。如“国家昏乱”,就选用“尚贤”、“尚同”;国家贫弱就选用“节用”、“节葬”。

墨子学说的核心,是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他认为,欲要治世,必先寻世乱之所由起。

墨子还具有“天志”、“明鬼”的观念,认为天的意志是衡量人们言行的准则,要求人们尊天帝、敬鬼神,一言一行都必须“取法于天”,做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另外,墨子在认识论方面带有唯物主义的因素,其后的学说对这一点进行了发展。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也是难能可贵的。可谓是中国唯物主义的先驱。

趣味链接:兼爱、非攻

墨翟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说,即不分尊卑贵贱,上下左右,人人互相爱,以爱己之心去爱人。他认为当时国家互相攻打,家与家互篡,是因为“不相爱”,或者叫“交相恶”。所以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只有“兼相爱”,才能“交相利”。这是墨子处理人们之间政治关系的基本观点,也是他的基本政治主张。

“非攻”是墨子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墨子从其兴利除害的救世目的出发反对战争,确切地说是不合他所谓义、利的那种战争,即“攻”,认为它是“天下之巨害”。墨子一生奔波于各国之间,制止了多起即将发生的战争,维护了小国的利益,实践着他“非攻”的主张,如止楚攻宋、劝齐息战等。

但是墨子并非一味反对战争,墨子“非攻”主张的独特性在于它并不是反对一般的战争,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即“攻”。而对正义的战争,墨子是持支持态度的,他称正义的战争为“诛”。对于正义的战争,墨子是充分肯定而且予以支持的。

007名家的思想和代表人物

名家是中国秦代以前注重辩论技巧,探讨名称概念之间、名称与实物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派别。他们注重对名词概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倡“控名责实”。当时称之为“辩者”。由于成文法的公布,“辩者”在社会上充当了类似律师的角色,他们根据法律条文进行辩护,所以又称“刑名之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惠施、公孙龙,此外还有邓析、尹文和后期墨家的一些学者。

春秋战国之际,学术兴盛,百家争鸣,各家各派都在申说自己的学说,批驳他人的学说。随着辩论的深入,人们发现许多旧的概念不能反映新事物的内容,而新出现的概念还有待于社会的认同,于是,名实不符的问题亟待解决。到了战国中期,随着名辩思潮的发展,名家学派应运而生。

名家学派的创始者为春秋末期的邓析,他当郑国大夫的时候,正值子产执政。为了给子产出难题,他为人辩护,能将是说成非,非说成是,使执法者难以定案。子产认为他是一个大祸害,于是便把他杀了。由此说明,研究辩论规律,制定辩论规则是当时的重要任务。由此形成了名辩学派。

在邓析之后,又出现了三个基本学派:宋研、尹文学派,惠施学派和公孙龙学派。

其中,公孙龙学派强调名词概念的相互区别,认为一个概念只能指一个事物,而不能既指这一事物,又指另一事物,否则的话,就会产生逻辑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