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中华文化知识全知道
27104300000039

第39章 经济·贸易(2)

据《南史·陶潜传》记载,陶潜送给他儿子一个仆人,并写信说:“得知你们在家连每日的生活开支都难以供给,因此派了这个仆人来,帮你们打柴汲水。他也是人家的儿子,你们可要好好待他。”

在陶潜的这封信中,便出现了“薪水”这个词,“薪”指砍柴,“水”是担水。因为柴和水都是生活的必需品,原指砍柴打水的“薪水”一词,便渐渐有了生活开支的意思。如《魏书·卢昶传》中记载:“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计。”这里的“薪水”就是指日常费用。

东汉以前,官员俸禄一般都是发放实物(粮食、布帛),唐以后一直到明清,主要以货币形式为俸禄发给朝廷官员。古代官员俸禄的名称不止一种,如“月给”、“月薪”、“月钱”等,而明代曾将俸禄称“月费”,后又改称为“柴薪银”,意思是帮助官员解决柴米油盐这些日常开支的费用。

现代一般人按月支取的工资近乎古代的“月俸”、“月费”,主要也是用来应付日常的生活开支。因此,人们常把工资也称为“薪水”。

趣味链接:盘缠的由来

钱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用于不同场合时,说法有很多,如钞票、纸币、银子、现金、费用等等。看古装剧或古小说时,说某人有没有旅费时,还会发现它的另一种称呼:盘缠(或盘川)。为什么这样叫呢?

“盘”和“缠”,分别是“盘绕”和“缠绕”的意思,是一对近义词。钱同盘绕、缠绕在今日当然毫无关系,但在古代却有着某种必然联系。

中国古代的钱币都是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因此古人常用绳索将一千个钱币穿成串再吊起来,穿钱的绳索叫做“贯”,所以,一千钱又叫一吊钱或-贯钱。

宋代以前的商贾游人出远门,都把铜钱或背在身上,或肩扛手提,既不便,又招人耳目,且容易被窃贼盯上,所以到了宋代便出现了把铜钱盘起来缠绕在腰间的新发明,既方便携带又安全,因此古人就将这又“盘”又“缠”的旅费叫“盘缠”了。

010古代的集市

“集市”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进步,自身的形态和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集市”肩负着两部分的职能:一是物品交流的功能;二是民众聚会的重要场所,即人与人的关系的社会体现场所。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广场空间也是从“集市”的形态演变而来。

我国集市贸易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到了周代,集市贸易已初具规模,《周易·系辞》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到了唐代,集市设有市令官,主要管理市场交易,并规定午时击鼓三百下,商人始能入市。日落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市。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专门性的集市。我国古代的专门集市可分为季节性和非季节性两种。季节性的专门集市,大多出售的是节令商品,如《成都古今记》载:“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用多种宝物装饰的器物),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另外,也有一些盐市、草市、米市、茶市等,也属于专门集市。

另外,还有庙市和香市,庙市又称庙会,一般是一年一度,为期约三五天。像上海静安寺庙会。有的一年数次,甚至每月举行。香市一般在春季汛期进行,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市贸易。

我国宋代还出现了夜市和早市。夜市一般至晚三更为止,早市一般始于五更。

最为有趣的是,在我国古代还有一种“学市”,又称“槐市”。相传为汉朝王莽建立的。槐市“列槐数百行为隧,无墙屋,诸生朔望(每月初一和十五)会,且各持其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磐、乐、器,相与买卖,雍容揖让,论义槐下”。

趣味链接:秤的历史

我国古代,将量物轻重的天平和杆秤通称“权衡”。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已有了计算重量的手段,如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的“金十匀”等记载,其中的“匀”就是计量单位。

到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了天平。到了三国时代,天平的提纽渐渐从中间移至一端,并在衡杆上刻斤、两数,形成提系杆秤的雏形。现代出土的一些北魏、北齐的铁秤砣表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杆秤已得到了广泛运用。

对于计量衡器,历代都重视其制造和管理。首先,要求衡器制造准确。早在西周成王时,王室就曾颁布度量衡标准器。秦始皇时,还曾颁发标准权器,诏令全国统一度量衡。唐、宋、元、明、清各代都对度量衡的管理十分严格,颁布不准私造的法律。

为保持衡器的准确度,各代还实行一些定期巡检制度。周代规定,每年仲春和仲秋之月“同度量,平权衡”。

为加强衡器管理,历代还专门设置掌管度量衡事务的官吏与机构。史载东汉时的京兆尹平权衡,因而“市无阿枉,百姓悦服”。唐代专设监校官。明代权衡通由工部宝源局监造,由兵马司兼领市司,负责校正衡器。

011夜市史话

每当夏季天气炎热之时,各地的夜市便开始活跃起来。然而,你知道夜市的历史吗?

夜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春秋时期,我国商业活动就很活跃。到了西汉,都城长安及洛阳、邯郸、成都等大城市,均已成为着名的商业中心。不过,当时官署对城市市场管理严紧,开市和闭市均有定时,不可能形成夜市。东汉时,有些城市打破禁锢,兴起了“夜籴”,这便是夜市的萌芽形式。

到了唐代中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商业出现了新繁荣局面,单靠白天的市场交换商品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于是夜市才正式出现。

北宋时,都城汴梁的夜市已初具规模,十分热闹,达到了“车马阗拥,不可驻足”的程度。夜市的时间要三更歇。买卖的内容以各种时令食品、风味小吃为主:夏天有绿豆饮、甘草冰雪凉水等;冬日则有旋炙猪皮肉、野鸭肉之类。当街摆铺,提灯照明,任人选购。

南宋迁都临安以后,夜市更是盛况空前。南宋吴自牧所着《梦梁录》里说:“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都城纪胜》中更说:“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外亦然,……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无异。”这时的夜市,凡白天能买到的商品,晚上几乎都能买到。

趣味链接:官设马市史话

所谓“马市“,就是马的交易场所。据史料记载,我国的马市,起源于唐玄宗时,当时朝廷允许突厥人每年在西受降城(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用马匹换金帛。这便是我国最早的马市。

宋朝沿袭了唐代这一交易制度,大多用布帛换取马匹,宋神宗时则又用茶叶换马。

明代永乐年间,在甘肃设有同回族易马的互市,后来又在辽东的开原南关、开原城东和广宁分设三个马市,以米、布、绢同少数民族换马。明正统三年,又在大同开设马市,与瓦剌首领也先互市,后来由于中官王振裁抑马价,发生兵争,而招致土木之变,马市废除。嘉靖十年(1531年),明朝又在大同、宣府等地开设马市,以银换马。

清顺治二年(1645年)虽在张家口和古北口等处设马市,用茶换马,但到雍正年间趋于停止,仅仅在四川边境地区同少数民族用盐换马。而到了咸丰时各地军队所需马匹统归自购,官设马市告以全废。

012何谓商帮

明清时期民间的贩运贸易形成了四大主要商帮,即船帮、车帮、马帮、驼帮。

船帮是指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载运货物于江河湖海之间的商帮。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的不便和道路的崎岖,大宗货物的长距离运输主要依赖船只,船帮在当时的行商中名气颇大,多为“携数万之资,以求什一之利”的巨商组成。明朝中叶规模较大的是黄河船帮,清朝晚期开始没落。载运的货物主要为粮、盐和布匹,后期也曾以铜、铁为主,主要是漂洋过海到日本采办洋铜、洋铁等。

车帮的交通工具一律为大马车,以贩运内地商品经东北至中俄边境贸易为主,沿途经过的多为平地草原。车帮出发时,一般二十辆车组成一队,白天休息晚上赶路,一辆辆马车首尾衔接,每辆马车下挂一盏马灯,前后有二十多条大狗尾随,气势浩荡。

马帮指以骡马毛驴等为交通工具的商帮,马帮与船帮比,一般规模较小,贩运的距离也较近,主要贩运的货物为人们日常需要的粮、油、棉、布以及其他日用品,多在山区活动。马帮的首领在中原地区习惯上称为帮头,他所带领的骡马数量也以几把鞭子来计算,每把鞭子必须赶足五头牲口,帮主要自备一匹骑骡压阵。马帮多活动在西部和中原一带,大的马帮一般拥有牲口上百匹,小的则只有十几匹,甚至几匹。

驼帮是指以骆驼为交通工具的商帮,由于骆驼的忍耐力极强,所以驼帮主要从事的是远距离的长途贩运,他们跋涉于崇山峻岭或荒漠草原,行旅辛苦。民间驼帮主要以贩运江南的茶叶到中俄边境哈克图进行贸易为主,在清代曾十分有名,如黄河驼帮互市的主要地方——哈克图曾被称为我国的陆地码头。

趣味链接:会计的由来

“会计”一词大家都知道,它是监督和管理财务工作的代称,而今,也用“会计”称谓做此类工作的人。

“会计”就是“总会计算”的意思。“会”字在当“总计”讲的时候,应读做“kuai”。“会计”起源很早,最早出于《史记·夏本纪》:“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大禹晚年在绍兴的苗山上大会诸侯,稽核他们的功德,这个行动称会稽(会计)。

尽管“会计”起源很早,但到了周朝,才形成现在意义上的“会计”。

据记载,周代有专设的会计官职,掌管赋税收入、钱银支出等财务工作,进行月计、岁会。亦即,每月零星盘算为“计”,一年总盘算为“会”,两者合在一起即成“会计”。

古书中多处都有使用“会计”一词:《孟子》里有“会计当而已矣”的话。《战国策》“冯谖为孟尝君市义”里也提到过,孟尝君要派人去薛邑收债,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冯谖则应声而出。

汉代把周朝的会计官职又作发展,设立了管理这些会计事务的官职。《汉书》上载,汉初的桑弘羊曾为“大司农中丞管会计事”。

013古代的赋税制度

赋税,又称税收,是国家出现后的产物,是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与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