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
27148800000001

第1章 全面推动与高质量起跳——21世纪的中国文化产业(1)

叶朗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叶朗,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38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衢州,1955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本科,1960年毕业留校工作至今。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主任,中华美学学会第四届、第五届副会长兼高校美学研究会主任,中国精彩声音中国加入WTO之后,文化产业原来一些受保护的领域开始对外开放,新的竞争局势即将展开。

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由它带动的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空间。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极其重要的动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出现文化单一化的局面,这是一种现实的危险。

把文化艺术成果产业化。一旦符合了市场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就成为了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否则只是一般的文艺进入新世纪,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十五”计划纲要都明确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这是“文化产业”首次写入中央文件,这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2001年这一年中,我国在文化产业政策的层面上,有一些比较大的动作,包括陆续组建大的文化产业集团,允许外资企业进入若干文化产业保护领域,包括如允许新闻集团和AOL—时代华纳公司参股或控股的有线电视落地珠江三角洲等行动,标志着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国际化竞争,并开始实行一些积极借鉴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经验的举措。

中国加入WTO之后,文化产业原来一些受保护的领域开始对外开放,新的竞争局势即将展开。这种新的局势,促使我们全面地审视既有的文化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国家战略。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关心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有识之士,以及重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工作者,开始关注中国的文化产业。我在2001年初全国政协大会上曾做了一个有关文化产业与我国经济发展方面的发言。在2001年这一年中,我们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继续进行研究和思考,对文化产业一些基本问题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解和认识。下面就谈一谈我们的几点看法。

一、文化产业将是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所以它们必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随着20世纪高新技术的发展,文化艺术产品可以大批量生产和复制,可以通过现代传播技术在全世界迅速传播,获得亿万观众,同时可以运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通过市场交换实现自身价值。所以文化产业和市场经济及高新技术相联系,是一种时代的产物。众所周知,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众多产业中后来居上,出现了大批实力强劲的大企业,是增长最快的产业。以出版业为例,根据美国着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最近的一本着作《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的分析:“在所有发达国家里,图书的出版与销售,至少与新的电子业增长得一样快。全球顶尖出版公司的增长,或许比不上顶尖电子公司如英特尔、微软或德国的思爱普(SAP),但是以整个产业而言,出版比电子资讯增长得更快,而且可能获利更丰富。”据一些统计资料表明,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的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居于出口贸易的第二位,占据了40%的国际市场份额;英国文化产业年产值近60亿英镑,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2倍;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已超过了汽车工业的年产值;加拿大文化产业的产值也超过了诸如农业、通讯及信息技术等行业。

发达国家的事实已经证明,文化产业是潜力巨大、发展速度很快的优质产业。但在发达国家之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尚未得到挖掘,因而具有极大的增长空间。因此,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或者称为“产业集群”)有两个,一个是高新技术产业,一个是文化产业。

为什么说文化产业将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呢?

主要根据有以下几点:

1.在高科技、数字化的条件下,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平衡已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实际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已经成为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文化产业,以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来满足人们越来越紧迫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我们在极端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没有给予发展文化产业以足够的重视,那么我们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就可能出现畸形,从而为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机。

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物质生活的逐步富裕,人们的闲暇时间将比过去大大增加。而且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人们退休之后的时间也在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必将大大增加文化消费、精神消费的需求。国外很多学者认为,休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成为与每个人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的领域,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休闲的本质和价值在于提升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据报道,到2015年左右,美国的休闲产业将占他们全部产业的50%。而休闲产业中很大比重就是文化产业。

3.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资本形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单一的货币资本逐渐转化为货币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等多元资本形式。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文化资本表现为文化资源累积的厚度和文化资源开发的能力。文化资本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文化资本的加入,为一些经济资本相对较弱而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4.从全球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力,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经营管理水平较弱,产业化进程刚刚起步,潜能尚未释放出来。以我国为例,与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相比,文化产业的开发程度还很低,活力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如果我们通过制定引导鼓励发展的政策,允许民间资本和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想见,中国文化产业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从而在国民经济中取得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文化产业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过去的几年当中,中国文化产业已经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据文化部统计,截至2000年底,由文化部主管的文化娱乐业、音像业、演出业、艺术品经营业等产业单位20多万个,年上缴税金20多亿元,创值100多亿元。加上传媒、出版、培训教育和文化旅游等产业一千多亿元的市场规模,已经具备了进一步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也有专家统计,我国今后几年内,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有3000亿元以上,到2005年将达到5500亿元左右的规模。

专家指出,无论是消费需求,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目前的文化产品生产能力都存在着极大的不足,核心问题就是产业化程度较低。这是我们所面对的现实。但是,中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潜力是巨大的:

1.中国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厚。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累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启动这些文化资本,就有可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从而在全球的市场竞争中占有比较大的优势。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的文化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是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很低,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精致程度也很低,不仅没有深度开发国内市场需求,而且也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市场竞争。

2.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特别是“九五”计划的实施,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已经取得重大的进展,人均GDP超过800美元。商品短缺的时代基本结束,一些商品大量积压。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必然要寻求新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成员人均占有财富逐步增多,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食品支出在整个消费性支出中占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下降。人们开始追求一种精神—文化含量更高的生活和消费,社会经济开始向精神—文化消费转型。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由它带动的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空间。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极其重要的动力。因而发展文化产业就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的必然的需求。3.在“十五”期间,我国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西部大开发当然首先要加大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教育的发展。但同时,文化产业在西部大开发中也应该占有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民俗和宗教文化,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但大部分没有开发,有的是低层次开发,有的甚至是破坏性开发。中央多次强调,西部大开发的过程同时应该是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照我们理解,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是大力发展西部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可以吸收大量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把西部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推动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现在我们都比较关注发展西部的旅游产业。旅游产业的很大一部分就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必须依赖文化来支撑,旅游景点、设施、产品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代旅游产业中的文化旅游是个增长快速的领域,非常适合我国市场需求,而这些正是我国旅游产业最薄弱的环节。如果这个问题不引起重视,西部的旅游产业就不可能得到大的发展。

当然,要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国21世纪的支柱产业,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动员全社会力量和激发创造性予以支持的重要经济层面的建设。文化产业不等于文化遗产,也不是停留在感受层面的文化艺术,而是通过产业化进程实现的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看到我国文化产业具有巨大潜力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在观念领域,还是在经营管理领域,我们必须进一步推动变革和创新。三、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成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的讲话中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构想。根据这一构想,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在今后10—20年,国家要重点建设若干所大学,争取进入世界一流水平,并且指出,这一举措对于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根据江泽民同志“五四讲话”中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的深刻阐述,我想,在中国的条件下,世界一流大学至少应该达到以下10个方面的指标:

1.学科体系完备(这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条件)。

2.教学设施、物质设备先进、齐全,同时有一流的、精干的、高效率的行政管理系统(这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条件)。

3.有良好的学术环境(这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条件)。

所谓良好的学术环境,主要特点是:有很浓厚的学术研究和学术讨论的空气,在教学领域和科研领域建立一套严格的学术规范,有一种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有一套由校内外、国内外着名学者开设的必修课、选修课和学术讲座,有经常性的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

4.成为向世界开放的、国际化的大学(这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条件)。

拿我们北京大学来说,和世界一流大学比起来,我们的国际化的程度还是比较差的。如果不进一步增大国际化的程度,就很难实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作为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的功能。所以我们要扩大招收留学生(特别是欧美留学生)的规模。要建立大量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来北大讲学和研究的机制。要大大增加北大学者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要推动北大知名学者到国外一流大学讲学。在国际科学论坛上要有北大学者的声音。我们还要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翻译家,以便用过去所没有的深度和广度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国际社会。

5.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应处于全国前列,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就可比部分来说)(这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条件)。

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人文学科(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这种作用概括起来就是: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世界观和理论思维的训练,从文化的(哲学的、历史的、审美的)层面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原创性,引导学生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推动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格和思想境界,把学生培养成胸襟广阔、精神和谐、趣味高尚、人格健全的新人。没有一流水平的人文学科和优良的人文环境,要想办成一流大学是难以想象的。6.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一流学科,培养和拥有一批学术上有原创性的知名学者、学术权威、世界级的大师,包括一大批科学院、工程院的院士和今后可能设立的社会科学院院士,以及若干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前面说的五条都是一流大学必须具有的基础条件,这一条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

一流大学应该培养一批像蔡元培、马寅初、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大学者。

7.为国家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培养、输送高级领导人才(包括政府机构的领导干部和大学、大公司、大企业的领导人才)以及能够对国内、国际重大战略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的高级研究人才(这一条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

一流大学应该培养我们自己的像基辛格这样的战略家以及像托夫勒这样的未来学家。

8.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基地(动力)(这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兴办以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兴办文化产业、艺术产业。

9.成为国家的思想库(这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

思想库有两类:

(1)作为基础理论研究的基地,孕育、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