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
27148800000016

第16章 科学在前,决策在后——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进程及案例分析(2)

当时的目的是要更好地争取中央的政策。这个会是完全由北京市出钱召开的,把十几个城市的专家、宣传文化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都请到,在北京的八大处召开,花费不小,规模较大。为的是让大家一块儿来嚷嚷,一个城市的声音很小,我们十几个城市的声音来展示一下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什么样的状况了。我当时跟计委的同志谈过这个问题,如果再不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就不仅是政策上的落后也是理论上的落后。通过这样一些推动,把我们的观念和思想直接通过新华社送到中央。到2000年4月,中央关于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提出了要在全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这样使中国文化产业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建议的起草小组的负责同志告诉我们,这些年来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对中央做出这个决策起了重大作用。我作为一个研究人员和北京文化产业实际的推动者,为能够有今天的局面的确感觉到非常欣慰。所以一开始我就讲,能够看到文化产业研究班在北大举办的确非常高兴。

通过1996年以后大致五六年的努力到现在,北京文化产业的总资产已经是500多个亿,还不算旅游产业。旅游产业应当算是文化产业的一个大头。但是它兴起得比较早,由于咱们的行政体制的原因,造成它很长时间内与文化产业的整体是游离发展的。因此统计的时候没有算入。但在讲的时候,我们现在文化产业在做统计的时候,大致有十几个行业,总产值已经到500多个亿。今天创造的增加值在100多个亿以上。占到全市GDP的5.3%。如果加上旅游业,已经占到了15%—18%。所以应当说这几年北京市文化产业的确有了极大的发展,的确成为了北京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推动了北京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提高了整个北京经济的文化含量,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当然,到目前为止,北京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仍跟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差距很大,仍然是结构性供不应求。所谓结构性的供不应求,就是有一些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已经过时,而人们希望的那样一些文化需求还没有出现,或者数量不够,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北京市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上随着发展不断地在调整。1996年仅仅是提出北京市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使它成为支柱产业。到了2000年北京市在制定2000—2005年北京文化发展纲要,以及后来市委市政府在制定北京市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就明确的提出文化产业是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度优先发展。意思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谈文化产业只是把它作为文化事业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属于精神文明建设当中的一件事情。北京市2000年制定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文化产业是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说法,将它纳入了产业政策。这次就理顺了,产业本来就应该是经济的组成部分。我们常常会为了恢复常识,花很大的力气做很大的工作,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改革开放以来遇到的很痛苦的事情。明确这个问题很重要。这样一来文化产业就可以当经济的大事来抓了。要适度优先发展,明确了文化产业在首都经济当中与其他产业的关系。这样战略地位就比较明确了。

还有一个提法是,要积极推动北京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怎么出来的呢?北京市改革开放以来,科技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且取得了尽人皆知的成绩。其中很重要的操作方法就是集中在中关村建立了科技产业实验区,接着就是推出了中关村科技园区。这是科技产业发展用产业园区的发展来振作产业的发展,这是北京市发展经济的一条经验。北京市政府把这个经验放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来,出现了文化产业园区的提法。所以要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园区规划与建设,就表达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已经有了这样的决心,要把文化产业像科技产业那样来推动。

最初是1997年做大课题的时候就提出来了。当时建议在北京建立两个文化园区,海淀和宣武。但是真正要形成一个地方的明确的发展方针,花了1997年到2000年几年的时间。为什么能够形成?是因为有了时机,必须有了实践效果,才可能得到认同。干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争取什么,空口没用,你拿出了什么实际的东西,要得到什么就比较容易了。到2000年的时候自然就提出来了,因为北京文化产业的效果已经摆在那里了。

刚才我就讲了到2000年的时候制定了北京文化发展纲要,其中一块就是文化产业发展纲要,除了刚才的提法之外,还有几个提法。一个就是要使北京成为整合全国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资源的一个中心地,要使北京成为全国的文化产品服务的中心市场。

因此到今天,我们对文化产业的思考更深了一步。这一两年我们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要干两件事。第一件就是干北京文化产业园区的整体规划和布局,现在已经启动的宣武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区,我兼任顾问。其他还有一些产业园区正在思考。从新一轮的文化发展纲要看,海淀将会有较大的动作。在圆明园到颐和园之间要建成一条历史文化线,能够把圆明园和颐和园联系在一起搞旅游。另外还准备建北京文化产业科技园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相衔接。因为刚才我们讲了文化产业有一大块是属于硬件的,硬件的开发与生产被忽略了。实际上中国的文化硬件产品在世界贸易的文化贸易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我们现在把这一块纳入文化产业的事业里面。所以海淀文化产业规划就准备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稍后要推出北京文化产业科技园区。目前北京市正在做第二轮文化产业规划,描绘未来五到十年文化产业的发展蓝图。

还有一件事情是,要成为整合中华民族文化的集聚地。中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资源的家底到底怎么样,尽管过去有考古、文物等各种学科在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将其开发出来。从文化产业角度来看,关心的是中国这些古老的文化资源价值到底怎么样,在全国文化坐标上这个资源怎么定位,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在世界文化资源的大坐标上又是怎么定位。市里去年拨了款,让我召开中国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兴衰互动及文化遗产价值判断研讨会,邀请全国比较有影响的相关研究的首席发言人到京开会。实际上,我们花这个钱把各地研究的智力凝聚到北京,通过智力的凝聚,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到底如何。看来好像跟文化产业没什么关系了,其实这是文化产业继续深入发展的需要。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其他产业不一样,必须有深入的研究根底才能搞好。所以把中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状况价值摸清楚,为下一步作前期工作准备。回到刚才的投资观念,我们做项目的时候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前期的软性投资。从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最关键的就是抓住了软性投资。这一点,我作为一个学者,和政府这样合作感到很自豪。我不是一个阐释者宣传者,我干的是对政府需要做的一些事情提出我的研究我的思考。所谓科学决策,即。如果作为一个学者不是干决策前的活,而是干决策以后的活,学者就没用。我想这也是这些年来北京文化产业推动比较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下面准备了一些小案例。是这些年来我在推动北京文化产业过程中遇到的或者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的小案例。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我准备了许多,根据时间能讲多少讲多少。有天桥乐茶园为什么能创造出利润奇迹的,有潘家园旧货市场的魅力在哪里,有中关村科技旅游的发展模式的案例。还准备了一些失败的案例,需要引起注意的,有海淀区旅游业2001年为什么只创造了50亿的收入。

案例一:天桥乐茶园

它是北京宣武区一个小小的茶园,面积只有700平方米,工作人员对外通报的是40人,实际上是20多人。经营状况,几年前每年净收入700多万,2001年净收入已达到1300万。净收入和营业额可不是一回事。营业额是收进来的,里面还包括各种成本,净收入是扣除了各种成本,作为老板真正拿到的。创造了每个员工年净收入30多万的奇迹。这样的情况在今天的企业当中似乎也不多见。我了解了北京相当多的娱乐业,还没有类似的现象,这是一个奇迹。

这个茶园就是有茶有点以及杂技戏曲的演出,这种情况在别的娱乐点中都有,但那些娱乐点很多都经营相当困难。据我的了解,能够每年有几百万收入的在北京也不多,在湖南长沙有如“大中华”等几家,但它们的面积要大得多。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就在于它的操作模式,与其他同行都不一样。它经过中信公司的中介跟日本交通旅行社联姻。日本交通旅行社以日本的游客保证它每天客满,收费由交通旅行社进行,然后将茶园部分返给茶园,包括房屋成本、演员费用、人工等。那么,客源上有了充足的保证,因此能做到每天客满,甚至一年要演到400场,而不是365场,不仅晚上要演,白天还要加演,因为交通旅行社输送过来的客源太多。这种经营模式在很多类似的企业都可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