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
27148800000031

第31章 媒体人痛并快乐着——媒体人才的发展(1)

宋立新

《英才》杂志社总编辑

宋立新,女,汉族。1967年9月4日出生。1985年—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生;1989年—1997年中华英才半月刊精彩声音媒体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第一是兴趣。即你做这个工作是否快乐,是不是追求文字给你带来的愉悦感。

杂志办得挺不错,文章也挺有深度,很有观点,但是不重视市场营销和广告销售,财力不支,最后停刊。有这种情况,以前办得挺好,突然因为钱不足了,停了几个月;后来又找到钱了,又开始来办。这样对一个杂志社的直接影响就是失去了广告主的信任感,因为不知道你哪天又没钱了,又办不下去了。

2000年我们以独家专访李嘉诚为契机,推出了“人才是成功的个体,英才是带领人才群体走向成功的人”,英才的领导力、管理力和影响力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宝贵的资首先我想讲一个“找蝌蚪”的故事。

一个富翁有四个儿子,这个富翁与他年轻的妻子之间有很大的年龄差距,因此富翁临终的时候他的儿子们都还很小,都是10岁、9岁、8岁、7岁这样的年纪。因此他忧心忡忡,不是担心万贯家财的继承问题,而是担心他的许多宝贵人生经验无法言传身教。快死的时候,他把四个孩子叫到床前,给他们每人一艘玩具快艇,说:“你们四个人拿这个快艇到河边去玩,每个人带点蝌蚪回来。”不一会儿,大儿子就兴冲冲地跑回来,说:“爸爸,我一到河边,就拿快艇跟人换了三只蝌蚪。你看我多快!”过了一个小时,二儿子回来了,拿了一个大盆,说:“爸爸,我拿快艇到市场上卖了三块钱,拿一块钱买了20只蝌蚪,还剩两块钱。你看我拿了多少蝌蚪回来。”三个小时过去了,三儿子回来了,还带了一个农民,农民挑着两个大桶,他说:“爸爸,我把快艇租给村里的小孩玩,每一个孩子玩一次交20个蝌蚪,我带回了200个蝌蚪,还把快艇带回来了。你看我有多聪明。”大家等啊等啊,一直到太阳落山了,四儿子才回来,没有带蝌蚪。他爸爸就问他:“你今天过得怎么样?”他说:“爸爸,我今天带快艇去河边,交了很多朋友。我们一起玩快艇,一起捉蝌蚪、捉鱼,一起挖野菜做野餐,我今天度过了很快乐的一天。”第二天大家看到爸爸面带微笑地去世了,手里边有张条,是写给四儿子的,说:“爸爸到临死的时候,才知道快乐的工作是财富的源泉,是我人生的目的。你这么小就知道了快乐的价值,我相信你是四个儿子中最有潜力的,最能把事业发展好的。”

一、激情:媒体人最重要的素质

通过这个故事,我想说激情:媒体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第一是由激情激发的兴趣,即你工作是否快乐,是不是追求文字给你带来的愉悦感。有本畅销书《首先打破一切常规》,是盖洛普公司研究多年的成果,说:“与其不切实际地要求人人干一行爱一行,不如爱一行干一行。”惟有你对这个工作爱得深,你才能干得最好。这一点我也是深有体会,因为我在人物杂志已经13年了,我觉得其乐趣在于每时、每天、每个月你都可以接触到很多新的东西,只有保持新鲜的心态,才能有敏锐的新闻意识。比如做《英才》杂志会接触到各行业里不同年龄的人,他们会把人生的乐趣、感悟以及工作的思路、战略与你分享,所以你好像也亲身历练了他人生的各个阶段。我希望大家都能知道你为什么选择这一行,为什么爱这一行。只有兴趣,才能带来激情。

二、媒体人的六种角色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你爱这一行的哪个部分。从行业发展角度来说,行业发展的越成熟,分工就越精细。很多人有一个误会,一谈到媒体人,就觉得是做记者和编辑的。其实整个媒体人角色划分有六种,我想结合美国期刊的发展情况介绍一下。第一种角色,也是国内期刊界最缺乏的,叫“发行人”,他好像乐队指挥一样,是杂志所有商业环节的监管者,负责能够促进销售的一切事情,同时也负责与编辑团队保持高效的沟通,密切灵活的合作,他是衔接广告销售和编辑部之间的桥梁。第二,是采编人员,他负责杂志的内容部分,确定杂志的方针与风格,职位主要有主编、文字编辑、约稿编辑和记者等等。第三部分是广告销售人员,第四部分是发行人员。这两个部分在杂志社中的比例是跟杂志的性质有关的,如果这本杂志是以做高端读者为主的,那么它的广告销售的比重就会很大;如果这本杂志是做低端的、低成本的,走大众化的读者路线,那么它发行部门的人就很多。第五部分是品牌推广,负责杂志社的活动与公共形象。这才国内杂志界最近在开始重视。但是在几年前的中国,大家都不认为新闻是一个产业,认为新闻是宣传的工具,没有把这样一个部门同做产品的企业等同起来。所以这是一个新兴的部门,负责公关活动、品牌形象推广和对外宣传。第六部分是管理中心,负责人力资源和财务。现在在平面媒体界,最多的是名记者,比如现在有的新兴报纸的首席记者形象就已经很公众化了;而名编辑就很少;好的广告销售就更鲜为人知。这与我们的商业文化不成熟有关,比如一说到媒体人大家想到的就是采访、新闻。其实从机构设置而言,这六个部分对媒体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分高低贵贱。

由于我们的出版界还没有发行人的角色,没有商业环节和内容建设之间的连接,这样的缺失说明我们的杂志现在仍是以产品为导向的。从概念上说,大家都知道现在要以市场为导向,而不是以产品为导向,但是做杂志的人都没有在做选题以前先去做调查,弄清楚什么人会看我这个报道,我的报道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当我们处于产业发展初期阶段时,我们对发展规律认识不清容易走弯路。所以就有这样的观点,认为鼓励市场销售和采编之间的沟通,具体来讲就是广告销售与采编人员之间的沟通是杂志社社会理想的沦丧,是一种堕落的行为。正是因为没有把社会理想和经济效益当作媒体平衡木的两端来找平衡点,就在业内出现了两个怪现象。

一是有偿新闻、有偿报道。只要给钱什么都可以登,像蓝田、银广厦都是媒体吹出来的,圈股民的钱;贾平凹说改革开放前,农民不知道地里挖出的石碑值多少钱,他可能说三块钱;改革开放后,农民还是不知道这个东西值多少钱,他可能说三万,因为他没有很认真地看待一个价值在市场中的体现。

二是“叫好不叫座”。杂志办得挺不错,文章也挺有深度,很有观点,但是不重视市场营销和广告销售,财力不支,最后停刊。有的杂志,以前办得挺好,突然因为钱不足了,停了几个月;后来又找到钱了,又开始办。这样对一个杂志社的直接影响就是失去了广告主的信任,因为他不知道你哪天又没钱了,又办不下去了。一个广告计划的制作,是有一套科学体系的。特别是一些大公司,做广告很谨慎,它对于你一年的采编计划,专题报道是什么都想了解一下,想知道你的品牌稳定性如何。所以就是因为没有看到这平衡木的两端,往往忽高忽低。我觉得杂志社应该在社会理想和经济利益两方面做到平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这个市场既包括读者又包括广告主。如果这本杂志一味地迎合广告主,内容不具有杂志的功能,即思想启迪、情感触动、知识累积和信息传递。那么你将最终失去读者,没有了读者,也就没有了广告商和商业价值。

三、要重视媒体经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