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
27148800000032

第32章 媒体人痛并快乐着——媒体人才的发展(2)

2001年的时候,中国共出版期刊8899种,平均的期印数是20697本,广告产值当时最高的是《时尚》系列杂志,八千多万。而美国2001年广告收入最高的是《People》,达6.56亿美元,相当于中央电视台2001年全年的收入;一期的销售量是221.7万本。据统计,美国27%的人购买杂志。杂志是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教育程度相关联的。要想缩小这样的差距,不全在于采编人员、名记者、名编辑,而很大一部分在于经营人员。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1.杂志社高层市场意识淡薄美国新闻周刊的一个发行人写过一本传记,描述他的工作状态。从中你可以看到他的经营意识。从早到晚都在和广告主交流。而我们一位杂志总编对我说:“我从来不跟广告主吃饭。”这就是差距,这就是我们的竞争不激烈,还有条件扮清高。

2.市场意识淡薄带来的用人观念的偏差现在的杂志界,毕业生去应聘,最好的人才一般被安排在采编部门;所以销售部门的平均学历水平是最低的。因此,这个部门人员的流动率比较高。首先没有培训的机会,而很多杂志社每星期都给采编人员提供培训机会,包括专家委员会的讲课,到学习班学习等等。其次,一般行政管理人员的福利,销售人员也没有。他们出去以后也没有编辑记者那么风光。这样的用人观念就导致了恶性循环,如果这个观念不改变,中国媒体界人才肯定将会是畸形成长。大家都往一条道上钻,都要做名记者名编辑,造成一种虚假的繁荣,自我陶醉在文章带来的社会影响力、社会形象等短暂的成就感里。没有经济利润的支撑,这些都难以持续地发挥作用。有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学文学、新闻、哲学的毕业了到杂志社做广告销售是不是浪费人才?从我的经历我认为我们学文学也好,新闻也好,哲学也好,它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思维方式,它只是一个工具,而不应该是一个包袱,不应该把我们限制死了。让高素质的人去做经营工作,只有深刻地理解一篇文章的商业价值,才能更好地传播文章的社会影响从而带来的最大商业价值。如果一篇很好的文章没有人看得到或是写了后没有人爱看,这才是对人才最大的浪费。

最近《英才》做了一个专题,我觉得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些启发。专题采访了韩国LG、三星这些大企业的领导者,讨论一个问题,在金融危机里,韩国是输得最惨,损失最大的,但也是起来最快的,是怎样一种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使得韩国能在短期内迅速回升和发展。他们在采访里都谈到,韩国的媒体比较清醒,既没有粉饰太平,也没有怨天尤人,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起到了很有效的推动作用。这就是具备了思维方式的媒体人的优势。

《英才》核心价值观有两点:第一是刚才提到的快乐人才,来应聘的人我们会给出12个问题,帮助我们了解你的兴趣点到底在哪儿,我们认为只有以追求快乐为目的的人才才会有自我实现的激情和无限上升的空间。第二是真实价值的理念,我们认为媒体只有以客观、建设性的态度去反映真实,对推动发展才有实际的价值。

四、英才的故事

今年是我们创刊五周年,我想和大家交流的是我们一些失败的教训。

1997年—1999年的时候,我们的办刊方针叫“剖析人性”,通过记录采访对象的人生历程来反映人性中善的一面。在这个主题之下,我们采访了大批的文化名人,有一大批的知识白领成为我们的读者。在内容上,既有看自行车的老太太的心路历程,也有正大集团总裁的跨国采访,甚至包括一些总统。但是我们当时的经营状况一般,五年前进场的门槛比较低,所以当时勉强可以糊口。总体来说,虽然发行的数字比较大,但广告的产值比较低。我们委托市场调查公司做调查,发现那两年《英才》的读者群分布特别散,女性读者偏多,从20岁的大学生到40多岁的职业妇女,各方面的人都有。在国外也有这样读者群散点分布的杂志,它的主要广告商是食品供应商。而在中国,由于杂志购买能力的问题和食品工业的效益问题,我们找不到这样的广告主。通过读者调查,我们发现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家对工商管理这方面的内容十分渴求。大家都知道,管理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同时管理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必须以本土文化为基础来嫁接世界先进的管理规律。服务于这样的需求就可以直接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看清事实后,转型的热情是有的,但是转型的过程是很痛苦的,因为以前的数据库、资料库全部都要改,人才要求也提高了。

2000年我们以独家专访李嘉诚为契机,推出了“人才是成功的个体,英才是带领人才群体走向成功的人,英才的领导力、管理力和影响力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宝贵的资源”的理念,确定了我们的办刊宗旨,“通过介绍经济领域中具有影响力人物的管理实践,阐释经营人性的成功之道”。我们广告语是“英才杂志,经营人性”,从“剖析人性”到“经营人性”有一个重大的改变。从马斯洛的管理理论上来讲,人的需求分五大部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和归属感、被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英才》是通过满足人才的这些需求形成人才价值互换的一个平台,使群体价值最大化。

通过这几年的摸索,《英才》也找到了这一类杂志的一个盈利模式:通过内容的影响力来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发行数量,同时通过品牌和读者来吸引广告主,通过广告主所带来的利润,发现、使用、留住优秀人才,并依靠人才的智慧带动内容、广告各个环节的发展。以内容为起点,以人才为终点,结合各部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杂志能在媒体的平衡木上稳健地前行。

五、媒体人的快乐

最后,我想再讲一个故事,来谈谈媒体人的快乐,也让今天的发言有一个快乐的结尾。

一个小镇上有一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头,他是穷苦的看门人,白天种菜,晚上看门,十分辛苦。所以他就每天烧香,跟神像说:“你能不能改变我的命运?每天有这么多人来朝拜你,我最羡慕的就是你了。”于是神就从泥做的神像里走了出来,说:“这样吧,咱们两个人换一个位置。你在上边坐着,我下去干活。不过我有一个条件,就是你坐在这儿听到什么都不能说话。”于是,他们俩就换了。有一天来了一个地主求富贵,希望能让他有更多的钱。地主走时把银袋落在香垫下面了。过了一会来了一个穷人,许愿说希望能把孩子培养成人,改变家里的命运。说完后,起身看见了那个银袋,心想神太灵了,马上就实现了愿望,拿着钱就走了,特别高兴。一会儿,一个渔夫来这儿烧香,碰到回来找钱的地主。地主认为渔夫拿了他的银袋,他们俩就厮打了起来。看门人再也忍不住了,从泥像里跳了出来,说:“我来告诉你们事实是什么。”于是他就把经过说了一遍,恢复清白的渔夫就走了,出海打鱼去了;地主也去找那个穷人去要钱。庙里安静了下来。伪装成看门人的神就对泥像里的看门人说:“你下来,你已经没有资格坐在上面了。”看门人说:“我什么也没有做错啊,我只是告诉他们事实和真相,难道不好吗?”神说:“我来告诉你什么叫事实。钱对地主来说是九牛一毛,可是对穷人来讲可以让儿子一直念到大学,从此改变他们全家的命运。更可怜的是渔夫,如果他一直厮打下去错过了出海的时间,他可能就可以逃过今天的风暴,你看看你讲了事实以后,带来的只是不幸。”

这个故事对媒体人来讲有很多的启示,大家可以慢慢体会。这个故事给我带来的快乐是,我们媒体人用发问去聆听,通过聆听来表达,还可以用笔来行动,这是我感到作为媒体人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