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些专家也指出,食用过精的食品,引起的维生素B1缺乏症,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我国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膳食结构也有所改变,粗粮吃得少了,或者根本不吃,取代的是精米细面。如对此问题不加以重视,就易发生脚气病。因此,应适当吃些粗粮。
不宜常时间吃素食
素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对人体有益,但不宜长期、完全食用素食。长期素食会降低人体免疫力,容易导致一些营养素缺乏,从而降低生命质量,特别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更不宜长期素食。
经常吃素食的人,还会出现心慌、气短、头晕、易疲乏、无力、记忆力减退、抵抗力下降、工作或学习效率下降、食欲不振、味觉减退、小腿部背侧肌肉痉挛等症。若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到医院检查,以便治疗。
不宜一日只吃两餐
一日两餐是不科学的膳食习惯。一日两餐,饮食相隔时间太长,人容易饥饿,等到进餐时,必会进食过多,这样不仅增加了消化器官的负担,而且还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日两餐,还使胃在一饥一饱中易形成胃病。只有一日三餐或四餐,可使人保持良好的食欲,使人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更充分。
因此,自古以来沿袭的一日三餐制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对消化系统有良好的作用,对人体营养的吸收和利用有很大的好处。所以,不宜一日只进食两餐。
不宜贪食美味佳肴
贪吃美味佳肴会患上“美食综合征”,对人体健康不利用。
为了避免“美食综合征”的发生,不宜过多摄入各类肉食,并且在进食肉类食品的同时,要多吃些新鲜蔬菜,特别是老年人胃肠功能不好,更宜少吃肉食。饭前宜适量喝点汤,可以增加饱腹感,也有利于消化。
冷热饮食忌过度
食品的口感是否清爽,口味是否纯正,这不仅与食物本身、加工过程和保藏有关,而且与食用时的温度有关。
科学研究比较,把食品分为喜凉型和喜热型两种。不论是喜热型食品还是喜凉型食品,食用时都不能过度。过冷或过热都会使食品失去原有的风味,吃起来不但寡淡无味,风味较差,也失去了正常的营养价值。
因此,在食用冷热食品时,要掌握好度,不同食品要不同对待,冷食不宜过冷,热食也不能过热。
忌吃路边大排档
进入夏季,路边的大排档里羊肉串、麻辣烫生意红火异常,大家都觉得在露天的环境里饮啤酒吃肉串痛快异常。
然而,且不说这些食物经过烟熏烧烤后致癌物剧增,单是路边小摊肮脏的卫生条件,来源不明、放置时间不清的肉原料,就大大增加了食品沾染细菌的机会,为食物中毒留下了极大隐患。
夏季应尽量减少户外用餐的次数,食品即买、即做、即吃,冰箱冷藏的食品不要超过3天,取出食用时一定要再加热。
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时
水是生命之源。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存在着饮水不足的问题,不少人是在感到口渴时才喝水。其实,这是不对的,如果等到口渴时再喝水就太晚了。
口渴是人体细胞缺水的反应,经常口渴就会加速机体的衰老或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渴了再去喝水是不科学的。应当在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除用餐之外的时间里,适当喝些水,这对提高内脏功能、增强免疫力、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等都有重要作用。
这种饮水方法尤其对中老年人有益。老年人的大脑中枢反应迟钝,对口渴不敏感,如不主动饮水,就会发生缺水而对身体不利。
运动后不宜多吃糖
运动量越大,消耗能量越多,剧烈运动后一般会感到口干舌燥。很多人喜欢在运动后,喝些浓度较高的糖水或吃些甜食等,虽然解能一时之渴或减轻疲劳,感到很舒服,其实这是不对的。吃糖不但不能解除劳累,还会引起倦怠、食欲不振。
人体剧烈运动后,如果食用过多的糖或甜食,其在体内还需要转变为能量而补充消耗,但在这个转化能量的过程中,需要维生素B1参与,这可造成维生素Bl的大量消耗,从而会使人感到倦怠和食欲不振等,并且影响体力的恢复。因此,运动后不宜多吃糖或甜食。
剧烈运动后不宜喝冷饮
剧烈运动时,心脏跳动加快,血流速度增加,刚停下来时,包括胃肠道在内的全身的毛细血管全部扩张,如果在这时马上饮用冰冷饮料,可导致胃肠道痒挛,影响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有些人还会因此而出现不思饮食、腹痛、腹泻等症状。
剧烈运动后,立刻喝冷饮对嗓子也有害无益。咽部黏膜突然受寒冷刺激,可使抵抗力减弱,使人体呼吸道黏膜上的病毒乘虚而入,出现以喉部症状为主的急性喉炎。如果喉炎影响到声带,引起黏膜充血、肿胀,就会使嗓音嘶哑。
另外,由于目前国内的冷饮市场还不太规范,难免有鱼目混珠的现象。冷饮虽经冷加工处理,很多细菌已被杀死,但少数能耐低温的细菌仍能生存繁殖,危害人体健康。
运动后切忌大量饮水
人在激烈运动的时候,由于出汗比较多,身体里失去一些水分和盐分,因此使人感到口渴。如果只顾大量地喝水而不补充盐分,水经胃肠吸收之后,随着出汗和排尿又带走一些盐分。由于血液中的盐分减少,水分就会很快的被组织细胞吸收,造成细胞水肿,使人产生头晕眼花、口渴,这种现象叫做脱水低钠症。
此外,运动后大量饮水,会使胃膨胀难受,消化能力降低,更容易使心脏负担加重,对身体不利。所以,运动以后,应该先用水漱漱口,然后少喝,慢喝。
宜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婴儿的好处很多。因为母乳含有婴儿必需的免疫抗体,母乳喂养婴儿的患病率明显低于非母乳喂养的婴儿。
此外,母乳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成分比例,适合婴儿消化吸收,其中补体、乳铁蛋白等成分,是其他任何乳品都不可比拟的。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婴儿至少要喂满4个月的母乳。因此,如果不是母亲有病,或母乳缺乏等客观原因,不要完全用人工喂养代替母乳喂养。
婴儿宜食初乳
初乳是母亲产后刚开始几天分泌的乳汁,量少、黏稠,由于含有胡萝卜素而色黄。对新生儿来说,初乳是非常珍贵的,母亲应一滴也不浪费地把初乳喂给孩子。
初乳中含有新生儿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和大量的免疫物质,如大量的蛋白质、微量元素、较多的锌等。
初乳不仅可以使新生儿从母乳中获得丰富的营养物质,更重要的是获得大量抗体,给予新生儿抗御疾病的能力,几乎能抵抗和杀死所有可能遇到的病菌,以保护新生儿免受感染。这就是用母乳喂养的孩子在出生后6个月内很少得病的原因。
不宜只用米粉喂养婴儿
母乳不足或牛奶不够,可加用些米粉类食品以作补充。市场上名目繁多的糕干粉、健儿粉、米粉、奶糕等,都以大米为主料制成。其中所含的79%的碳水化合物,5.6%的蛋白质,5.1%的脂肪及B族维生素等,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婴儿最需要的蛋白质不但质量不好,含量也少。
若只用米粉类食物代乳喂养,则会出现蛋白质缺乏症,不仅生长发育迟缓,影响婴儿的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肌肉的增长,而且抵抗力低下,免疫球蛋白不足,容易罹患疾病,病情常较正常儿重,甚至造成愈后不良。
长期用米粉喂养的婴儿,身高增长缓慢,但体重并不一定减少,反而又白又胖,皮肤被摄入过多的糖类转化成的脂肪充实得紧绷绷的,医学上称为“泥膏样”。但外强中干,常患有贫血、佝偻病,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许多家长在新生儿期,便加用米粉类食品就更为不科学。因为新生儿唾液分泌少,其中的淀粉酶还没有发育。胰淀粉酶要在婴儿4个月左右才达成人水平,所以3个月之内的婴儿不要加米粉类食品。
3个月以后适当喂些米粉类食品,对胰淀粉酶的分泌有促进作用,也便于唾液中的淀粉酶得到利用,产生的热量可节约蛋白质与脂肪的消耗,也是价廉物美的食品。但不能只用米粉类喂养,即使与牛奶混合喂养婴儿,也应以牛奶为主,米粉为辅。
不宜专用豆奶喂养婴儿
豆奶是以豆类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目前,市售的豆奶品种多,价格适宜,食用方便,很受消费者喜爱。
据分析,豆奶营养成分丰富,特别是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以及较多的微量元素镁,另外,还含有维生素B1、B2等,是一种较好的营养食品。
但是,豆奶所含的蛋白质主要是植物蛋白,而且豆奶中含铝也比较多。婴儿长期饮豆奶,可使体内铝增多,影响大脑发育。而牛奶中含有较多的钙、磷等矿物质及其他营养成分,有益于儿童的生长发育。
因此,用于喂养婴儿还是以牛奶为好,特别是4个月以下的婴儿,更不宜单独用豆奶喂养,豆奶只可作为补充食品。
如果因某种原因,一时无牛奶,必须以豆奶喂养时,则需注意适时添加鱼肝油、蛋黄、鲜果汁、菜水等食品,以满足婴儿对各种营养的需要。
不宜用麦乳精代替奶粉
麦乳精味道鲜美、香甜可口,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滋补饮品,但是不能用它代替奶粉,作为主食喂养婴儿。
奶粉由鲜牛奶或羊奶加工制成,它含有能满足儿童生长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特别是含有大量的钙质,蛋白质是婴儿生长发育的必需物质。
而麦乳精是用麦芽糖、乳制品、麦精、蔗糖、可可等原料加工制成的,它的蛋白质含量仅是奶粉的1/3,而且,这些蛋白质中,约有25%是来自可可粉和麦精。植物蛋白质的生理效价比动物蛋白质的生理效价低。另外,麦乳精中蛋白质、脂肪和糖的含量比例不适宜婴儿饮用。
一般说来,1周岁儿童对这三者的比例要求是1∶0.83∶3.55,而麦乳精中这三者的比例却是1∶2.7∶9。这种高糖、高脂肪食物,除了能增加点热量外,不利于婴儿的消化吸收,对婴儿的生长发育不利。
因此,不能用麦乳精代替奶粉喂养婴儿,以免婴儿发生营养不良。
新生儿配奶粉不宜太浓
新生儿出世后,母乳还没有分泌或母乳不足,可用全脂牛(羊)奶粉喂哺,但配制不宜太浓。
目前,全脂奶粉或强化奶粉均含有大量的钠离子,如稀释不适当,可使钠摄入量增高,对血管增加负担,使血压上升,可引起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抽风、昏迷等危险症状。
强化奶粉还补充了加工制作中损失的维生素与牛奶中容易缺少的元素,更应加以稀释,才能适用于新生儿。
另外,奶粉中的蛋白质,虽经过高温凝固,相对较牛奶中的蛋白质好消化,但新生儿的消化能力差,奶粉如过浓,仍不好消化,故必须稀释才可代替母乳。
将奶粉按重量以1∶8,按容量为1∶4的比例稀释,则得到的为全奶成分。按重量较为精确,按容量“虚”与“实”差别悬殊,不好掌握。
调制的具体方法是:将所需奶粉放入锅内,把计划好所需水的一小部分先倒入,调成糊状,再倒入全部的水,搅匀,即为所需全奶。
然后根据新生儿周龄,适当加水稀释(生后1周加水1/2,2周为1/3,3周为1/4)。煮沸消毒后,加入5%~8%的糖,待温度适宜即可喂哺。
喂婴儿忌用牛奶加米汤
目前,很多家长在牛奶中掺些米汤、米糊或糕干粉给孩子吃,其实,这种吃法是不对的。
实验证明,将牛奶与米汤混合后,分别置于各种温度下,结果维生素A损失的程度很惊人。
食品学记载,维生素A不宜与淀粉混合。孩子如果长期摄入维生素A不足,会导致发育迟缓,体弱多病。因此,喂养孩子时,最好把牛奶、奶粉与米汤或糕干粉分开来吃。
婴幼儿不宜多吃菠菜
菠菜是一种鲜嫩的绿叶蔬菜,富含维生素,很受人们喜爱。此外,菠菜还含有大量的草酸,每100克菠菜中含有360毫克左右草酸。
人食用菠菜后,菠菜中的草酸进入血液,就会和血钙结合,变成草酸钙,草酸钙不能被人体吸收,最后从尿中排出。换句话说,食用菠菜后,人体内会损失一部分钙。
小儿生长发育需要较多的钙,钙不足就会影响骨骼、牙齿的发育。小儿多吃菠菜会损失血钙,使骨骼、牙齿所需要的钙得不到及时足量的补充,极易造成软骨症和牙齿萌发迟缓。因此,小儿忌过多食用菠菜。
不宜用嫩菜心制作菜汁
蔬菜是小儿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食品,但婴儿太小,不能直接食用,因此只能喂一些菜汁。小儿长到2个月以后,就可以适当喝些菜汁了。
父母在给孩子制作菜汁时,往往认为蔬菜外面的叶子太老,很难消化,就专门取用嫩菜心部分做菜汁。其实,这是一种不符合营养卫生的做法。从营养学角度看,嫩菜心的营养价值,要比外部的深绿色菜叶低得多。
因此,给孩子制作菜汁时,要选用新鲜、深色的外部叶子,洗净、切碎,放入干净的碗中,再放在盛有一定量沸水的锅内蒸煮,取出后将菜汁滤出,加少许调味品后喂孩子。
婴儿忌过食山楂
山楂是一种较好的助食药,具有较强的消食化积功能,但它主要用于治疗肉食引起的肠胃积滞,而不是健脾药。
消积为主的山楂,非但不能增强孩子的脾胃功能,长期食用,反而会使脾胃依赖山楂而减弱其消化功能。山楂性酸味甜,多吃还会使婴儿烦躁,对牙齿也有损害。
另外,山楂还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如果血压本来就较低的婴儿食用山楂,一定会影响婴儿的健康。因此,婴儿忌过食山楂。
婴幼儿忌多吃香蕉
很多孩子很喜欢吃香蕉,家长也认为香蕉既富有营养,又甜美可口,便放任孩子大量食用香蕉。
但是,近年来药理学家们研究发现,多吃香蕉对婴幼儿健康不利。香蕉含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摄入过多,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小儿不宜空腹吃橘子
小儿的胃壁很娇嫩,若胃中没有其他食物,橘子吃进胃里后,橘子的有机酸会使胃黏膜受到刺激,使胃部感到不适,时间一长,则会形成胃病,因此,小儿在饭前和空腹时不宜吃橘子。
不宜用果汁代替水果
一些家长常给孩子喝橙汁、果子露或橘子汁,来代替吃新鲜水果,这是很不科学的。新鲜水果含有完善的营养成分,孩子在吃水果时,还可锻炼咀嚼肌和牙齿的功能,刺激唾液分泌,促进孩子的食欲。
各类果汁皆含有食用香精、色素等食品添加剂,且甜度高,会影响小儿食欲。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家长应尽可能给孩子多吃新鲜水果,少喝或不喝瓶装果汁。
忌让婴儿吃蛋过多
鸡蛋、鸭蛋均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对婴儿的成长有一定的益处,但食用过多,会给婴儿带来不良的后果。
食疗专家认为,1岁到1岁半的婴儿最好只吃蛋黄,而且每天不能超过1个,1岁半到2岁可隔日吃1个蛋(包括蛋黄和蛋白)。年龄稍大一些后,才可以每天吃1个蛋。
如果在婴儿的粪便中发现有如蛋白状的物质,则说明婴儿的肠胃不太好,不能很好地吸收蛋白质。对于这些婴儿,最好把蛋黄拌煮到其他食物中一起喂食。如果婴儿正在出疹,暂时就不要吃蛋,否则会增加胃肠负担。
婴儿忌多食富含铁食品
研究表明,出生后3~9个月的婴儿,发生“猝死综合征”与婴儿期铁摄入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