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解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改革课程、教材和考试评价制度。为了体现时代要求,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国家和省上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8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一批新的较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材已经出版,基础教育教材“繁、难、偏、旧”的问题正在得到解决。从2001年开始,新的课程和教材已在甘肃省部分地县试验推广,到2005年,全省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将启用新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小学考试评价制度正在按照保证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的要求推进。
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努力以新科学、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专业,以人才需求为导向进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以实践为导向加强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培养学生以职业为导向的基本素质。
(四)高等教育发展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高等教育发展加快。2001年,高等学校本专科在学人数18.15万人,是1988年的3.48倍(全国为3.4倍);在学研究生4781人,招生2147人,分别是1988年的3.57倍(全国为3.9倍)和5.44倍(全国为4.6倍)。2006年,甘肃省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全国为14%),预计2005年超过11%(全国为15%)。1989—2001年,甘肃省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总共培养了近16万名本专科毕业生、6606名研究生,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本专科学历的9万人,为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
1999—2001年高校三年扩招后,普通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均翻了一番。高考录取率从1998年的21.92%(全国为36%)提高到2002年的57%(全国为58%)。高校扩招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后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拉动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缓解升学压力、推进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21世纪加快甘肃省的现代化建设储备了大批专门人才。同时,扩招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强烈愿望和需求,多方面的社会调查表明,扩招是群众近年来最为满意的事,被称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
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学科实力显著增强,教学科研条件明显改善。从1998年开始,高校增设本科专业95个,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初步改变了专业过细过窄的弊病,增加了急需专业的招生。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开展了“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工作,110多个教学研究项目得到资助。根据原国家教委制定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积极引进和编写“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改变了甘肃省课程教材落后的面貌。高等学校还大力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普遍加强了人文素质教育。2001年,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教授要上讲台、大力提倡使用新教材、引进国外原版先进教材等一系列措施,在10所高校批准建设36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了1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正在有力地推动着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
高等学校科研实力增强。高校的科研经费从1990年的1350.4万元增加到2001年的1.5692亿元,增长了11.62倍多(全国为11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高校已经成为甘肃省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生力军。
高等学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应用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以2001年为例,高校签订技术成果转让66项,销售收入达527万元,已建立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近年来,利用国债项目支持13所高校加大建设力度,并积极利用银行贷款,较大地改善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启动了高等学校对口支援计划,确定北京师范大学支援西北师范大学。
总而言之,近年来高等学校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面貌一新,师生员工精神振奋,积极向上。
(五)高等教育各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逐步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正确决策,提出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兰州大学实行部省共建,兰州商学院、兰州铁道学院、甘肃工业大学划归省上管理,对省上的3所高校(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职工财院)进行了管理体制调整。兰州大学和兰州医学院开展了校际的合作办学,天水师专、张掖师专这2所师专升格,新设8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前3所高校改名、1所高校升格、2所医专、2所师专的筹建教育部已派专家组进行了考察。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部门和地方条块分割、重复办学的局面,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优化了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近几年来我们还注意整合教育资源,并使高等教育向人口较多的地级市延伸,高校布局更加合理。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突破。从1999年开始,在李岚清同志的直接指导下,高校大力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从2000年到2002年,全省新建和改建学生公寓56.41万平方米,超过新中国成立50年累计建设39万平方米的总和;新建和改造学生食堂3.73万平方米,接近新中国成立50年累计建设7.29万平方米的一半。后勤社会化改革保证了高校扩招的顺利进行。
高校招生收费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顺利推进。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实行成本分担机制,这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收费也给低收入家庭学生带来了困难。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采取财政拨款,专项用于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现在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经建立,主要内容是“奖、贷、助、补、减免”,做到使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初见成效。截至2002年10月,签订贷款合同学生数达到6564人,贷款合同金额达到4111.04万元,实际贷款金额达到2643.23万元,2006年,还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制度,资助2400名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高校学生。从2000年开始启动的“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已经资助了380多名大学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这都进一步完善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逐步推进,改变了包分配的格局,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为了使高考改革有利于高校对新生的选拔,有利于中学的素质教育,有利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近年来,我们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3+X”的高考科目改革方案,2006年已开始实行。同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了网上远程异地录取的办法,提高了效率,更好地体现了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
(六)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大提高,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
国家从1995年开始建设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到2001年底,CERNET已经建成两万公里的高速传输网,甘肃省与CERNET联网的高等学校达18所以上,全省高等院校70%左右建立了校园网。甘肃省教育厅正在建设远程教育的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于2002年10月31日试运行成功,已经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天罗地网”,为我们利用电视、广播、VCD/DVD、放像设备、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创造了条件。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有了长足发展。2000年11月教育部提出了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和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截至2002年6月,甘肃省高中信息技术开课率达80.1%(全国为90%),大中城市初中接近60%(全国为70%)。建设50个“校校通”示范网的工程启动实施。全省中学拥有的计算机,到2001年达到每44人一台。
(七)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加强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近十年来,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一是教师工资增加。1993年,我国颁布了《教师法》,其中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近几年来,国家多次提高教师的工资标准。教师真正成为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的职业。二是教师住房改善。自1994年以来,在李岚清副总理的亲自推动下,实施了“广厦工程”。城镇中小学教师人均住房面积从1994年的4.8平方米(全国为6.9平方米)提高到2001年的近9平方米(全国为10.8平方米),目前教师住房已基本达到同期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
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从1988年的71.3%(全国为68.1%)、29.4%(全国为35.6%)、36.9%(全国为41.3%)提高到2001年的92.36%(全国为96.8%)、83.09%(全国为88.7%)、55.65%(全国为70.7%)。随着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提高教师素质有了制度保障。现在城市小学教师中有大专学历的已经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且还有不少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的年轻教师。二是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对470名省级骨干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对16.5万中小学教师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全员培训,大大提高了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高校相继实施了“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高校青年教师奖”、“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等项目。全省高校现有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87人,其中14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152人进入省“333人才工程”,68人进入省“555人才工程”,并通过各种形式,引进了大批优秀人才到高校任教,提高了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
(八)民办教育有较快发展,多形式的办学体制开始形成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做法”。1997年,国务院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明确了“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了“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民办教育进入加速发展的时期。为了更好地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全国人大起草了《民办教育促进法》,目前正在审议之中。
到2002年10月底,甘肃省社会力量举办的独立设置高等教育机构1所,普通高校民办二级学院6所,注册学生8000多人,普通中学38所,在校生10587人;职业中学3所,在校生728人;小学26所,在校生4032人。
(九)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活跃,教育国际竞争力提高
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也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利用全球知识和教育资源、加快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
在双边和多边交流上,甘肃省也有较大的发展。2001年,我国与德国签署的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是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第一个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是我国的学历学位教育获得世界公认的重要标志。这两年,甘肃省高校还与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签订了有影响的教育合作协议。甘肃省与其他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开发计划署、儿基会等国际组织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也日益增多。
贯彻“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留学工作健康发展。到2002年,出国留学累计达到309人,目前已学成回国近200人。1996年实行新的国家公派留学选派办法,到2002年,共签约派出115人,近两年的回归率达97%以上。留学回国人员大多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甘肃省自费出国留学人员也日益增多。截至2002年11月,已有768名在校学生、在职教师、技术人员通过自费或由国外大学、科研机构提供奖学金的方式出国留学、进修,其中的部分人员已学成回国。
来甘留学生数量也迅速增长。2001年,来甘留学人数89人,正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有十几人。
中外合作办学有了发展。截至2001年底,全省已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个。为加强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教育部已草拟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草案),正待国务院审批。
利用外援、外贷项目大幅度增加。目前正在实施的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儿基会、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西班牙、韩国、日本政府贷款等项目进展顺利,在全国名列前茅。
(十)大力推进依法治教,教育法制建设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