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思棠心语:履职与创新(上)
27169500000036

第36章 教育篇(36)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在20世纪80年代颁布《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的基础上,又相继制定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教育行政法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还制定了100多项部门规章。甘肃省也制定了一批地方性教育法规及政府规章,如《甘肃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甘肃省保护校园、校产若干规定》以及《甘肃省实施〈教育督导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甘肃省扫除文盲试行条例》、《甘肃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等,较为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这些法律法规有力地促进了甘肃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2000年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推动了推广普通话和语言文字标准化、信息化工作。同时,教育普法、执法和法制监督工作迅速开展,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依法行政,依法办学,政务公开、校务公开的局面正在形成,教育事业开始步入了依法治教的健康发展轨道。

总之,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甘肃省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13年来,国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为新世纪我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三年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

13年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揽全局,审时度势,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的结果,也是在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甘肃省教育战线努力奋斗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如下:

(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甘肃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指针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坚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才能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13年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指导教育工作,使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邓小平教育理论始终指导着教育工作的全局,贯穿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提出培养“四有”新人的战略目标,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我们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在第二次、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四所交通大学的座谈会,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校庆和视察人民大学时的谈话与讲话以及其他一系列关于教育的重要论断,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辉,极大地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也使全党全社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满足人民教育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使命,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行动指南。

(二)全面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是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保证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是全党全社会对新时期教育战略地位认识上的一次历史性飞跃,是党中央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作出的重大决策。1996年的“九五”计划,进一步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要求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1998年3月,朱镕基宣布把实施科教兴国作为政府的最大任务,国务院成立科教领导小组,朱镕基任组长,李岚清任副组长。根据中央的决策,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科教兴省战略,为甘肃省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改革的大突破开辟了道路。

党中央、国务院精心制定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伟蓝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了20世纪末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1999年初国务院批转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出台了一系列振兴教育的重大举措。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跨世纪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把提高民族创新能力摆在重要位置。中央和国务院还相继出台关于高校扩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教师住房建设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等方面的重大举措,2005年和2006年国务院又召开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甘肃省也召开了相应的会议,并出台了一系列决定和措施,这都有力地推动了甘肃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心下,教育投入不足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基本形成,2001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59.2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45.6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9%(全国为3.19%),是进行此项指标测算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1998年开始到2002年,全省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平均每年增长21.5%。

多年来,人大、政协始终关心和支持教育的发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省上各部门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也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并作出出了巨大贡献。

(三)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推动甘肃省教育事业不断跃上新台阶的关键

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由现阶段甘肃省的省情决定的。甘肃省地处偏远,人力资源素质相对低下,随着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的不断增长,科技进步对人才需求的更加迫切,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不断高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甘肃省教育事业的紧迫任务。13年来,无论是实现“两基”,还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都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不动摇,抓住发展机遇不放松,乘势而上,推动教育快速发展。

加快教育发展,我们注意始终坚持全面、正确的教育发展观。

一是正确处理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13年来,我们始终着眼于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坚持“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同时又不失时机地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和其他形式的教育,注重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是正确处理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教育的发展必须是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内在统一。实践证明,没有教育的快速发展就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

三是坚持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多年来,甘肃省综合利用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倾斜和对口支援,加快老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根据新的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农村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坚持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利,采取切实措施,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四)坚持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实践证明,改革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教育活力的重要源泉。近几年来,正是大力推进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校后勤社会化和招生就业制度等改革,才使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有了现实的支撑条件。

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要坚持与时俱进。教育不仅是生产力进步的重要基础,而且与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形势,不断深化教育改革。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我们提出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随着分配体制的改革,我们提出建立教育经费的成本分担机制;政府机构改革使我们加快了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农村税费改革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

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目的在于增强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要有生机活力,就必须把学校从条块分割、政府管得过多、封闭办学、学科专业划分过细等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同时,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落后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严重的应试教育等做法,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必须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借鉴和吸收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教育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做好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13年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不断解决新问题、克服新困难的过程中前进的。可以说,教育越受社会重视,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和要求也就越高;教育发展得越快,需要我们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就越多;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也不断给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十几年来,财税、金融和投资、融资体制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下岗再就业工作,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等都给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带来许多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育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教育投入不足、高校人才断层、拖欠农村教师工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初中高中学龄人口高峰等问题。面对这些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我们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开拓进取,不断探索教育工作的新思想、新方面;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教育规律,从实际出发,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保持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去实现教育发展的各项目标。

(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顺利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育领域的稳定,不仅关系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也直接关系到全社会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13年来,在教育改革力度很大、发展速度很快的情况下,教育战线特别是高等学校保持了稳定,为全省稳定作出了贡献。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

保持稳定,关键是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师生员工。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学校思想阵地和高校理论阵地,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把教育战线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党中央的重大决策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

保持稳定,还要切实做好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13年来,我们召开了11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不断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发挥高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如何创新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注意做好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师生的疾苦,解决师生的实际困难,保持学校稳定,创造了有利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良好环境。

进入新世纪,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也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9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篇讲话内容丰富,观点精辟,意蕴深远,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重要贡献,是指导新世纪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是在新世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新的动员令,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科学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特别强调指出:“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任务。”并深刻指出“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科学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的重要思想。我们要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精神,大力推进教育创新。

三、坚持教育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是我党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江泽民同志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全面分析了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纲领。

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报告高度重视教育,对教育的地位、作用以及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的目标、任务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思路、新要求。

(一)报告绘制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把教育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写入报告,进行深刻阐述,充分反映了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