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思棠心语:履职与创新(下)
27170400000015

第15章 文化篇(15)

一、充分认识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民族民间文化,是指由特定民间社区群体世代相传,反映该地区历史渊源、生产方式、生活习俗、观念形态、宗教信仰及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征的文化表现形式的总称。它是各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民族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是民族情感和理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身份标志与精神魂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在于她拥有真正体现鲜活民族精神的、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中创造的文化。文化属于人民大众,文化来自民间。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回顾历史,哪一个朝代在文化上能够取得较大成就,与其在当时吸取民间文化的营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文化的人文关怀,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这种文化在那个时代与普通民众的关系,和民众的生活结合得比较紧密的,往往符合时代的潮流。所以,我们发展文化,就要保护好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不管在任何时代,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增强,随着发达国家强势文化的传播与渗透,民族民间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同时,随着现代化商厦、酒店拔地而起,在隆隆的机器声中,文化生态和文化形态正在遭受地方建设性破坏和掠夺性开发,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正在处于濒危或消亡状态。令人更为担忧的是,大量散落于民间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艺术品,正在通过各种渠道流向海外。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也是抵制外来文化入侵、保持文化历史资料的完整性、维护文化安全的战略需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是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的经济化,经济的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视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是否能够保持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在民族民间文化的沃土之中培育和创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特色文化,从而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是在以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特点,由政府组织实施推动的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保护的一项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必将进一步加强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国家的团结统一。同样,在甘肃省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甘肃省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很多民族民间文化在全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如民间鼓舞兰州太平鼓,不但敲红了陇原大地,而且在应邀赴京参加亚运会庆祝活动、国庆50周年大庆等重大活动中都有重要影响;天水的扇鼓舞、武威的攻鼓子,在全国大赛活动中都获得过政府的最高奖项“群星奖”;民间戏曲环县道情皮影,不但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而且在出访意大利等国的演出中受到了外国朋友的极大欢迎,在2003年文化部召开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试点工作会议”上,被列为全国第一批试点项目之一。民族音乐拉卜楞藏传佛乐,临夏的砖雕艺术,甘谷的脊兽,天水的雕漆,兰州、临夏的刻葫芦,保安腰刀,舟曲藏族木楼,各民族服饰,陇东婚丧习俗,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特别是陇东的民间剪纸、刺绣和香包,继承古老的民间艺术传统,古拙质朴,粗犷奔放,具有浓郁的陇东乡土气息,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和专家学者的青睐。镇原县剪纸老艺人祁秀梅,曾被中央美术学院请去专门讲授剪纸艺术。庆城县赤城乡文化站,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以周边100多户农家为作坊,加工制作刺绣香包和吉祥挂件工艺品,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使小小的民间艺术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不但使文化站走出了困境,而且带动了赤城乡的农户脱贫致富。目前,香包、刺绣制品已成为庆阳市的一项重要产业,西峰区仅民间艺术品的年产值就近千万元,可见民族民间文化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潜力。临夏莲花山花儿会,由于自然文化生态环境和民间艺术的有机结合,使得莲花山花儿会这一传统的民间节会形式从古到今,经久不衰,每年吸引当地和周边省区十多万人到莲花山游山对歌。近几年来,甘南州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独有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举办一年一度的香浪节,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到甘南观光旅游,不但有效地宣传、弘扬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而且使民族民间文化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就是要把甘肃几千年来散落在民间的精神遗产变成有形的文化财富,为建设特色文化大省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甘肃省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甘肃省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从2004年到2020年,计划用17年时间完成。第一期2004—2008年,为先行试点和抢救濒危阶段;第二期2009—2013年,为全面开展和重点保护阶段;第三期2014—2020年,为补充完善和健全机制阶段。通过保护工程的实施,到2020年,使甘肃省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机制和保护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基本上实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面对这一总体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突出重点、分期分批地开展保护工作。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是保护工作的立足点,首先要把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优先保护起来,绝不能让其消失;对于濒危消亡的,要切实做好抢救工作,不能再任其衰弱下去;对于年事已高、具有独门绝技的民间艺人,要给予经济资助,并加紧培养传承人;对于珍贵、稀有的民族民间文化实物,要尽快进行征集、收藏。比如,曾盛行于兰州地区的“兰州鼓子”,流行于河西、临夏的“贤孝”,流行于天水的手工造纸,还有三个独有民族裕固、东乡、保安族的语言等,如不抢救保护,再过几十年,可能就会消亡得无影无踪。还有其他急需抢救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都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设备,采取文字记录、录音、照相、摄像等办法,抢救珍贵的遗存资料,同时抓紧收藏一切即将消亡的、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物品。对于民族民间的风俗习惯以及在人们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和艺术形式、工艺技艺,都要采取不同措施,将其原生态保护起来,防止流失或消亡。

“合理利用,继承发展”,是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特点。我们要在保护中利用,继承中发展。要充分利用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的资源优势,宣传地方文化特色,提高地方知名度。通过成功举办各种节会,把民族民间文化中蕴含的商业价值充分挖掘出来,探索一种民族民间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有机结合的新模式,进而带动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甘肃省的经济建设服务。例如,甘肃省庆阳市作为周祖农耕文化的源头,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极具保护、挖掘、研究、开发和发展的条件和价值。精巧的剪纸、刺绣、香包和独具特色的陇东秧歌、陇东道情皮影、民俗风情、民居窑洞,形成了集中展示农耕文化的民间文化生态区。这些年来,已经吸引了中外研究民族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的专家学者到庆阳考察研究,并相继被国家有关部门和国内外一些重要机构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民间民俗文化暨民间工艺美术调研基地”。大家知道,古代“农耕文化”的发展,是今天现代农业文明发展坚实的基础,“农耕文化”作为一种特殊文明标志,已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发达的象征。

我们要在保护、挖掘、研究这些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发利用,形成动态的、活的保护机制,让其在现代生活中发挥作用、产生效益。这一点,庆阳已经把小香包做成了大文化、大经济,取得了很好经验。庆阳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还可以发掘出更大的经济潜力,这有待于我们文化工作者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各地都应根据本地的文化特色,在利用、开发上下工夫,让民族民间文化放射出应有的光彩。但是,要防止非保护性的开发、非科学性的开发,以及建设中的人为破坏和经济发展中掠夺性的开发,始终坚持保护为主,确实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继承发展。

“分期分批,突出重点”,是根据甘肃省省情提出的,因为甘肃省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有限,如果不分期分批、突出重点,就会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局面,从而造成资金的浪费,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要先抓试点,以点带面,最后全面展开。环县道情皮影被文化部列为国家首批10个试点之一以后,环县四大班子全力以赴,动员全县各个部门投入保护工作,近一年来,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到环县看了以后,感到他们对保护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非常到位,保护方案切实可行,保护措施比较得力,保护办法也比较科学。环县是国家的试点,他们的保护工作先行了一步,已经探索和总结出了一些好的经验,所以环县也是甘肃省学习借鉴的试点。这次会上公布了甘肃省第一批10个试点,凡是试点的市、州,要完善试点项目的实施方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搞好试点工作,带动全省保护工作的开展。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省上确定的试点,不是说省上要全包试点项目的所需资金,直接去抓这个项目的保护工作。省上确定的试点项目的所需资金,主要由项目所在地解决,省上主要是实施对保护工作的指导、督促、检查和验收。前一段,有的地方在申报试点项目时,没有项目保护办法,没有规划和方案,没有措施和步骤,只有向上级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保护经费的数字。还有的市、州没有保护措施,只有开发利用的方案,这都说明我们对保护工程的意义和任务认识还有不足,对抓试点工作理解上有误差。不管是省级试点,还是市、州、县级试点,主要是为了通过抓某个种类的试点项目,总结保护上的工作经验,从而指导保护工作。

今后几年,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一是对全省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基本摸清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的家底,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和界定,制订出保护措施和方案;二是做好试点工作,大胆探索,总结经验,以点带面,为全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三是对濒危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抢救、挖掘和整理,使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且处于濒危状态的民族民间文化种类得到有效的保护;四是建立分级保护制度,建立分级民族民间文化名录;五是建立比较完善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机制,通过资助、扶持等手段,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传承单位)的保护与培养;六是通过分级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对原生态文化和有浓郁特色的文化区域进行动态的持续性保护;七是建立一支民族民间文化专业工作队伍,通过培训,造就一批对民族民间文化具有深厚感情和专业知识的保护工作者;八是整理、编辑出版甘肃民族民间文化系列丛书,通过整理出版民族民间文化系列丛书,一方面宣传甘肃省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同时也为当代和后代留下翔实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九是建立起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保护工作机制;十是建立全面反映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全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和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博览中心,为民族民间文化展示、收藏、交流、培训、传承提供平台。

全省上下要齐心协力,努力完成各项保护任务,使甘肃省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争取经过前十年的努力,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队伍,成立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专门机构,建立一批集收藏、展示、传承、销售等为一体的保护设施,使甘肃省濒危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的抢救;各种民族民间艺术、工艺、技艺传承有人;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使其成为当地的文化品牌,在当地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建成庆阳“农耕文化”保护区,甘南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区,临夏莲花山、松鸣岩花儿会艺术生态保护区,裕固族风情文化自然生态保护区。从而使全省各地在各具特色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辉映下,形成吸引国内外八方宾客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建设的良好消费投资环境;形成既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又有由古文化衍变创新的现代文化的人类生活、工作的良好生存环境;形成文化经济共同繁荣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三、坚持政府主导,全面推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

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是政府的责任。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任何个人、集体、社会团体都力所不及。甘肃省民族众多,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亟待各级政府统一规划和组织。我们要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坚持立法保障和政策保障相结合、政府保护和民间保护相结合、决策系统和咨询系统相结合、财政投入与社会资金相结合。在工作中强化以保护工程为基础,以保护机制为动力,以保护项目建设为中心,采取“突出重点,注意特色,试点先行,统筹兼顾,政府主导,分级负责,量力而行,讲究实效”的工作步骤,科学有序地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