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趣味语文(青少年版)
27176600000034

第34章 智慧妙语(1)

有人说:在幽默者有趣而引人发笑的言谈中,可以冰释一切烦恼和愁闷;在意味深长的“笑料”里,能够得到深刻的哲理和启迪。无论是古代的苏东坡还是晏子,无论是现代的林语堂还是鲁迅,我们都可以从他们的为人处世的故事,发掘出被技巧地表达出来的种种“可笑”。

本书荟萃了大量精彩的中国古代及现代名人的幽默故事,让青少年读者通过品读名人幽默故事,来感悟人生处世智慧。为阅读方便,我们将这些充满人生处世智慧的经典故事予以分类为“巧言妙对篇”、“胸怀阔达篇”、“利弊得失篇”、“危机处理篇”和“思维转向篇”等5个版块,相信在读者捧腹大笑或托腮沉思之余,一定会启发出很多处世智慧。

·巧言妙语篇

罪与功

苏东坡因自己的诗作内容涉及到了朝政,被抓进了监狱。到了这种地步,苏东坡也没有任何办法,只好任人摆布。狱吏对他态度十分恶劣,经常虐待他。

7年后,苏东坡复调朝廷任职。一天,苏东坡在路上碰到了当年虐待他的狱吏。狱吏想起当年虐待苏东坡的事.心里十分害怕。苏东坡是个心胸开阔的人,哪会和这种势利小人计较,他依然很客气地上前与他搭话。苏东坡为了让狱吏接受教训,不再为非作歹,就对他讲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故事。

“有一条蛇咬死了人,阎王命鬼卒将它的灵魂抓来,宣判死刑。蛇哭着说道:‘我虽然有罪,但也有功,请求您给我一个赎罪的机会。’判官问它有什么功劳,蛇说:‘我肚内有蛇黄,是治病的良药,曾经救活了很多人。’判官认为它说得有些道理,于是判蛇无罪,把他放了。

这时,鬼卒又牵来一头牛,说牛用角顶死了人,该判死罪。牛说:‘我肚内有治病的良药——牛黄,救过很多人,请求将功补过。’于是牛也被无罪释放。

最后,鬼卒带上一个人来,说此人犯了命案,应该判处死刑。这个人吓得直哆嗦,颤巍巍地说:‘大人,我也有可以治病的黄,请求将功赎罪,不要杀我。’阎王听后大怒:‘胡说!蛇黄、牛黄为药,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你一肚子屎尿,有什么黄?’这人赶忙解释说:‘我肚内的黄是惭愧啊!’阎王笑道:‘你算有点良知,今天有了惭愧和惶恐也算不错,滚吧!’

狱吏听后,羞得无地自容。

申子请罪

申不害是战国时代有名的执法家,在韩国当了15年的宰相。

有一天,国王韩昭侯忧心忡忡地对他说:“实行法制真是不容易呀!”

“这有什么不容易的?”申不害振振有词地说,“执行法制,首先要赏罚分明.不徇私情,有功的人才给赏,有才能的人才就封官。而您呢?虽然制定了法律,却经常私下接受那帮亲戚宠臣的请求,徇情枉法,却要让别人去执行法律,那当然就不容易了。”

昭侯红着脸点头说:“承蒙先生指教,从今以后,我知道应该怎样执行法律了。”

过了一些日子,申不害的堂兄来到京城,想谋个一官半职。申不害就到国王面前说情,想讨个官衔。

韩昭侯低头不语,好一阵才说:“这好像不是先生一向所教给我的吧?我是违背先生的教训,开个后门破坏法制呢,还是听从先生的教训,不开这个后门呢?”

申不害听了满面羞惭,伏地请罪。

魏文侯改过

师经弹琴,魏文侯随着乐曲跳起了舞,并且高声说道:“我的话别人不能违背。”

师经拿起琴去打魏文侯,没有打中,却把帽子上的穗子撞断了,文侯大惊,气愤地问道:“寡人有何过失,你打寡人?”

师经没有回答问题,在一旁默默不语。

文侯接着问手下的人说:“身为臣下却打他的国君,应该处以什么样的刑罚呢?”

“应该处以死刑。”左右答道。

师经说:“我想在死之前说一句话,可以吗?”

文侯说:“可以。”

师经说:“以前尧舜做国君时,只怕他讲的话没有人反对;桀纣做国君时。只怕他讲的话遭到别人的反对。我打的是桀纣,不是打我的国君。”

文侯说:“放了他吧!是我的过错,把琴挂在城门上,用它作我的符信;不要修补帽子上的穗子,用它来时常告诫我自己。”

新生讨马

春秋时期,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路上十分辛苦。

有一天,孔子一行人来到一个村庄,他们在一片树阴下休息,正准备吃点干粮、喝点水,不料,孔子的马挣脱了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去吃人家的麦苗。

农田的主人发现后,十分愤怒,上前一把抓住马的缰绳,将马扣下了,扬言要将马杀死为麦苗报仇。

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一贯伶牙俐齿,能言善辩。他凭着不凡的口才,自告奋勇地上前去企图说服那个农夫,争取和解。

可是,他说话满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将人生哲理讲了一串又一串,尽管费尽口舌,可农夫对这些根本听不懂,哪里听得进去。

这时,有一位刚刚跟随孔子不久的新学生,论学识、才干远不如子贡。当他看到子贡与农夫僵持不下的情景时,便对孔子说:“老师,请让我去试试看。”

于是他走到农夫面前,笑着对农夫说:“你并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再说了,说不定哪天你的牛也会吃掉我的庄稼哩,你说是不是?我们该彼此谅解才是。”

农夫听了这番话,觉得很在理,心里的愤怒也消释了,于是将马还给了孔子。旁边几个农夫也互相议论说:“像这样说话才算有知识有口才,哪像刚才那个人,说话不中听。”

轮扁论读书

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堂下有一位名叫轮扁的工匠正在斫着木头做车轮。他看见国王在那里专心看书,不觉好奇心动,就放下斧头锥凿,走上前去问桓公道:“请问大王看的是什么书?”

“孤看的是圣人的书。”桓公答道。

“圣人还活着吗?”

“早死掉了。”

“那么,”轮扁说道,“大王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桓公突然变色道:“寡人读书,你这个做木工的怎敢妄事议论!有道理讲出来,可放过你,讲不出道理,决不饶你的性命!”

“好吧,”轮扁从容地答道,“就拿我制造车轮这行手艺来看,斫木为轮,要把轮子做得又牢固结实,又圆转灵活,就得有一种极熟练的技巧。譬如辐条和车毂之间的榫(sǔn)接。宽了虽然容易插入,但松而不固,紧了虽然坚固,但无法插入,因此榫眼必须斫得不差分毫,这种功夫只能靠得之于心,应之于手。这种熟练技巧只能从长期工作实践中养成,我不能用单纯口授方法传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不经过实习而把它继承下去,因此,我今年70岁了,还得在这里做车轮。由此类推,圣人已死,留下几本书,也已成为过去的东西,难道大王所读的,还不是古人的糟粕么?”

齐桓公听了,点头称是。

张大千的胡子

张大千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市人,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画大师。很多人都知道,张大千留有一口飘逸的胡须,看上去很有风采。但很多人不知道,因为张大千留有一口长胡子,还闹出一个笑话呢。

在一次吃饭时,一位朋友以他的长胡子为理由,连连不断地开玩笑。可是,张大千却不烦恼,不慌不忙地说:“我也奉献诸位一个有关胡子的故事。

刘备在关羽、张飞两弟亡故后,特意兴师伐吴为弟报仇。关羽之子关兴与张飞之子张苞复仇心切,争做先锋。为公平起见,刘备说:‘你们分别讲述父亲的战功,谁讲得多,谁就当先锋。’

张苞抢先发话:‘先父喝断长板桥,夜战马超,智取瓦口,度释严颜。’关兴口吃,但也不甘落后,说:‘先父须长数尺,献帝当面称为美髯公,所以先锋一职理当归我。’

这时,关公立于云端,听完禁不住大骂道:‘不肖子,为父当年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这些光荣的战绩都不讲,光讲你老子的一口胡子又有何用?’”

听完张大千讲的这个故事,众人哑口,从此再也不扯胡子的事了。

滚出去

鲁迅先生以杂文见长,对于时弊和所有丑恶现实毫不留情地口诛笔伐。他同时也是一个会说幽默和笑话的能手。

日本占领东北以后,国民党反动政权依赖美国,宣传美国是如何地主持“公道”。

鲁迅先生为揭穿这一骗局,说了个小故事:“我们乡下有个阔佬,许多人都想攀附他,甚至以同他谈过话为荣。一天,一个要饭的喜形于色,说是阔佬同他讲话了。许多人围住他,追问究竟。他说:‘我站在门口,阔佬出来了。他对我说:滚出去!’”

听故事的人哈哈大笑,国民党对美国主子摇尾乞怜的丑态被揭露无遗。

虽然我看不懂

将humor译为“幽默”的幽默大师林语堂先生,生前有一次乘船旅行,在船上看到一个外国人正在看他所写的那本英文版的《生活的艺术》,那老外见林语堂身穿大褂,以为是个乡巴佬,就鄙视地对林语堂说:“老兄,你看得懂吗?”

林语堂不疾不徐地用英语对他说:“虽然我看不懂,但是这本书却是我写的。”说罢掉头就走,留下一脸愕然的老外。

蒲松龄驳权贵

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虽然一生穷困潦倒,但他却是刚直不阿,满腔正气。一天,蒲松龄身着布衣应邀去一个有钱人家赴宴。在席上,一个穿绸裹缎的矮胖商人阴阳怪气地问:“久闻蒲先生文才出众,怎么总也不见先生金榜题名呢?”

蒲松龄微微一笑,说:“对功名我已心灰意冷,最近我已经弃笔从商了。”

另一个满身绫缎的瘦高个官吏故意装出很吃惊的样子说:“经商可是挺赚钱的,可蒲先生为何衣着平平,是不是血本无归呀?”

蒲松龄叹了口气说:“唉!大人您说得不错,真是未卜先知呀,我最近跑了趟登州,碰上从南洋进来的一批象牙,许多都是用绫缎包裹,也有极少数用粗布包的,我原来以为绫缎包的会名贵一些,所以就多要了些,只要了少许粗布包的。可谁料带回家一看,咳!绫缎包的竟然全部是狗骨头,粗布包的倒是真正的象牙。”

权贵们听后心照不宣,一个个毕恭毕敬,默默无言。

老虎怕演讲

林语堂晚年居住在台湾,一生以幽默出名,爱演讲,也很善于演讲。台湾很多名流喜欢邀请他出席宴会并演讲,从而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日子一长,搞得林语堂觉得有被利用之嫌。

有一次行政院一位高官的生日宴会,照样请来林语堂赴宴,并让他演讲。

林语堂说:“从前有一位国王,在一次游乐会上,看到一只老虎很温驯,怀疑这只老虎是否会吃人,就命令卫士将一名老百姓扔到老虎的跟前,结果被老虎吃掉。又将另一名老百姓扔到老虎的跟前,结果还是被老虎吃掉,他觉得很过瘾。又命令卫士将第三个人扔到老虎的跟前,可这个人却没有被老虎吃掉。国王感到奇怪,于是叫这人前来问话,看他有什么本事。这个人告诉国王,他说:‘我告诉老虎,你要吃我没问题,可是吃了以后,你要演讲。结果老虎怕演讲,于是就不敢吃我。’”

这个高官听了面红耳赤,被林语堂给幽了一默。

巧答记者问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中国当代青年作家梁晓声,现场拍摄电视采访节目。

这位英国记者忽然让摄像机停下来,然后对梁晓声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能毫不迟疑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好吗?”

梁晓声不知是计,欣然答应。

谁知那位英国记者一扬手,遮镜板“啪”地一声响,记者把话筒放到自己嘴边,说道:“没有文化大革命,就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您看来究竟是好是坏?”说完把话筒立即伸到梁晓声嘴边,摄像机对准了梁晓声的脸。

梁晓声的形象和声音将会由摄像机转告给广大观众。

此时,无论梁晓声回答“是”,还是回答“否”,都是笨拙的。但梁晓声刚才是答应用最“简洁”的一两个字回答问题的呀,因此不按照应诺的条件回答也不是个办法。看来对方是蓄意要出他的洋相。

在这进退维谷之际,梁晓声却不动声色地说:“在我回答您这个问题之前,我也问您一个问题: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

梁晓声把话筒口转向一脸惊愕的英国记者面前。

哪知人民饥寒

春秋齐景公时,有一年数九寒冬,北风呼啸,鹅毛大雪搅得天昏地暗,连下几天都不停。漫山遍野都是银装素裹,齐国百姓啼饥号寒,到处可见冻尸饿殍。

齐景公裹着轻软名贵的银狐皮袍,坐在温暖如春的画阁里欣赏宫外的雪景,旁边摆着烧得通红的炭炉,面前陈列着山珍海味,玉液佳酿。喝了半晌,景公额上不觉沁出薄薄一层汗水。正在这时,晏子披着一身白雪从外面走进来。

景公对他说:“今年真奇怪呵,大雪连下这么多天,却没有一点寒意。”

晏子说:“天气真不冷吗?”

景公也意识到自己失言了,微笑不语。

晏子缓过一口气,说道:“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主,肚子吃饱就会想到百姓的饥饿,身上穿暖就会想到百姓的寒冷。可是要做到这点真难啊!从今天的情况看来,大王您是一点也不知道吧?”

景公接受了晏子的劝谏,立刻叫人把自己身上的银狐皮袍脱掉,并命人打开国家的粮仓,发放粮食,救济挨饿的老百姓。

香花毒草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是最受中国农民欢迎的作家之一。在十年浩劫中,赵树理虽然身心备受摧残,但仍能保持乐观幽默的本性。

有一次,一个造反派想把花园里的一盆花拿回家去,但不知道这盆花好不好,就去问那些“黑作家”们。

被专政的作家们都不想理他,推说不知道。这个造反派火了,指着赵树理说:“你也不知道?”

赵树理说:“我不是不知道,是不好说。我是黑帮,我说是香花,你们说是毒草;我说是毒草,你们说是香花。”

水土不同

晏婴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齐国名相。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他都在齐国做官,称得上是“三朝元老”, 字平仲,后人称之为晏子。据说晏婴身材矮小,长不满六尺,貌不出众,但足智多谋、刚正不阿、廉洁淳朴,为齐国强盛贡献非小。

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

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王听说他机智善辩,想使他折服,便预先让人捆了一个囚徒,在楚王接见晏婴时,押着这囚徒从殿前经过。

楚王便把他们叫住,接着问道:“这犯人是哪一国人?”

楚王的手下答道:“是齐国人。”

楚王又问:“他犯了何罪?”

手下回答说:“盗窃罪。”

楚王便回过头来看着晏婴责问道:“晏相国,你们齐国人有偷盗的爱好吗?”

晏婴知道楚王是以此来取笑、侮辱自己和齐国,于是从容不迫地回答道:“大王肯定听说过,橘子种在淮水以南称为橘子,甜美无比。而将其移至淮水以北,则变成了枳,小而酸涩,苦不可食。之所以会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实在是水土不同的缘故。现在这个人在齐国并非盗贼,可是为什么到楚国来就变成了盗贼呢?由此可见,是楚国的水土人情使他变成这样的,这与齐国又有什么关系呢?”

楚王默然,良久,叹道:“寡人本来打算让您在今日受辱,哪里想到竟被您嘲笑了,这是寡人的过错,见谅寡人吧!”

于是楚王善待晏婴,晏婴圆满完成了使命,回到齐国。

白天打灯笼

冯玉祥,中华民国时期军事家,爱国将领。冯玉祥从北伐开始就与蒋介石合作,1928年还在郑州结成生死兄弟。但不久,冯玉祥就看出了蒋介石的真实目的,他是想利用并最终消灭西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