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还没有对出下联,便听见一个过路人应声答道:
泥泞途遥,谁作东家之主?
老农见状,便把客人邀到家中避雨。进了家门,老农说:
客已至矣,庭前整备茶汤,
这是招呼家里人准备热茶招待客人。客人顺口说道:
宾既来兮,厨下安排酒席。
老农又说:
不嫌茅屋小,略坐片刻,
客人接着又说出下联:
且喜华堂宽,何妨数日。
主人没办法,只好留客人住下,安排好以后说:
匡床已设,今宵且可安身,
客人笑着答道:
主意甚殷,明日定留早膳。
第二天,客人很早便起来磨刀。主人见了,甚为惊讶,赶忙问道:
借问嘉客,何故操刀而磨?
客人回答:
无故扰东,定当杀身以报。
主人听了,惊惧地说:
倘死吾家,未免一场官府事!
客人接声说道:
欲全我命,必须十两烧埋钱。
这意思是说:若我死在你家,你得花钱埋葬,现在我不死了,你把省下的10两银子给我得了。主人无奈,只好凑出10两银子给他,对他说:
首饰凑成十两,
客人拿在手里掂了掂说:
戥头尚短八钱。
好不容易把客人打发走,主人送到门口说:
千里送君终一别,
客人回答说:
八钱约我必重来。
客人这样厚脸皮,主人倒觉得好笑,于是便笑着说:
恶客恶客,快去快去!
那客人回过头来,也笑着说:
好东好东,再来再来!
蒲松龄巧骂石先生
蒲松龄屡试不中之后,决计发愤著述,他特地写了一联座右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一时风传乡里。同乡有个姓石的豪绅,人称石先生,他粗通文墨,自命不凡。看到这副对联,石先生很不服气,他要和蒲松龄比比高低。
一天,石先生见一只小鸡死在砖墙后面,便以此为题出了句上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他要蒲松龄对出下联。蒲松龄看出他不怀好意,便暗想一计,故意装作初学无能,谦虚地说:“我不会对,但又不能不从命,我就学着一字一字地对对看,望先生别笑话,并请一字一字地帮我记下来。”
石先生以为蒲松龄真无能,便笑着点点头说:“你说我记。”
蒲松龄看着上联,一本正经地对道;“粗对细,毛对羽,野对家,兽对禽,石对砖,先对后,生对死,完了。”
石先生写完一看,见录出的下联是:
粗毛野兽石先生。
他顿时面红耳赤,无地自容。蒲松龄说声“见笑了”,便昂然而去。
一担重泥让子路
从前,一群秀才进京赶考,途中遇农民挖土修筑河堤,挡住去路。秀才请农民让路,农民不肯,说:“让路不难,须有一对,对得上,再挑一担泥土,便让。”于是出句曰:
一担重泥让子路;
秀才急着赶路,一时不能对出,便绕行而去。试后归来又过此地,只见两个农夫抬泥,前边的还回头与后边的说笑。此情此情,触发了秀才灵感,一人说,有了:
两抬夫子笑颜回。
农民说:“好句!好句!与前日所出,正是一对。”
农民的出句与秀才的对句,用的都是谐音双关法。“重泥”词面上指“沉重的泥土”,谐音“仲尼”(孔丘的字);“子路”词面上指“你的去路”,谐音指孔子的一名叫“子路”的学生。
“夫子”,词面上指两位抬泥的农夫,另指“孔子”(人称“夫子”);“笑颜回”,词面上说“笑着回首”,另指孔的一名叫“颜回”(即颜渊)的弟子。
先生与老子
古时候有个秀才,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一日,他经过一所学堂门前,看见一群学童在兴致勃勃地交谈,就想要他们的先生出来,听自己高谈阔论一番,以显示一下自己的才学。他一语双关地问:
稻粱菽,麦黍稷,这些杂种,哪些是先生?
众学童面面相觑,无言以对。这时,一个眉清目秀的学童走了出来,不慌不忙地答道:
诗书易,礼春秋,许多正经,何必问老子!
众学童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狂秀才羞得满脸通红,灰溜溜地走开了。
刁氏巧对梅圣俞
北宋梅圣俞(尧臣)以诗知名,仕宦三十年,终不得一官职。及受敕修书,语其妻刁氏曰:
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
妻对曰:
君于仕宦,何异鲇鱼缘竹竿乎?
夫妻对语竟成妙联,巧在自然,趣出比喻。“猢狲入布袋”,喻“钻进去易,爬出来难--憋闷煞人也”,形容编书之艰辛;“鲇鱼缘竹竿”以喻“爬上去难,滑下来易--折磨煞人也”,形容仕途之坎坷。形象生动,诙谐有趣。
乾隆贺喜
清代乾隆皇帝好谑,某次出巡江南,途见一农家操办喜事,于是送上三个铜钱和一句上联,道是:
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
谁知主人也是个知书才子,随即对上一句:
两间茅屋迎宾,怕穷莫进,进为贪吃。
孟昶题桃符
春节贴春联是我国的一项习俗,源于古代“桃符”神像可祛邪。唐代以后,渐有书对偶吉语的桃木板出现。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五代后蜀主孟昶。
据宋人张唐英《蜀祷杌》载:蜀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清代学者纪晓岚、梁章钜都认为,这是最早的楹联,历来也被学术界认为是对联这一文体诞生的标志。
少伏生八岁
北宋梁灏年轻时屡试不中,终于在八十二岁高龄时中了状元。他万分感慨,以激动心情撰写了一副对联:
白首穷经,少伏生八岁;
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这副对联道出了多少悲凉又多么自豪之情!自比辅佐周文王的姜尚(太公)虽大两岁,但比传《尚书》的伏生成名还年轻八岁。
寿联之肇始
据现在所能知道的文献史料,祝寿联应该起源于宋代。孙奕的《学儿篇》记有吴叔经为庆贺黄耕庾夫人写的寿联:
天边将满一轮月,
世上还钟百岁人。
黄夫人是三月十四生,故云“将满”之月,而且预祝其能寿登百岁,这是一副地地道道的寿联。
尚书与学士
明代旧例,翰林学士只一人,多者三四人。弘治年间,宰相刘健为了显示自己的恩德,在《会典》修成后,一下子升了十个学士。同时,礼部尚书多达六名,又加一个道士。
当时,京城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礼部六尚书,一员黄老。
黄老,黄帝与老子。道家尊二人为始祖,故用来代称道家、道士。礼部尚书崔志端怀疑此语出自翰林院,很不高兴地说:我来给你对--
翰林十学士,五个白丁。
白丁,指不学无术或缺乏知识的人,也指文盲。因为那十个翰林学士中,倪进贤等五人是被万安私下里照顾安置的。虽在翰林院,实际上读书不多,根本谈不上写文章。遇到非写不可时,则请别人代笔。所以称他们为“白丁”。
“礼部”与“翰林”,官署相对;“尚书”对“学士”,官职相对;“黄”与“白”相对,天经地义;几个数字相对,更是无懈可击。
莲子与离儿
清代康熙年间,著名文人金圣叹批点、校注了《西厢记》、《水浒传》等古典文学作品,又善创作传奇剧。后因抗粮哭庙案被判死刑。临刑前,其子置酒菜进行生祭,与父诀别,金心情酸苦,先吟出一则上联:
莲子心中苦;
暗寓“怜”子苦心。当其子悲痛欲绝、泣不成声时,继吟下联:
梨儿腹中酸。
暗寓“离”儿心酸,一副对联写尽胸中怨愤,正是大文学家的手笔。
撰联息争
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山前的躬耕处卧龙岗,向有湖北襄阳及河南南阳之争,成了一件历史“公案”。
清朝咸丰年间,河南南阳知府顾嘉衡在南阳卧龙岗撰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常在,不必为隐居之地而追根溯源,意在息争。
飞来峰联话
清代著名学者俞樾与夫人同游杭州西湖灵隐寺,见冷泉寺飞来峰有联: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甚感有趣,遂作答联:
泉自有时冷起;
峰从无处飞来。
夫人更作:
泉自冷时冷起;
峰从飞处飞来。
数日后偕次女来游,女再作答联:
泉自禹时冷起;
峰从项处飞来。
俞不解,惊问“项”字何指?女答道:“不是项羽将此山拔起,安得飞来?”
父女相与大笑,为此胜迹留下佳话。
贺光绪大婚
1890年9月,清代光绪皇帝大婚,收到英国女王交驻京公使转送来的贺信和一座精灵的自鸣钟,钟座上铸有中文对联一副:
日月同明,报十二时吉祥如意;
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寿康。
这是一件十分珍贵别致的礼品。以外国元首名义,向中国皇帝结婚贺联,在历史上尚属首创。
金庸小说联
香港著名作家金庸写了十四部武侠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他自己把这十四部小说名的首字,集为一联,真是巧思,十分新鲜。联文曰: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按小说原名为:《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和《鸳鸯刀》。
东坡讽主持
一日,苏东坡到一座寺庙游览,听说寺里的主持品行不端,心中不免厌恶。可那主持对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毕恭毕敬,招待甚周,还死皮赖脸向苏东坡求字。
苏东坡捉笔在手,疾书一联:
日落香残,去掉凡心一点;
火尽炉寒,来把意马牢拴。
那主持将联悬于高处,许多文人见了皆捧腹大笑。原来这副对联道出两个字谜,谜底乃“秃驴”也!
糊涂蛋升官
明朝时,济南有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名叫张好古。一天,有个自称“半仙”的江湖术士为他看相,说他脸上有魁星痣,如若应试,必中前三名。
张好古满心欢喜来到京城,糊里糊涂撞上了魏忠贤的大轿,被人捉住。张好古大叫:“我是济南举子,来京考前三名的。”
魏忠贤心想:此人好大的口气,我倒要看看他是否真有才学,便派人用自己的名帖将张好古送进考场,并说明此人是来考前三名的。
主考一见魏忠贤的名帖,不敢得罪,便替张好古做好试卷,又圈了第二名。魏忠贤一看张好古果然有才,便将他拉为死党,并让他当了翰林学士。
那一年,魏忠贤六十岁生日,许多大臣都送礼祝寿,张好古也送了一份厚礼,又请翰林院一位同僚帮忙写了一副对联送上。
那位同僚看不惯魏忠贤的专横,写的是讥讽魏忠贤的对联,张好古看不懂,便在魏府张挂起来,众人见了不禁暗暗吃惊。原来那副对联写的是:
昔日曹公进九锡;
今朝魏王欲受禅。
幸好魏忠贤忙于应酬,没有细看,便一古脑儿收了起来。
后来,崇祯皇帝登了基,揭露了魏忠贤的罪行,魏忠贤畏罪自杀。朝廷又追杀魏阉奸党,有人揭发张好古。
朝廷正欲治罪,一个大臣出面替他作证,说:“张好古曾用对联嘲骂魏忠贤,是个大大的忠臣。”崇祯帝一看对联,大喜,说:“此人敢骂魏忠贤,是有胆有识的人才。赶快释放,这样的忠贞之士应该连升三级。”
于谦讥僧人
于谦,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从小聪慧好学,机敏出众。七八岁时便能出口成对,挥笔成章,人称“神童”。
某年盛夏,酷暑天热。于谦要去学馆念书,他的母亲为他把头发梳成两只上翘的羊角辫。于谦提着书包,兴冲冲地去上学。刚走出家门不远,便碰上一位和尚。这和尚见于谦的两条辫子恰似一对小角,便和他开玩笑道:
牛头且喜生龙角;
和尚本来是出于对幼童的喜爱,并无恶意。谁知于谦听了,以为和尚在取笑他,立即对和尚翻了白眼,反唇相讥道:
狗嘴岂能吐象牙。
和尚讨了个没趣,满面羞愧,灰溜溜而去。
第二天,母亲又把于谦头上的辫子散开,梳成三角发结。于谦上学途中偏偏又碰上那个和尚。和尚一见小于谦头上改了发型,又念出一条上联来逗他,联曰:
三角如鼓架;
于谦见和尚又在取笑他,非常生气,他也不甘示弱地回敬道:
一秃似捣锤。
和尚连续两次挨骂,才知少年于谦的厉害。
尚书讨没趣
明代南海人霍韬,正德年间进士,官到礼部尚书协掌詹事府事。
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座寺庙的地址,想在那里建私宅,请当地县令把僧人赶走。僧人无奈,只得迁出。离开的时候,在墙上题写了一副对联:
学士家移和尚寺;
会元妻卧老僧房。
霍韬考进士时,得第一,即会试第一名,称“会元”。霍韬看到后,感到羞愧,便打消了建私宅的念头。
对联既是写实,更巧妙地含有尖锐辛辣的讽刺。
捣蒜与抽葱
明宪宗成化年间,太监汪直专权,朝野官吏对其多阿谀逢迎。汪直出外巡视,所到之处的都宪、侍郎等接待的礼节更是越出常规。
当时有人作一联,对这些趋炎附势之辈作了辛辣的嘲讽:
都宪叩头如捣蒜;
侍郎屈膝似抽葱。
联嘲洪承畴
明末重臣洪承畴是福建南安人,此人平素道貌岸然,开口忠君,闭口爱国,并亲笔撰书一联挂于中堂: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真是信誓旦旦,念念不忘“忠君、守节”。可是曾几何时,清兵入关,洪在松山被俘,就屈膝事清了。
之后,许多他的同僚,如史可法、郑成功等人,坚决抗清,甚至壮烈牺牲。人们鉴于这忠奸分明、真伪若揭的现象,更加敬仰民族英雄。于是,有人把洪承畴的对联改为: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直接打他的嘴巴。据说他恬不知耻,在自己六十生日时,大摆排场,隆重庆寿。有个他的门生引为耻辱,特披麻带孝,用竹竿挑一对联前往祝寿。人们蜂拥围观,只见对联上写:
史鉴流传真可法;
洪恩未报反成仇。
联中嵌名歌颂史可法,并谐“承畴”音直指他“洪恩”“成仇”。
夜里不受贿
有一个新上任的县官,还不知道这官该怎么做,心里却把“贪”字早装满了。但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清廉,来欺骗老百姓,就在县衙大门上刻了一副对联:
若受暮夜钱财,天诛地灭;
如听衙役说话,男盗女娼。
老百姓看了,互相传开,都很高兴,以为这次来了个青天大老爷。
谁知过了不久,这位“清官”就变着花样贪赃捞银子。老百姓犯嘀咕了:那对联不是说得好好的,怎么也贪起来了呢?
慢慢一琢磨,也发现这对联只是表面清廉,实际是宣布两件事:第一,送礼白天送,不要等“暮夜”,第二,直接送给县官本人,不要经衙役的手,也不要让衙役说情。
贪官的逻辑
封建社会特别是清代官府中,大堂、二堂……常有一些对联,表示做官的人清正廉明的誓愿。其实,许多是给人看的,自己并不实行。
这里说的是清朝有个县官,在大堂那“光明正大”的匾下,也写了一副对子:
得一文天诛地灭;
徇一情男盗女娼。
这誓言够坚决的吧?可实际上,送礼的人却络绎不绝,县官来者不拒,谁给的都要,给多少要多少。只要是行过贿的,审理案子时,必定是徇情枉法,谁送的金银财物多,谁的官司就能打赢。
有人提醒他:“大堂上的那副对联,你难道忘了吗?”
县官说:“没忘呵!我现在不是只‘得一文’,也不得只‘徇一情’呵。”
这便是贪官恬不知耻的逻辑。
改联嘲贪官
湖北黄州府知府某人,以贪婪闻名。他曾为城外的放龟亭(相传为苏东坡在黄州时所建)题有一副对联:
昔日黄州何如,今日黄州何如,请君且自领略;
这是赤壁亦可,那是赤壁亦可,何必苦为分明。
上联写黄州的古今变化,下联说的是蒲圻赤壁与黄州赤鼻矶何为赤壁之战故址的争论。有人把此联改成了如下的样子:
原告送钱若干,被告送钱若干,请君且自领略;
这边有理亦可,那边有理亦可,何必苦为分明。
上联揭露他原告、被告的钱都照收不误,下联讽刺他判案根本不论是非曲直。贪官、昏官的面目已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鸦片与对联
旧社会,禁止吸毒和禁止贩毒是装模作样,自欺欺人的。从到处树立、生意兴隆的烟馆来看,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有人以“烟馆”二字,作了一副拆字联。联文是:
因火成烟,若不撇开终是苦;
舍官成馆,入而忘返难为人。
联语对“烟馆”的陈述,可谓深恶痛绝。真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有了“烟馆”,就有了毒品的“瘾君子”。有人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撰写了一副对联,对毒品“瘾君子”们作了有力的讥讽。联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