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传统语典
27177000000041

第41章 语典故事篇(11)

语云:猛虎可值,俗子难当。夫惟雅人,可持此约。

通篇以美人拟花,博喻连篇,生动感人。花如有灵,应引止水道人为知己。

巧断《凉州词》

相传,乾隆皇帝过生日时,纪晓岚给他的宝扇题写了唐人王之涣的名诗《凉州词》,纪晓岚一时疏忽,竟把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漏写了。

乾隆佯装大怒,说他有“欺君之罪”,要把他处死。纪晓岚急中生智,赶紧解释说“万岁息怒,臣是用王之涣的原诗改填的一阕新词。”于是念道: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乾隆见他机智,虽属狡辩,却也辩得有理,就免了他的死罪。

二郎庙记

据传,四川某地有一座二郎庙,内竖一石碑,刻着《二郎庙记》,共72字。文曰:

好人莫如行善,行善莫如修二郎庙。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老郎之子也。庙前有二株树,人皆以为树在庙前,我独以为庙在树后。庙内有钟鼓二楼,钟声咚咚,鼓声嗡嗡,因而为之记。

碑文固然简短,但是言之无物,废话连篇,读之令人发笑。

奈何

清朝郑板桥不但会画,而且善诗词。一天下雨,有位姓陶的友人做生日,郑板桥刚进门,陶某便备好了笔墨,请他作庆贺诗。

郑板桥挥笔写道:

奈何奈何可奈何,

奈何今日雨滂沱。

陶与众人一惊,这哪是祝寿诗!但见郑板桥续道:

滂沱雨祝陶公寿,

寿比滂沱雨更多。

大家同赞其妙。

题墙过铺仿桃花

顺治庚寅、辛卯年间,秦世桢巡按江南,有铁面之称。继任者名叫李成绍,安静无为,只是每天饮酒作乐而已,人们称之为糟团。有人作诗句粘在墙上,云:

去年今日此门中,

铁面糟团两不同。

铁面不知何处去,

糟团日日醉春风。

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曰:“去于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诗巧改活剥,自生妙趣。

《陋室铭》之繁衍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有《陋室铭》一篇,言志抒情,清高自守,亦骈亦散,声韵铿锵,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铭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此文因其格调优美,且人多习诵,于是多有仿其调而创制新“铭”者。

晚清轶名作《烟室铭》曰:

室不在新,有烟则名;膏不在陈,有灰则灵。斯是烟室,惟吾瘾深。半缸黝焉黑,一灯荧然青。应酬有堂倌,把守无门丁。可以惰志气,振精神。快吞吐之得意,忘吸呼之劳形。此是烟鬼窟,休认醉翁亭。老瘾云:何戒之有?

轶名作《麻将铭》曰:

艺不在精,有钱则灵;人不在多,四位则行。斯是清娱,惟麻将经。才捞海底月,又食门前清。抢杠当自摸,作和无得倾。可以健精神,活脑筋。有昼夜之消遣,无男女之区分。四圈现胜负,得意勿忘形。赌鬼云:何厌之有?

易和元有《特权铭》曰:

才不在高,有官则名;学不在深,有权则灵。这个衙门,惟我独尊,前有吹鼓手,后有马屁精,谈笑有心腹,往来无小兵,可以搞特权,结帮亲,无批评之刺耳,惟颂扬之谐音。青云能直上,随风显精神。群众云:臭哉此人!

《会场铭》曰:

会不在听,到场则行;思不在会,坐完则行。斯是会场,尔吾闲情。谈谈处世道,话话山海经。可以拉家常,眯眼睛。无群言之乱耳,无公务之劳形。虽非麻将场,堪比跳舞厅。心里云:吾乐就行。

张岱《科室铭》曰:

才不在高,应付就行;学不在深,奉承则灵。斯是科室,惟吾聪明。庸俗岂有趣,流言作新闻;谈笑无边际,往来有后门。可以打毛衣,练气功。无出声之乱耳,无国事之劳神;调资不落后,级别一样升。古人云:乐在其中!

孟广祥《诊室铭》曰:

术不在高,能吹则名;业不在精,会唬则灵。斯是诊室,惟吾称雄。抨击同行蠢,贬斥西医庸。自诩具妙手,回春力无穷。兼营看手相、观风水、驱灾星。无务农之费力,无经商之劳形。逢人即思骗,遭骂便装聋。心里云:来钱就行。

《关系铭》曰:

想人重用,拍马就行;欲己晋升,礼拜要勤。斯是诀窍,惟吾高明。胡话贵乎多,献媚在于精。善于拉帮派,惯于巧钻营。可以讨喜欢,拿奖金。无办公之辛苦,无出差之劳形。线线细细结,清茶慢慢品。人赞云:绝顶聪明!

《教室铭》曰: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电影。可以打瞌睡,写家信。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苦心。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考试铭》曰:

学不在精,作弊就行;功不在深,能抄则灵。斯是考场,惟吾机动。前排伸头看,后排踢脚跟,左座对答案,右座抄方程。可以搞夹带,翻书本。有丝竹之悦耳,无案牍之劳形。六十分万岁,理想在文凭。小子云:何愧之有?

李治《退休铭》曰:

手腕不高,忠诚出名。功底不深,力勤则灵。从教十载,师德远馨。垩笔留清白,学子出蓝青。奉献似春蚕,耕耘如园丁。爱抚心弦琴,乐传经。喜书声之悦耳,忘课卷之劳形。老圃离春园,清风送长亭。李氏云:壮心未已。

仿作各“铭”,大都写得风趣幽默,且语含讽刺,用以暴露生活中的某些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针砭时弊,令人读之耳目一新。虽非字字珠玑,篇篇佳品,亦不失“嘻笑怒骂皆文章”之旨。

搓麻对韵

古代有《笠翁对韵》开篇曰: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把诗韵分成部,用对偶语编成韵联,供儿童启蒙学诗之用,流传很广,至今不衰。

有人以“搓麻”为内容,仿古人格调,作韵语曰:

西对北,南对东,白板对红中。名师对高手,赌棍对牌虫。边三万,嵌七筒,独听对双风。岗上开花险,海底捞月凶。中发白三坎齐全,称为三元会;幺到九一个不缺,叫做一条龙。每赌必输,输了又输,皆因额头有皱纹;一输就惨,惨上加惨,卖了冢具当窝棚。

前五句为麻将术语,高度概括了麻将的特色。末句点睛,揭露搓麻赌徒的最终下场,其毒其害,让人怵目。

打你这倾国倾城帽

钱牧斋,即钱谦益,明朝官至礼部尚书,后降清称臣,成为民族叛逆。一次,钱牧斋身穿满洲服装头戴清朝帽子出门,途中遇一老叟,以拐杖敲击他的头说:“我是个多愁多病身,打你这倾国倾城帽。”

《西厢记》中张生有两句唱词:“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老叟借此二句唱词,改易数字,便以开玩笑的方式,给这大叛逆一次敲脑袋的教训。

王安石改诗

宋代王安石有一次外出巡视,夜宿于一座寺庙中,见寺院墙上写着一首诗:

彩蝶双起舞,蝉出树上鸣。

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蕊。

王安石看罢连说“荒唐”,问寺僧是何人所写,寺僧说是山下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所书。王安石听了说:“像他这样的蠢才,怎么会及第呢?”并随即将诗的后两句改为;

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

王安石改罢,其随从大赞“改得好”,而寺僧却对王安石说:“丞相有所不知,秀才写的是一首即景诗,诗景是一幅画,不是两幅画。明月不是指月亮,是本地的一种鸟,它能预告阴晴。白天如能听到它的叫声,夜里必是晴天,并能看到月亮。黄犬并非黄狗,它是一种金黄色的小虫,习惯躲在花蕊里睡觉。”

王安石听了这一番话,面带愧色地说道:“都怪我不了解情况,妄下雌黄,请恕我再改过来。”

两句变三句

明代才子祝枝山很爱和人开玩笑。一年春节,他见人家门上贴上了红纸,就拿笔在红纸上写了十二个字:

今年真好晦气全无财帛进来。

那家主人一看,念成两句话,“今年真好晦气,全无财帛进来”,于是心中大怒,伸出手来就要打祝枝山。

这时,祝枝山笑着解释说:“我写的是好话,是你自己没有看明白!”说着用笔点了两下,那十二个字便成了三句话:

今年真好,晦气全无,财帛进来。

主人见了,立刻转怒为喜。

一句诗

宋代有一位诗人叫潘大临。有一年,入秋以后,他对每个景物都有感触,觉得都有诗意,于是天天构思,想写出不同凡响的诗篇,可是又总觉得为俗气所蔽,难以下笔。

一天,他闲躺在床上,在清苦的境域里想像即将到来的重阳佳节,想像亲友团聚的欢乐情景,忽然听到“搅林风雨声”,一下子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他立即从床上跳起来,提笔在墙壁上写道:

满城风雨近重阳。

刚刚写完还没有考虑第二句,突然催租子的人闯进来,立刻把他的诗兴冲走了。之后他想接着写,可是灵感却一去永不再来了。

他的朋友向他要诗,他不得不说明情况,只将这一句寄去。可是,即使这一句,也成为名句传世,历代受到称誉,吕本中《童蒙诗训》说:“文章之妙,至此极矣!”成语“满城风雨”就是由这句诗而来。

茹太素挨打

明代朱元璋当皇帝时,有一个刑部主事叫茹太素,他写文章总是拐弯抹角,空话连篇。

有一次,他给皇帝写了一份长达17000字的意见书。皇帝不愿看,又想知道其中的内容,于是就叫人读出来给他听。读了16000字,还听不出究竟说的是什么,尽是空话。皇帝一怒之下,就把茹太素传来,叫人打了他一顿。

晚上,朱元璋气消了,就又叫人继续读茹太素的意见书。读到16500字时,才听出是谈到了正题。后来,朱元璋对他的臣下们说:“茹太素那篇意见书,如果开门见山地写,只要五百字就行了。我打他,是因为空话太多。”

袁枚得诗于民

清代诗人袁枚自称“随园主人”,很善于向平民百姓学习。他说:“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

一个冬天的夜晚,袁枚借着朦胧的月光在随园中散步,欣赏岁寒三友松竹梅。偶然间,他见一仆人挑着粪桶路过,那仆人看到一树梅花含苞待放,便在主人面前信口赞道:“有一身花矣!”

意思是把梅比作妇人,孕育着一树繁花。袁枚暗暗记在心中,后来竟点化出两句好诗:

月映竹成千个字,

霜高梅孕一身花。

有一次,袁枚出门,在一个僧人处借宿,欣赏了主人花园中的梅花。第二天告别,主人送行时风趣地说:“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出!”袁枚听后,立刻触发了诗兴,随即吟诵道:

只怜香雪梅千树,

不得随身带上船。

欧阳修巧劝宋祁

宋祁起初写文章非常爱用冷僻字,比如“迅雷不及掩耳”这样的话,他偏要写成“震雷无暇掩聪”。欧阳修和他一起编写《唐书》,对他爱用冷僻字很有意见。于是决心帮助宋祁改掉这个毛病。

一天,欧阳修在宋祁书房的墙上写了“霄寝匪贞,札闼洪休”两句话。宋祁看后,批评欧阳修说:“这是‘夜梦不祥,题门大吉’的意思,你何必用这样冷僻的字眼呢?”

欧阳修笑着说:“你在编写《唐书》时,不正是这样的吗?”

宋祁听了以后,脸立刻红了,他知道欧阳修是故意教训他。从此,他决心改正。后来,他不但克服了自己的缺点,还写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被人誉为“红杏尚书”。

十字诗

《今古奇观》中有一首“十”字形的诗:

仙里一龙飞上天

这首“十”字诗的读法是:

天上飞龙一里仙,

仙里一龙毛冲天,

天冲毛龙成就我,

我就成龙飞上天。

诗的结构十分巧妙,位于中心的“龙”字,在每句诗中都处正中间,其他每个字都使用两次,而且句与句之间是顶真辞格。

逆挽诗

作诗要有妙句,但如果句句皆妙,便不奇妙。有一种逆挽诗,前头不像诗,在平淡之后异峰突起,化腐朽为神奇,令人惊讶、拜服。

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与群臣饮酒,约以“金鸡报晓”为题作诗庆贺鸡年。朱元璋吟道: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两声撅两撅。

群臣一听,无不窃笑,这哪里是诗?朱元璋停了停接着吟道:

三声唤出扶桑日,

扫败残星与晓月。

众人听完,无不拍案叫绝。

郑板桥写过一首《雪》诗: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前三句平淡无味,末尾一句见神奇,把前面的三句都救活了,这首诗历来为人所称道。

巧赋一字诗

唐·王建《古谣》云:

一东一西陇头水,

一聚一散天边路;

一来一去道上客,

一颠一倒池中树。

将东与西、聚与散、来与去、颠与倒四对反义词,通过八个“一”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矛盾得到统一,形象更为突出,即增添了新意,又别有一番情趣。

相传乾隆南巡过江时,见一渔船荡桨而来,命纪晓岚咏诗,限用十个“一”字。纪晓岚立成一首七绝云:

一篙一橹一渔舟,

一个梢头一钓钩。

一拍一呼还一笑,

一人独占一江秋。

在短短二十八个字之中,连用十个“一”字,把诸多景物和动作排成诗句,别有韵味。同时期的陈沆,也有一首与纪晓岚大同小异的七绝,不知是谁摹仿谁。陈诗曰:

一帆一浆一扁舟,

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

一江明月一江秋。

此诗另有一说,说是出自清代诗人王士稹之手。王士稹也是一代负有盛名的文士。相传他在年幼时,曾在一幅《秋江独钓图》上题诗一首: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三诗文字有些出入,王诗就诗的意境和完整而言,应该说还略胜一筹。王士稹由明入清,后曾在清廷任职,明朝遗老视其为“失节”,曾仿其体作讽诗一首:

满洲纱帽满洲头,

满面风光满面羞,

满眼胡儿满眼泪,

满腔心事满腔愁。

清代才女何佩玉,也曾作有一首“一”字诗:

一花一柳一鱼矶,

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水一山中一寺,

一林黄叶一僧归。

一字曲

元代有人写过-支散曲,写的是人生凄苦:

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

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

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

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

寻一伙相识,他一会,咱一会,

都一般相知,吹一回,唱一回。

全曲用了22个“一”字,而不见重复,写法很奇特。

一的情趣

清代有一位正直的清官张伯竹,他写过一篇《禁止馈送檄》,有句曰: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反复八个“一”字,贯穿了张伯竹的禁馈意志,一位公正廉洁的古代清官形象赫然纸上。

半字歌

清代李歌振写了一首诗,叫《半歌》。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半字谣

熊益民先生号斤酒山人,作有《半字谣》,诗曰:

半自忘形半自醉,半倒半歪举大杯。

半半痴迷半半傻,半诉半笑半半啼。

半齐不整无小节,半生散淡了无期。

新歌老戏各半唱,清风半袖袖渐肥。

半桶浅水半知解,半作工来半作诗。

半枝秃笔写山水,半枝秃笔写别离。

半斤米饭半天饱,半包烟卷半天吹。

半怕酸来半怕苦,半喜辣来半喜甜。

为人不会半装笑,不敢妄自半欺言。

何苦哈腰半垂首,怀抱琵琶半遮颜。

半世韶光如梦过,未得逍遥半日闲。

半烟半酒随歌舞,半似懵懂半似癫。

此诗共享了四十个“半”字,写作者自身性格、情趣、喜好……游戏人生,语句谲奇,全在“半”字反复。

十七字诗

明武宗正德年间,有一个善作十七字诗的乡民。一年,天旱不雨,太守多次求雨无效,那乡民便作十七字诗云:

太守出祈雨,

万民皆喜悦,

昨夜推窗看:见月!

有好事的人告知官府,太守派人把他捉进衙门训斥道:“大胆刁民!你真善作十七字诗吗?现在作来,诵出佳句可免受皮肉之苦。”太守训完,以自己的别号“西坡”命题。那乡民随即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