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传统语典
27177000000042

第42章 语典故事篇(12)

古人号东坡,

今人号西坡。

若将两人较:差多!

太守令人打他十八大板,乡民哎哟一阵之后,又倔强行吟;

作诗十七字,

被责一十八。

若上万言书:打杀!

太守听了,怒不可忍,以诽谤罪将那乡民发配郧阳充军。上路之日,他的一目失明的舅舅来送行,二人相扶而泣。哭了一会儿,那乡民诗癖又生:

发配赴郧阳,

见舅如见娘。

两人齐下泪:三行!

据载,张士诚当权时,重用其弟张士信。张士信荒淫无耻,平时,只与奸谄邪佞之徒黄敬夫、蔡彦夫、叶德新三人聚谋,经常欺上瞒下。当时有人作十七字诗曰:

丞相做事业,

专用黄蔡叶;

一朝西风起:干瘪。

后来黄、蔡、叶三人被斩杀于南京,尸体吊在木竿上风干一个月,真正成了“黄菜叶”。

其实,现在民间流行的“三句半”,就是由这种十七字诗发展来的。最末两字往往是其核心内容,语含讥刺,诙谐风趣。

才女救夫

相传古代有一位才女,她骑着毛驴和丈夫一起进城,因毛驴受惊,撞了县官的八抬大轿。县官大怒,没收了她的毛驴,并要打他丈夫40大板。才女苦苦为其夫求情。

县官说:“人们都说你是才女,出口成章,如果你能当堂作诗表示8个‘不打’之意,又不提一个‘打’字,老爷就还你毛驴,不打你丈夫。”

才女问道:“但不知老爷以何为题?”

县官见天已黄昏,便捋着胡须说:“就以‘夜’字为题吧。”

才女略加思索便朗声吟诵道:

月移樵楼更鼓罢,渔夫收网转回家。

卖艺小店去投宿,银匠熄炉正喝茶。

猎人山中缚死虎,飞蛾团团绕灯花。

院中秋千已停歇,油郎改行谋生涯。

毛驴受惊碰尊驾,望求老爷饶恕他。

县官听罢,知道前8句都暗含一个“不打”,而且诗句合辙押韵,又顺理成章,不由得拍案称赞。高兴之下,随即还了才女毛驴,并赦免了她丈夫。

白鹤变黑鹤

一次,乾隆皇帝到江南游览名胜古迹。一天黄昏时分,见天际飞来一只白鹤,乾隆随即命侍从的文人赋诗咏鹤。有个叫冯诚修的诗人,即景信口吟道:

远见天空一鹤飞,

朱砂为颈雪为衣。

冯诚修正要吟第三句时,乾隆皇帝突然戏难他说:“你不要往下吟了。现在我命你把吟的白鹤变成黑鹤。”

听了乾隆的话,旁边的文人个个瞠目。只见冯诚修略作停顿,然后从容地接着吟道:

只因觅食归来晚,

误落羲之洗墨池。

这精巧的构思,回天的妙句,使在场的人听了无不交口称赞。

才女端午吟诗

有一对夫妇,妻子能吟诗作文,被称为才女,而丈夫却不学无术,好吃懒做,因此家境十分贫寒。

端午节到了,他家无钱置办过节的物品,见别人家买这买那,妻子怨愤交加,于是便吟诗一首:

家徒四壁学相如,

佳节端阳百物无。

寂寞凄凉寻底事,

聊将清水洗苍蒲。

丈夫虽不能完全看懂,但也知是在埋怨自己,惭愧之下,便离家而去。为了筹备过节的费用,他竟夜入民宅去偷牛。不料,被人抓住,送到县衙。

县官问他为什么偷牛,他说因为妻子写诗埋怨自己无力养家,以致“佳节端阳百物无”。谁知县官是个诗迷,听说他妻子能作诗,便立刻派人把这人的妻子传来,并命她当众吟诗一首,说如果诗作得好,就赦免她丈夫的罪。她闻听一哂,立即吟道:

滔滔银汉向东流,

难洗今朝满脸羞。

自笑妾身非织女,

夫君何故夜牵牛?

县官听了,连声称赞,真的当堂释放了她的丈夫。

伦文叙题百鸟图

伦文叙是明代状元,有一次应一名富翁之请,给一幅百鸟图题诗。他沉思片刻,随即挥笔写道:

天生一只又一只,

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

啄尽人间千万石。

开头两句人们看了觉得很平淡,但用心一捉摸,便发现它列举的一连串数字巧妙地暗含百鸟之数。其计算方法是:

1+1+3×4+5×6+7×8=100

头两句点题之后,下两句就以鸟喻坏人坏官,以凤凰喻好人好官,讽刺贪官污吏、地主豪绅搜刮民脂民膏,其巧妙历来为人所赞叹。

张玉书写题画词

清代有一个暴发户得到一张画,画面是垂柳夹道,小鸟啁啾,中有一行人呈欲行又止状。因为画上无字,暴发户便大宴宾客,请人题字。

客人们都凝视画面,久久无人动笔。这时,有位路过此处的闯馆先生毫不谦让地提笔写道:

前面一棵杨柳树,

后面一棵杨柳树,

左边一棵杨柳树,

右边一棵杨柳树。

主人看到这里,禁不住面带怒色地说:“先生如此诗句,岂不是蒙童都能写出的吗?”闯馆先生听了,不慌不忙地回答:“我还没有题完,尊翁怎么就下断语?”

说完接着写道:

树,树,树,凭你千丝万绪,哪能留得行人住。前面啼杜鹃,后面啼杜宇,一个说:“行不得也哥哥!”一个说:“不如归去!”

众人见写的竟是一首绝妙好词,于是齐声喝彩起来。最后,先生落款时写了“张玉书”三个字。主人看了,大惊失色,连连谢罪不止。

郑板桥为老师改诗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童年时,有一次跟着老师去郊游。忽然看见小桥下面有一具少女的尸体,惊疑一会儿之后,老师随口吟出诗一首:

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

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郑板桥听了,疑团顿生,他问老师说:“怎么知道这少女16岁?怎么知道她是被风吹下去的?怎看见她的三魂七魄随着波浪转呢?”

老师一个问题也回答不上来,便问他能不能修改。郑板桥想了想,把诗改为:

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

青丝随风转,粉面泛波涛。

老师听了,赞叹不已。

解缙写《有喜》诗

明代才子解缙曾奉旨替朱元璋写一首《有喜》诗,他第一句写道:

君王昨夜降金龙,

这是把皇帝喻为金龙,但朱元璋看了说:“生下的是个女孩儿。”解缙略加思索,笔锋一转又写道:

化作嫦娥下九重。

用一个“化”字便改男为女,真是补得天衣无缝,但朱元璋又说:“已经死了。”解缙立刻露出叹惋的神情,马上又走笔写道:

料是世间留不住,

对噩耗的处理多么妥贴!她又回到天上去了。朱元璋接着又说:“已把她抛到水里去了。”解缙随即挥笔写出最后一句:

翻身跳入水晶宫。

明太祖朱元璋边看边说边思量,觉得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构思十分奇妙,他反复吟诵,赞赏不已。

千里送鹅毛

唐朝时,有一个地方官为了献媚朝廷,派一个名叫缅伯高的人去京城长安给皇帝进献珍禽天鹅。路经沔阳时,他给天鹅洗浴,不料偶一失慎,竟让天鹅飞跑了,只落下一根小小的鹅毛。

缅伯高无奈,只好带着这根鹅毛进京。因为怕皇帝怪罪,他就作了一首打油诗,连同鹅毛一起呈上。那打油诗是:

将鹅贞唐朝,山高路远遥。

沔阳失珍禽,奴才哭号号。

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皇帝看了这首诗,觉得情真意切,说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果然未加责罚,还赏赐了他。后来,缅伯高的打油诗一流传,便形成了一句成语: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小豕如何觅兮

清朝咸丰时期,河南永城县北乡郑店有个姓胡名卞的秀才,生性迂腐,动辄打油诗,借以卖弄斯文。

有一天晚上,他家小猪拱破猪圈从后院跑出去了。次日早晨,他妻子发现后,到处寻找,不见踪迹,于是叫胡卞赶紧写个寻猪招贴。胡卞稍稍思索,摇头晃脑地边吟边写道:

家住永城北兮,郑店。

秀才我姓胡兮,名卞。

有小豕出亡兮,后院。

至今已一夜兮,未见。

谁捉住了它兮,来献。

赏谢汝铜钱兮,两串。

君子言既出兮,兑现。

拙荆喜欲狂兮,设宴。

胡卞头不停地摇,口不停地哼,手不停地写,腿不停地抖。他妻子在旁早已听得不耐烦,一手抓起秀才尚未完成的招贴,扯了个粉碎。胡卞一看十分生气,但他气而不馁,接着又吟道:

可恨汝妇人兮,没见。

悲叹无斯文兮,遭贱。

素手猛撕扯兮,如电。

招贴粉而碎兮,雪片。

外人无从知兮,断线。

小豕如何觅兮,请便!

秀才妻子听后,哭笑不得:“什么兮兮兮,就你会兮!”胡秀才十分气恼,沉着脸说:“孔子曰:‘唯妇人与小人为难养。’真不错,你妇道人家懂什么,这是骚体诗赋,不是随便可以兮出来的,不信,你就兮一兮看看。”

秀才妻子不以为然地说:“什么骚体臭体的,你听我慢慢兮来!”说完,学着胡卞的腔调吟道:

满口斯文兮,胡卞!

臭长裹脚兮,讨厌!

一事无成兮,笨蛋!

千说万说兮,不变!

陋习难改兮,可恨!

朽木无雕兮,可叹!

吟罢,气冲冲地独自出门找猪去了。

付之一炬

从前,湘潭城里有个王壬秋,他才学满腹,为人侠义,不拘礼节,不畏权势,人所敬仰。

有一阔佬家中操办丧事,为了炫耀死者生前的“德行”,煞费苦心地做了一篇冗长的灵堂奠文。

全家人商议,假若请得出王壬秋来读,那便是光耀门楣了。

阔佬带上厚礼到王家,吞吞吐吐地向王壬秋讲明来意,就怕对方不答应。阔佬也算地方一霸,王壬秋早已怨恨,谁知这次竟未推辞,满口应诺。

阔佬欣喜若狂,回家一张扬,轰动了湘潭全城。且不用说沾亲带故的宾客,就连一些素昧平生的人,也赶到灵堂听王壬秋读祭文。

到了深夜,祭礼开始,香案上面红烛通明,灵堂内外人头密集,哀乐奏过,司仪喊了一声“俯伏,读文”,只听王壬秋高声读道:

哀哉此文,是非颠倒,赞誉纷纷,众心皎皎,人读不通,鬼岂能晓!付之一炬,万事了了!

读罢,将祭文往烛火上一点,顿时纸灰飞扬。

阔佬苦心撰就的祭文冗长而多颂扬之辞,王壬秋所读祭文避其长而反其意,挖苦阔佬以泄民愤。看热闹的嬉笑一团,宾客们敢怒而不敢言,阔佬羞惭满面,干瞪着眼看着王壬秋扬长而去!

六尺巷道

安徽桐城人张英,清朝康熙年间官至文华殿大学土兼礼部尚书。有一次,家中修治府第,因地界不清,与邻居方姓争执不休,告到官府。

方姓乃名门望族,亦有人在京城,官居显位。县令思前想后,不敢贸然断决。张英在京城接读家信,得知双方相争情由,便复诗代信。诗曰: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遵嘱当即让出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争,方姓深受感动,照样让出三尺,于是形成了一条“六尺巷道”。

逐留两可

明代江南才子徐文长一次外出访友,正值黄梅季节,阴雨连绵,行走不便,就呆在朋友家中,谈古论今,安吃稳睡。

几天过去了,朋友见徐文长并无离开之意,想逐客又难以启齿,于是就在客厅显目处写了一张纸条: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不一会,徐文长信步踱到客厅,一眼便瞧见了那张纸条,明白是“逐客令”,不禁十分恼怒,暗想:真不够朋友,你以这种办法对待,我偏要反其意而行,于是高声朗诵道: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这张纸条可由逻辑重音与停顿的不同,产生多种歧义。主人强调“天”与“我”,徐文长强调“留”,并借助停顿,将逐客令变成了留客令,使主人哭笑不得。

原句还可有以下几种标示法: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嫁乎不嫁

相传,浙江绍兴有个小寡妇,迫于生计,托人写了许多状子,要求准允改嫁,县官却置之不理,就这样一拖再拖,长达五六年之久。

后来,小寡妇听说徐文长很有文才,而且乐于助人,便前往倾诉苦衷,请求帮忙。面对这女子的不幸遭遇,徐渭深表同情,当时精心写就一份状子,坚定了她的信念。

新的状子很快递到了衙门。县令接过一看,只见书面仅有简短的二十个字:

十五嫁,十六寡。公鳏,叔大。

花少叶,叶缺花。嫁乎,不嫁?

徐渭状子中简述了小寡妇的处境,博人以同情,并以“嫁乎,不嫁”的升调句型加以责问,令县官显得无奈。县官看了又看,终于无话可说,只得在状子上批道:“嫁、嫁、嫁!”

郭沫若智解怪体诗

解放前,我国有一批考古学家在山海关附近的长城脚下,寻找孟姜女之墓,花费了很大气力,总算找到了,待揭开后,有人无意中发现了一块完好的白色丝织手绢,他小心翼翼地拾起手绢,慢慢展开,只见上面排着四行刺绣的字,三字一组,共十二个,形体十分古怪:

人们为此感到稀奇,争取传看,但没有一个人明白其中的含意。当时有人提议,郭沫若是著名甲骨文专家,他现正被邀请到北平讲学,此去路程并不远,何不拿去请他指点?这个意见当即被采纳,于是立刻派人前往北平,顺利地找到了郭沫若先生。

来人从容地将手绢交给郭沫若。郭沫若仔细地反复看了几遍,沉思一时。微笑着对来人说:“据我推测,这并非古文字,而是一位有才学的妇女写给修筑万里长城的丈夫的一首怀念情诗。”

来人不解,急问道:“那位妇女为何不直接说呢?”

郭沫若答道:“当时秦始皇实行苛政,封锁甚严,那妇女把所要表达的情义隐约地写在手绢上,既可躲避官吏的检查,又便于托人轻易转交给她丈夫。”

来人十分敬佩郭沫若的高见,并进而要求他剖析诗中内容。郭沫若念道:

半夜三更门半开,小姐等到月儿歪。

山高路远无口信,哭断肝肠没人来。

郭沫若破解这首情诗的依据是:夜字去掉“十”旁,只剩下右边的一半,一夜即成为“半夜”;古代计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或五鼓),每更大约两小时,三个更字相叠代表三更时分;繁体门只剩下一扇关着,故言半开。

姐字写得很小,暗示小姐,形意双关;等字倒写,意即等到;月字斜写,指代月儿歪(偏西),喻等待之久。

山字上面一朵云,山与云层交接,说明山之高;路字由山高而联想路远(或水远),喻夫妻相距千里之遥;信字省去下面的口,表示“无口信”三字。

哭字上下分开,含哭断之意;由肝及肠,合为哭断肝肠,繁体来去掉左右两个人字,仅剩下木,木与没谐音,代表没人来。

妇女的信写得巧,郭沫若解得巧,真可谓巧上加巧!

汤水鸡买否

有一个姓杨名叫永鸣的人,想吃黄杏,曾在当地四处寻找,但未曾买到,于是写信给他的岳父,请求代买。

永鸣随意着笔,字迹潦草,岳父收到信后,只见上面写的是:请代买“否”和“汤水鸡”。老汉到处打听,没见到卖“否”和“汤水鸡”的,感到很失望。

后来,他戴着老花眼镜认真看,反复辨认,忽然想到,可能是让他买“杏”,“汤水鸡”只不过是女婿杨永鸣的姓名。于是买了几斤黄杏,又复信一封,托人带给女婿。复信的内容是:

贤婿来信要买杏,急得老汉满街走。

买了一筐小黄杏,不知是否不是否?

姓名变为汤水鸡,画虎不成反类狗。

杏与否,杨永鸣与汤水鸡,字型虽相近,但分辨并不难,只因杨永鸣草写过度,才导致上述误解。狂草在书法艺术上别具一格,但若用于日常交流,其实用价值并不大。

数字家书

西汉时期,才女卓文君抛离豪富之家,与大辞赋家司马相如私订姻缘,后来定居成都,经营小生意。

成都北郊有座小石桥,传说卓文君曾在这里送别丈夫前往长安求取功名。当时,相如站在桥上,立下铮铮誓言:“不高车驷马,不复此过。”

聪明、美丽而又多情的卓文君不由暗自担心起来:司马相如年轻气盛,才智超群,虽怀才不遇,然施展抱负之志犹坚,一旦功名成就,会不会遗忘旧情?

想到这些,她叮嘱道:“男儿功名,本是大业,但切勿为功名所苦,作茧自缚,郎君即使得不到功名,也须早早归家,千万不要抛弃了夫妻恩爱之情!”

司马相如到达长安后,经人荐举,凭其才华果然受到皇帝赏赐,拜为中郎将。此时此刻,司马相如难免心猿意马,意欲另娶名门千金,许久未给卓文君写信。

多情的卓文君朝思暮想,一晃五年过去了,好不容易才接到丈夫的一封信,送信的差官还催促说:“大人吩咐,立等回文!”

卓文君惊喜交集,连忙展开信来,只见白纸一张,上面写着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