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传统语典
27177000000049

第49章 语典故事篇(19)

在他到任后的第一个元宵节,百姓要按传统点上灯笼过节三天。由于“灯”与“登”同音,百姓不敢说,衙门办事的人不敢写,只好用“火”代替“灯”字。

结果,衙门里出布告,“灯”字全部变成“火”字,出现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等句子,意即可以按惯例放灯三天。

布告一出,百姓们议论纷纷,都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以至传颂至今。

义和拳咒语

义和拳,又名义和团,源于天理教,以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八卦为符号,分支设坛。北京义和拳教授拳法时,教师要在学拳的人耳边念咒语。其中有一种咒语是:

天灵灵,地灵灵,奉请祖师来显灵,一请唐僧猪八戒,二请沙僧孙悟空,三请二郎来显灵,四请马超黄汉升(即黄忠),五请济颠我佛祖,六请江湖柳树精,七请飞镖黄三太,八请前朝冷于冰,九请华陀来治病,十请托塔天王、金叱、木叱、哪叱三太子,率领天上十万神兵。

上林苑树名

有一天,东方朔陪汉武帝游上林苑。这上林苑是秦朝建都咸阳时所修,汉时重建为宫苑,周围有800里,内建离宫70所,有禽兽,供帝王狩猎,有花木,供帝王游览。

汉武帝见到一棵树,连称好树,问东方朔叫什么树。东方朔也不认识,便按“好”的意思,编个名字,说:“这树名叫‘善哉’。”武帝不相信,私下里找人辨认这棵树,便暂时把这件事放下了。

过了几年,武帝又问东方朔这树名,东方朔也早打听过了,便回答说:“叫‘瞿所’。”武帝说:“你这个东方朔,原来告诉我叫‘善哉’,骗了我好几年。你说是怎么回事?”

东方朔这才想起几年前他随口胡诌的“善哉”来。不过,他很会辩白,说:“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小时叫驹的,大了叫马;小时叫雏的,大了叫鸡;小时叫犊的,大了叫牛;人也是这样,小时称儿,大了称老。这树过去叫‘善哉’,几年后,现在该叫‘瞿所’了。”

汉武帝听了,哈哈大笑,也就不再追究了。

忌讳父名

古人在忌讳方面是有许多讲究的,对于人的名字,说法就更多。其中的一条是,自己所取得的功名,所授的官职,名称中不能与父亲的姓名中的字相同,连同音都不行。

于是,便出了不少避讳的事:吕公著的儿子,因父名中有“著”字,只好辞去著作郎的官;袁高的儿子,在重阳节时不敢在家吃糕(与高同音);刘岳的儿子不能听音乐(与岳同音),也不能游嵩山、华山,因为它们属于五岳之列……

这种忌讳,对于人的才能发挥和正常生活都带来很大影响和不便。唐朝李贺是个才子,7岁时便作得一手好诗。就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李贺就一辈子不能考进(与晋同音)士。

为此,当时的许多文豪们都鸣不平,韩愈就和主管考试的人辩论过,说:“父亲名字中有‘晋’字,就不举儿子为进士;倘若父亲名字中有‘仁’字,难道就不许儿子做人了吗?”

莫如杀人

明神宗时,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许国,是个性格倔强的人,但他能谨慎自守。

一天,许多人在一起谈天,有一位信佛的官员大谈因果轮回报应,给大家讲不要杀生的道理:杀了牛,来世变成牛;杀了猪,来世变成猪;就是踩死个蚂蚁,也有报应,要去还债的。

许国是不信这个的,看这位仁兄侃侃而谈,毫无收敛的样子,就打断他的话说:“那还不如杀人呢!”众人听许国说出这样的话,都很吃惊,忙问是何道理。许国说:“那样,来世还债,不还能变成人吗?”

所闻所见

三国时著名诗人嵇康耿直刚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山林。

一天,他正在大树下打铁,钟会来拜会他。这钟会是司马氏集团的心腹,出身世家大族,趾高气扬,骑着高头大马来到跟前,摆出贵人的架子,等着嵇康上前迎接。嵇康呢,打铁不歇,旁若无人。僵持了一会儿,钟会觉得没趣,生气地拨转马头要走。

嵇康觉得好笑,就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听见什么了,到这里来?看见什么了,离这里而去?)

钟会回答了两句话,自己解脱了尴尬场面:“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听见我所听见的就来了,看见我所看见的才离去。)

怕后生笑话

宋代文豪欧阳修善于利用零星时间写作,他说:“我的文章多数是利用‘三上’进行构思、打好腹稿的。所谓‘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

他的写作态度十分严肃。每写完一篇文章,他便把它贴在卧室的墙上,随时看,随时改,直改到自己满意了,才肯拿出去,他把这叫做“改壁稿”。

老年时,他又拿出自己以前写的文章,一篇篇修改,很辛苦。他的妻子劝他说:“你呀,为什么这样自讨苦吃?又不是小学生,难道还怕先生生气吗?”

欧阳修笑了笑,很认真地说:“不是怕先生生气,而是怕后生笑话啊!”

谢绝求见

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是个甘于寂寞的人。他最怕被宣传,更不愿在报刊上露面。他的《围城》出版了,在国内外都引起了轰动,许多人对这位作家比较陌生,想见一见他,都被他谢绝了。

一天,一位英国女士打来电话,希望钱先生答应约个时间,她来见见这位大作家。婉言谢绝没有效果,钱先生便以特有的幽默语言对她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一定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

高帽子

有甲、乙二人被任命到外地做官,临行前一起去与老师道别,听听老师还有什么教诲。老师说,现在这个世道,说话不能直来直去,人人都爱听奉承话,逢人送顶高帽子,也是没办法的事呀!

甲说:“老师说得极是,世风日下,做人也难。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天下能有几个人呢?”说得老师很高兴,又留他们多坐了-会儿。

出了门,甲冲乙狡黠地一笑:“这不,高帽子已经送出去一顶了!”

荒唐的演讲

韩复榘胸无点墨,腹内空空,却好讲话,一通信口雌黄,留下许多笑柄,是不学无术的典型,他的一些“妙语”,成了相声创作的素材。

据说,30年代,他当山东省主席时,参加齐鲁大学校庆,讲了一次驴唇不对马嘴的话。大致是这样的:

诸位、各位、在座的:

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是讲演的天气。开会的人来齐了没有?看样子大概来了五分之八啦,没来的举手,巴!很好,很好,都到齐了。你们来得很茂盛,敝人也实在是感冒。

今天兄弟召集大家来训一训。兄弟有说得不对的,大家应该互相原谅,因为兄弟和你们大家比不了。你们是文化人,都是大学生、中学生和留洋生,你们这些乌合之众是科学科的,化学化的,都懂七八国的英文。兄弟我是大老粗,连中国的英文也不懂。你们是从笔筒里爬出来的,兄弟我是从炮筒里钻出来的。

今天到这里讲话,真使我蓬荜生辉,感恩戴德。其实,我没有资格给你们讲话,讲起来嘛,就像,就像--对了,就像对牛弹琴。

今天不准备多讲,先讲三个纲目。蒋委员长的新生活运动,兄弟我双手赞成,就是一条“行人靠右走”着实不妥,实在太糊涂了。大家想想,行人都靠右走,那左边留给谁呢?还有件事,兄弟我想不通。外国人在北京东交民巷都建了大使馆,就缺我们中国的。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在那儿建个大使馆?说来说去,中国人真是太软弱了!

(“第三个纲目”讲进校所见,就学生篮球赛痛斥学校总务长)要不是你贪污了,那学校为什么这样穷酸?十来个人穿着裤衩抢一个球,像什么样子?多不雅观!明天到我公馆再领笔钱,多买几个球,一人发一个,省得再你争我抢。

三人成“?”

清代江苏巡抚丁日昌有位幕僚擅长弹奏古琴。一天,丁日昌请了俞曲园、潘玉泉、吴介山三位朋友到自己家里来欣赏琴乐。

俞曲园是位著名的训诂学家,平生博览群书,著作等身,但是不懂音律。他听琴师弹过数曲后,问潘、吴两人:“二位懂得音律吗?”

潘、吴都摇了摇头说:“不懂。”

俞曲园笑着说:“俗语云:三人成众。今天我们三个人合成一个饃了。”潘、吴两人有点疑惑不解,俞曲园说:“有句俗语,叫‘对牛弹琴,牛不入耳’。今天这么高妙的琴乐,我们都不会欣赏,岂不是成了三条牛吗?”

“其母之”妙改“他妈的”

国民党军阀何应钦在任湖南省代省长时,某年清明节,他去岳麓山给母亲扫墓。根据官方指令,湖南省及长沙市各报均要刊登这一“新闻”,并按规定,这则“新闻”的标题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其母之墓》。

第二天,湖南省及长沙市各家报纸均刊登了这一“新闻”。不过,有十家报纸在刊登这则“新闻”时,将标题中的“其母之”改为“他妈的”,于是这则“新闻”的标题便变成了《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

“其母之”为文言,“他妈的”为白话,二者所表示的意思基本上是一样的,并没有改变这则新闻的事实。可是,在这一特定的语境中,二者所表达的感情却有很大的差别。

两个妻子

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常州天宁寺。有人打小报告说,天宁寺的住持和尚不守清规。于是乾隆皇帝就问住持和尚:“你有几个妻子?”

“两个。”住持和尚回答说。

“哪两个?”乾隆皇帝一听,大为惊异,继续追问说。

“夏拥竹夫人,冬怀汤婆子,不正是两个妻子?”住持和尚慢条斯理地回答说。

竹夫人又名竹几、竹夹膝,是一种用青竹编成的长笼,也有将整段的粗竹筒打通竹节、筒上开许多通风孔而制成的,夏天抱着睡觉,可以消暑。

汤婆子是一种用铜、锡或陶瓷等制成的扁圆形壶,灌入热水后可放在被中取暖。

乾隆皇帝听后笑了,随后赏了住持和尚。

吃盐和吃醋

清代张映玑,山东人,性情宽厚,诙谐多智。他任两浙都转盐运使时,有一次外出公干,有位妇人拦轿告状,哭诉多时,张映玑总算听明白,原来她丈夫宠爱新娶的小老婆,无视她这位正妻的存在。

张映玑哭笑不得,只得对妇人说:“我是盐务官员,不是地方有司;只管吃盐的事,不管吃醋的事。”

亲妻

从前,山东有一位学官,在一次阅卷时,他看到有份考卷里夹着一张字条,上写:“同邑某相国,生童系其亲妻。”

考生写这张条子的用意非常明显,无非是要学官在阅卷时笔下留情,以此获得被录取的资格。但是学官不畏权贵,秉公办事,不但没有照顾这位相国的同乡加亲戚,而且还在这份考卷上加了两句批语:

该童既系相国亲妻,本院断不敢娶。

巧妙地利用一个“娶”字,学官对考生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断然拒绝。

东坡鱼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不仅是杰出的文人,而且善于烹调,至今传有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鱼等名菜。

一日,苏东坡自己做鱼,刚刚做好,他的朋友佛印和尚到来。这位和尚不受戒律约束,不戒酒肉,极喜好诗文。苏东坡听说他来了,不想让和尚吃荤,赶紧把做好的鱼放到书阁顶上。

佛印进到书房,闻到鱼香,边说话边用眼找鱼,终于发现在书阁顶上,便说:“今日小僧来请教一个字,尊姓苏()字,有人在草头下把鱼写在左,有人在草头下把鱼写在右。鱼到底是搁在左边对,还是搁在右边对?”

东坡一听此言,只好将鱼端出来。

竹苞和松茂

《诗经·小雅·斯干》有“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的句子。一次,和餠请纪昀为他题一亭匾,纪昀写下“竹苞”二字。和餠认为纪昀题的字是本于《诗经》,非常高雅,字体又很优美,于是连忙向纪昀道谢。

此后不久,乾隆皇帝亲幸和餠府,看见写有“竹苞”的亭匾,便问是谁写的。和餠说是纪昀,乾隆笑着对和餠说:“你被纪学士捉弄了。”

和餠大惑不解,连忙追问为什么。乾隆解释说:“这两个字的意思是说你和令郎不学无术,个个草包啊!”一经乾隆点破,和餠啼笑皆非,知道上了纪昀的当。

买猪千口

古代有一个县官,因写字不认真,而闹了不少笑话。

有一次,他想吃猪舌,就写了个纸条儿让差役去买。古代竖行书写,县官把“舌”字写得很长,致使差役误认作“买猪千口”。

差役走后,县官久等不见买回来,就又派人去催,没想到催买的人又是一去不回,县官又气又急。

天黑了,外出的差役才来回报说:“老爷您要买的,今天怕是买不齐了。”

县官一听,不由得怒从心头起:“你们三去了一整天,连个猪舌也买不来,这不是存心和老爷我捣乱吗?”

差役听了县官的话才恍然大悟,连忙说:“老爷,误会了。小的们见条子上写的是‘买猪千口’,我们忙了一天,还没买够半数。若早知道是买猪舌……”

县官听了,脸立刻涨得通红,哭笑不得。

郭沫若巧解“?二”

五十年代末期,有几位日本学者来到中国。一天,他们在登临泰山时,见盘路一侧的石壁上刻着“?二”两个字,这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于是便向陪同的中国学者询问。不料,谁也回答不上来。中国学者被这两个古怪的字难住了,只好说回去查询。

游山归来,日本学者追问“?二”的读法和意义,于是我国的学者们便翻书查卷,多处走访专家教授,但都没有得到结果。

不久,此事传到北京。有人带着临写的这两个字到中国科学院去请教郭沫若。郭老看了这两个字,沉思了一会儿,提笔在“?二”两个字的外边各添上两笔,于是便成了“餿月”两个字。

然后,郭老笑着说道:“这两个怪字应该读作‘风月无边’。这不过是古代名士的文字游戏而已。”

足下

古文中,对人的尊称有“足下”一词。为什么以“足下”作为尊称呢?原来这里有一个故事。

晋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即位之前,由于受到父亲晋献公的宠姬骊姬的谗害,被迫到外国流亡十九年。

在这漫长的逃亡生活中,随臣介之推一直忠心耿耿地跟着他。在重耳饥饿难忍时,介之推曾割自己腿上的肉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在封赏跟随他的有功之臣时,偏偏把介之推给忘了。

介之推便和母亲一起隐居山林。后来,晋文公想起了他,派人召见,但介之推就是不出山。晋文公无奈,便下令放火烧山,想迫使介之推出来。但介之推仍然不出来,最后紧紧抱住一棵树被烧死了。

为此,晋文公非常伤心,他把介之推抱木而死的那棵树砍下,做了一双木屐穿在脚下,每当走路木屐一响,他就想起介之推,常常潸然流涕,俯视木屐说:“悲夫足下!”

“足下”本来是晋文公怀念介之推的称呼,后来就演变为对人的尊称。

枭首

古代有一种死刑,叫做枭首,做法是把犯人的头砍下来,高挂在木杆子之上。枭是一种鸟,为什么会用作刑罚的名称呢?

据说,枭和一般鸟一样由母枭为幼枭哺食,但母枭老了以后,就力尽眼瞎,不能再为幼枭哺食了。这时,幼枭便一起啄食母枭的肉充饥。

母枭知道死不可免,也不躲避,它用嘴死死叼住树枝,听凭幼枭啄食,一直到死。死后全身被啄光,只剩下脑袋挂在枝头。

刑法中的“枭首”,就是根据枭鸟死后首挂枝头这一特点而命名的。根据历史记载,商代初期就有了枭首之刑,形成制度,是从秦代开始的。

耗子

五代时,兴废战争异常剧烈,军阀割据,争权夺利。统治者生活穷奢极欲,全将负担转嫁到人民头上,赋税的名目相当繁多。

据《旧五代史·食货志》记载,除正项之外,还有许多附加税。如农家吃盐要盐税,做酒要酗税,养蚕要蚕税。附加税之外还有附加,名之为“雀鼠耗”,每缴纳粮食一石加耗两斗。连丝、棉、绸、线、麻、皮这些雀鼠根本不吃的东西,也要加“雀鼠耗”,每缴纳十两加半两。

到了后汉的隐帝时,“雀鼠耗”由纳粮一石加耗两斗增到四斗。广大人民痛苦不堪,但又不敢咒骂皇帝,于是便将仇恨集中发泄在老鼠身上,咒骂老鼠是“耗子”。后来,人们把老鼠又称为“耗子”。

目不识丁

在前秦苻坚时代,有一位官员叫姜瓶子。一次,苻坚让群臣赋诗。姜平子作的诗中有一个“丁”字,但他为达升官拜爵的目的,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特意将“丁”写作“下”,下边没有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