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孟子》学生活
2718500000037

第37章 章句下(3)

宣王说:“请问和王室同族的卿该怎样?”

孟子说:“君主有重大错误就要劝谏,如果反复劝谏都不听,就把他废掉,另立新君。”

宣王一听脸色都变了。

孟子说:“王不要觉得意外。王问我,我不敢不用正当的事理来回答。”

宣王脸色恢复了平静,又请问异姓的卿该怎样。

孟子说:“君主有了错误就要劝谏,如果反复劝谏都不听,自己就离开。”

解读

本章孟子回答了齐宣王的为卿之道——即作为一个卿,国家的最高执政官,应该怎样尽职尽责。孟子认为同是卿,但因与君主关系的亲疏不同,其政治责任也就相应地有所不同了。

贵族之卿与异姓之卿,其责任相同之处是辅佐国君为政,因此君有过,都应劝谏;其不同之处,则在异姓之卿只对国君负责,因此如反复劝谏不行,就可以离去,因为自己已尽到责任了。但贵族之卿就不同了,他不仅对国君,更要对社稷负责。陈家的天下,不能叫李家夺走。贵戚之卿在反复劝谏有重大错误的国君之后,国君如不能改过,就可以改换国君了。这算不算以臣犯君呢?不算。因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章句下》第十四章),为了保卫社稷,必须如此。这是对国家负责,也是对祖先负责。

活学活用

轻重缓急:抓住当前急务先办

孟子说:“智者没有什么事物不该知道,但是急于知道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仁者没有什么人不该爱,但是急于爱德才兼备的贤人。以尧舜的智慧尚且不能够知道一切事物,因为他们急于知道对他们最重要的事情;以尧舜的仁德尚且不能够爱所有的人,因为他们急于爱德才兼备的贤人。如果不能够实行该行三年的丧办礼,却对三个月、五个月的丧礼仔细讲求;在尊长者面前大吃猛喝却讲求不要用牙齿啃于肉,这就叫做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物。”

俗话说:“丢了西瓜拣芝麻。”抓住了小的却失去了的,抓住了次要的却失去了主要的,因小失大,舍本逐末,这就叫做“不知务”。凡事总有轻重缓急,因此,要抓住当前急切应办的事先做。

秦朝的皇帝和汉高祖刘邦都最不喜欢儒生。可偏偏有一个叫叔孙通的儒生,在秦朝躲过了杀头的灾祸,在汉朝得到重用,这中间有什么秘密呢?

叔孙通是薛县人,因为有学问,秦始皇时被选拔为待诏博士。没几年,秦始皇死了,他儿子秦二世胡亥做了皇帝。就在这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了。消息传到咸阳,秦二世召集博士和儒生们开会,问他们:“据说山东有人造反,你们认为怎样?”三十多个博士和儒生纷纷回答说:“做臣民的不能违抗命令,违抗命令就是造反,请皇上赶快派兵去镇压。”

秦朝的皇帝最忌讳有人说造反,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谁敢造反?所以秦二世一听这话,脸就沉下来了。

叔孙通见势头不对,赶快上前说:“他们都说得不对。如今天下早已合成一家,皇上就好比是家长。始皇帝早就下令各郡县把城墙拆了,武器也销毁了,这就是明白告诉百姓:从此天下太平,再也不用这些东西了。再说当今上有您这么英明的皇帝,下有那么严密的法令,人们都兢兢业业地工作,一心向着皇上,哪有人敢造反!我想山东那帮人不过是一伙强盗小偷罢了,根本不值一提!各郡县的官员很快就会把他们抓起来办罪,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秦二世听了很合心意,就赏给叔孙通二十匹绸子,一套衣服,任命他为正式博士;又把那些说是造反的人都下了监狱。

叔孙通

叔孙通回到宿舍,同事们都讥讽他说:“你怎么那样会拍马屁呀?”叔孙通说:“你们不知道,说话得看对象。当今皇上是听不得不同意见的,你要对着来,什么用也没有,白白送死罢了。为这种昏庸的朝廷,让这么昏庸的皇帝给杀了,犯得着吗?命没了还有什么用,我们这些有报国之心的人,今天的当务之急不是去镇压造反的百姓,而是保住这条命,将来还可以辅佐明君!”他知道秦二世长不了,当天就逃出咸阳,回到老家薛县。后来项梁的起义军占领薛县,他就投奔了项梁。

项梁死后,叔孙通成了项羽的手下。但没多久他就看出项羽成不了大事,于是带着一百多个学生投靠了汉王刘邦。刚去时,他穿着儒生的衣服,刘邦见了就讨厌。叔孙通察觉后,立刻换上刘邦家乡楚国式样的短衣,使刘邦转怒为喜。

当时刘邦正和项羽打仗,要叔孙通推荐人才,叔孙通专门推荐那些有武功气力或者原来当过强盗,打起仗来不要命的人,从不提自己的学生。学生们都背着骂他说:“我们跟了老师几年,他不提拔我们,却专门推荐这些大恶人,真是岂有此理!”叔孙通知道了,就开导他们说:“汉王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找一些能够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的武将来帮他打天下,你们怎么行呢?我当然只能先推荐会打仗的人。你们等着吧,我不会忘记你们的。”不久,汉王拜叔孙通做博士,封他为稷嗣君。

刘邦做了皇帝以后,他手下的一批功臣,尤其是在沛县、丰乡起兵时一直跟着他的那一帮人,原来都是不分彼此的哥儿们。他们大多是些粗人,对于读书人和官员们讲究的那些礼节,他们不但不习惯,有些还根本不懂。每当宫里举行宴会,大家一边喝酒,一边各人夸耀自己的战功,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喝醉了,有的大呼小叫,有的还拔出剑来砍柱子。刘邦看了很不高兴。叔孙通见时机成熟,就对刘邦说:“儒生们武的不行,文的倒还在行,您看是不是到礼仪之邦的鲁地去召集儒生,再加上我的学生们,一起来拟定朝仪。”刘邦同意了,又说:“可别太难了,要让我能学得会呀。”

叔孙通带着鲁地的儒生和他的弟子们制订了一整套朝仪,又在郊外拉起绳子,树起一捆捆的茅草代表人,学习了一个多月,这才请刘邦去看。刘邦看了很满意,说:“这我也会。”于是命令文武大臣们都听叔孙通的指挥,去城外演习朝仪。

汉高祖七年,萧何已经修好了长乐宫。十月,大臣们在宫中正式朝拜。仪式从天亮时准时开始。宫中广场上早已布置了仪仗,严肃整齐。大臣们按职务高低,各就各位,按照仪式下拜、起立、行礼、就座,连喝酒、敬酒都有一定规矩,不合规矩的就被执法人赶出去。刘邦一看,整座朝堂庄严肃穆,跟以往完全两样,往日的哥儿们见了他也是毕恭毕敬,没人再敢失礼。他一高兴,不由得说出了心里话:“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了!”于是拜叔孙通为太常(掌管祭祀、礼仪和文化教育的官员),还赏了他一大笔钱。

叔孙通又趁机请求说:“我的学生们跟着我很久了,这次又跟我一起制订了朝仪,希望皇帝也给他们个官做。”兴奋中的刘邦立刻答应了他的要求,封他的所有学生为郎。叔孙通又把刘邦赏给他的钱全部分给学生们。学生们这下都高兴了,说:“我们老师真是个了不起的人,他老人家多么懂得各个时期的当务之急呀!”

正是因为孙叔通能够参透各个时期的当务之急,所以他才能够在乱世之中,不仅保住自己的性命,更为汉室江山的大业作出了贡献,同时,他也做到了萌及弟子,一举多得,什么好处也没有失去。这才是一个明智的人。

懂得当务之急,就要懂得安排当务之急以外的事情退而求其次。因为抓住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便可迎刃而解了,当然,如果忽视了矛盾发展的一面,在原本的主要矛盾已退居为次要矛盾,新的主要矛盾已经形成的时候,仍然抓着以前的当务之急不放,那么更重要的矛盾便会产生了。只有明智地识别出“当务之急”,才可以不断地调整策略,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

智慧金言

“当务”的把握是最最重要的。不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是同样的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要同时进行各方面的工作,全面开花是不可能的。所谓“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每一个时期有一件最主要的事情,这样日积月累,就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取得成效。

人生如梦:领导者且行且珍惜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为何如此说?因为人生这趟旅行终会走到终点,站在终点处回望,你会发现,原来,人生如梦一般,一切的功名利禄都不具有任何意义。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个书生,此人姓卢,他一直穷困潦倒,却热衷功名,这一年,他进京赶考,路过邯郸时,在一家旅店里巧遇一位吕姓道士,两人相谈甚欢。

交谈了一阵子后,卢生感到疲倦,想休息一下,此时旅店的主人正在煮黄粱饭。于是道士就拿了一个枕头给卢生,说:“你枕着这个枕头好好睡一觉,就可以如你所愿,得到荣华富贵。”

睡梦中,卢生梦到自己娶了一个崔氏大户人家的女儿为妻,而且仕途非常顺遂,不但考取了进士,还连连升迁到节度使,最后竟然当上了位高权重的宰相,40年的富贵功名,真可谓煊赫一时。正在人生得意处,他忽然犯了罪,被皇上判了死刑。正要被拉出去砍头时,他突然惊醒,环顾左右,发现道士仍在身边,旅店主人的黄粱饭正在锅里冒着热气,还没有煮熟。想到刚刚那真实的富贵,看看眼前的景象,他感到很惊讶,于是问道:“难道那荣华富贵,都只是一场虚幻的梦境吗?”道士回答说:“现在你应该知道,人一生所追求的,不过就是一场梦而已!”

于是书生翻然醒悟,随道士隐遁山林,修道去了。

邯郸一梦,一枕黄粱,60年起落人生,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种种皆尝遍。《红楼梦》中甄士隐解释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可算是对人生如梦最好的注解:“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篷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虽然人生如梦,但是并不是说世间人都必须看透人生,无欲无求,隐于山林,潜心修道,而是要在生活过程中且行且珍惜,明白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好好享受人生沿途的风景,给自己一份好心情。

金山昙颖禅师,浙江人,俗姓丘,号达观,13岁皈依到龙兴寺出家,18岁时游京师,住在李端愿太尉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禅师:“请问禅师,究竟有没有地狱?”

昙颖禅师回答道:“佛祖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如眼见幻境,是有还无,太尉现在向有中觅无,是无中现有,实在堪笑。如果人眼前见地狱,为何不能心中内见天堂?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太尉只要内心平静、无忧无扰,自然无惑。”

太尉又问道:“心又该如何平静?”

昙颖答:“善恶都不思量。”

太尉再问:“不思量后,心归何处?”

昙颖说:“心归于无处。”

太尉又问道:“人若死时,心又归于何处?”

昙颖说:“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说:“可是生是我早已知晓的。”

昙颖问道:“那么请说说,生从何来?”

太尉正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曰:“只在这里思量个什么?”

太尉慨然长叹:“是啊,只知道人生路漫漫,一生都在忙于赶路,却没有发现人生匆匆,岁月蹉跎!”

昙颖禅师点头说道:“百年,如同一场梦。”

百年如同一场梦,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人生每一个梦的实现,每一份由此而来的快乐,都是生命之歌的一个动听音符,都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美丽的足印。我们应该放松心情,不为名利所累,享受现在。

有一天,佛祖把众弟子叫到跟前,问道:“大家说一说,你们天天托钵乞食,究竟是为了什么?”

“世尊,这是为了滋养身体,以求保全生命。”弟子们几乎不假思索。

“那么,肉体生命究竟能维持多久?”佛祖接着问。

“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大约有几十年吧。”一个弟子迫不及待地回答。

佛祖听后,摇头,说道:“你并没有明白生命的真相。”

另外一个弟子想了想,说:“人的生命行走在春夏秋冬之间,春夏萌发,秋冬凋零。”

佛祖还是笑着摇了摇头:“你觉察到了生命的短暂,但你看到的只是生命的表象。”

“世尊,我想明白了,人的生命在于饮食,所以才要托钵乞食呀!”又一个弟子答道。

“不对,人活着不只是为了乞食!”佛祖又否定了他的回答。

弟子们此时都面面相觑,一脸茫然。这时一个烧火的小弟子怯生生地说:“依我看,人的生命恐怕是在一呼一吸之间吧!”

佛祖听后点头微笑。

生命就在一呼一吸间,所有的未来都是现在的结果。只有珍惜现在,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享受生命的美好。我们应该追求事业的成功,把名利看轻;追求生命的圆满,而不放纵欲望;看透人生的终极悲剧,而不悲观。在淡泊中坚守,在繁华时清醒,以淡然为底色,成就华章。在如梦的人生中,潇洒处世,在生命终点处,回望时,亦觉人生无憾,从而不悔恨、不悲伤。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小花,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它要用5年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点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天,吐绿绽翠,开出一朵摇曳多姿的四色鲜花,可是这种极难长成的小花,花期并不长,仅仅两天,它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殒。

这种小花只是大自然万千家族中极为弱小的一员,可是,它们却以其独特的生命方式向世人宣告:即使生命短暂,也要绽放耀人的光彩。

说到底,花朵易逝,月圆又缺。生命之旅,无论短如小花、圆月,还是长如灵龟,都应当珍惜这仅有一次的生存权利。我们理应在有限的时间里绽放生命的花朵,使生命绚烂多彩。

智慧金言

人生天地间,犹如梦一场,让我们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