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原从者数十人。及出璧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璧,皆亡其奴,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馀,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璧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灌夫家居虽富,然失势,卿相侍中宾客益衰。及魏其侯失势,亦欲倚灌夫引绳批根生平慕之后弃之者。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为名高。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无厌,恨相知晚也。
“译文”
灌将军夫是颍阴人。灌夫的父亲是张孟,曾经做过颍阴侯灌婴的家臣,受到灌婴的宠信,便推荐他,官至二千石级,所以冒用灌氏家的姓叫灌孟。吴楚叛乱时,颍阴侯灌何担任将军,是太尉周亚夫的部下,他向太尉推荐灌孟担任校尉。灌夫带领一千人与父亲一起从军。灌孟年纪已经老了,颍阴侯勉强推荐他,所以灌孟郁郁不得志,每逢作战时,常常攻击敌人的坚强阵地,因而战死在吴军中。按照当时军法的规定,父子一起从军参战,有一个为国战死,未死者可以护送灵柩回来。但灌夫不肯随同父亲的灵柩回去。他慷慨激昂地表示:“希望斩取吴王或者吴国将军的头,以替父亲报仇。”于是灌夫披上铠甲,手拿戈戟,召集了军中与他素来有交情又愿意跟他同去的勇士几十个人。等到走出军门,没有人敢再前进。只有两人和灌夫属下的奴隶共十多个骑兵飞奔冲入吴军中,一直到达吴军的将旗之下,杀死杀伤敌军几十人。不能再继续前进了,又飞马返回汉军营地,所带去的奴隶全都战死了,只有他一人回来。灌夫身上受重创十多处,恰好有名贵的良药,所以才得不死。灌夫的创伤稍稍好转,又向将军请求说:“我现在更加了解吴军营垒中路径曲折,请您让我再回去。”将军认为他勇敢而有义气,恐怕灌夫战死,便向太尉周亚夫报告,太尉便坚决地阻止了他。等到吴军被攻破,灌夫也因此名闻天下。
灌夫为人刚强直爽,好发酒疯,不喜欢当面奉承人。对皇亲国戚及有势力的人,凡是地位在自己以上的,他不但不想对他们表示尊敬,反而要想办法去凌辱他们;对地位在自己之下的许多士人,越是贫贱的,就更加恭敬,跟他们平等相待。在大庭广众之中,推荐夸奖那些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士人们也因此而推重他。灌夫闲居在家虽然富有,但失去了权势,达官贵人及一般宾客逐渐减少。等到魏其侯失去权势,也想依靠灌夫去报复那些平日仰慕自己,失势后又抛弃了自己的人。灌夫也想依靠魏其侯去结交列侯和皇族以抬高自己的名声。两人互相援引借重,他们的交往就如同父子之间那样密切。彼此情投意合,没有嫌忌,只恨相知太晚了。
“点评”
灌夫因军功封为将军,为人刚强爽直,不愿意当面谀美权贵,行为风格表现出侠风,一诺千金。但好发酒疯,就这毛病惹了大祸啊,让他和魏其侯全部毙命。
一、勇猛无比,好酒惹事
灌夫他本来姓张,他的父亲叫张孟,是刘邦手下骑兵司令灌婴的门客。后来,因为他得到灌婴的欣赏,他就把自己的姓改了,冒了灌婴的灌氏姓,改成灌孟,而且他打仗很勇敢,灌孟这个人在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跟灌夫父子两个人同时参战。因为灌孟年老,所以在使用灌孟的时候,上级那些将军们对灌孟的使用是有限制的,特别危险的地方不让他去。但是灌孟不服老,越危险的地儿,他越往那儿冲,结果就因为他这种性格,就死在吴楚七国之乱的战争之中。
按照汉代法令的规定,父子两个人同时参军,一人战死,另一个可以扶着灵柩回家。那么,灌孟死了,灌夫作为他的儿子,可以把他的遗体运回家,不参战了。但是灌夫坚决不走,一定要留下来,他慷慨激昂地表示:“希望斩取吴王或者吴国将军的头,替父亲报仇。”而且灌夫还有个很惊人之举,就是他带了自己十几个家奴,又选了几十个壮士,去闯吴国的大营。因为这是个很危险的行为,结果走到军门的时候,他带的几十个壮士都害怕了,退缩了,只有两个人跟着他,十几个家奴跟着他。就带着这十几个人,灌夫去闯了吴国的大营,到了里边,杀死了不少吴军,最后实在闯不动了,灌夫回来了。十几个家奴全部战死,两位壮士死了一个剩了一个跟他回来。灌夫自己受了十几处伤,军队里有非常好的刀枪药,把灌夫的命救回来了,所以灌夫从此就得了一个英勇作战的好名声。
灌夫的伤一好,他又要求再闯吴营:“我现在更加了解吴军营垒中路径曲折,请您让我再回去。”结果被主帅周亚夫给阻止了,这就是灌夫的成名。所以吴楚七国之乱以后,灌夫的这个名气出来了,汉景帝就任命灌夫做了中郞将。
但是灌夫这个人呢,他打仗可以不要命,可真要让他做官,他就不行了,因为违法,景帝时,他的中郞将没有做几天就丢了,于是在家闲居。
汉武帝继位后对灌夫非常重用,我们看他对灌夫的任命,汉武帝继位的当年就让灌夫做了淮阳太守,因为汉武帝认为淮阳是天下的一个交通枢纽,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需要一个很勇敢的人去镇守它,就任命灌夫去做太守。
到了建元元年,汉武帝又把灌夫从淮阳太守的任上调到自己的身边做太仆,太仆是管皇帝的车马的,就等于皇帝车队的队长。这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才能担任的。但是灌夫做这个官呢,只做到第二年,他就跟人家打了一架,打的对象选得不好,打的是谁呢,是窦太后的娘家兄弟,叫窦甫。打架的原因是两个人喝酒,结果两个人都喝高了以后发生矛盾,灌夫因为力量很大,他就逮着窦甫给捶了一顿,把窦甫给打死了。这一下事儿闹大了,汉武帝一看窦甫他不是个一般的人,灌夫这祸惹大了,就赶快把灌夫调走。
调到外地是为了保护他,结果他没干了几年又犯法了,这下汉武帝也不敢用他了,他就在京城闲居了。
二、窦灌之交,惺惺相惜
窦太后死去,窦婴就失去了他政治上的最大的靠山。从汉武帝登基之初的职位任命可以看出:窦太后之死对窦婴政治上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可能有人会说窦婴年事已高,但这绝对不是关键所在,从司马迁的《史记》可以得知窦婴曾立有大功,而武帝初年选能而任,欲创大业。后来公孙弘老死在丞相位上和武帝对窦婴的态度,就说明了窦婴失势的主因就是窦太后之死。
魏其侯窦婴在权力达到高峰时,天下趋炎附势的官吏士人,在他的门下不少。如今他失势在家闲居,便有人渐生冷淡之心。窦婴越来越被疏远,越来越不被重视。好多宾客渐渐离去,有的人甚至势利地对他非常傲慢。窦婴因为在失势后家里门可罗雀,灌夫却一如既往和他保持来往,所以两人成了生死之交、忘年之交。
在窦婴灌夫交好这个问题上,许多人都认为灌夫之所以继续同魏其侯交往是因为看重魏其侯的外戚和诸侯身份。
我以为这种说法没有说服力的,原因有二:第一,窦婴失势,宾客散去,多有投奔武安侯田蚡,而此时田蚡炙手可热,灌夫何不效仿?第二,窦婴失势后,年事已高,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灌夫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棵不久就会枯亡的树?
其实,在窦婴失势后,灌夫之所以继续和窦婴交往主要是因为两人在性格上具有的一些相似的特点,两个人虽然处世的成熟度不同,但可以看出两人性格中都带有一些义气的影子,从后来窦婴去救灌夫便可以看出这一点。另外,不得不说两人当时的处境颇为相似,一个失势,一个落职,可谓同病相怜。灌夫性情刚直,不愿意当面阿谀权贵,任性使气,一诺千金。他早年平灭七国之乱,以勇力名播天下,然而他虽富有,但却不得势,面临着和窦婴同样的遭遇。正因为如此,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窦婴和灌夫才走到一起,相谈甚欢,相见恨晚。
但是,灌夫家是颍川郡的大豪强。对豪强,有这样的一个解释:依仗权势欺压人民的人,这可不是一个好词。灌夫的宗族宾客横行乡里,名声不好,他们家“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颍川”。故颍川小儿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可见,当时老百姓对豪强的痛恨!可以说灌氏家族在当地的名声并不好,简直是臭名昭著。出现这样的局面,灌夫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于是,窦婴结交灌夫遭到了后人的指责,说他结交不当。不管后人的评论对错与否,窦婴的死与结交灌夫关系重大却毋庸置疑。但两个人的相交既不是为了共同的利益,也不存在见不得人的勾当,仅仅是因为性情相投,同为沦落,何错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