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纪连海点评《史记》
27198500000031

第31章 楚国渊源及崛起

“原文”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後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

“译文”

楚人的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高阳生下称,称生下卷章,卷章生下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身居火正之职,很有功绩,能使天下光明和乐,帝喾命名他为祝融。共工氏发动叛乱,帝喾派重黎诛伐共工氏,但没有斩尽杀绝。帝喾于是在庚寅那天诛杀重黎,而让他的弟弟吴回作为重黎后继者,又居火正之职,仍为祝融氏。

吴回生下陆终。陆终生下六个儿子,是剖裂身体而生下的。其中老大叫昆吾;老二叫参胡;老三叫彭祖;老四叫会人;老五为曹姓;老六叫季连,为芈姓,楚人是他的后裔。昆吾氏,夏朝的时候曾经为侯伯,夏桀的时候商汤灭亡了昆吾氏。彭祖氏,殷朝的时候曾经为侯伯,殷朝末世灭亡了彭祖氏。季连生下附沮,附沮生下穴熊。他的后代中道衰微,有的在华夏中土,有的在蛮夷域外,不能记录他们的世系。

周文王的时候,季连的后裔叫鬻熊。鬻熊侍奉周文王,早年去世。他的儿子叫熊丽。熊丽生下熊狂,熊狂生下熊绎。

熊绎正当周成王的时代,周成王举立周文王、周武王功臣的后裔,而将熊绎封在楚地,封给子男这一等级的田土,姓为芈氏,居住丹阳。楚子熊绎和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一同侍奉周成王。

“点评”

楚国,又称荆、荆楚,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周代被中原各国蔑称为“南蛮”。

从开始为西周灭商立下汗马功劳,到春秋时期与晋、秦、齐争霸,再到战国的衰落,最后被秦王政六合诸侯给“合”掉,犹如长江之形,起伏跌宕,于曲折处徘徊低吟,于平缓处惊涛拍岸,留下一腔激昂、一串喜悦、一份遗憾和一丝意犹未尽。八百余年间,那些被中原各国称为“荆蛮”“南蛮”的楚人,犹如长江中那些奔腾的浪花,在西起巴蜀、东到大海、北达伏牛山、南跨五岭的广袤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或让人热血沸腾、或让人扼腕叹息、或缠绵悱恻、或壮怀激烈的精彩故事。

楚国,发迹于南蛮之地,从与中原进行激烈的对抗到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再到成为中原对抗暴秦的依托,终于完成了与中原诸国的融合。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之中,有许多家喻户晓、广为人知的历史典故和历史故事,就是发生在楚国的身上。

楚庄王,问鼎周室,称霸中原;伍子胥,为报父仇,带领吴国大军,五战五捷,攻破郢都,鞭尸楚平王;楚怀王,身为六国联盟的秘书长,竟然被一个小小的张仪,骗得团团转,闹出了与齐国绝交只换得区区六里之地的大笑话,最后,再次上当受骗,被秦国扣留,老死异国他乡;屈原,不仅留下了《九歌》《九章》《天问》《离骚》等浪漫多姿的千古诗篇,而且还独创了一种新的文体——“楚辞”。而他在湖南汨罗江的那悲情一跳,为我们跳出了一个传统的民族节日——端午节。

对于楚国历史上所发生的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大家都能如数家珍,可对于楚国人的祖先、楚国的起源问题,可能就不太清楚了。

一、蛮夷根在中原

荆楚人,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这个问题乍一看,用现在网上流行的说法就是:这是一个脑残问题。荆楚人的家乡当然在荆楚之地了。呵呵,这么回答的人多半是读书时不求甚解的。

楚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源头最早可以一直上溯到赫赫有名的黄帝那儿。

司马迁在文中说,楚国的先祖,是高阳,而高阳就是我们常说的上古大帝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颛顼帝大名鼎鼎,光照万世。高阳的父亲,名叫昌意;而昌意的父亲,就是黄帝。颛顼帝、昌意和黄帝祖孙三代的血缘关系,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其名传千古的《离骚》中也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湖北楚国史专家魏昌教授在他的专著《楚国史》中说:“《史记》是我国最早的通史,司马迁博览群书,广采传说,对楚人先祖之考证,应该是可信的。屈原是楚宗族后裔,对祖先的认定,应该是郑重的,他本人对自己出自颛顼之后,更是充满了自豪之情。”

看来,只要写楚国的历史,都应该从颛顼帝开始写起。难怪司马迁在介绍楚人先祖世系的时候,先从颛顼帝高阳处着笔,再向上追溯至黄帝,然后再向下介绍之后的传承关系。

颛顼之后重黎、吴回、陆终均居火正,亦为黄帝集团中一举足轻重的部落群。

在中国远古时期,部族首领的名字往往就是部族的名字。卷章的大儿子重黎,因为担任了部族政权的酋长,才以部族名取名。作为颛顼的一个分支后裔,重黎被当时的中原华夏酋邦君主帝喾任命为火正——远古时期为酋邦政权掌管火的官职。火正的职责为取火、出火、纳火、改火和保留火种,被尊为火神。帝喾派重黎到南方去镇压强大的反叛部落共工氏,因平乱不力,被其杀掉,另改任重黎的弟弟吴回接任火正一职。继续率他的部族南下与共工氏作战。后来终于镇压了共工氏的叛乱,但吴回却也死在南方,葬在南方衡山之阳的祝融峰(今湖南衡山)。

吴回死后,他的子孙和部族成员仍生活在中原地带,因重黎和吴回先后担任“火正”一官,被世人均称之为“祝融”,后人就把他们的后代建立的部落称之为“祝融部落”。

关于“祝融”一词的含义,韦昭曾经这样解释道:“祝,始也;融,明也。”用现代的白话文来讲,“祝”其实就是永远、继续的意思;“融”则是光明的象征。帝喾之所以命名他们为“祝融”,其实就是希望他们始终能够用火来照耀大地,永远给人们带来光明。

现在湖南省的衡山,有一座山峰一直就叫作祝融峰,就是人们为了记住这哥俩的历史功绩而命名的。也有传说称,祝融死后,葬在此地,故名之曰祝融峰。

可见楚之先祖其实就是发迹于中原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具有先进文明的部落集团。只是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政权更迭和残酷的政治经济之争中,楚国的先君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更为了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才逐步南迁到了以汉水中上游为核心地带的丹淅之地。

看来,中原各国贬称楚国为蛮夷,其实是经不住历史推敲的,改变不了楚国王族源于中原的客观事实。

二、季连,楚人之鼻祖

从颛顼帝高阳开始,楚国先祖的领军人物,经过先后六次的传承,终于传递到了季连的手中,《史记·楚世家》对这一传承关系,记载得十分清晰。

请注意,在我们上面提供的《史记》引文之中,有一句话,已经为我们揭开了有关楚国得姓始祖的神秘面纱:“季连,芈姓,楚其后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楚国人其实就是季连的后代。

季连的父亲,名叫作陆终,而陆终的父亲,也就是季连的祖父,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吴回。

季连的母亲,在史书之中也是有名有姓的。她的名字叫女聩。《世本·帝系篇》曾经这样介绍她:“吴回氏产陆终,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聩。”看来,他的母亲是从鬼方部落嫁过来的,而他的舅舅很有可能就是当时鬼方的部落头领。

一个是祝融的儿子,一个是部落头领的小妹,陆终和女聩这对小夫妻,可谓门当户对、情投意合。而更为神奇的是,这对小夫妻,竟然堪称史上最牛生殖大户。

陆终不简单,女聩则更神。她的肚子,似乎有特异功能,一胎怀上六个小老虎,奇迹呀!真是千古奇迹。更为奇怪的是,普通人家,十月怀胎,就要临盆产子,为人父母,可女聩这个神奇的女人,一胎竟然怀了整整三年。史载,“是剖裂身体而生下的”,这大概是最早的剖宫产了。

很显然,笼罩在陆终与女聩身上的这个神奇故事,带有明显的传奇色彩,不一定能够当真,不管是神话传说,还是后人的牵强附会,但陆终和女聩一胎生下六个男孩的事情,却是千真万确、于史有据的。

陆终的六个儿子中,老六季连最小,出道最晚,但对历史所做出的功劳最大。

因为他不仅能征善战、勇猛顽强,而且极具政治敏锐感和战略思维能力。他在成功地当选所在部落的头领后,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他认为,在夏启建立夏王朝后,他们要想在中原一带再有大的作为,可能性很小。要生存、发展、壮大,只有另辟蹊径,向夏王朝的外围发展。几经考察,几经权衡,他做出了一个英明的决定:带领自己所在的部落由北向南,寻找新的乐土。正是这个英明伟大的决定,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竟然孕育出了一个全新的民族——楚民族。

勤劳的楚人经过世世代代的顽强拼搏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在长江流域建立起了一个伟大的王国——楚国。正是这个楚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且一跃而成为南中国最强盛的国家,曾经问鼎中原,饮马黄河,一度成为抗击虎狼之国秦国的中坚力量。

经过若干年的漫长发展,新出现的楚部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是没有陆家老六季连的英明决策,楚国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

为了敬仰老六的丰功伟绩,让我们永远记得他的英名吧。

他的名字,叫季连!

三、姓芈氏熊

自降生人世开始,每一个人都会从自己的父母那儿得到一个特定的名号,这个特定的称号,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姓名。

姓名,其实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姓,一个是名。姓,是个体所在氏族的标志;名,则是个体自生的称号。

那么,远古时代的那些楚国的先民们,他们到底姓什么呢?他们姓“芈”!好生僻的字,不会读。不会读?不要紧,捏着自己的鼻子,再蒙上嘴巴,然后学一学山羊是如何叫的,自然而然你就认得这个字了。

咩,咩……!

对,这个“芈”字,读作“mǐ”,与大米的“米”是谐音。

那么,楚国人为何要姓芈呢?这可还得从季连说起。

《史记·楚世家》中说道:“季连,芈姓,楚其后也。”意思是说,季连姓芈,那些在南方的立国的楚国人就是他的后代。

《国语·郑语》《世本》《大戴礼记》等古书上也有类似的记载。在姓氏研究这一领域,《通志·氏族略》是一本很重要的史书,书中曾经这样介绍:“芈氏,楚姓也,陆终之子季连之后也。”意思很明显,芈是楚国的姓,而楚国人就是陆终的儿子季连的后代。

《国语·郑语》中则记载:“祝融之后有八姓。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也。”这段文字运用设问句的方式告诉我们,芈姓季连的后代所建立的国家,一定会在未来的历史舞台上强势兴起,大放异彩,而后世的历史竟然真的印证了这一点。

季连为什么姓芈,可能与其深深怀念他的母亲女聩有很大的关系。幺儿子总是最为得宠的。季连从小就受到母亲的宠爱,跟母亲最亲近,恋母情绪似乎也最浓。正是由于这层关系,当家大业大的陆家,开始闹腾着分家,几兄弟要各奔东西,独立去发展的时候,每个儿子都要取一个新的姓,季连与母亲痛哭流涕,为了以后能够经常怀念自己的老妈,他居然灵机一动,选择了与母亲的生活曾经息息相关的“芈”字为姓。

《说文解字》解释道:“芈,羊鸣也。从羊,象声气上出。与牟同意。绵婢切。”

一句话,不论今后走到哪,只要听到羊的叫声,他就会想念自己的妈妈。季连对母亲的深情厚谊,真的是叫我们感动。

看到这,或许有人迫不及待地要提出疑问了,既然你说楚人的先祖都是芈姓,那为何楚国先朝的那些国君和后世的所有楚王,他们的名字前面都带有一个“熊”字呢?

只要认真考察历代楚国国君和国王的姓氏,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无论是文献中记载的《楚世系表》,还是出土文物中的铭文或竹简,在楚国每一个最高统治者的名字之前,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一个字,那个字就是“熊”。如,楚武王名叫熊通,楚庄王叫熊侣,等等。

熊只是楚君或楚王的氏。也就是说,所有的楚国国君或国王,都是姓芈,氏熊!只是那个芈字已经被省略了而已。这种情况,在其他的诸侯国之中,并不多见。

看来,“熊”是楚王的专有称号啊。

四、审时度势,归附周王

国君不是自己封了就行的,还得看被“权威”承不承认,有没有传承。

那么,楚国究竟何时立国呢?

据考证,当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也就是距今三千一百多年。

谈到立国,就必须谈谈鬻熊。

鬻熊是何许人也?

鬻熊乃商朝末期的一个芈姓季连部落的酋长,是楚人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先祖。

备受商朝欺凌,几乎遭灭顶之灾的楚国先民为避商朝兵锋,辗转迁移到今河南西南、湖北西北交界处的丹淅之地。他们艰难地挣扎在莽莽众山之中,还得胆战心惊地向商王贡赋纳物,稍不上心,就会被商刀剑相加。

当被后人谥号为周文王的姬昌求贤纳士,共讨商朝的信息自北而南传入楚国先民所建的部落时,其首领鬻熊冷静地分析时政,权衡利弊。按照现代学者徐旭在《凤凰翼翼高翱翔》中所说,他敏锐地从“未来将要发生的政治、军事角逐的格局中,依稀看到了本民族的生机”,也预感到了殷商行将灭亡的结局。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的鬻熊“像今天股市中有头脑的股民一样,审时度势地如数投抛出了商纣王这只垃圾股,果断地在未来可能升值的周文王身上押上了一注”。

打理好政务,鬻熊不顾年老体弱,路途遥远,亲赴周文王所迁新都丰,欲与文王会盟。鬻熊从部落所处的丹淅之地出发,沿着丹水宾主相见,寒暄既毕,鬻熊就一语中的,表明心迹:“欲与周共图大业,共讨商贼!”文王虽求贤若渴,但见其皓首鹤发,年近九旬,笑曰:“以君之力,何以伐虎豹之国!”“使臣捕兽逐鹿,臣是老了,若使坐策用事,臣尚年少!”文王颔首称是,两人相拥而坐,促膝长谈,言辞皆欢。

后人根据鬻熊所言整理的《鬻子书》一书记录了鬻熊启示周文王的精辟之言:“发政施仁谓之道,上下相亲为之和,不求而得为之信,除天下之害为之仁。”

《史记·楚世家》载:“周文王之时,昌意之苗裔鬻熊之子事文王。”简洁明了的语言将两个年过古稀的部落首领会盟的成果昭示为天下:周文王像后世的三国时代的刘备信任倚重诸葛亮一样,奉鬻熊为自己的军师。凡政务、军务、国事都虚心向鬻熊求教。鬻熊后人熊通在公元前704年向周王室请求加爵不得,自封为王时曾说:“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

楚族首领鬻熊审时度势,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周文王反商兴周的同盟之中,他为文王坐策国事,既为其灭商兴周做出了贡献,更为自己成功地实现立国梦想打下了坚实基础。

“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鬻熊做出的非凡之举对自己而言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利益,但却为其后代从周王室那里获取巨额政治效益埋下了伏笔。没有其智慧与汗水的付出,哪来熊绎受封子爵,立国丹阳?

五、美梦成真,立国丹阳

岁月斗转,物换星移。

主宰中原大地的统治者换了一拨又一拨,王朝经历了一个又一个。

大浪淘沙,淘出的是沙子,留下的是精华。

公元前1051年,周文王壮志未酬,撒手人寰,后世称为周武王的姬发继承君位。周武王遵守文王灭商遗愿,灭掉商纣王,建立起了大周王朝。为了巩固统治,他采取了分封诸侯的办法,将宗族亲信分封到征服的各地。

周武王所封诸国不是亲戚和亲信,就是先祖的后代和先前历代圣主的后代。尽管楚部落在周文王之时,就在鬻熊的领导下归附于周,但由于不在皇亲国戚之列,所以根本无缘得到分封的奖赏。

公元前1045年,年仅45岁,一统天下不到两年的周武王因操劳过度,英年早逝。成王即位,年幼资浅,难以服众。国家初定,外部形势还很严峻,叔父周公旦,颇有谋略,忠心耿耿,为防止异族反叛、社稷倾斜,当机立断,毅然摄政。但在国都之外监视武庚的管叔、蔡叔却心中不服,大肆造谣中伤,诬陷周公欲对成王不利。成王年幼,信以为真,对周公由反感而生厌恶。

为防止矛盾加深,周公在安葬武王之后,借视察访问之名,离开国都,辗转反侧,颠沛流离,逃到了地处丹淅之地的楚部落避难。当时的楚族,经历了鬻熊、熊丽、熊狂后,已经进入了熊绎为部族首领的时代。

周公旦何以选择楚国避难?原来,周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文王在世当年,楚族首领鬻熊归附,为文王出谋划策,成为文王的座上客。尽管那时周公年幼,但鬻熊对周的友好感情,父亲对鬻熊的礼待,周公却记忆犹新。后来鬻熊去世,其子熊丽、孙熊狂和重孙熊绎虽与周的联络渠道和联盟关系一度中断,但这种历史友情只要一经提起,并稍加培养,往日的浓浓温情就可以重建确立。

聪明的周公还知道,在当时那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只有像楚部落这样的地方,因与当时的周的关系不亲也不疏,不浓也不淡,才最利于自己避难,才得保障自己在叔侄反目、两人不和的时候,没有生命之忧。

周公避难于楚,楚接纳周公,在历史的长河中,表面上看,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实则对楚国后世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如果说,鬻熊赴周,只是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楚人自己选对了路,站好了队,那熊绎接纳周公,却为楚国从周王朝那里获得封号与封地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周公出奔,成王理政。但恰在此时,周王朝却突遭一场罕见之灾,损失极其惨重。成王为了祈求上天保佑,去祭祀天地,偶然在一个金滕匣,也就是一个用金丝带包扎的长匣子内发现了周公在其父周武王末年,突生重病,生命垂危之际,向祖先祷告,要求以自己为质,代武王生病而死,以使武王病愈理政的祷词。为其赤胆忠心所感,成王幡然悔悟,忙派人从楚迎回周公。两人冰释前嫌,握手言欢。

管叔见以流言蜚语迫周公下台,自己取而代之的计划破产,便铤而走险,联合蔡叔、霍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和东夷的奄、蒲姑等大国,开始发动叛乱。

归政于周的周公旦毅然东征,一举攻克管蔡联军。又经过三年的大肆征伐,周公旦不仅平定了所有的叛乱之国,而且还把东部和南部的叛乱势力全部铲除。周人取得了比武王伐纣时更大的胜利。

周朝又有了第二次分封,此次分封,楚因曾接纳过逃难的周公旦,所以得到了主持国政、主导此次分封的周公旦的特别奖励:熊绎被封为诸侯,授以子爵,定都丹阳。这是为了表彰和奖励鬻熊的功绩。

楚国人获得了建国立业的封号,由松散的部落联盟时代迈入了有着严密政治军事组织管理体系的国家形态,经过长时期的励精图治,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打开了八百年的熊楚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