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没有经卷的宗教:日本神道
27205900000013

第13章 神道中的神宫与神社(1)

一神宫和神社概观

日本学者土歧昌训在《神社与社会》一书中写道:“神社既是神道的核心,又是神道的基础。神道的古典形式是神祇祭祀,而祭祀场所就是神宫或神社。”这话说得十分有道理。

神宫和神社在神道中都是祭祀神的场所,通俗说来,就是神逗留镇座的神圣的“家”。通常情况下,神宫是祭祀皇祖和皇灵的级别较高的神社。神宫(神社)的原初形态,并不是像后来那样建有非常考究的巍峨的社殿(神殿)。《日本书纪》中的“天孙降临”一段云:“建好天津神篱与天津磐境,为斋祭吾孙。”所谓“神篱”,即古代或者建在秀丽山脚下或者建在清澄溪流边或者建在寂静有灵气的树林中的祭神场所。环植一圈常青树,中间围着一块洁净神圣的土地,用以祭神。这是神社的雏形。神篱的现代概念是单指常青树这种神灵的凭附物,然而在古代是指包括了上述内容在内的祭神场所。至于磐境,从目前日本考古学家发现的和歌山县白浜町坂田山祭祀遗址和福冈县宗像郡冲之岛22号祭祀遗址来看,它是用天然的岩石围成一个圆形或方形直径1—2米大小的祭祀场地。

在日本最古的和歌集《万叶集》和古代出云地方志《出云国风土记》中,已见到“神奈备”(kannabi)字样。“神奈备”意为神镇座的圣地,一般情况下,它建在寂静的山野和清幽的树林中,地理位置与居民的生活、生产休戚相关。山区多选定在清凌凌的水源地,渔村则选择在渔产丰富的渔场之内的小岛。《古事记》中“三贵子降生”一段记述道:伊邪那歧命因为生了天照大神,欣喜难禁,遂将自己心爱的谓之“御仓板举之神”的“御颈珠”送给了天照大神。顾名思义,“御仓板举之神”意即祭祀在神龛里的神。此后,还出现了祭祀神体“三种神器”的习俗。一般认为神社是从此逐渐发展起来。在最初阶段,祭神采取“同床共殿”的形式,后来演变为专设圣地作为祭祀场,称作“御屋”(miya)。“御屋”的发音与神宫的“宫”相同。神社的“社”在日语中意通“杜”(mori),即茂密的树林。所以,神社的原意是用于祭祀神灵的“神圣的树林”。神社中都祭祀神灵的附着物“神体”。由此可见,神社是为祭祀、礼拜神体而面向公众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至于神社正式形成的具体时间,已难以准确断定判定。神殿的创建,按通常的推测,始于飞鸟时代(645~710)前后。当时惊震历史的“大化改新”为日本带来了佛教的空前兴盛,佛教寺院随之宛如雨后春笋,相继拔地而起。神社随着神祇行政制度的健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这种历史形势下,有的神社仍原封不动地保存着古代信仰形式,保持自己特而不群的古态。譬如,奈良盆地的大神神社把整个三轮山当作神体祭祀,属典型的神社古态——山麓祭祀,因而不建正殿。奈良的石上神社和春日大社分别将布留山与御盖(三笠)山视为神体山。京都的贺茂神社也从神体山迎来神灵祭祀之。现在的长野县的生岛足神社正殿,是明治时代才建造的,那以前它的神体只是清池中的一座玲珑幽静的小岛,根本没有正规神殿。明治时代以前,奈良石上神宫的拜殿前面的严禁入内之地,是一方埋藏着神体的圣地,不言而喻,石上神宫也没有正殿。伊势神宫最初也无拜殿,那时,祭祀仪式一律在庭院中举行。

由此可见,古代祭祀神祇时,恭恭敬敬地把神请到一定的圣地,然后以避邪祛秽的“注连绳”圈住圣地,用这种临时屋社虔诚祭神。而后渐次演进,终于发展成固定的神宫和神社。

日本历史上律令体制的出现,使神社制度应运而生。全国神社中,由神祇官和国库资助的神社称作“官社”。据《延喜式》中的神名账记载,每年阴历2月4日在皇宫中举行祈年祭以祈祷五谷丰稔、天皇和国家安宁。这时有资格接受供进币帛的官社有2861座。

神社建筑布局的基本条件,至少要有正殿、拜殿、牌坊和石雕狮子狗。正殿是神社最重要的建筑,里面供奉的神体,层层包裹,放在容器内,安置在正殿神座上,除特殊情况,连宫司也不得轻易将之打开。规模较大的神社,还要配置权殿、币殿、御馔殿、祝词殿、舞殿、神乐殿等设施。神社占有的土地称作“社地”。现在的社地,主要指神社境内地,而古代势力强大的神社,还配有宽阔的庄园等境外地。为了突出神社的威严气势,境内必须相当数量茂密青葱、灵性荡漾的参天古木,横柯上蔽,疏条交映,环境显得安谧幽静。

明治政府出于强化神社地位和权威之目的,明治初期,按神照社占地规模,对神社(神宫)做了等级(社格)划分,其标准如下:官币社、国币社16500平方米以上;府县社、招魂神4950平方米以上;乡社3300平方米以上;村社2300平方米以上;无等级社1650平方米以上。这种标准制定之后,虽然经过了百余年沧桑岁月,但基本上一直流传至今,无大变异。现在分布日本全国的神社总数,据统计资料,共有79161座。

二神社里的“神使”

神社中祭祀的神从不在凡人面前显现姿容,而派遣特定的动物作为忠实使者,随时向人们传达神意。在神社意识中,这是由来已久的观念。负责传达神意的动物便称作“神使”。因此,人们对神使也毕恭毕敬。

神使有超凡的神威。神使的出现则兆示吉凶祸福。鸟兽作为神使,总是同该神社的主祭神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被当作神社的眷族神。甚至有的被敬仰为祭神。譬如京都伏见稻荷大社的神使是狐狸;三峰神社(在崎玉县秩父郡,主祭伊奘诺尊和伊奘冉尊,配祭天照大神)的神使是凶猛的狼。传说日本武尊当年率兵东征登上三峰山顶时,一只狼曾为他做过忠实的向导。

著名的神使,是伊势神宫的鸡。天照大神藏入岩窟“天岩户”之内时,这只鸡为了引诱天照大神出来,曾在岩窟外面引颈啼明。八幡宫的神使是飞鸽,缘起于宇佐八幡宫的分身乘船迁往石清水八幡宫时,桅杆上出现了一只金色的鸽子。古都奈良春日神社的神使是温驯的鹿,这是因为祭神建御雷命的分身当初是骑着神鹿从茨城的鹿岛神宫迁来此地;以鹿作为神使的,还有金华山的黄金神社和坐落在“日本三景”之一宫岛上的严岛神社。现在,严岛神社是世界文化遗产,而宫岛的码头边、小巷里、商店和饭馆门前,鹿或三三五五,或成群结队,与人和谐相处,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熊野大社、诹访大社、八坂神住吉大社等,皆以乌鸦作为神使;严岛神社除了鹿之外,也选用乌鸦当神使。东京千代田区的日枝神社的神使是捷巧的猿猴;京都的北野神社和松尾大社分别是长寿的乌龟和雄健的黄牛;奈良樱井市的大神神社及出云大社的神使是长蛇;气比神宫是洁净的白鹭;静冈县三岛市的三岛神社的神使是细滑的鳗鱼。

大国主命的神使是一只极不起眼的老鼠。大国主命年轻时候,一次在茫茫草原上意外遭到敌人的四面火攻,烈焰冲天,围卷而来。正当无计可施万分危急之际,突然飞快奔来一只老鼠,解救大国主命于火灾之中。于是便成了他亲密的神使。

冈山县和气郡和气町有一座和气神社,祭祀奈良时代为民造福的大清官和气清麻吕(733~799)。这座神的神使是野猪。他的缘起是这样的。和气清麻吕任要职期间,日本盛行佛教政治,名僧弓削道镜企图篡夺皇位,被和气清麻吕识破,使国家免于动乱。但和气清麻吕为此得罪了弓削道镜,一度被从京城贬至大隅国(今鹿儿岛县牧园町)任地方官。据传说,弓削道镜密谋在和气清麻吕赴任途暗杀他。不料这时突然从山林里跑来三百多头野猪,前簇后拥,护送和气清麻吕。和气神社建立后,野猪成了神使。明治三十二年(1899)正当猪年,日本发行的十元纸币上便印有和气清麻吕头像和野猪。当时,野猪成了十元纸币的代名词。

三神社的参拜心得

神社在参道入口都配建“鸟居”(牌坊),有的神社建有第一、二、三座鸟居。鸟居有说是以中国华表为原型衍化而成,它是神社的大门与神社的象征,也是划分俗界与圣域的一道界线。举步踏入鸟居之内,便意味着辞离凡界进入神域了。所以,参拜者跨进鸟居时,须轻轻致礼;参拜结束告别神社步出鸟居时,也要复轻致一礼,这是参拜者起码的知识。

(图5:神社鸟居)

过了鸟居,走完林荫参拜道,便来到“手水舍”。“手水舍”是一座简洁小亭,亭子里放着清水盘和水勺。参拜者在那里以水清洗身体与心灵的污秽时,腰身须微微前倾,先用右手持勺舀水洗左手,再用左手持勺舀水洗右手,最后用右手持勺舀水,倒入左手心,饮之漱口。洗手和漱口分别表示洗净了身外体内的污秽。所以“手水舍”的水并不是饮用水。

在伊势神宫,至今依然保持着最古老的形式,参拜者用流荡淌在神社前的五十铃川的河水洗手漱口。因此这样的河也叫“斋川”或“御手冼川”。

洗手漱口净化之后,开始接受神职的“禊祓”,再走近神前(神前即指拜殿),在神前轻轻一拜。神社在拜殿前吊着一根粗大长绳,顶端系着一个大铜铃,参拜者必须摇绳响铃,表示自己向神发出前来祈祷信号,然后献上“玉串”,进行“玉串奉奠”。玉串是挂在长30厘社左右的杨桐树枝上的棉花或白纸条,(皇族使用红白绢带)玉串表示参拜者的真心,献玉串则象征“神人合一”与人的生命更新。在找不到杨桐树的地方,也可使用杉树、茶花树、黄杨等常绿树的树枝代替。玉串的“玉”日语读“tama”,与“灵”谐音,有人与神灵心心相通之意。

向神献玉串的一般程序是:一,从神职手中接受玉串时,右手捏住根部,左手轻托顶端;二,走到神案前致一礼;三,将玉串叶穗梢朝向神前;四,左手捏住玉串根部,右手轻托叶穗梢部,五,将左手捏着的串叶根部朝向神前,叶穗一端反过来朝向自己,摆在神案上;六,在神前二拜二拍手再一拜,然后轻轻地从神前静默退回。拍手动作表示从神灵手中接过神赐的珍宝。

这样的参拜举止,从旁观之,清素淡雅,十分符合神前幽寂的氛围,这是单个人参拜神社的程序。如果团体参拜,先要在神前整列排队,选出一位代表上前,按单个人参拜的程序,从神职手中接来玉串,供在神前,大家随着代表者的动作,一齐行二拜二拍手再一拜之礼。

以上是参拜神社最基本的过程。掌握了这些过程,一般的参拜场合都可以合格通过。日本人在家庭里拜神龛时,过程与之基本相同。

四伊势神宫

伊势神宫坐落在日本三重县伊势市。古代曾称伊势太神宫、二所皇太神宫。自古以来,伊势神宫在神道中的级别最高,被称作日本民族心灵的故乡。伊势神宫由皇大神宫(内宫)、丰受大神宫(外宫)两座正宫和附属的宫社构成。

(附图6:伊势神宫宇治桥)

皇大神宫古称太神宫,伊须受能宫,位于伊势市宇治町五十铃川上游,河上横跨一座宇治桥。参拜者走过这座神桥,就意味着接受了神的“禊祓”,净化了俗世秽污,进入清幽的神域,宇治桥是连结俗世和神界的桥梁,是人走向神道世界之路。天照坐皇大御神(即天照大神)作为普照万物、滋润生命的日神,就祭祀在这座神宫里,天照坐皇大御神象征火德。配殿中分别祭祀着天手力男神和万幡丰秋津姬。这是因为天照大神藏在高天原上的岩窟里时,是前者亲手将之救出;后者是天之忍穗耳命之妻,天孙琼琼杵尊之母。

将天照大神祭祀在这里,是因为授予天孙的神器八咫镜几经传承,由皇女倭姬命来到此地时,按照天照大神的“神托”,将天照大神的“神体”——八咫镜祭祀于此,垂仁天皇时代正式建神宫祭祀。神道认为,天照大神四射的阳光,能促进万物生长;八咫镜是反映人格的最佳器具,能促成“人格神”的形成。伊势神宫原来是祭祀伊势地方神的神社,“供奉的似乎是后来供在外宫的的当地农业神”。天照大神的到来之后,将这个天皇的祖先神、太阳神与地方神合祭于此地,形成了“伊势二宫”(内宫与外宫)。

(附图7:伊势神宫内宫)

附图8:伊势神宫外宫)

丰受大神宫(外宫)又称受宫或度会宫,位于伊势市丰川町,与内宫相距约五公里。神宫中祭祀着谷物女神丰受大神,主管天照大神的膳食,此神又是水神,故象征水德。

按理,天皇应当亲自侍奉天照大神,但由于天皇必须在京都料理朝政,只好选派代替者。所以天皇即位后必须派遣“斋王”赴伊势神宫侍奉天照大神。斋王是未婚的皇女或王女,由占卜选定,斋王解任的时间,原则上规定在天皇让位或驾崩之际。伊势神宫第一任斋王传说是崇神天皇的皇女锄入姬命,第2代斋王是垂仁天皇之女倭姬命。斋王制度后因战乱而废止。明治维新以后,神宫祭主由斋王代替。

伊势神宫祭祀天皇家系的氏神,所以神宫最初绝对不许庶民参拜,采取“禁止私币”(“私币”指贵族或庶民奉纳神社的币帛)态度,除天皇以外不许臣下向伊势神宫奉献币帛。中世以后,渐改陈规。但是,把天照大神视为“日本国主”和“日本镇守”的一般民众,以币帛形式献稻谷或及其他供品时,都要事先经过神官批准。担当这项工作的神官叫做“御师”。

每年秋收季节,御师便派遣部下的“代官”去民间,劝说奉纳伊势神宫举行神事活动使用的“初穗”。“初穗”是用做供神的供品的当年最早收获的谷物(稻穗)。向神奉纳“初穗”,以表示由衷感谢保佑了稻谷丰收的太阳神。地方的庶民非常愿意请御师光临自己的村落,为他们祈祷生活康宁。御师的这种神道活动为普及伊势神宫在民间的影响和加强人们对神宫的信仰,发挥了巨大作用。这种形式一直流传到明治维新后神宫各种制度有所改革才停止。

镰仓幕府建立后,伊势神宫曾备受镰仓幕府的第一代将军源赖朝(1147~1199)的崇敬。他下令大兴土木,修复和营建神殿。源源朝为了祭祀仪式更加规范化,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奠定下镰仓幕府神社政策的基础。贞永元年(1232),镰仓幕府的第一部基本法典《御成败式目》问世。这部法典的第一条就是:“须修理神社,专事祭祀。神因人之敬而增威,人因神之德而添运。”于是,伊势神宫立刻身价十倍,博得空前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