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爱水,孔圣人亦爱水,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柔静,处下,不争,善利万物,默默无闻地奉献,的确为我们立身处世的典范,也难怪老子会提出那振耷发聩的不朽名言:“夫唯不争,故无尤。”只有奉献不争,才能没有过失,这是那么的深刻,那么的言意无穷,值得每一个人去思考、去践行。
好武力者,志不可得
【经典语录】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语录释义】
做人当以恬淡为准则,即使战争取得了胜利也不会感到高兴。因为对战争取得胜利而感到高兴的人是以杀人为乐的人,一个喜好杀人的人,是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
【解读】
任何一个人都知道战争是极其残酷的,因为它会死人,不管是古代以刀刃相搏,还是现今以枪炮相对,还是未来的电子战,都是会有人员伤亡的。任何一种伤亡都是对统治者的控诉,都是对人类的残害,都是必会导致天下的不安定,都是对大道的违背。所以老子在这里再一次强调战争的可悲与无奈。
有人可能要说,老子是为统治阶级说话的,是封建礼教的代言人,我们是否应该遵循他的教诲呢?其实,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哪个地方,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公司、一个家庭,不论是谁来管理,只要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明了大道趋势并遵循它来进行管理,我们就会有安定幸福的生活,就可以顺其自然地发展。一个领导人的好与坏主要是看他是否以人民和国家为重,是否给了人民相对自由和发展的权利;看他是以德治天下,还是以武力治天下。
【活学活用】
在中国历史上,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公元1252年,忽必烈率军远征大理国,刘秉忠随军远征。
这位刘秉忠少年时候曾为僧人,是南宋垂危之际,北方蒙古兴起之时追随一代英主忽必烈的,他才华出众,所以备受忽必烈的赏识,因而他的意见也就常为忽必烈所采纳。在远征大理国的途中,他就常常劝谏忽必烈:“天地好生,王者神武而戒杀。”因此,忽必烈的军队极力克制纵情烧杀的陋习,致使师行迅速。
当时的大理国,内政腐败,国势衰落。忽必烈兵临城下,先派使者入城招降,没想到大理国拒绝投降不说,还杀死了使者。忽必烈闻报大怒,传命屠城,刘秉忠连忙谏阻说:“杀使臣抗拒命令者,只是大臣们所为,百姓是无辜的,请饶了大理的百姓。”忽必烈觉得有道理,于是收回成命。刘秉忠又公告禁止杀人之令,使大理百姓的生命财产得以保全,人民无不感激。隔年,大理国就灭亡了。
公元1259年,忽必烈大举向南宋发动进攻。戎马倥偬之际,刘秉忠引用云南的事例,劝告忽必烈说:“王者正义之师,当力求做到有征无战,不可嗜杀无度。”忽必烈进入南宋境内以后,即发布命令,严禁妄杀百姓,不准焚烧房屋,战争中的俘虏一律释放回乡。正因为如此,忽必烈赢得了民心,使他不仅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进展顺利,而且在蒙古内部的斗争中峥嵘卓立,最后登上了大汗的宝座。
一个残暴的统治者,残害人民,淫武天下,他所发动的每一次战争都是非正义的;而一个圣贤的统治者,不会以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如果发动战争也是保家护国的正义之举。但是不管是正义的战争还是非正义的战争,是胜利还是失败,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违背大道的凶事,都会带来人员的伤亡,都能造成妻离子散的惨剧,都会导致土地的荒芜,都会使经济衰退。所以,即使是正义之战的胜利,也不应高兴,要感到悲哀才是。正因如此,自古以来人们都对战争有一种恐惧感,都希望平安稳定,不要有战争发生。
由此可见,没有人赞成用武力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如果用武力解决,就会使社会不安定,使人民遭受痛苦和损失;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矛盾,用武力来解决,不仅矛盾会被激化,还会使我们自己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在我们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与他人发生正面的冲突,如果产生了意见分歧,最好以恬静淡然的态度对待,这样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本着这样的原则交往,那么人们之间就平和得多,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不该发生的故事了。当然,有的时候武力是不可避免的,比如面对歹徒,就必须以武力将其制服,有时甚至可以采取一些极端措施。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矛盾,有绝大部分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我们却没有将它平息,经常是愈演愈烈,最后升至动用武力,造成两败俱伤的惨痛局面,这样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比如,报纸上曾经报道过这么一件事,两个关系不错的朋友,就因为聊天时的一句玩笑话,一个觉得面子上下不来,就动手打了对方一拳,结果另一个也不示弱,还手给了对方一记耳光,于是两人大打出手,任凭旁边的人如何劝阻,也无济于事。最后,其中一个在打斗中一不小心从八楼的窗户摔了出去,当场死亡,另一个则因过失杀人锒铛入狱,追悔奠及。
兵器是战争的祸端,无论是正义之战,还是非正义之战,其结果都是凶事,故老子有兵器是不祥之物的言论。
老子不赞成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武力只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国与国之间动用武力,就会死人无数,血流成河;个人与个人之间动用武力,就会矛盾激化,损伤性命。
由此可见,我们与人相处,应尽量避免与人动用武力。
其实这么做并不难,只要你不与别人发生正面冲突就可以了。
社会学家告诫人们,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应尽量避免与他人产生正面冲突。如果实在难以回避的话,则可以运用幽默的手段来进行侧面回应。
美国培基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律师马塞,是一个善用用幽默的人。有一次,他当众演说时,听众中不时有人大声喊着:“讲大声一点!大声一点!”
起初马塞还置之不理,但后来实在忍无可忍了,便用很严肃的态度对主席说:“主席,你想将来如果有一天,一个天使跑来宣布上帝的命令,说世界已经到了末日时,那些呆子会不会也挤在老远的听众后面,大声地叫他‘说大声一点’呢?”他这样一说,那些一味瞎喊的人便立刻静下来,于是他得以继续讲完他原来的演说。
还有一次,马塞在一个大会中演讲时,台下有一个爱尔兰人对他破口大骂,可是他却若无其事地说:“你尽管骂个痛快吧!因为我正是那个最不懂会场规矩的人。”这使听众们立刻哄然大笑,并把那个不懂会场规矩的人赶走了。
以上种种都是我们在日常社交处世中回避冲突的绝妙办法。我们不妨学来一用。
【智慧金言】
没有冲突,自然没了矛盾,没有了引发武力的导火线,由此我们便可以与人和平相处,远离了战争,甚至还成就了一个幽默、睿智的你。
【本经原典】
《道德经·三十一章》
【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兵器是不祥的东西,大家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
君子平时以左方(左代表生)为贵,用兵时以右方(右代表杀)为贵。
兵器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
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处之。
即使战争取得了胜利也不会感到高兴。因为对战争取得胜利而感到高兴的人是以杀人为乐的人,一个喜好杀人的人,是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
吉庆的事情以左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
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这是说出兵打仗用丧礼的仪式来处理。
杀人众多,带着哀痛的心情去对待,打了胜仗要用丧礼的仪式去处理。
真风流者,有真内涵
【经典语录】
是以大丈夫外其厚,不居其薄。
【语录释义】
大丈夫,选择淳厚而不选择轻薄,选择朴实而不选择虚华。
【解读】
老子告诫人们,真正的有德不是装出来的,是一种真正内心的体现。真正的有德人决也不会矫揉造作地表现什么。
【活学活用】
魏晋许多文人厌恶那种一本正经的正人君子,要求抛弃一切压抑人性的礼节,让每一个人能真实地表现自我,高兴时就放声大笑,痛苦时就号啕大哭,为了反抗礼法嘲弄传统,他们的行为够惊世骇俗了。
经常与阮籍一块纵酒的刘伶,有一天家中酒喝光了,他想酒简直想疯了,便让他妻子去酒店为他沽酒,妻子把酒瓶摔在地下说:“你饮得太多了,这不是自己糟踏自己吗?从今天起非断酒不可。”刘伶说:“太好了,我自己没有毅力禁酒,只有求神保佑我能断掉。现在快去办酒肉来。”妻子听了非常高兴,连忙去买酒买肉供在神前请刘伶发誓,刘伶跪下来发誓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命,一饮一斗,五斗清醒,妇人之言,千万别听!”说完把供在神前的酒肉喝光吃尽。他饮酒时还脱光自己的衣服,赤条条地在厅堂里自酌自饮。人们见后讥笑他,他回答说:“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跑到我裤子中呢?”
“道”与“德”相合,构成了老子思想的整个哲学体系。
老子指出有德者,从来不追求形式上的“德”,一切顺其自然;反之无德者,从来都不放弃追求形式上的“德”,喜欢人为地加以施为。正是由于喜欢施为,所以老子引出了“仁”、“义”、“礼”的概念,这三者都是施为者的表现,而且施为的程度逐层递增,老子是反对这一切的,所以他有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对于“礼”,老子更是鄙夷,认为它是“攮臂而扔之”是人心不够忠厚,是社会动乱的祸首。
真正的有德不是装出来的,真正有德是一种心境,一种名利难动的心境;是一种境界,一种清静无为;是一种气质,一种明“道”后自然流露出来的气质。正如苏东坡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真正有德者他决不会矫揉造作的表现什么,反而会自有一番蕴涵。而一个一心只追求外在东西的人,他所表达的,只会是简单的肢体语言和自欺欺人的虚伪。
在一所师范学院里有一个小伙子,他穿着一件非常破旧的绒裤,绒裤显然已经有很多年头了,像是几十年前的产物,恐怕很快就可以成为古董进博物馆了。绒裤上打了很多补丁,但仍有几个醒目的窟窿在捕捉着过往的行人,当然,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左右腿上的四个大字:左边是“穷人”,右边的是“没钱”。他的这一装束招来了不少人的观望,但他丝毫没有什么不好意思,而似乎更加神气得意,仿佛“穷”是一种可以炫耀的资本。后来据说系领导认为该生的行为影响了校容和校风,决定找他谈话,劝其收敛一下,但该生坚持认为他就是穷人,就是没钱,装不出很文明很有钱的样子,有什么办法呢?领导说系里可以考虑给予困难补贴,或者动员学校力量为其募捐,却遭到了该生的婉拒。实际上,他的家境并不困难,他之所以那样,只是想表现一下自己的个性,做出一副与众不同的样子而已。
年少气盛、故作姿态地想表现自己的个性,这其实只是一种幼稚的行为,以为表面的东西是一种不随流俗的自我表现,恰恰相反,这正是这种人的可笑之处。
【智慧金言】
所以真正的大德是自然而为,所有的行为都没有目的,无须强制,是我们应该崇尚的标准。但是由于我们的世界是有概念的,所以就不得不有所规矩,用规矩来规定行为。然而如果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要有所规定的话,那么我们所表达的只有简单的肢体语言和自欺欺人的虚伪了!
【本经原典】
《道德经·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译文】
具有上乘品德的人,从来不追求形式上的“德”,这才是真正具备了“德”。
而下乘品德的人,从来不放弃在形式上追求“德”,实际上是没有真正具备“德”。
真正具备“德”的人,一切顺其自然无所作为,而且也是无心作为;形式上具备“德”的人,喜欢人为地加以施为,而且也是有心作为;
讲仁爱的人要做一件事,是没有私心意图的,所以容易做好;
讲义行的人要做一件事,常有私心目的,所以可以做好的事是有限的;
讲礼仪的人去做一件事,是勉强施为,如果没人响应,于是便扬起手臂使人屈服,这样的人最终什么也做不好。
所以,丧失“道”的人才去讲“德”;丧失“德”的人才去讲“仁”;丧失“仁”的人才去讲“义”;丧失“义”的人才去讲“礼”。
而所谓的礼仪啊,是人心不够忠厚,是社会动乱的祸首;
自以为有先见之明,那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
所以,大丈夫,选择淳厚而不选择轻薄;选择朴实而不选择虚华。
因此,便舍弃后者而选择前者。
以和为贵,和气致祥
【经典语录】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害,安平太。
【语录释义】
掌握大道并执守大道,天下人都会倾心归往。归往而不互相侵害,天下就会和平安泰。
【解读】
大道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两平凡,而这才是老子所说的大道的根本,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真谛。如果领导者们能够掌握大道的这种根本,能够效法大道那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做法,那么就无须用各种手段来笼络人心,费尽心机地控制他人了。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归属到身边, 来享受没有任何伤害的安宁、平等和祥和!
【活学活用】
有一个类似“愚公移山”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位智慧的老人,他居住的村子被一座大山阻隔,老人把村民召来,询问他们可否愿意把山移开,他说:“移山不是一代两代能够完成的,很清楚,我们此生看不到自己劳动的结果,而且也得不到任何酬报。不论我们花费多少精力,结果看来和搬走了一小块石头也许没多大区别。”
然而村民毅然承担起这项艰巨工程,他们不分昼夜,全力以赴地搬运石头。这些人并不过多考虑后果,而是微笑着工作,因为他们的生活在于现在,生活的中心就是搬走一筐一筐的土石。在从事这项工作的时候,时间变得毫无意义,甚至完成移山的愿望也已经失去了意义,生活就是专注于工作本身,这是最重要的。
埋头耕耘而不计收获,你能以这样的方式开始自己的生活吗?你能只为一件事有趣而去做,从而忘记烦恼和忧愁?那么,你一定会感到人生乐趣无穷。
在威严的自然面前,人类如同这个小村庄的居民,被隔绝在荒蛮之地。就每一个人而言,都有一座高不可及的大山横在面前,需要以一生的力量去穿越它,因为,在大山的那一面就是真理的殿堂、生命的初始地。
“道是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宇宙的规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万物都在大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