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道德经》学生活
2721600000013

第13章 豁达淡泊的心灵智慧(7)

“我想你该注意到我给你的东西:一位温柔美丽的妻子。一份好工作,一处舒适的住所,三个可爱的女儿——这是个最佳的组合。”

“是的,”他打断了上帝的话,“但我以为你会把我真正希望得到的东西给我。”

“我也以为你会把我真正希望得到的东西给我。”上帝说。

“你希望得到什么?”他问。他从没想到上帝也会希望得到东西。

“我希望你能因为我给你的东西而快乐。”上帝说。

他在黑暗中静想了一夜。他决定要有一个新的梦想,他要让自己梦想的东西恰恰就是他已拥有的东西。

后来他康复出院,幸福地住在47层的公寓中,欣赏着孩子们的悦耳的声音、妻子深褐色的眼睛以及精美花鸟画。晚上他注视着大海,心满意足地看着外面闪烁的万家灯火。

男孩的故事告诉我们:因为我们拥有现在,所以我们应该享受快乐。快乐并不需要漂洋过海的寻找,因为快乐就在我们的身边。对于此,一位哲人说得好:“只要你愿意享受快乐,快乐就会粘上你。”

【智慧金言】

想拥有幸福快乐无可厚非。乐观的人会把一切看作上帝的另一种恩赐,怀着感恩的心情去享受现实,而悲观者则会把手中的幸福快乐随意抛弃,而后满世界寻找幸福和快乐,这两种人的人生是极其不同的。

【本经原典】

《道德经·八十章》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土狭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十倍百倍人工的器械却并不使用;使人们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移。

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机会去布阵。

使人们回复到使用结绳记事的状态。

人们有甜美的饮食,美观的衣服,安适的居所,欢乐的习俗。

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得着,人们从生到死,互相不往来。

宠辱若惊,名士风流

【经典语录】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语录释义】

受到尊宠或污辱都感到担惊受怕,重视大的忧患就像重视自身一样。

为什么说受到尊宠或污辱都感到惊恐呢?因为被尊宠的人处在低下的地位,得到尊宠感到惊恐,失去尊宠感到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解读】

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会有很多机会与宠辱相遇,这种宠辱也许是我们自身亲受的,也许是从他人身上感觉到的。比如当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受到了领导的奖励,这就是得到宠,这时我们就有可能欣欣然喜上眉梢;而当我们因失误而遭到上级批评时,就是得到辱,这时我们有可能会垂头丧气。不管我们是受到了宠还是辱,都会有所惊慌。当然,人人都希望得到宠,得到他人的关注、珍惜和疼爱。但是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讲,被他人关注和怜爱,受到他人的恩宠,无疑是说自己不如他人,会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

【活学活用】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竞争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人们为了使自己能更优越一些,为了使自己的目的能尽快达成,就不择手段地去博得领导的欢心,得到领导的宠幸。而一旦得到了领导的恩典,便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幸运感,感到意外和惊喜;但同时又怕失去这种恩宠,就更加小心谨慎,诚惶诚恐地去待人、做事,以求博得领导更多、更长久的恩宠。比如,领导在我们的肩上轻轻拍了几下子,这就是一种宠幸。领导让我们与他共进午餐,并说下次到你家里去坐坐,这就是更大的宠幸。而当领导说:“这个人我看不错,很有头脑嘛。”那么这个人就该明白,天上的馅饼正像飞碟那样围着他转呢。

正是如此,人们为了得到上一级的恩宠,就会想尽办法向上一级献媚,结果是失去了更多的自我。如果失去了这种恩宠,或是遭受到侮辱,人们则会感到霉运的降临,感到失落和沮丧,从而害怕更大的不幸会来临,也就越发地惊恐。比如有的人在单位受了气回家之后打老婆,还有的在老婆那里受了气到了单位训属下,有的人就自己扇自己的耳光,或者把邻居家的狗杀死。人们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会按照等级、地位、辈分等等的附加成分,一级级地侮辱下去,其结果就是造成更大的灾难和不幸,最终也无法找到真正的自我。

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子会说“宠辱若惊”的缘故,因为我们跟人家不是对等的,人家在上,而我们在下,宠和辱都是别人的赏赐。让我们宠,还是让我们辱,全由着人家的性子来。在封建社会,宠辱有时就在一刹那,或加官晋爵,或满门抄斩。而在当今社会,宠辱实际上只在我们的一念之中,无论是宠还是辱,都是因为我们有了得失的概念才造成的,如果我们心里没有宠辱的差别,也就不会因此而感到惊恐,自然就不会受到他人的摆布和左右了,也不会因为去求一时的名利奖赏而产生贪欲,使自己掉到他人的圈套中。

安徒生讲过这样一则故事:村子里有一对清贫的老夫妇,他们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匹马。有一天,他们两人商量后决定把马牵到集市上换一些更有用的东西回来,于是老头儿便出门了。到了集市上,老头儿想给老太婆带回去一个惊喜:他先用马换来了一头母牛,后来又用母牛换了一只羊,接着又把羊换成了一只肥鹅,然后又用肥鹅换了一只母鸡,最后他用母鸡换了一口袋烂苹果。

在回家的路上,老头儿到一家酒馆里休息,遇到了两个英国人,他们听了老头儿换东西的经过后哈哈大笑,认为他回家后一定会被老太婆臭骂一顿。老头儿坚信自己不会挨骂,于是两个英国人就用一袋金币与老头儿打赌。

老头儿回到家,老太婆非常高兴,她兴奋地听老头儿讲述他在集市上换东西的经过。老头儿说自己用马换了一头母牛,老太婆说:“太好了,我们有牛奶喝了。”老头儿接着说他把母牛换成了羊,老太婆说:“哦,羊奶也同样好喝。”老头儿又说他用羊换了一只肥鹅,老太婆说:“天啊!鹅毛很漂亮。”老头儿说他后来又把鹅换成了一只鸡,老太婆说:“从今往后我们有鸡蛋吃了。”最后老头儿指着地上的一口袋烂苹果说,他又把鸡换成了这袋烂苹果,老太婆一点生气的意思都没有,她说:“我们今晚就吃苹果馅饼吧。”就这样,在门外偷听的两个英国人输掉了一袋金币。

宠与辱就像事情的好与坏一般,在这个故事中,事情的好与坏取决于你对它的看法。其实生活的本质非常简单,当事情是“奶牛”的时候,就按照对待奶牛的方法对待它;当事情是“烂苹果”的时候,就把它当做烂苹果来对待。

不愿意让自己遭到祸患,也不愿意让自己的身体遭受到丝毫的委屈,更不愿意以生命去冒险是人之常情。那么为什么老子要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不是说要你合去生命,而是说,如果一个人万分珍惜和重视自己的身体,把所谓的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或者利益看得太重,就会过分在意身体上的痛苦、心灵上的伤害、利益上的得失,不仅无法托付大任于这样的人,他本人也会在烦恼中煎熬。

冒险之后的灾祸感、拼搏之后的得失感,都是因为对自己太在意而产生的。只要我们能与大道一致,只要我们能顺应自然,不单纯地去为了满足身体而作为,就可以超越身体所给我们带来的烦恼和麻烦。当我们没有“身体”这个概念的时候,就能全心全意地工作,而不会有心思去算计和争夺。

最后我们应明确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体,都会为此而打拼,因此世界就像一个大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有失有得,变化无常,只有怀着一颗平常之心,得到而不惊喜,失去而不恐惧,将自己置身于这个战场之外的人,才是真正的主宰者。

【智慧金言】

人一生中,地位总会发生变化,宠辱也无常。受宠之时,以平常心待之;受辱之时,应不怒、不愤、不争、不仇,更是一种平常心。能做到“宠辱不惊”的人,就如老子所说:“可寄于天下”、“可以托于天下”,也就是说他会成就大的事业。

【本经原典】

《道德经·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托天下。

【译文】

得到恩宠和受到屈辱都会感到心神震惊而不得安宁,重视大的祸患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性命一样。

什么叫“宠辱若惊”呢?恩宠是上对下给予额外的赐予,所以当受宠者得到额外赐予时,就会感到震惊,如果失去了额外赐予,也会因失宠受辱而感到震惊,从而失去安宁,这就叫做得宠与受辱都感到震惊。

什么叫“贵大患若身”呢?我们之所以感到大的祸患,是因为我们有身体的存在,如果不顾及到自己的身体,那我们还有什么祸患呢?

所以,能做到贵身(珍贵自己生命)那样去服务于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大事寄托于他。能做到爱身(爱自己生命)那样服务于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重任交付给他。

摆脱杂念,冲出牢笼

【经典语录】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语录释义】

堵塞贪婪的欲望,关闭整个欲望的门户,那就终身不会有劳扰的事。

【解读】

贪婪和奢欲是人的特性,也正是它们束缚了我们心灵的翅膀,蒙盖了我们智慧的眼睛。它们就像洪水一样,一旦找到了发泄的出口,就会不可抑制,给我们带来诸多的痛苦和灾难,使我们的身心永远得不到安宁。如果我们放纵自己的贪欲,不加以节制,它就会成为枷锁,我们就会在自己精心做成的牢笼中苦苦挣扎,在挣扎中继续修建牢笼。枷锁越来越紧,牢笼越来越小,最后我们的本性被捆牢了,我们的灵气被锁死了。我们是一批被自己的欲望之火烧成的灰烬,让风吹散了。

【活学活用】

一个乞丐在大街上垂头丧气地往前走着。他衣着褴褛,面黄肌瘦,看起来很久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了。他不停地抱怨:为什么上帝就不照顾我呢?为什么唯独我就这么穷呢?

上帝听到了他的抱怨,出现在了他的面前,怜惜地问乞丐:“那你告诉我吧,你最想得到什么?”乞丐看到上帝真的现身了,喜出望外,张口就说:“我要金子!”上帝说:“好吧,脱下你的外衣来接吧!不过要注意,只有被衣服包住的才是金子,如果掉在地上,就会变为垃圾,所以不能装得太多。”乞丐听后连连点头,迫不及待地脱下了衣服。

上帝轻轻一挥手,金子从天而降。乞丐忙不迭地用他的破衣服去接金子。上帝告诫乞丐说:“金子太多会撑破你的衣服的。”乞丐不听劝告,仍兴奋地大喊:“没关系,再来点,再来点!”正喊着,只听“哗啦”一声,他那破旧的衣服裂开了一条大口子,金子滚落在地。金子在落地的那一瞬间全变成了破砖头、碎瓦片和小石块。

上帝叹了口气消失了。乞丐又变得一无所有,只好披上那件比先前更破、更烂的衣服,继续着他的乞讨生涯。

我们本应是龙,腾云驾雾于九天之上,翻江倒海于万顷波涛之中;我们本应是鹰,展翅翱翔于蓝天之上,俯瞰鸟视于大地。应知天地之广阔深远,应看清万物之根始。但是,由于我们的恶习和特性导致我们成为笼中鸟、井底蛙,我们该如何办呢?

哲学中讲万事都有根本。《道德经》也是哲学,也讲求根本,没有无根之木,没有无源之水,就是天上的雨水也有其源头。所以,世间的一切都有起因、结果、流转的程序,都能够寻到其根本,没有任何可以例外的。而万物的根本,或者说我们的起始点,那就是生育我们的母亲,用我们人类寻根溯源的思想来说,那就是我们的老家,我们的发源地。

【智慧金言】

我们的心中有太多的杂念干扰着,使我们的心灵受到束缚,无法回归清净自然的大道中去,也就无法更真实地放飞自己的心灵,使它获得自由翱翔的能力。心灵总是被关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看到的是一小片天空,听到的都是单调的音律,又怎能了解世界的全部?怎能看清万物的起始呢?就像井底之蛙,永远不知道天地的雄浑和宽广。如果我们不想成为笼中鸟、井底蛙,那只有摆脱杂念的困扰,冲出牢笼,跳出枯井,在广阔的天空自由飞翔,在宽广的大地自由驰骋,才能看清天和地的全貌,才能了解到万物的根始,才能找到我们的老家。

【本经原典】

《道德经·五十二章》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译文】

天地万物都有本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

如果得知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万物,又持守着万物的根源,终身都没有危险。

塞住嗜欲的孔窍,闭起嗜欲的门径,终身都没有劳扰的事。

打开嗜欲的孔窍,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

能察见细微的叫做“明”,能持守柔弱的叫做“强”。

运用智慧的光,返照内在的明,不给自己带来灾殃,这叫做永续不绝的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