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道德经》学生活
2721600000022

第22章 大巧若拙的竞争智慧(4)

很多时候,真正的道理是无法用言语来传达的,而只能用心去领会,这和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出一辙,令人深思。说话多了人就会智穷辞穷,不如守住心中想法不说。有时候什么也不说更有力量,因为沉默时让人觉得充满暗示。

沉默可以丰富言说的内容,也可以丰富言说的技巧。所以,维特根斯坦说:“凡是可以说的,就能明白地说;凡是不可以说的,就必须保持沉默。”

“多言数穷”,一个“穷”字道出了此中真味。大部分时候多言是不必要的,多言必多心,多言必多失。只有平时不多言,才能在该发言时多发言,像秉烛夜谈、长亭话别,这些都是应该尽兴说话的时候。但如果平时把话说尽了,该说的时候忽然哑了声,那就大煞风景了。既然话越多越窘迫,我们又何必多言!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很多祸患,多因不注意言语,或故意多言伤人而引起。好谈他人是非,容易惹人抱怨,怨则成仇,仇则成祸,所以说“祸从口出”。试观世上好拨弄是非、谈人短处的“长舌妇”,不但自伤口德、伤人信誉、害人不浅,这样的人,终会因多言而遭至灾祸。

所以,为人处世,和人说话,应当懂得谨慎,言语不伤人,不谈他人之短,不谈人之是非,不论长辈之曲直,宜隐恶而扬善,方免致伤口德,而不结怨于人,祸自不出也。

为人处世,一定要掌握说话的时机和分寸。对于一个处身于复杂关系社会中的人,无论他任的是什么职位,“祸从口出”这句话都应经常放在心里。每个人对说话的态度都不相同,有些人比较谨慎,不会随便在公众地方表态;有一些人则口没遮拦,喜欢随时随地发表高论,旁若无人;更有些人爱好说长道短,讲别人的是非,甚至一有机会便诋毁别人,抬高自己;当然,亦有些人在他人面前呆若木鸡,不发一言。

以上哪一种态度对呢?认真而言,没有一种正确。多话、少言,又或不言都是有所偏颇的态度,都会给人一种不大正常的感觉。

最佳的说话态度,就是应讲时讲,不应出声时就保持缄默,公开批评其他人的事切不可做,而圆滑的说话方式也切勿走过头,否则便会给人过分圆滑,甚至近乎虚伪的印象。

另外,话说多了,难免会出现漏洞,难以自圆其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即使你认为自己的话没有什么问题,别人不一定也认为你的话没有问题。

明清时候文字狱盛行,那些作诗、写文章的,哪一个人认为他们的诗文有问题呢?可是一到了别有用心的人那里就成了问题。

比如,明朝的时候,有个叫徐一夔的人写道:“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意思是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老天有眼,生下朱元璋这位圣人,救民于水火,为万世开太平。徐一夔的本意是为朱元璋歌功颂德,他肯定不会认为这句话有问题,可是,一传到那些居心叵测的人手里,事情就变了:什么是“光天之下”?这不是在讽刺朱元璋当过和尚吗?什么叫“为世作则”?“则”与“贼”谐音,这不是在讽刺朱元璋参加过红巾军,做过“贼”吗?经过这样一解读,这位仁兄可谓“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结果被腰折了。

又如,清朝有个名叫戴名士的人,他写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之句,收在一部叫《南山集》的诗集里面。原来有一次他在看书的时候,一阵风吹来,把他正在看的书页吹乱了,他也因此来了灵感,于是脱口而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可是偏偏有人拿此大做文章,硬说这句诗是讽刺清朝统治者的,说大清自马上得天下,以满族的身份入主中原,他们以前从来就没有接受过孔孟之“道”的教化,是一群连字都不认识的人,如今却统治那么多的汉人。如此一来,这诗的意思就变成了反清言论。于是不但戴名士丢了脑袋,看过这首诗的人,抄过这首诗的人,评论过这首诗的人,还有他的弟子们,都被牵连,前后被杀的有好几百人……

【智慧金言】

所以,高明的人处世,从不多说话,他们宁愿用某个细微的表情,某种得体的肢体语言将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也不愿用语言把不该说的话直白地表述出来。那些动不动就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或者心直口快的人往往会吃大亏。

【本经原典】

《道德经·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是大公无私的,对万物一视同仁,把万物当作草扎的狗一样,没有特别喜爱的,也没有特别憎恨的。

圣人也是大公无私的,对百姓一视同仁,把百姓当作草扎的狗一样,没有特别喜爱的,也没有特别憎恨的。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吗?空虚但不会穷竭,发动起来而生生不息。

政令烦苛反而加速败亡,不如持守虚静。

终不为大,能成其大

【经典语录】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语录释义】

因此圣人所以能成其大,是因为他不认为自己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解读】

老子说大道能够无处不在,上下左右如天马行空一般无所不到。就是因为大道是无形的,它本身没有任何分别,也没有任何名姓,

它不存在任何对立的概念,诸如大小、长短、高矮、好坏、对错等等。而它亦无方向的概念,我们说它在左,它就在左;我们说它在右,它就在右;反正它在四面八方,然而这一切的方位都是我们说的,都是我们为它定义的,跟它自己没有关系。但是我们人类就做不到这一点,我们要不往左,要不就往右,因为我们是有界限、有分辨意识的,我们都喜欢和美好舒服的东西打交道,也愿意到干净整洁的地方去;谁也不喜欢与丑陋别扭的东西交往,也不愿意到肮脏凌乱的地方去。比如我们喜欢穿漂亮的衣服,不喜欢难看的服装;喜欢吃美味可口的食物,不喜欢吃糠咽菜;喜欢和俊男美女成为朋友,不喜欢和相貌丑陋的人接触;喜欢住干净敞亮的房子,不喜欢住在狭小凌乱的小屋中等等。我们的这些界限和分别害得我们的意识和思想受到很大的限制,使我们无法广泛地发展,也得不到永恒的存在。如果我们希望像大道那样无所谓左也无所谓右,使我们的意识冲破限制,四处遨游,那我们就不要有任何概念,也不要有任何分别。

【活学活用】

有谁看到过太阳向我们伸手要过钱?有谁向空气付过账?肯定没有过这样的事情。太阳用光芒照亮大地,给我们以温暖;空气为我们提供生存的条件,但它们从来没有夸耀过自己,也没有跟我们索取过什么。它们是大道的使者,是大道的同一体,它们如实地体现着大道的根本,反映着大道的本意。大道和它们都在为万物奉献着自己的所有,使万物生机盎然,但这份功劳它们却从未承认过,也不曾为此而炫耀过。天地万物都是由它衍生,依靠它来生长和发展,可以说它是万物的主人,但它从来没有想过要主宰任何事物,也没有强行去改变任何事物,使一切都是任其自然地生长和发展。大道的这种平常心值得所有生物学习,尤其是我们人类,因为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

人类与大道的做法截然不同,往往认为是万物之灵,有思想和意识,可以创造事物,也可以改变事物,所以就自认为我们是万物的主人,可以任意命令和指使万物,主宰万物的生长和发展,可以想怎样奴役就怎样奴役它们。这种想法是多么幼稚和无知,这种心态是多么可悲、可叹。殊不知我们是依靠万物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我们也同样是从大道中衍生出来的。换言之,大道是我们的主宰,万物为我们提供了生机和能量。如果我们真是万物的主宰,那么在我们肆意蹂躏万物的时候,它们就只有忍气吞声,不敢反抗,但是为什么我们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比如我们大量砍伐树木,毁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结果是河床淤积、洪水决口和沙尘暴频繁。又比如我们任意捕杀野生动物,结果生态链被破坏,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我们从中应该知道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我们不是主宰者。

【智慧金言】

人类自己相互之间也不存在谁主宰谁,或是谁被谁主宰,我们是平等的,是相互依靠的。就像工人、学生和军人依靠农民生产的粮食得以延续生命;而农民、学生和军人依靠工人生产的器具得以更好地工作和生产。所以我们应该效法大道的精神,做到平等相待,谁也不居功占利,拥有一颗平常心。努力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努力做事而不争名利,其结果是声望和名利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地拥有。

【本经原典】

《道德经·三十四章》

【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大道广泛流行,无所不到。

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有所成就而不自以为有功。

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永远没有私欲,可以说是渺小得很,所以可称它为“小”;

万物归附于它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可以说极其伟大,所以可称它为“大”。

因此圣人所以能成其大,是因为他不认为自己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经典语录】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语录释义】

能识知别人是智慧,能识知自己是贤明。能战胜别人是威力,能战胜自己是强大。

【解读】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知人善任。能够了解他人长处并且善于用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伯乐识马都是最典型的例证。一个好的领导者善于发现人才并合理使用人才,这样的领导者可以使自己的领域得到最大的维护。知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如果了解你的敌人或者竞争对手的实力、弱点,你就可以在战争中、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保全自己。但是只能认识和了解别人是不够的,这只能证明你有头脑,而不能证明你的贤明。那如何才能证明这一点呢?只有做到知己才可以!

【活学活用】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彼只能使你保全自己,但知己却能使你战胜对手,无往而不利。汉高祖刘邦就是最好的例子。高祖在建立汉朝后曾对下属说过这样的话:论运筹于帷幄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论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用他们,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用,这就是项羽被我打败的原因!高祖正因为知人善用,知彼知己,所以才能打败所有对手,取得天下。

然而,在芸芸众生中,又有多少人能像高祖那样知彼知己呢?可以说少之又少。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难,那么知己就更难了。因为人们都有虚荣心,就算知道自己的缺点也不愿意承认和面对,所以,要想自知就必须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如果人真的无法自知又会如何呢?人如果仅仅不自知,自己愿意糊涂,也没有什么关系,只能说自己是个傻瓜,那的确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既不会给他人以错误的引导,也不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可是,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偏偏不是傻瓜,不仅不是傻瓜,有时还比一般人“聪明”。这样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不知道自己的缺点是什么,因此总是一副高人一等、目空一切、自我感觉良好的样子,他们决不会承认自己没有自知之明。由于他们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所以看问题总是片面的、本末倒置的,总是自以为是地耍一些小聪明,给自己和他人以错误的引导,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伤害。这样的人跟社会严重错位,以致他们更加无法认识和了解自己。无法了解自己的人,又怎么能够正确认识和了解别人呢?

当我们能够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正确面对时,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别人、战胜别人,同时还能够战胜自己,成为真正的强者和智者。正如老子所说,一个能战胜别人的人,只能说明他是有力量的,而一个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大的。有一篇文学报道,讲述的是我国一个摔跤选手为了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不断刻苦训练,在练习中寻找自己的缺点。他一次次地将自己摔倒,直到有一天他无法再将自己摔倒的时候,他就成为了世界冠军。这篇报道的名字就叫做《摔倒自己的冠军》。同样,如果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真正强大的人,就不要以战胜别人来证明自己,而要以战胜自己来体现,拿出勇气战胜自己的所有缺点,诸如胆小懦弱、嫉妒狭隘、贪慕虚荣、自以为是、骄傲狂妄等等,当我们克服了这一切的时候,我们就成了摔倒自己的冠军!

成为了强者,也就拥有了智慧,也就明白了道的真谛,就能够按道的规律去生活。这时我们就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自己的渺小,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依靠着万物,是万物为我们提供了生存机会,我们会为我们得到的充满感激,感到满足,这样就会更加幸福地生活。这就是老子所讲的知足者才能富有,也是我们俗话说的知足者常乐的道理。因为只有知足的人,才不会产生贪欲,才不会感到欲望无法实现,才不会整日牢骚满腹,才不会嫉恨别人的有、抱怨自己的无,才不会感觉生活空虚和痛苦,才会在逆境与顺境中一样快乐,才会真正是永远富有和快乐的人。

【智慧金言】

当我们了解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并且感激万物所带给我们的一切时,我们就更加知道自己的不足,为此我们会努力地追求与道相融的境界,一旦我们和道同一,就不会迷失本性,心境也就得到了长久的安宁。

【本经原典】

《道德经·三十三章》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善于了解别人的人是明智,善于了解自己的人才最聪明。

能够克制别人的人是有力量,能够克制自己的人才最强大。

知道满足的人才能富有,努力不懈的人才最有志向。

不丧失根基的人才能长久,身死而不朽的人才最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