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地梁浇
战国时楚梁相邻,两国都盛产西瓜。梁国人种的瓜长得又大又甜,因为他们经常浇灌他们的瓜田。而楚国人却十分懒惰,很少去灌溉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又小又丑,更别提好不好吃了,有的瓜秧甚至根本就不结瓜。
看到梁国的西瓜长得好,楚国人很不服气,常常在夜里去破坏梁国的瓜田,给梁国人造成不少的损失。梁国人气愤不过,请求当地的地方长官,准许他们也过去破坏对方的瓜田。
长官说:“为了这点事而去报复,会影响我们和邻国的关系。何必心胸狭窄到这种程度呢?”他让人们回去后,觉得应该想一个法子让楚国人不再来破坏梁国的瓜田。于是他命手下的兵士们每晚都偷偷地去浇灌楚国的瓜田。
楚国人看到他们的西瓜渐渐地长得又大又圆,心里感到十分惊讶!后来他们经过调查,才知道梁国人在偷着帮他们灌溉瓜田。
楚地的地方长官把这件事呈报楚王。楚王十分惭愧国人的表现,同时梁人的做法让他十分感动,认为楚人应好好向梁人学习。从此两国建立了很好的邦交。
哲理点拨:有时候仅凭忍让并不能使矛盾化解,当自己处于别人的敌意中时,不妨以友善的态度去对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你的诚心下,必会取得投桃报李的效果。
皇甫绩守信求责
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
他的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
外公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大家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
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自己,应该也按照私塾的规矩,被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的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
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哲理点拨:做人要以诚信为本。把真诚作为行动的准则,就会无愧于别人,更无愧于自己的良心。如果欺骗他人,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欺骗。
诚实守信的君子
詹谷,清乾隆年间人氏,家境贫寒,为人忠厚守信。
上海崇明岛有一家当铺,店主是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的一位陈姓老人,他雇请了詹谷来当铺做伙计帮忙。
詹谷在当铺十分勤勉能干,待客诚恳耐心,凡詹谷经手的钱财物品都一清二楚,当铺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店主把很多事都放心让詹谷去做,对待他好像自己的家人一样。
后来,店主收到家信,说是妻子病重,要他赶紧回去。店主看出詹谷是位诚实君子,便将整个当铺托付给了詹谷,自己回了老家。詹谷答应店主会尽力帮忙照顾当铺的生意,希望他快去快回。
店主本来就年老体衰,加上忧虑焦心及长途跋涉,没想到刚到家就一病不起,很快就病逝了。
两地相隔千里,信息闭塞。店主走后,詹谷独自照顾着当铺的生意,不敢有丝毫松懈,生意发展得很好。他曾想回家探望父母妻儿,但因店主还没回来,所以一直没有成行。
这样一直过了十年时间。一天,当铺里来了个年轻人,与店主长得十分像,詹谷一问,原来是店主的儿子。詹谷在得知店主早已去世后,想起当年店主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不禁潸然泪下。
詹谷随即取出十年来的账簿交给了店主儿子,店主儿子一看,所有账目清清楚楚。又带着店主儿子清点实物,并一一交接。店主儿子非常感动,立即付给了詹谷十年来的薪水,并馈赠他四百两银子。
詹谷收下了薪水,但对赠送的银子却坚决不收,说:“受人之恩,理当相报;受人之托,理当守诺。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你也不必再言谢。只是我已经出来十年,如今你来了,还请公子允许我回老家去与家人团聚。”
詹谷临走时,向店主儿子殷殷叮嘱当铺的生意,然后背起简单的行李告辞了。店主儿子十分惋惜没能留住詹谷,感叹道:“真是位诚实守信的君子!”
哲理点拨:感恩图报、诚实守信是中华传统美德。詹谷受店主一言之托,为履行一个承诺花费了十年的时间,即使面对巨额财物也没有丝毫私心,称其为诚实守信的君子真是当之无愧。
忍让
古时候有个叫杨翥的人,家里颇为阔绰。一天他的邻居丢了一只鸡,就破口大骂,说是被姓杨的偷去了。家人非常气愤,杨翥却说:“随他骂去,又不是我一家姓杨。”
又一邻居,每次下雨,都将积水排放进杨翥家中,使杨家深受脏污潮湿之苦。家人欲报复,他急忙劝解家人:“一年之中,能有多少雨天啊,还不是晴天的时候多?”
时间一长,邻居们都被杨翥的忍让所感动。有一年,一伙盗贼密谋要抢杨家的财宝,得知消息后,邻居们主动帮杨家守夜防贼,使杨家免去了这场灾祸。
哲理点拨:宽容和忍让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是为人处世必须要遵循的原则。
宽严适度
宋太宗时期,有人上奏说在汴河从事水运工作的官吏中,有人私自将官货运到其他地方去卖,众人都很不满。听罢,太宗说:“完全根除恐怕太难了。此事,不要太认真,只将那些首恶分子惩办了即可。只要不妨碍正常公务,不必过分追究了。总之,这也是为了确保官货的畅行无阻呀!”
宰相吕蒙正也赞同道:“水若过清则鱼不留,人若过严则人心背。君子都看不惯小人的所作所为,但若过于苛求,恐有乱生。不若忍之,使之自醒。这样才能有利于朝政。从前,汉朝的曹参就认为在善恶的量刑上应该要宽严适度。谨慎从事,必然能使恶人无所遁形。所以,圣上所言极是,小事上切不可太苛刻。”
吕蒙正素以不与人计较而出名。他刚任宰相时,有一位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听见,大步走了过去。
其他官员为他深感不平,准备将此人查问出来,吕蒙正知道后,急忙阻止了他们。
散朝后,那些官员还是愤愤不平。吕蒙正却对他们说:“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一辈子都得耿耿于怀,多不好啊!所以千万不要再去查问了。再说,这对我并没有什么损失呀。”人们都佩服他气量大。
哲理点拨:“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谦虚待人,大度容人不仅可以赢得人们的尊敬,还可以化解仇恨和怨气,使我们活得更坦然。
罪与功
苏东坡因自己的诗中涉及到朝政,被抓进了监狱。到了这种地步,苏东坡也没有任何办法,只好任人摆布。狱吏对他态度十分恶劣,经常虐待他。
七年后,苏东坡复调朝廷任职。
一天,苏东坡在路上碰到了当年虐待他的狱吏。狱吏想起当年虐待苏东坡的事,心里十分害怕。苏东坡是个心胸开阔的人,哪会和这种势利小人计较,他依然很客气地上前与他搭话。苏东坡为了让狱吏接受教训,不再为非作歹,就对他讲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故事。
“有一条蛇咬死了人,阎王命鬼卒将它的灵魂抓来,宣判死刑。蛇哭着说道:‘我虽然有罪,但也有功,请求您给我一个赎罪的机会。’判官问它有什么功劳,蛇说:‘我肚内有蛇黄,是治病的良药,曾经救活了很多人。’判官认为它说得有些道理,于是判蛇无罪,把他放了。
“这时,鬼卒又牵来一头牛,说牛用角抵死了人,该判死罪。牛说:‘我肚内有治病的良药——牛黄,救过很多人,请求将功补过。’于是牛也被无罪释放。
“最后,鬼卒带上一个人来,说此人犯了命案,应该判处死刑。这个人吓得直哆嗦,颤巍巍地说:‘大人,我也有可以治病的黄,请求将功赎罪,不要杀我。’阎王怒道:‘胡说!蛇黄、牛黄为药,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你一肚子屎尿,有什么黄?’这人赶忙解释说:‘我肚内的黄是惭惶啊!’阎王笑道:‘你算有点良知,今天有了惭愧和惶恐也算不错,滚吧!’”
狱吏听后,羞得无地自容。
哲理点拨:社会上有很多势利的人,对权贵阿谀奉承,对常人耀武扬威。这样的人迟早会栽跟头,因为平凡的人当中也可能出现不平凡的人。
子罕不受玉
宋国有个乡人很爱夤缘攀附,一次,他得到一块宝玉,就拿去献给宋国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肯要。那个人就说:“这可是个宝贝啊,最适合给您这么高雅的君子佩带,那些下等人是佩不上它的。”
子罕说:“你把这块玉石当宝贝,可我有一个更好的宝贝,你想知道吗?”
“什么宝贝?”那人眨巴着眼问。
子罕说:“我的宝贝就是——不要你的宝贝!”
哲理点拨:玉石是宝贵的,但是正直的品质比玉石更宝贵。子罕则把严于律己、不贪污受贿的正派作风视为珍宝,这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丢弓与拾弓
楚王曾经带领群臣在云梦泽中打猎,楚王一行人意气风发,他拉开大弓,搭上快箭,向野兽猛射。可不知是怎么搞的,到最后居然把弓给弄丢了。群臣十分着急,有的赶紧拨马回去寻找。
楚王却笑着制止说:“楚国人丢了它,自然会有楚国人拾到它,有什么好找的?”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后说:“楚王的仁义还没做到家,要送就送个满人情,如果去掉‘楚国’两个字就更好了。”
老子听了孔子的话后说:“如果去掉那个‘人’字就更好了。”
哲理点拨:楚王的胸怀很宽广,孔子的胸怀似乎更宽广,他的意思是既然爱人,又何必分什么国家呢?老子的胸怀已经不能说宽广了,只能说自然,他的意思是人根本不必把自己有意识地从自然中分出来。
邹忌比美
齐国的邹忌身高八尺,长得英俊潇洒。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对着镜子,问妻子:“你看我比那住在城北的徐公哪个漂亮些?”
他的妻子说:“你漂亮多了,徐公哪能跟你比呀?”
邹忌听了很高兴,但转念一想,徐公是名闻齐国的美男子,自己真的比他还漂亮吗?于是他又问他的妾:“你看,我和徐公比,哪个漂亮些?”
妾也这样回答:“当然是你漂亮了。”
第二天,有个客人来访谈,邹忌又顺便问了问客人,客人的回答也同样是:徐公没有他漂亮。
后来,邹忌在路上见到了徐公,回到家里,他坐在镜子前仔细地打量自己,越看越觉得自己不如徐公漂亮。
邹忌为这事夜晚睡不着觉。他想了又想,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妻子说我漂亮是因为她爱我;妾说我漂亮是因为她怕我;客人说我漂亮是因为他有事求我。”
哲理点拨:听到别人的赞美,不要沾沾自喜,而要冷静地分析一下这赞美的真假,不然人就会变得糊涂了。
烽火戏诸侯
西周最后一个皇帝周幽王,他十分宠爱美貌的妃子褒姒,但褒姒从来不笑,这让周幽王心里非常烦恼,他想了很多办法,想博美人一笑,但都没有成功。
那时候,为了防止敌人进攻,周天子跟各路诸侯约好,在大路旁建了很多高台,如果敌人进攻,就点燃高台上的烽火,把消息传给各路诸侯。
于是有人献计,说在高台上点上烽火,谎称敌人来犯,吸引各路诸侯前来。周幽王认为这是个好办法,于是带着褒姒一起前来观看。果然,各路诸侯一见燃起了烽火,都带着兵马急匆匆地赶来了。褒姒见了,非常高兴,就笑了起来。美人一笑,确实好看,把周幽王迷得神魂颠倒。
为了让美人多笑,周幽王经常点烽火。每一次,诸侯们带兵赶来都不见敌情,才发现周幽王调动千军万马只不过为了逗美人一笑。
后来,敌人真的打来了,周幽王赶紧点烽火,诸侯们以为周幽王又在寻开心,都按兵不动。结果,周幽王被敌人杀死在骊山下。
哲理点拨:很多东西失去了还可以追回,信誉一旦丧失,就很难挽回了。
商鞅守诺
战国时期,商鞅来到秦国,积极推行变法,但他当时唯恐老百姓不信,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命人在都城的一个城门前,放了一根高三丈长的木柱,并到处张贴告示:“谁能把城门前那根木头搬走,官府就赏他五十金。”
老百姓看到告示后议论纷纷。大家怀疑这是骗人的举动,但一个年轻力壮、膀大腰圆的小伙子说:“让我试试看吧!我去把城门那木头搬走,要是官府赏钱,就说明他们还讲信用,往后咱们就听他们的;如果不赏给,就说明他们是愚弄百姓。他们往后说得再好,我们也不信他们那一套了。”
说罢,他就来到城门前把那根木头搬走了。商鞅听到这一消息,马上命令赏给那人五十金。
那位壮汉看到自己果真得到了五十金,不禁开怀大笑,一边炫耀那五十金,一边对围观的老百姓说:“看来官府还是讲信用的啊!”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就传遍了整个秦国,商鞅这才下令变法。
哲理点拨:“民无信不立”。立信如何才能有效果呢?不仅必须言必信,行必果,而且要以超人意料的方式进行。
朱云冒死直谏
汉元帝时,朱云曾任槐里县令,因为批评丞相韦玄成而丢了官。汉元帝死后,汉成帝继位。一次,朱云上书给皇上,请求谒见。
皇上恩准后,朱云当着公卿大臣的面说:“现在朝廷大臣,对上不能纠正君主;对下不能有利于人民;都占着位子不做事,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庸俗的人不可以参与忠事国君,假如总担心失掉官职,那就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我希望皇上赐给我一口上方宝剑,杀一个擅长谄媚的大臣,来儆戒其他的人!”
汉成帝问他:“你会杀谁呢?”朱云回答说:“安昌侯张禹!”
当时,安昌侯张禹正是汉成帝的老师,当朝丞相。汉成帝对他极为敬重和信任。
汉成帝一听朱云要杀之人是安昌侯张禹,勃然大怒,说道:“你个小小臣子,身居下位而毁谤上级,竟敢在朝廷之上侮辱我的师傅,定死不饶!”
御史见此情景,拽着朱云就往殿下走。朱云用手扒着殿边的栏杆不走。他还呼喊着:“小臣我能够和龙逄、比干交往在九泉之下,心满意足啦!可不知道圣明的朝廷将要怎样啊!”就这样,朱云把栏杆都扒断了。
当时,左将军辛庆忌脱下官帽,解下了官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磕头说:“这个小臣在社会上一向以任性直率着称。假如他说得对,就不能杀他;他说得不对,也应该宽容他。臣我胆敢以死相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