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哲理故事精编
27220200000025

第25章 明辨篇(1)

狐假虎威

在战国七雄中,楚国是一个相当强盛的国家,不仅疆土广大,军事力量也非常强大。

有一次,楚宣王问左右大臣:“我听说北方的国家都很怕我们国家的昭奚恤将军,果真如此吗?”

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出声,生怕答得不好,冒犯了大王或得罪了大将军昭奚恤。

这时,有个名叫江乙的大臣趋前答道:“我有一个故事,不知大王爱不爱听?”

楚王点点头,说道:“江爱卿有话请讲。”

江乙于是缓缓道来:“从前有一只老虎在森林里到处觅食,它已经好几天不曾进食了,看到森林里有一只狐狸,于是它迅速扑上去,不费吹灰之力就捉住了狐狸。只见它得意地对狐狸说道:‘我看你这下往哪里跑?终于有肉可以吃了。’边说边忍不住流下口水了。

“狐狸虽然被抓,眼看就成为老虎的腹中物了,但它一点都不慌张,并且在虎爪下叫道:‘你竟然敢吃我!我是上帝派下来管理百兽的。你吃我就是违忤天意,大逆不道!’

“老虎听了不相信地说道:‘你以为我是傻瓜,你让我放了你,我吃什么?再说了,我才是百兽之王,你一只小小的狐狸怎么能管理百兽呢?凭什么要我相信你,能不能拿出证据?’

“狐狸忙说:‘你不相信?好,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看看它们怕不怕我!’

“老虎答应了,就跟在狐狸后面走。于是,狐狸神气活现地走在前面,老虎东张西望跟在后面。

“林中百兽远远看见老虎来了,吓得一片惊叫,纷纷逃窜。老虎不知道百兽其实是畏惧自己,还以为真的是害怕狐狸,果然对狐狸佩服得五体投地,就放走了狐狸。”

说到这儿,江乙话锋一转,“如今大王把千里国土,百万精兵都交给昭奚恤统辖,北方国家怕昭奚恤,其实只是怕大王您的雄厚实力,正如百兽只是怕老虎一样。”

哲理点拨:凡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凭借他人权势吓唬人的骗子是可怜又可笑的。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3年,魏国大元帅庞涓率数十万重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国陷入了战火之中,国王升朝向文武百官问计,有位大臣向国王献计:不如由主公写一封求救信,再备上金银,然后派使者向齐国求救。

国王想了想,也只能这样了,于是急忙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国国王接到信和财物后就派大将军田忌和军师孙膑率军赶去赵国解围,田忌随即点兵准备来日向赵国进军,军师孙膑劝阻说:“要解开杂乱纠纷,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斗之人,不可舞刀弄枪。避实就虚,给敌人造成威胁,邯郸之围便可自解。如今魏军全力攻赵,精兵锐卒势必倾巢而出,国内一定只剩下老弱兵丁。将军不如轻装疾奔魏都大梁,占据险要,击其虚处。敌人必然放开赵国,回兵自救,这样,我们便能一举解开邯郸之围,又可乘魏军疲惫之际,一鼓歼之。”

田忌立刻按照孙膑的布置进行。果然,魏军得悉大梁被围,慌忙回师。人马行到桂陵地面,齐军蜂拥杀出,将魏军打得丢盔弃甲,横尸遍野。

哲理点拨: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如能抓住这种联系的主要结节点,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

田忌赛马

孙膑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他同齐国的将军田忌很要好。田忌经常同齐威王赛马,马分三等,比赛时,以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因为齐威王每一个等级的马都要比田忌的强,所以田忌屡战屡败。

孙膑知道了,看到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跑得快不了多少,于是对田忌说:“再同他比一次吧,我有办法使你得胜。”

临场赛马那天,双方都下了千金赌注。一声锣鼓,比赛开始了。孙膑先以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再以上马对他的中马,最后以中马对他的下马。比赛结果,一败二胜,田忌赢了。

哲理点拨:事物的质变,不但可以通过量的增减而引起,而且可以在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内部的排列组合而引起。

楚丘除贼

战国时期,有一位楚丘先生去拜见齐相孟尝君。孟尝君热情地接待他,并与他一起讨论治理国家的办法。楚丘先生讲得有条有理,孟尝君认为这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治国能人,准备委以重任。

正巧,齐国的边城有盗贼出现。孟尝君便向齐王推荐楚丘先生为将领,前去惩治盗贼。

楚丘先生穿上铠甲,戴上头盔,率领随从前往边城赴任。

他走出齐国都城的城门以后,望见了田边的农夫,便上前问农夫说:“麦子丰收了吗?”

农夫回答说:“晴天、雨天不协调,收获有三成,损失有三成。”

楚丘先生说:“既然如此,还能够养活家口吗?”

农夫说:“收获这三成,还不够拿来供奉上面官府的呢,哪里还有养活家口的呢?”

楚丘先生听了农夫的话以后,就掉头返回齐国的都城。

随从们很不理解楚丘先生的行动,就问道:“先生奉命惩治盗贼,还没到齐国的边城就返回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楚丘先生说:“这恐怕不是你们所能知道的,我治理盗贼,不是治理那些已经成形的盗贼。对没有成形的盗贼不加以治理,那么已经成形的盗贼就会每天都增加。弓箭甲胄能使盗贼在武力上屈服,却不能使他们内心屈服。譬如水吧,喷涌泛滥四处流淌,而不去疏导它的上流,即使有堤防,也阻止不住它。不善于治水的人,愈是增加它的堤防,水愈是要冲毁它,不是白费力气吗?所以减轻赋税,才是治乱的根本;招抚聚集流亡者,才是消除盗贼的根本。”

楚丘先生回来告诉齐王,请求免除赋税,用这种办法来治理没有成形的盗贼。

齐王说:“很好!”于是齐王下令免除赋税的十分之七。

不到二十天,齐国的流亡者都返回了家乡,齐国境内的盗贼也没有了。

哲理点拨: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治本,所有人不是一出生就想当盗贼的,而由于受身边环境和人的影响,所以才会走上不归路。

海大鱼

战国时期,齐威王的小儿子田婴封号为靖郭君。他起初担任齐国的将军之职,在马陵之战中担任主帅,与军师孙膑配合,打败魏国军队,迫使魏将庞涓自杀。因为立有战功,田婴被提拔为齐国的宰相。

后来田婴因为位高权大,有些居功自傲。他为了发展私家势力,要在薛地建造城池。他的宾客有许多人劝谏他不要建造薛城,他听了很生气,对守门官说:“这些宾客们太烦人了!整天在我耳边说东道西,我都听腻了。从今以后,我不接见宾客,你也不要给他们通报!”

有一天,来了一个齐国人,对守门官说:“我就请求对靖郭君说三个字,多说一个字,就把我烹死!”守门官听了他的请求,认为情况特殊,就向田婴报告了。

田婴心想:真有不怕死的人,反正他只讲三个字,听听也无妨,就允许了。那个齐国人得到了田婴的允许,就快步走进大厅,说:“海大鱼。”说完这三个字,他再不多说一字,转身就往外跑。

这三个字,让田婴听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就说:“请留下来!你到底想要说什么呢?”

这个客人却做出满脸害怕的样子,说:“小人不敢把死当儿戏!”

田婴说:“不要这样,请你再接着说下去。”

这个客人见田婴有些松动,就放开胆子说:“相国,您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客人说到这里又止住了,故意吊起田婴的胃口。

田婴此时更加好奇了,说:“海里的大鱼怎么样?你快说!”

客人说:“我怕越说越多,罪过越来越大。”

田婴迫不及待地说:“我不怪罪你,你就放心说吧!”

客人这才说:“海里的大鱼,渔网不能捕捞它,鱼钩不能钓住它;可是如果它游荡到陆地上,失去了海水,那么蝼蛄、蚂蚁都能很得意地欺侮它。现在齐国,也就好比是相国赖以生存的海水,相国长期有齐国的庇护,还要建造薛城干什么呢?失去了齐国,就是把薛城筑得像天一样高,又有什么益处呢?”

田婴说:“听君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于是田婴就放弃了建造薛城的计划。

哲理点拨:办事情要顾大局、识大体。一旦整体遭到瓦解,局部利益也是保不住的。

凿湖容水

王安石担任宰相的时候,力图变革,大力推行农田水利等新法。凡执行这条路线得力的人往往可以受到重用,因此前来出谋献策的官吏不少。

一天,有位官吏上堂奏道“把八百里梁山泊的水统统放光。然后垦成桑田,其利益不可小看啊。”

王安石听罢,十分高兴,连连赞赏。继而,他沉思一阵,自言自语说:“可是这八百里湖水放到哪儿去呢?”

国子监老先生刘贡父恰好坐在旁边,应声答道,“这倒好办,可以在旁边另外挖凿一个方圆八百里的大湖用来容水。”王安石听罢,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哲理点拨:我们在拟订计划、办事情时,绝不能好大喜功、主观片面,而应该全盘考虑,权衡利弊,尊重客观规律。

卫玢问梦

卫玢是晋朝的一个很有才气的书法艺术家。相传小时候,他很爱思考问题。

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个很奇怪的梦。第二天,他把梦讲述给乐广听,并问梦是从哪里来的。乐广是当时的名士,听了便笑着说:“小家伙,梦,是从想象来的。”

“是从想象中来的,”卫玢听得莫名其妙,反驳说,“不对,人的精神同形体相脱离了,才会做梦,怎能说是从想象中来的呢?”

“这是因为,”乐广回答他说,“从来没有谁会梦见自己驾着驷马大车钻进老鼠洞里,也没有人会梦见自己一边捣齑一边把铁杵啃掉。懂吗?这就是没有日间所想,便没有夜里所梦的缘故。”

卫玢听得疑疑惑惑,成天苦心思索,饭也不想吃,觉也不想睡,就生了一场病。

乐广听说了,很喜欢这个小孩的钻研精神,便亲自驾车到他家里,把问题透彻地解释给他听。卫玢明白以后,病才逐渐好起来。

哲理点拨:除了梦以外,错误思想、各种荒唐的玄想、宗教的观点等等,也无不可以在客观物质世界中找到它的产生根源。

炒栗子

一次,辽圣宗巡视天下,发现一个叫萧朴的臣子特别善于治理地方。在他的领地内,百姓安居乐业,每个人都是笑逐颜开,于是辽圣宗便将其叫来询问其是如何施政的。

萧朴非常谦恭地说:“臣下哪里有什么经验啊!不过是在炒毛栗子。臣下授命之初,发现这里盛产毛栗子,于是便想到如果将毛栗子炒熟,卖到别处,百姓也会有一笔小收入,于是就在同一个锅里炒,但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小的熟了,大的还生着;大的熟了,而小的却又糊了。后来臣下就把大的和小的分开炒,只要火候掌握得好,都能炒得一样香甜可口。所以,臣下办任何事情,都像炒毛栗子一样,既分清层次,又注意火候。除此之外,臣下别无他能了。”

辽圣宗听了,哈哈大笑说:“你这哪里是在炒毛栗子,分明是在教寡人治国之道啊!”

后来,辽圣宗就把萧朴调到自己身边。而萧朴也不负圣望,无论大事还是小事都能做得恰到好处,因而也被升到了宰相的位置。

哲理点拨:事无大小,行之以道。凡事抓住脉络,掌握分寸,定能做好。

同样的靴子

五代时,冯道与和凝同朝为官,两人交情很好。

有一天,冯道穿了新买的靴子去拜访和凝。和凝看见冯道的靴子和自己两天前让仆人去买回来的靴子一模一样,便问冯道:“你的靴子多少钱买的?”

冯道举起右脚,不慌不忙地说:“便宜得很,五百。”

和凝一听就火了,转向仆人就给了他一巴掌,骂道:“一模一样的靴子,竟然跟我说要一千?”

这时,冯道又缓缓举起左脚说:“这只也是五百。”

和凝一下子傻愣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

哲理点拨:冲动会令你犯下很多不应该的错误,随时保持冷静,搞清楚来龙去脉后再下结论,才不至于落为笑柄。

有用和无用

庄子行走在山林间,看见一棵大树,枝叶茂盛,但一些伐木工人却坐在树下休息,并不砍那棵树;庄子就问:“眼前就有一棵大树,你们为什么不砍呢?”

“大是大,却一点用也没有。”伐木工人说,“它长得弯弯曲曲的,做栋梁不合适,做家具也不合适。”

庄子感叹道:“这棵树因为形态不好,才得以享尽天年呀!”

下了山,庄子去拜访住在山脚下的一位朋友。朋友见了庄子十分高兴,便叫童仆杀只鹅来款待庄子。童仆问道:“两只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杀哪只?”

主人说:“会叫的留着看家,不会叫的没什么用,就杀它好了。”

过了一天,庄子的学生就这两件事很疑惑地问庄子说:“昨天在山林中看到的大树,因为形态不好才得以享尽天年,现在,主人的鹅却因为不会叫而被宰杀,在有用与无用这两者间,老师您要选择哪一个?”

庄子笑着说:“我将处在有用与无用之间。有用与无用之间,看起来好像近似于道,其实不然,所以还是难免有牵累。如果真能顺乎自然而遨游于世事之外,就不会这样了。不受称誉也没有非议,应世时或显现如龙或屈曲如蛇,跟着时势变化,不愿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受限;处世时或进或退,与自然相和顺,自在地遨游在万物的根源;主宰万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这样哪会有什么牵累呢!这是神农、黄帝治世的法则呀!

“至于万物的私情,人类的习惯对此就不是这样了。有聚合就有分离,有成功就有毁损,有锐利就有挫伤,有尊贵的就有被排挤的,有有作为的就有有欠缺的,贤能的人会遭到算计,不肖的人也会被欺侮,所以怎能偏执于任一方呢?悲哀呀!学子们要谨记,只有顺乎自然才是理想的境界呀!”

哲理点拨:当我们以无用来看待一件事物时,必须知道自然造物不是只为了供人类役使,而是别有所用。而这无用之用的妙处正待人转换立场去体会。

好人坏人

从前,卫国的国王很喜欢宫内的一个仆人。一天晚上,仆人的母亲得了急病,一个老乡连夜赶来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仆人急忙驾着国王的马车去看母亲,出宫的时候被卫兵拦住了。

仆人骗卫兵说:“国王命令我驾车出去办事。”

后来,这件事被国王知道了,根据当时的法律,私自驾国王的马车,是要被砍去双脚的。国王不但没有砍他的脚,还夸他说:“他为了母亲,连砍脚都不怕,真是个孝子,真是个好人呐!”

又一次,国王带着仆人在果园里游玩。仆人摘了一个桃子,咬了一口发现特别甜,就把这个桃子给国王吃,国王很高兴地说:“真是个好人呐!吃到了好吃的,自己不舍得吃,却留给我吃。”

十几年后,不知为什么,国王不再喜欢这个仆人了。有一次,仆人得罪了国王,国王把他骂了一顿后,怒气还没消,就对别人说这家伙最坏。以前他假冒我的命令驾我的马车出去,还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哲理点拨:喜欢的时候坏事也成了好事,不喜欢的时候好事也成了坏事,其实人还是那个人,事还是那件事,客观事物不会因为人的好恶而改变它的性质。多站在客观的角度看问题,才有助于我们认清事物的真相。

逆境识颜回

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段时间的处境非常悲惨。

有一次,孔子师徒被人困在陈国境内的荒野里,粮食吃光了,连续七天没吃上饭,以至于孔子饿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车上。

孔子的弟子颜回为了救师傅,不惜拉下脸皮求乞于人,四处奔波,找来一点粮米,便赶紧拾柴燃火,烧起饭来。在饭快要煮熟时,锅里飘出的香味使孔子来了精神,不禁抬头观看,正巧,他看见颜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饭填入口中。

过了不久,饭熟了,颜回首先盛来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给孔子。

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偷食之事,坐起来说:“刚才睡梦中见到我的父亲,这饭若是干净的话,我想先用来祭奠一下他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