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哲理故事精编
27220200000039

第39章 励志篇(5)

纪晓岚正色回答道:“古人云:圣人无常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乾隆听后,不禁连连点头。

哲理点拨: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所以在学习中,一定要不耻下问,以一种虚怀若谷的态度向身边的人学习。只有博采众人之长,才能真正做到学识超群。

更珍贵的东西

鲁国有个叫叔山无趾的人,他曾经因为犯罪而被砍去了脚趾。

有一次,他用脚后跟走路去见孔子,孔子对他说:“你行事不谨慎,先前因犯罪而弄成了残障,虽然现在来找我了,但怎么来得及呢!”

无趾回答说:“我只是因为不懂世故,而没有小心保全我的身体,所以失去了脚。现在我来这里,是因为还有比我的脚指头更珍贵的东西,我要尽全力保护它。天,没有东西不被它覆盖;地,没有东西不被它承载,我将您看得像天地一样宽大,哪知道竟连您也是这样的人!”

孔子听后,赶紧说:“是我见识浅陋,请你进来,讲讲你的见识。”但无趾却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

孔子接着对弟子们说:“你们要努力学习啊!无趾是个犯过罪被断去脚趾的人,尚且知道努力学习以弥补先前犯下的错误,更何况是没有犯罪纪录、德性完美无缺的人,更应该努力维护!”

哲理点拨:凡事都有改过迁善的机会,怕的是自我设限,不肯努力,越错越深。

二人学弈

在《孟子》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名叫弈秋的人他的棋艺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他有两个徒弟,虽然他们的智商旗鼓相当,但是学习的态度却是完全不一样。

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听弈秋讲课。按老师教的方法来下,进步很快。另一个人则不是这样,表面上来看他好像也在听老师讲,却心不在焉。其实这个时候他的心思根本不在学棋上,早就飞到别的地方去了。他在心中想象着有一只天鹅从远处飞来,自己正准备拉弓来射这只天鹅。

结果,两个人的学习效果也是大不相同。前一个徒弟成了弈秋棋艺的传人,后一个徒弟什么也没学会。

哲理点拨: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心思集中,专心致志,就能干好。如果三心二意,整天心猿意马,那就什么事都做不好。

江淮大儒

清朝嘉庆年间,凌曙出生在江苏扬州一户穷困人家,虽然他十多岁时曾进过私塾读书,可是只念了一年多的书,就因为经济原因而被迫休学了。

他为了赚钱贴补家用,只好到工厂去当童工。凌曙虽然已经休学,但是只要一有空闲,他就将曾经读过的书,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默念。但是他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一直苦思不解。

当时刚好邻居有一户富贵人家,为儿子请了家教,凌曙就每天晚上蹲在教室外面,偷听老师讲课。没多久,被那位老师发现了,就要将他赶走,不准他再来听课。

凌曙并不因此而气馁,他省吃俭用攒下一些钱,到书店里买些旧书回来,利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间自修苦读,加倍用功求知。

数年之后,凌曙不但靠自修将书读通了,还办起私塾,教起学生。他一边教书,还一边不断自修,最后终于成为当时着名的学者,后人尊称他为“江淮大儒”。

哲理点拨:就算没有良好的环境,只要是不气馁、不轻易放弃自己,立定志向,不断努力奋发上进,就一定能够为自己开创出一条成功的道路。

祖莹之才

祖莹是北魏时期河北涞水人,他从小就非常聪明而且喜欢读书,八岁时即能背诵《诗经》、《尚书》,十二岁时入中书省求学,被人称为“圣小儿”。

祖莹念书从小就不需别人督促,总是自动自发,经常念书念到深夜。父母不准他看书看那么晚,就他的灯火收了起来。但祖莹为了能够继续在深夜里读书,就在尚有余灰的炉子里偷偷放置几块炭,等父母就寝以后,在炉子里加上干树枝,让火重新燃起来,利用火光来看书。

后来这方法还是被家人发现了,但他勤奋好学的事迹也因此而声名远播。

当时学堂的一位中书博士非常欣赏祖莹的才华,因此想试试他的学问,就要他隔天上午为同学讲解三篇《尚书》。事出突然,祖莹只能在当晚准备,他一直读到深夜,最后疲倦了才睡着。

第二天早上,祖莹不知道天已经亮了,同学急忙叫醒他,他匆忙起来,随手拿起书本就赶去上课。到了课堂之上才发现拿错了书本,他已经不可能再返回去拿了。

他只好定下心来,一字不漏地将尚书背诵出来,又逐句将内容做了解释,意思都讲得非常清楚明白。老师上前赞许他的时候,才发现桌上放的竟是《曲礼》,于是对他更佩服了。后来祖莹为孝文帝所赏识,任命为太学博士。

哲理点拨:要想拥有扎实的学问,经年累月用心苦读就是唯一法宝。学问也是一种最大的财富,自己所拥有的真才实学,是任谁也偷不走的。

吴下阿蒙

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将军叫吕蒙,他自幼贫穷,没读过什么书,只能苦练武功,后来为孙权所重用。

孙权有一次对他说:“你现在是一位将军,应该多读点书,以增加自己的学问才对。”

吕蒙回答:“我每天忙于操兵演练,恐怕没有时间读书。”

孙权告诉他:“又不是要你成为满腹经纶的学士,你只要多看些前人留下的纪录、经历之类的书籍就可以了。你说你事务繁多抽不出时间,想想汉光武帝吧!他在戎马生涯中,还不是照样手不释卷?你为什么就不能呢?”

吕蒙听了以后,开始发奋好学,有时他独树一帜的见解,连专家都甘拜下风!

后来鲁肃前来和吕蒙商讨事情,听完他的解释后,不禁拍着他的背说:“以前我以为你只懂得武功,想不到今日相见,你的学问变得如此渊博,看来你已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了。”

吕蒙笑着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哲理点拨:越是有地位的人,越是不能偷懒,一定要更加努力充实自己。所谓任重而道远,就算没有很多时间,但是如果能好好利用每天空闲的时间,不断努力去学习,日积月累就会有成果,也必定会为努力的成就大吃一惊。

两小儿辨日

孔子到东方游说,路上遇到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就走上前去问道:“你们为什么争论呢?”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比较近,而到了中午,太阳就离我们远了。”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比较远,而中午时离我们近。”

孔子很有兴趣地问道:“你们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好像车的盖篷那么大;到了中午,它就只有盘子、碗口那么大了。这不正说明离我们远的看起来就小,离我们近的看起来就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使人感到还有些凉凉的;到了中午,就热得像泡在滚汤里一样,这不正说明离我们远的就感觉到凉,离我们近的就感觉到热吗?”

孔子听了他们的话,一时也判断不出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很丰富呢?”

哲理点拨:一个人懂得再多,也有许多不知道的东西,因为知识是没有穷尽的。

李贺作诗

我国唐朝时的着名诗人李贺,从小就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在七岁的时候,就能写出很精彩的诗歌、文章,受到很多人的称赞,被认为是小神童。尽管李贺非常聪明,但他仍然十分努力,不敢有丝毫的放松,他作文、写诗都非常严肃认真,从不马虎草率。

李贺在写诗和作文时,总是十分注重搜集材料、积累心得、捕捉灵感,他特别注意观察生活、实地考察。他差不多每天早上都会骑着家里那匹瘦马外出游览,每每有了什么见闻或心得体会,便当即记录下来,装进随身带的绣花锦囊之中。当太阳落山的时候,李贺再往回家的路上走去,到家常常已是掌灯时分,家里人早已吃过晚饭了。

李贺回到家,他母亲心疼他,赶紧叫仆人端上热过的饭菜,但是李贺仍然不慌着吃饭,而是将白天写的那些草稿从锦囊中取出来,及时修改、整理,然后誊写清楚,集中放入另一绣花锦囊之中,这才吃饭、休息。李贺天天如此坚持不懈,只要不是因病或家里办重大的红白喜事,他都从不停止这样做。

一天晚上,待李贺回家做完这一切躺下睡着后,他的母亲来到他的房间,取过锦囊将里面的东西全倒出来,一看,竟都是些诗稿、笔记,除此以外,再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他母亲想到这孩子一向体弱多病,再看他倒床便睡的疲惫不堪的样子,十分心疼又担忧地叹息道:“这孩子真是非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

虽然李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可他的很多诗作却成为人们喜爱的传世佳作,为了这些佳作,他真正是到了呕心沥血的地步。

哲理点拨:李贺的故事告诉我们,天赋再好也一样需要后天的勤奋努力,做文章不能凭主观想象,而是要仔细观察生活、体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