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非常刻苦。他练字用坏的毛笔,都堆得跟小山似的,人称“笔山”。他经常洗毛笔和砚台的水池,时间久了水也全变黑了,于是人们称之为“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写的字已有一定功底了。但他仍然坚持每天练字,有时候竟连吃饭也忘了。
有一次,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却好像没有听见一样,继续埋头练他的字。丫环无奈,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
当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的时候,眼睛还盯着字,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风格。我要有自己独创的风格,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功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的书法终于形成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风格。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哲理点拨:生活的富有并不意味着学识、知识的富有;生活的贫困并不意味着学识、知识的贫困,关键在于能否好学。好学不是追赶时尚的学法,而是全身心投入地学,天长时久,坚持不懈地学,学到最深境界是入迷入痴,方有成就可言,好运才会向你走来。
印刷术的发明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它是由宋人毕昇发明的。
毕升是杭州一家印书作坊的工人。开始时,他在作坊里学刻字,就是把一个个汉字雕在木板上,这被称为雕版印刷术。他刻的字,又整齐又漂亮,作坊里的人都很尊重他。
但毕昇总认为这种印刷术有很多不足,总想将其改进一番。事情是这样开始的:
有一次,作坊里要赶印一本书,但是一位刻字工人在一块整版上刻错了一个字,这样,这一个整版就报废了。毕昇认为:“一个整版被扔弃了,不但耽误了工期,而且也浪费了人力和物力,如果整版上的每个字都是活的,那么,刻错了一个字就可以随时换了,而不用浪费整个版啊!”
他又进一步想到:“书一印完,版子就没用了,要是用一个个单个的字来排版,印完一本书,拆了版就可以排别的书,不是又省时又省力吗?”于是,毕昇开始试着刻木头的活字,但效果并不很理想。
有一次,毕昇去看一个窑厂的朋友,他看见工匠们正在制坯烧窖,制作陶器,毕昇由此受到启迪。他学着窑厂工匠制作陶坯的样子,先用泥土做成一个个小型长方体,把顶端切平后像刻图章一样刻上一个个单字,然后放到窑中去烧,使每一个字都像小巧玲珑的小瓷砖一样,烧好后,他又把每个字按韵排列好,以便查用。
每到印书时,他就将需要的字一个个捡出来,按书稿的要求一行一行排在铁板上,周围用铁框压紧。这样,就做好了一个活字版。
可是,这种活字版仍然有毛病。就是印书印多了的时候,字就“活”了起来摆不平整,有的字印出来了,有的字模模糊糊的看不清,甚至印不出来。
他又进一步研究起来,改进了组版的方法。为了使每一块活字版形成平整坚固的整体,版子周围除了用铁框外,预先还在铁框上放一些松脂、蜡等黏合材料。他将铁框放在火上烘烤,黏合材料就熔化了,这时,他趁热用木板把那些活字压平,冷却后,平整的活字就牢牢地固定在铁框里了。
印完后,毕昇再将铁板烤热,松脂和蜡熔化了,他就可以将活字一个个拆下来,保存好,以后可以再用。活字印刷术也就由此而来。
哲理点拨:并非一切都靠思想,你还必须付出实际行动。实践才能出真知,因此,要敢于实践。光想不做,光学不用都于己无益!
食鱼无反
春秋时期,齐景公到已经灭亡了的纪国的土地上游览。
看到纪国的废墟上到处瓦砾遍地,野草丛生,狐兔出没,乌鸦乱飞,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让人目不忍睹。
齐景公坐车正要离开这里,忽然有一个侍从举着一只金壶献给齐景公,齐景公问:“这么贵重的壶是从哪里得到的?”
侍从说:“从废墟中拾到的,不敢据为己有,特意献给君侯观赏。”
齐景公接过金壶,打开壶盖,往里边一看,发现壶中有用朱砂写的文字,这是两句铭文:食鱼无反,勿乘驽马。
齐景公看后称赞说:“太好了!铭文中有这样的话。‘食鱼无反’,是讨厌鱼的腥味,就不把鱼翻过来继续吃;‘勿乘驽马’,是讨厌马劣跑得不快不远。”
齐景公认为自己解释得很好,因而流露出得意之情。
这时,宰相晏婴说:“大王差矣,臣以为不是这个意思。”
齐景公见晏婴反对自己,心中不高兴,便问:“那你说是什么意思?”
晏婴回答说:“‘食鱼无反’,是留着鱼的下一面不吃,为的是不要耗尽民力;‘勿乘驽马’,是告诫君王不要把无德无才的大臣安置在自己身边!”
齐景公不相信晏婴的解释,于是反问道:“纪国既然有这么好的铭文格言,为什么灭亡了呢?”
晏婴回答说:“纪国的灭亡,是有原因的。我听说过,贤德的君王治国有方,把施政纲领、措施写成文字,悬挂在街巷的大门上,让民众遵守。可是纪国有好的治国铭文格言,却把它写在金壶里,不让民众知道,国家怎能不灭亡呢?”
齐景公点头称赞说:“还是相国见解高明!”
哲理点拨:光有好的理论是不够的,必须要实践它,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不鼓不陈列
春秋时期的宋襄公,一向以仁义标榜自己。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率领本国军队讨伐郑国,在涿河之滨与精锐强大的楚军遭遇,一场血战正在酝酿之中,宋军先到一步,已经排成战列,剑拔弩张。此时,楚军兵马还在乱糟糟地渡河。
宋军司马子鱼一见,劝宋襄公说:“主公,楚军在船上不便攻打我们,我们就趁此良机,放火箭烧他们的船,杀他们的兵,楚军一定大败。”
宋襄公不同意,说:“寡人听说有道德的君子不杀害受伤的人,不抓白头老者,不乘人之危,推人于险。楚军还未站稳就打,这违背仁义!”当子鱼还想再劝宋襄公时,楚军已经渡过河了,以至宋军错失了良好战机。
等楚军渡过了河,还在排列阵势,声音喧呼可闻时,子鱼又劝宋襄公说:“趁他们混乱的时候攻打他们,他们一定没有防备,我军必然会取得大胜。”
宋襄公还是不同意,说:“这也不是君子的作为,你不要破坏我的好名声。”子鱼气得不知该说什么好,在这双方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又不好和宋襄公理论,于是又错失了一次绝佳的战机。
结果等楚军一切就绪,就向宋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宋军本来实力就不如楚军,宋襄公又不肯倚仗有利时机攻打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弃械逃跑,宋襄公也狼狈不堪,而且腿部还受了伤。
哲理点拨:在学习中,我们要学会活学活用,不要死守教条,死抱书本。书本是死的,脑子是活的,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同一件事情的处理也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切不可像宋襄公一样愚昧。
纪夫人解难题
有一次,乾隆要纪晓岚撰一副科场匾文,要将乾隆垂爱贤才,考官为国选拔贤能,并且鼓励举子读书上进的三重命意,一并蕴涵其中。
纪晓岚听后,立即拟出了几句,可是乾隆听了都不满意。纪晓岚只好接着搜肠刮肚地思索,可想来想去,却连自己满意的都想不出来,这一急将汗珠也急出来了。
乾隆一见,假装发怒道:“朕给你一天时间好好想想,要是还是想不出来,朕要将你削官为民。”
纪晓岚只好唯唯诺诺地退出朝来,一回到家,他就搬书查典,绞尽脑汁地思索,可仍然想不出一条好语。
眼见天色已晚,纪晓岚还在书房忙碌。他的妻子马月芳一见,料知他必是遇上了什么难题,于是亲到书房来询问缘由。
纪晓岚长叹一声,将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夫人,谁知马夫人听完,却咯咯咯地笑道:“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现成之语,为何不用呢?‘天子重英豪’这一句,岂不恰当无比吗?”
纪晓岚一听,立即喜出望外,觉得再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第二天上朝,纪晓岚就将这句话献给乾隆。乾隆果然大喜。原来这是人们熟知的一首诗中的句子,诗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用了这头一句,下面这三句之意,自然就联想起来。皇上所限之意,也尽在其中了。
接着,乾隆又问纪晓岚是怎么想出来的,纪晓岚不敢隐瞒,如实相告。乾隆一听,打趣道:“爱卿学识超群,全在你勤学好问,得益于有众多师友。只是今日朕方才知晓,爱卿原来还是夫人马氏一门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