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点拨:语言永远也不可能全面地反映事物,很多时候,实实在在地去感受事物比根据语言去了解事物,要更容易接近事物的本质。
惠施的比喻
惠施做了梁国的宰相后不久,有人对梁王说:
“其实惠施没什么本事。你看他说话,就知道用比喻,如果不用比喻,他一定没法把事情说明白。”
“是呀!他就知道用比喻。”梁王想了想说。
第二天,梁王见了惠施,就说:“你以后说话请直截了当地说好了,不要说那些比喻了。”
惠施说:“如果现在有个人不知道‘弹’是什么样的,就来问你。而你告诉他说,‘弹,就是‘弹’那样的。他能明白吗?”
“这样说,他当然不能明白了。”
那么你告诉他,‘弹,是一种射击用的东西,它的形状像把弓,它的弦是用竹子做的,这样说你能明白吗?”
“应该能明白了。”
惠施说:“用别人知道的比喻他不知道的,目的是要把事情说地更明白,现在你不让我用比喻我怎么能做得到呢?”
梁王说:“你说得有道理!”
哲理点拨:不一样的两件事,常常包含着相同的道理。善于运用比喻的人,能用简单的话说清复杂的问题。
鼓盆而歌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去安慰他。一进门,见他披头散发,光着脚丫坐在棺材上,手里拿着一个瓦盆,一边敲一边放声歌唱。惠施吃惊地问他:
“你的妻子和你在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还为你生儿育女,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也就算了,为何还要敲盆唱歌呢?”
庄子说:“她刚死的时候,我心里难过极了。可是后来我想明白了,人本来是宇宙中的气凝聚而成的,气的凝聚和分散就像四季的变化一样,是很自然的事。她死了,不过是回到原来的状态,如今她已经安睡在天地之间,我又有什么好哭的呢?”
一说完,庄子继续敲盆唱歌。那歌声仿佛是痛惜妻子的离去,又仿佛是为她回到自然的怀抱感到欣喜。
哲理点拨:痛哭可以表达深情,歌唱同样也可以。庄子并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只不过他睿智的目光善于发现事物的另一面,从喜中看到忧,从忧中看到喜。另外,庄子所说的气不是物理学中的气体,而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
行不在服
墨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道德家。
有一天,墨子的弟子报告墨子说:“先生,外面有一个穿着儒生服装的人请求与先生相见。”
墨子说:“请他进来吧!”
一会儿,那个人跟随墨子的弟子进来。他复姓公孟,信奉儒家学说,是孔子弟子的弟子,人们尊称他为公孟子。
只见他头戴着青布冠,穿一身儒生的服装,腰带上还插着笏板。
他洋洋自得地问墨子说:“请问先生,作为君子是穿上某种服装之后才有所作为呢?还是有所作为以后才穿上某种服装呢?”
墨子回答说:“人有作为没有作为,不在于他穿什么样的服装,关键在于他的行为如何。”
公孟子进一步追问:“凭什么得知这样的道理呢?”
墨子解释说:“从前,齐桓公头上戴着高冠,腰间系着宽大腰带,身佩金剑,手持木盾,他治理齐国,把齐国治理得很好;晋文公身穿粗布衣服,外套老羊皮袄,用熟牛皮系挂着长剑,他治理晋国,把晋国治理得很好;楚庄王头上戴着法冠还系着丝带,身上穿着的衣袍十分肥大,他治理楚国,也把楚国治理得很好;越王勾践剪短头发,身刺花纹,他治理越国,也把越国治理得很好。这四位君王,他们的穿着不同,但是都很有作为,建立的功业同样显赫。我凭这些懂得有作为的人不在于他们穿什么样的服装。”
公孟子说:“讲得好!我听说:‘赞赏好的主张而不尽快实行,是不吉祥的。’我愿意脱去儒生的服装,更换掉儒生的青布冠,再来拜见先生,可以吗?”
墨子说:“不必了,请你就穿这身衣服与我相见吧。如果一定要丢弃笏板,更换青布冠,然后再与我相见,那么不就等于说一个人有没有作为果然取决于他的穿着打扮了吗?”
一句话把公孟子也说笑了。
哲理点拨:一个人的行为和穿着打扮没有必然联系,要有所作为,就不必刻意追求穿着打扮。
苑囿嫌大
春秋时期,齐宣王在位时,沉湎于声色犬马,成天飞鹰走狗,到处围猎。
有一天,伟大的政治家孟子来到了齐国,宣王接见了他。宣王问孟子:“寡人听说周朝时文王也喜欢打猎,听说他的猎苑足足围了70里,究竟有没有这件事?”
孟子回答:“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确实有这回事。”
宣王吃惊地问:“难道真有这么大吗?”
孟子答道:“确实有那么大,但是当时老百姓还嫌太小呢。”
宣王叹口气说:“唉,还是古时候的老百姓好啊!寡人的猎苑只围了40里,老百姓都嫌太大了,真不通情达理。”
孟子说:“文王的猎苑虽然方圆70里,可是他允许百姓进去砍柴,进去捉野兔,并且还可以一起分享打来的猎物。文王和人民一同使用这猎苑,而这个猎苑也属于人民。因此,人民嫌它太小,而您呢?”
顿了一下,孟子又缓缓说道,“实话告诉您,我初来齐国,胆战心惊的,生怕触犯了您的禁令,问明白了禁令才敢入境。听说大王的猎苑,不准百姓砍柴拾草,不准随意进出,杀死一头麋鹿,就要判成死罪。这样,不就等于在国内设下一个方圆40里的陷阱火坑了吗?人民嫌它太大,难道不合情合理吗?”
宣王听了,若有所思,过了不久,那些猎苑的禁令就被撤销了。
哲理点拨:为人民谋利,人民自然拥护。
身教重于言教
一天,老子告诉他的学生们说:“知晓体道的人,就不要过多地进行言教了,敦促他们身体力行就可以了。对于不懂道或懂而行差的人们,就又需要经常反复地施以言教:使他们杜绝私欲奢望的缺口,闭其想入非非的门户;磨掉私妄的锐意,解脱那私欲的纷争;使他们和同于道所指引的光明之路,和谐共存于道所召唤的无私人世,这就是道所期望的大同。”
哲理点拨:人不得以个人得失分亲疏、利害、贵贱的取舍,只有能如此做的人,才能取得天下人的尊重。
君子能受穷
孔子周游列国时,一次到了卫国,卫灵公就向孔子请教军事作战的事。孔子并不是不懂,但因为卫灵公问这个问题是要发动侵略战争,所以孔子就不答复他,第二天就带着一大批学生离开卫国,到了陈国,结果断了粮食,跟着他的学生病倒了一大片。
这时子路很不高兴,颇有怨言,跑去对孔子说:“老师你天天讲道德、学问,讲了半天,结果怎样?现在同学们都快饿死了。君子!君子竟然这么贫穷。
孔子说:“君子才能够守穷,换句话说,要看什么人才有资格穷,只有君子才有受穷的资格,虽然处在贫困中,还是能够信仰坚定,不动摇。如果是小人,则相反,一穷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干了。受不了穷就不算君子。”
哲理点拨:如果自己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情,即使一时生活窘迫也能够得到心灵的愉悦,幸福感也会油然而生。而如果因为贫困就抛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那么就算家财万贯也毫无意义。
公孙仪不受鱼
春秋时,公孙仪作鲁国宰相。他自小喜吃鱼,鲁国的官员就都争着买各种鱼送上门去,公孙仪却从不接受。有时别人偷偷放下一条鱼在府门口,公孙仪也让人挂起来,直至干了也不吃。
他的弟弟问他:“你那么爱吃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是为什么呢?”
公孙仪答道:“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才不能接受别人送的鱼。因为一旦收下了鱼,就得照人家的意愿去办事,那就将违法乱纪。犯了法,就会被罢免宰相的职务。一旦丢了官,虽然想吃鱼,又有谁再给我送呢?不收别人的鱼,就不会因为贪赃枉法被罢官,虽然没吃别人送的鱼,却能保证自己能有钱买鱼吃。”这是深知靠人不如靠己啊。
哲理点拨:公孙仪能够从一条鱼反省到送鱼者的用心,再从中看到隐藏其中的危险。看似平易的智慧,却足令后世贪利亡身的蠢人汗颜。
管仲直刺君过
春秋时期,齐桓公刚继位时,任用管仲为相,君臣二人彼此尊重,配合得十分默契。
有一次,齐桓公对管仲说:“我对管理好国家总是没有信心,因为我这个人有三大缺点。”
管仲问:“都是哪三大缺点呢?”
桓公说:“我爱好打猎,即便是天再黑,我也要到山林野地里去,一直到找到野兽才停止,因为这,大臣们很难见到我的面,把政事都耽误了。我虽然知道这是不好的,但总是无法克制自己。”
管仲听了,说:“虽然这不是件好事,但还不要紧。”
桓公说:“我还喜好饮酒,经常不分白日黑夜,以至于诸侯使者都不能当面致意,使他们都不满意。我虽然知道这是不好的,但同样无法克制自己。”
管仲说:“这也不要紧。”
桓公又说:“我还十分好女色,见到漂亮的女子我都想要,对女色的过分追求既伤了我的身体,又伤了我的德行。”
管仲说:“这也不要紧。”
桓公见管仲都说不要紧,以为他在敷衍自己,脸色大变,说:“我认为这三大缺点已经够糟糕了,除了这三件事,难道还有什么不可以的事吗?”
管仲不慌不忙地回答说:“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只有处事优柔寡断和为政不勤勉才是不可以的。优柔寡断则无人拥护,不勤奋则难以成事。”
桓公听了,说:“这个问题太深奥了,我需要好好想想,我们改日再谈吧。”
管仲说:“这就是为政不勤奋。现在就可以谈,为什么要改日呢?”
桓公觉得很惭愧,脸都红了,他问管仲:“那我该干什么呢?怎样才能做到为政勤奋呢?”
管仲说:“公子举为人见识广博,又很懂得礼仪,好学而又谦虚,可以派他出使鲁国以结国交,因为他的性格同鲁人契合;公子开方为人灵活而又精明,可以出使卫国;曹孙宿为人谦恭而又善于辞辩,正合乎楚国人的风格,可以派他到楚国去。”
桓公点头同意,于是发布命令立即派出三位使者,办完这些后,管仲才向桓公告辞。
哲理点拨:作为一个国君,最大的缺点不是好玩,也不是好酒、好色,而是优柔寡断和为政疏懒。如果一个君王不能雷厉风行,自主决策,而且耽于享乐不问政事,那国家祸患也就埋下了。
鼻子上的白粉
庄子有一次去给别人送葬,专门绕道去老朋友惠施的坟墓看了看。庄子在坟边默然地立了好一阵。面相凄然地对身后的弟子们说:“惠子走了,我就再也没有好搭档了啊!
“过去有个郢地的人,他在自己的鼻尖上抹了一层薄薄的白粉。然后,他找来一个叫匠石的人,让他用一把锋利的大斧子把鼻子上的白粉砍去。这无疑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弄不好会把鼻子砍掉。
“大家都劝郢人不要冒险,可郢人只是笑笑,毫不在意的示意匠石动手。
“匠石也不慌不忙,他拿起大斧,对着郢人的鼻子‘嗖’的一声劈了过去,一道白光划过,大家睁眼一看,郢人鼻子上的白粉已踪影皆无,而鼻子却一点儿也没受伤,大家都称赞匠石斧劈白粉的高超技术。”
说到这儿,庄子停了停,又说:“后来,宋元君听说匠石身怀绝技,便想见识见识。他派人找到匠石,在核实确有此事之后,请匠石再表演一次。
匠石说:‘我倒是很擅长摆弄那把斧子,但要有合适的人与我配合才行。’宋元君忙要派人去找那个郢人,匠石却无限伤感地摆摆手说:‘不要去了,我那位鼻子上抹白粉毫无惧色的搭档早已死了,有好搭档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好搭档配合,我是不敢表演的呀!’
唉!自从我的老朋友惠施死后,我也失去了一个好搭档,再也没人与我相互辩论了,我觉得自己好像没什么话可说了。我的学术也没有什么进步了,唉,老朋友呵……”
弟子们听了,都为庄子感到悲哀。
哲理点拨:庄子本是一个达观的人,妻子死了他竟然鼓盆而歌,表现得非常超脱,但面对好朋友惠子的死,他却十分伤感,这是很不容易的。人生在世,知音难觅,有了知音应当珍惜才对呀!
快要干死的鱼
战国时期,有一次庄子吃不上饭了,就去河监侯那里要粮食。河监侯说:“可以啊!等到年底我收完租粮后,再借给你三百两银子,你看怎么样?”
庄子饿得肚子咕咕直叫,他忍着饥饿,说:“昨天,我在来的时候,听见路上有人在叫救命,我走过去一看,发现声音来自干涸的车沟里的一条鲫鱼,它见到我,就对我说:‘我本来是东海里的鱼,现在不幸落在了这个车沟里,你能不能给我打一桶水来,救救我呢?’
“我说:‘好啊!我这就去南方劝说吴国和越国的国王,让他们将长江的水引来,那样就可以救你了,怎么样?’鲫鱼生气地说:‘我现在只要一桶水就能活命,等你引来了长江水,就只能到咸鱼铺子去找我了!”
哲理点拨:帮助别人一定要及时,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可贵。
死人头骨
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在路边的荒草中看见一个死人的头骨,风吹过头骨,发出呜呜的声音。
庄子用鞭子敲着头骨,问它:“你是因为干了伤天害理的事而成了这个样子呢?还是因为国破家亡,被刀砍死成了这个样子呢?或者你做了什么坏事,怕给父母妻子带来羞辱而死在他乡成了这样呢?你是遭受了饥饿寒冷变成这个样子呢?还是寿命到了,老死而成了这样呢?”
说完,庄子觉得有点困,就躺在车中,枕着头骨睡着了,到了半夜,那个头骨托梦给他说:
“听了你白天说的话,你大概是个说客吧。你说的什么国破家亡啦,羞辱啦,饥饿寒冷啦,老死啦,这些都是活人的痛苦,死了就没有这些了。你想知道死后的快乐吗?”
“好的,你说说看。”
头骨说:“死了以后,没有官府来管我,也不用一年四季忙忙碌碌,自由自在,与天地同寿,就算在人间做国王也比不上我快乐啊!”
庄子不信,说:“我叫掌管生死的神让你重新活过来,回到父母、妻子、朋友中去,你愿意吗?”
“不!不!不!”头骨害怕地说,“我舍不得这自由自在的快乐,我怕过人间那种忙忙碌碌的日子。”
哲理点拨:髑髅认为死了比活着好,因为死了就不再有生的痛苦,其实,换个角度看,死了又不如活着好,因为死了也不再有生的欢乐。
目不见睫
战国时期,楚王准备派遣军队去讨伐越国。庄子听说后,就问他:“因为什么原因你要去攻打越国呢?”
楚王回答说:“越国兵力很弱,国家也治理得一团糟,现在正是攻打他的好时候。”
“唉!”庄子说,“人有时候就像我们的眼睛一样啊!”
“你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楚王问道。
庄子说:“眼睛能够看见几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紧挨着它的睫毛。大王,请你想想,你的兵力真比越国强吗?你以前跟秦国、晋国打仗都输了,这不是说明楚国的兵力弱吗?楚国的强盗在国内横行霸道,官府不但不管,还和他们勾结在一起,这不是说明楚国治理的也是一团糟吗?越国的弱点楚国同样有,你却还要去打越国这不就像眼睛看不见睫毛吗。”
楚王听了这番话,就不去攻打越国了。
哲理点拨:发现别人的缺点容易,发现自己的缺点往往很难。
墨子说话有点笨
有一次,楚王问墨子的学生田鸠:“为什么你的老师墨子事情总是做得很好,说起话来却有点笨?”
田鸠说:“在说到我的老师之前,请允许我讲两个小故事。”
“请说。”
田鸠说:“有个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他用一种叫做木兰的高级木料做了一个装珍珠的盒子,又用贵重的香料把盒子熏出香味来,还在盒子四周刻了精美的花纹,镶上玉石和翡翠。结果郑国人只买了他的盒子,却没有买他的珍珠。这真是善于卖盒子却不善于卖珍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