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哲理故事精编
27220200000042

第42章 哲语篇(3)

“当年秦伯把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时,挑选了七十个美貌的女子跟随服侍女儿。到了晋国,晋国的公子却喜欢上了那些侍女,新娘子反而被冷落了。这真是善于嫁侍女却不善于嫁女儿啊!如今的人,一个比一个能言善辩,说起话来都喜欢使用华丽的词语,结果别人只顾注意他精巧华丽的语言,倒把他话里的意思给忘了。

“墨子的学说,都是传播古代的美德,讲述生活的道理,用来启发众人。如果他把话说得过于华丽精巧,人们就会只注意他的文采,而忽略他的道理,如果这样的话,就和楚人卖珠、秦伯嫁女一样了,所以墨子说话不喜欢讲究技巧。”

哲理点拨:形式本来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过分讲究形式,就会掩盖、损害内容。

孔子之贤

有一天,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在朝廷中对其他官员说:“别人都说孔子是大圣人,照我看来,他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他的弟子子贡就比他强。”

子贡听说这件事后,就对人说:“这样说就不对了,我怎么比得上我的老师呢?拿房屋的围墙来做比喻吧,我家的围墙只能达到肩膀的高度,谁都可以看见里面房屋的美好。而我的老师的围墙却有几丈高,人们又找不着大门进去,那就看不见那里面宗庙的壮美和房舍的多种多样啦。能够找着大门进去的人或许不多吧。因此,叔孙武叔老先生那么说,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别人都认为子贡说得很好。

后来,子贡听说大夫叔孙武叔毁谤自己的尊师孔子,感到心里很气愤,就去找到叔孙武叔说:“你不能这样做!我的老师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能好比是一座小山丘,还能够超过,而老师的贤能却好比太阳和月亮一样,是没有办法超越的。有人纵然想自绝于太阳、月亮,可那对于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看出他太不自量罢了!”

又有一次,有人对子贡说:“您对孔子那么恭敬,是不是他真的比你强呢?”

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可以表现他聪明,也可以说一句话表现他不聪明,由此可见,说话是不能不谨慎的。我的老师的不可赶上,如同上天不能用梯子一级一级地爬上去一样。

“我的老师如果当上国家的君主或得到采邑成为卿大夫,他要百姓站住脚跟,百姓便都自然站住脚跟。若引导百姓前进,百姓自然都跟着前进;若安抚百姓,百姓自然都会前来投奔;若动员百姓,百姓自然会同心协力。他老人家生得光荣,死得可惜,我又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哲理点拨:人的灵魂和气质决定了他的层次和追求。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总能左右逢源,事事如意。人格魅力是你成功的保证。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和帮助,从而让自己的梦想早日实现。

变换角色

春秋时,鸱夷子一直在田成子的门下做随从。田成子离开齐国到燕国,邸夷子背着符信跟随在后。

来到望邑后,邸夷子问他:“你听说过干水沟里的蛇的故事吗?干水沟里的蛇,准备换一个新居,有小蛇对大蛇说:‘你走在我前面,我跟在你后边,人们看见我们是游动的蛇,一定不会饶了你,不如我们相互纠缠,你背着我,这样人们一定会把我奉为神君。’现在我外表丑陋而您却很漂亮,要是您作为我的使者,人们一定会认为您是一个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国君。您要是作为我的主人,人们会以为您最多不过是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小国君主。这样看来,您还不如装作我的舍人。”

田成子因此背着符信跟在鸱夷子后面。到了客舍,客舍的主人果然很恭敬地招待他们,献给他们酒食。

哲理点拨:要把问题放到多个角度去思考,这个角度不行,换个角度也许就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

踊贵鞋贱

春秋时期,齐景公在位时,刑法相当残酷,动辄就把人的双脚砍掉,这种刑法在那个时候叫“刖足”。它是专门为惩罚那些忤逆、欺君的人设的刑法。

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职业:专门做假脚出售,古代称之为卖踊(踊,是供受刖刑的人穿的鞋子。)

有一天,景公召见了宰相晏子,想叫他换一换住所,对他说:“先生是我国的宰相,位及人臣,当朝文武的楷模,可是您住的地方靠近市场,又狭小,又嘈杂,尘土飞扬,不能居住,就连一个五品的大夫都比先生的住所大,不如寡人再赐你一所既清静又大的住所吧?”

晏子拜辞说;“正因为臣乃是当朝宰相、文武百官的楷模,更应该以身作则,其他官员才能效仿。如果臣先住大宅、买良田,试问天下人还怎么去以臣为楷模?这样奢侈风气会愈演愈烈,不仅耗费国库钱财,也会增加百姓负担。再者,这里是我父亲住过的地方,臣父原来也是宰相,臣的功德远不及先父,这间住宅对我来说已经够奢华的了。再说,家近市场,早晚买东西方便,对我是很有利的。”

景公笑着说:“既然先生住在市场旁边,相必应该知道市场的行情吧,你可知道最近物价的贵贱吗?”

“当然知道。”晏子回答。

“那么什么东西卖得贵,什么东西卖得便宜呢?”

“贵贱嘛,”晏子答道,“假脚供不应求,天天涨价,鞋子卖不出去,天天跌价。”

景公听了,知道了晏子的言外之意,脸色顿时变得很难看。

后来,齐国就不再滥用砍脚的酷刑了。

哲理点拨:有时候采用对比手法,引起对方注意,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主题,却更深刻地揭示了本质,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五种昏暗

春秋时期,晋国有位着名的乐师,叫师旷,字子野。他是个双目失明的人,但是在晋国朝野很受重视。

有一天,晋平公闲暇无事,找师旷陪他在旁边闲谈。平公对师旷双目失明很同情,他对师旷说:“乐师出生以来就没有眼珠,太可怜了,你从来没见过太阳是什么形状,云彩是什么颜色,你眼前是一片昏暗,如果寡人能让你的眼睛复明就好了。”

师旷说:“天下有五种昏暗,可是我的这种昏暗并不包括在内,并且我的这种昏暗比不上这五种昏暗中的任何一种。”

晋平公感到很奇怪,于是便问:“难道还有比双目失明更昏暗的吗?乐师说的寡人不明白,您说的这五种昏暗到底是什么呢?”

师旷说:“我所说的自有道理,不知君侯有没有兴趣听?”

晋平公说:“正好今天没事。你细细说来,让寡人听听,这第一种昏暗是什么?”

师旷说:“群臣行贿受贿,追逐名利地位,百姓受害含冤,无处申诉,而君王却不觉察,这是第一种昏暗。”

晋平公问:“第二种昏暗是什么?”

师旷说:“忠臣不受重用,受重用的大臣不忠诚;才能低下者身居高位,不贤者居高临下,凌驾在贤人之上,而君王却不觉察,这是第二种昏暗。”

晋平公问:“第三种昏暗是什么?”

师旷说:“奸臣欺诈,使国库空虚,凭借他们的小聪明,掩盖他们的罪恶;贤才被放逐,奸臣显贵,而君王却不觉察,这是第三种昏暗。”

晋平公问:“第四种昏暗呢?”

师旷说:“国家贫穷,民众疲困,上下不和;当权者贪财好战,他们的欲望永不满足:阿谀奉承的小人,在旁边随声附和,而君王却不觉察,这是第四种昏暗。”

晋平公问:“第五种昏暗呢?”

师旷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办法不明确,法律政令得不到贯彻执行,官员们风气不正,百姓生活不安,而君王却不觉察,这是第五种昏暗。”

晋平公说:“五种昏暗的危害是什么呢?”

师旷说:“国家有了这五种昏暗而不出现危险的,还前所未有!我个人的昏暗,只是小昏暗,虽然我从出生就什么也看不见,看到的只是一片漆黑,但是我却能够弹出最好的曲子,不但对国家没有妨碍,而且还能给大家带来欢乐。”

哲理点拨:一个人双目失明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政治思想上的昏暗。

知足的人

孔子有一次对他的学生颜回说:“颜回呀!来!你家境贫穷,居住在偏僻的巷子里,为什么不出仕做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