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哲理故事精编
27220200000047

第47章 智慧篇(4)

三国时期,曹丕称魏王后,趾高气扬,大显威风。他派遣使者去江东,宣布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东吴势弱,孙权只好接受了。照例,只要接到加封的谕诏,应当派人谢恩。派谁去呢?选来选去,孙权选中了赵咨。

赵咨来到魏国,拜见曹丕。曹丕问道:“吴王是什么样的君主呢?”

赵咨昂然回答:“我主吴王秉承父兄大业,从镇江东,是大智大勇仁义雄略之主。”

曹丕听后,心中感到很不高兴,但仍然装作一副感兴趣的样子问道:“可有什么凭据呢?”

赵咨有礼有节地答道:“魏王既然有此问题,我就列举几件事。鲁肃本是江东商人,出身平民之家,而今吴王重其人品才智,让他掌军政大权,这不是知人善任吗?吕蒙出身于行伍,吴王拜他为上将军,这不是任人唯贤吗?俘虏了魏将于禁不杀他,这不是仁义吗?攻下了荆州却命令兵士不许伤害百姓,这不是明智吗?仅此几点,难道不是吴王的雄才大略吗?”

赵咨的话,不亢不卑,头头是道,柔中有刚。曹丕竟无话可答。过了一会儿曹丕又问:“吴王有学问吗?”

赵咨说:“吴王选贤任能,胸有文采,广读书经,专心研究兴邦济国大计,乃一代文韬武略君主,决非纸上谈兵之人。”

曹丕又问:“吴王这么能起用贤人,想对外出战吗?”

赵咨回答:“大国有征伐的雄兵,小国也有防御的良策。”

曹丕突然冷笑一声,问道:“赵先生,你说吴国怕不怕魏国?”

赵咨答道:“东吴有雄兵百万,有长江天险,有丰足的粮米,怕谁呢?”

曹丕无话可再问,便又同赵咨套近乎:“赵先生真是有文采,像赵先生这样的人才,吴王府上有多少呢?”

赵咨答道:“吴中人才济济,多名士,多才子,多将领。像我这样的人,只不过是很一般的。”

哲理点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不能牺牲自己的原则,要做到不卑不亢。如果畏惧强敌,常常会自取其辱。所以,要有过人的智慧,随机巧对,施展自己的才华,抢先在道理上站住脚,这样才能巩固自己的阵营,维护自己的立场。

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得到了一个稀世之宝——和氏璧,这事让秦昭襄王知道后,秦王便派使者带着书信去见赵王,说愿意拿出15座城来换那和氏璧。赵王赶忙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大家觉得,要是答应秦国的要求,恐怕上当;要是不答应的话,秦国很可能发兵攻打自己。讨论了半天,依然没有结果。再说,有谁会愿意担当答复秦王的使者呢?

蔺相如是宦官长缪贤的门客,他对大家说:“秦国用城换璧,如果我国拒绝他的要求,那么错在我国;我国交了璧而秦国不给城,那么错在秦国。依我看,宁可答应秦国,让他们担当不交城的罪名。”

“先生能当使者去秦国吗?”赵王说。

蔺相如说:“臣可以走一趟。秦国交了城,我就把璧留下;秦国不交城,我也会把璧完整地带回来。”

于是,蔺相如就作为赵国的使者出使秦国。

来到秦都咸阳,蔺相如在离宫章台向秦王进献了和氏璧。秦王看完璧,高兴地把璧传给左右的臣子和美人们观赏。蔺相如在一旁呆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交换城的事,知道秦王没有诚意,就走上前说:“这块玉璧上有点儿小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就把璧还给了他。蔺相如拿到玉璧后,向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怒发冲冠,说:“当初大王派使者出使我国,说是情愿拿15座城来换这块和氏璧。赵王于是诚心诚意地斋戒了5天,然后派我来到秦国为大王献上玉璧。我们是多么郑重其事啊!可大王的做法却有失礼节,你不在朝廷正殿而是在离宫别馆接见我,并且态度十分傲慢,拿了璧又传给周围的美女玩赏,故意戏弄我。我看大王根本就没有诚意,所以才拿回了玉璧。大王要是进一步逼迫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璧同时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完高举着璧,对着柱子要摔。

秦王慌了手脚,连声向他道歉,一面把管图籍的官吏招来,在地图上指出从某城到某城割给赵国。蔺相如知道这是秦王耍的花招,就说:“和氏璧是稀世罕见的宝物。赵王送璧时先斋戒五天,大王您也应该斋戒五天,在大殿上备设隆重的九宾大典,我才敢把和氏璧献上。”

秦王无奈,只得答应,叫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休息。

蔺相如想,虽然秦王答应斋戒,但绝对不可能拿15座城和自己交换。于是就派自己的随行人员,穿着破旧的衣裳怀里藏着和氏璧,从偏僻的小道,偷偷地逃回赵国。

经过5天的斋戒后,秦王在朝廷中备设了九宾大礼的正式仪式,请蔺相如上殿。当得知蔺相如已让手下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时,就命令手下人将蔺相如绑起来。

蔺相如摆了摆手说:“慢,听我把话说完,到那时再绑也不迟。天下诸侯都知道赵国弱、秦国强。如果秦国真的能先将15座城割给赵国,赵国怎么会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我欺骗了大王,自己难逃一死,就请用大刑吧!不过,我的话还是请大王和您的大臣们仔细想想。”

秦王想:“即使把蔺相如杀了,也不能追回和氏璧,反而会加深两国的矛盾,倒不如把他放回去。”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王拜他为上大夫。

后来,秦国没有把城割给赵国,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送给秦国。

哲理点拨:当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强敌时,不要被对方的气势所压倒,只要我们临危不惧,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一定能想出打败敌人的办法。如果我们畏惧退缩,首先在心理上就处于劣势,打败对手的胜算就很少了。

曹玮破敌

宋真宗时,曹玮在边境戍守。有一次,与敌人交战,开战不久,曹玮就取得了小小的胜利,敌人很快逃走了。

曹玮探知敌人已经逃得很远了,于是就让部下驱赶着从敌军抢掠来的牛羊辎重慢慢而行,军队行军散漫不整,看起来就像是一群只懂分赃的乌合之众。

诸将不解,对曹玮说:“这些牛羊对我们没有用处,驱赶着行走,还连累我们受罪,不如将其抛弃,把军队整饬好后往回走。”

曹玮置之不理,仍然指挥军队漫不经心地往前走。

敌人知道这一情况后,认为曹玮军军形不整,可以袭击,于是回军准备再战。

曹玮听说敌军前来,并不慌乱,反而命令部队更加缓慢地行军,直到走到一个地形有利的地方,才停止前进,等候敌军。

等到敌人迫近了,曹玮派人对他们说:“你们从远处而来,肯定非常疲劳,我不想在你们疲劳时袭击你们,请你们先休息人马,然后再战。”

敌人的确疲累万分,听曹玮这样说,都很高兴,于是解甲下马安心休息。

过了一段时间,曹玮又派人对敌人说:“你们已经休息好了,可以决战了。”

于是,双方各自布阵厮杀,宋军以逸待劳,将敌军打得大败而逃。

事后,部将们都对曹玮的做法感到很不理解,曹玮解释说:“敌人去而复返,一来一回差不多有百里。我早知敌人已非常疲劳,所以故意驱赶牛羊慢慢而行,装出贪图财货的样子,来诱骗敌人。如果在敌人来势凶猛时决战,胜败还很难预料。远行的人,如果稍微休息,会更加疲劳,以致立起身来都难。因此我让他们先休息后决战,这时敌人锐气已尽,我再指挥部队攻击,敌人必然支持不住。”

众将听了,都对曹玮佩服不已。

哲理点拨:有时,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也可以成为制胜的关键。

晏子智斗楚王

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晏子虽然身材矮小长相丑陋,却是饱读诗书、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为人机智。

有一次,晏子作齐国的代表,前去楚国京城谈判。

当楚王得知晏子要来到楚国的京城时,挖空心思,好不容易想出了一个办法,想利用晏子身材矮小的特点侮辱他,于是令人在京城城门旁边挖了一口小洞,让管礼宾的小官带晏子从此洞进城。

晏子一行人到了,楚国管礼宾的小官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领他从小门进去。晏子不进,看看周围等着看笑话的人群,十分惊讶地说:“啊呀,今天我恐怕来到狗国了吧?怎么要从狗门进去呢?”楚国管礼宾的小官被说得面红耳赤,讨了一脸没趣,只好引他从大门进了城。

晏子走进楚宫,楚王腆着肚皮,高高地站在台阶上,傲慢地瞟了晏子一眼,问道,“你们齐国难道就没有人了吗?”

“臣不知大王这‘无人’是什么意思?”

楚王说:“寡人想知道你国中有多少人?”

晏子从容地回答:“齐国都城临淄有七、八千户人家,房屋一片连着一片,街上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踩着脚跟,张开衣襟就像乌云遮天,挥把汗水有如暴雨滂沱,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拉长了脸吭了一声,又问:“既然这样,你们齐国怎么单单派你出使呢?就派不出比你更强的人来吗?”

晏子笑嘻嘻地答道:“怎么派不出呢?可是我们齐国委派大使是有规矩的,有才干的贤人派去见有才干的国王,无能之辈才派去见无能的国王。我晏子是齐国最无能的一个使臣,所以就被派来见您了。”

哲理点拨:遇到那些傲慢无礼的人,不要姑息迁就,应该运用智慧心平气和地对他们还以颜色。

王僧虔评字

在南北朝时,齐高帝曾与当时的书法家王僧虔一起研习书法。有一次,高帝突然问王僧虔说:“你和我谁的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