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文化常识全读本
27223300000021

第21章 地理·名胜(1)

001古代的“九州”是怎么来的

我国古代,尤其是周代的人们,将“九”看做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数字,如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将中国大地划为九州,正反映了这种以“九”为“天地之至数”的观念。因此,“九州”的最初含义,并不是指九个具体的地区,而是泛指前后、左右、远近所有方位。

“九州”后来成了我国的别称,泛指全国,它最初的含义是指洪水中的许多块陆地。相传在四五千年前,我国大地上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人们被迫向山顶、高地迁徙,后来,禹疏浚河道,制伏了水患,把天下分为九个区域,供后人居住,于是就有了“九州”之名。

九州的划分是以方位为基础的,但同时又以精确的自然地理和翔实的经济、地理知识为脉络,具体是这样的:

冀州,今山西、河北、辽宁一带。

兖州,今河北、河南、山东交界部分。

青州,今山东、辽宁东部,渤海与泰山之间。

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安徽北部,黄海、泰山、淮河之间。

扬州,今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部,淮河以南东至大海。

荆州,今两湖及江西西部。

豫州,今河南、湖北北部。

梁州,今陕西南部和四川一带。

雍州,今陕西北部、中部和甘肃及其以西地方。

这九个“州”,实际上包括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中原地区、淮海地区、华北、华南、华东、西北、西南地区。

趣味链接:“大千世界”的由来

人们常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那么这“大千世界”到底有多大呢?这一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

“大千世界”是对人类社会的统称,源自佛教术语。据《华严经》卷四说:以须弥山(须弥山是古印度传说中的一座山,在它周围四方有东胜神、南赡部、西牛贺、北俱庐四个洲,人类就住在南赡部洲)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廓,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和七山八海,叫做一个世界。累计一千个世界,叫做“小千世界”;累计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累计一千个“中千世界”,才叫做“大千世界”。因此以“千”为单位,经过三次累计而来,准确的叫法应是“三千大千世界”。宇宙中有无数“大千世界”,随着佛教的传播,这一术语逐渐通俗化,世人常用来形容广大而丰富多彩的世界。

002省、县的来历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行政区划实行的是省、县制,现在全国有省级区划单位34个,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又包括数量不等的县。那么,你知道,“省”、“县”这两级的区划名称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在我国历史上,“县”的名称比“省”的名称出现得早。“县”作为行政区划名,始于春秋时期。最初设置在边地,秦、晋、楚等大国往往把新兼并得的土地置县。到春秋后期,各国才把县制逐渐推行到内地,而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置郡。郡的面积虽较县大,但因地广人稀,地位要比县低。所以晋国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见《左传·哀公二年》)。

战国时期,边地逐渐繁荣,才在郡下设县,产生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六国后,确立郡县制,县隶于郡。之后的历朝历代,县一直作为最基本的行政区划单位存在着。

而“省”的区划名称是直到元代才产生的。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国家以后,整顿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创立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它不仅统管全国行政,还直辖大都附近的河北、山东等地区。在地方则设行中书省,置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职,总揽该地区的政务。当时全国共有河南、江浙、湖广、陕西、岭北、辽阳、四川、甘肃、云南、江西等11个行中书省。这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元代的11个行省划分,成为后来我国行政省区的雏形。明朝朱元璋虽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人们习惯上仍称行省。到清代,不仅恢复了省制,而且增为18行省,后又增为22行省,已很接近我国现行区划了。

趣味链接:乡的由来

以乡作为行政单位的历史很悠久,在《周礼·大司徒》中就有“五州为乡”的记载。说明我国在西周时就有乡制的设置。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互相残杀和吞并,但乡的建制却保留下来了。《国语·齐语》载:“三十家为邑,十邑为卒,十卒为乡,三乡为县。”后又有“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的记载。从齐国的情况来看:乡是县以下的一级行政单位,管辖2000~3000户。

秦汉时,则以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每个亭有亭长,乡有三老,还有一些乡官,如秩、啬夫、游微等,用以帮助县令处置乡里的事务。

到唐代时,我国人口增多,经济进一步发展,于是改为“百户为里,五里为乡”。里设里正,乡设耆老,每乡管辖约500户。后来的宋、元、明、清各代,均沿袭效仿,不废乡的设置,只是在辖治范围和管理人户的多寡上有些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沿袭了以前的设置,乡这一基层政权机构得以保留了下来。

003“三晋”的来历

山西省简称晋,又称为“三晋”,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春秋末年,曾经非常强大的晋国大权旁落,朝政被六家大夫把持,他们是赵氏、魏氏、韩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史称“晋国六卿”。他们各自有自己的武装和地盘,互相攻打,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先后被打败,还剩下智氏、赵氏、韩氏、魏氏。这四家中,又以智氏的势力最大。

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于是提出“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齐,韩氏和魏氏不愿得罪智伯瑶就答应了,而赵襄子却不答应。

智伯瑶见赵家敢违抗自己,就胁迫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赵家兵马被围困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智伯瑶又引入晋水,想用水消灭赵军,赵襄子的军队危在旦夕。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但心里却都在想自己家的地形地势也与晋阳相近,倘若用水,两家也会被消灭。

此时,赵襄子派他的门客张孟谈去说服韩、赵二人。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正在犹豫,被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后来三家联合杀死了智伯瑶,智军全军覆没,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瓜分了,并于公元前420年暗杀了形同虚设的晋幽公。

由此韩、赵、魏分别建立了独立的政权。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为韩、赵、魏是从一个晋国分出的三个国家,所以习惯上称为三晋。由于晋国当时的势力范围主要在现今的山西省,而且从晋国分出的赵都城就在今天山西省会太原的东南,所以,现在山西又称为三晋大地。

趣味链接:楚的名称及疆域变化

有信史可考的楚国历史是在殷周之际,它僻处于荆山,即今湖北南漳、保康南和西南一带的山脉,沮水、漳水发源之地,这些地区,现在仍称荆山。周统一天下后,封熊绎于楚,居丹阳:有的学者考证,丹阳应在沮水、漳水下游的枝江一带,介于荆山与郢(纪南城)之间。总之.沮水、漳水流域是楚的发源地和早期政治中心。故有荆楚之称。

春秋时期,楚的疆域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为掩有江淮之间的大国,中心在湖北地区,都城郢都,即今湖北江陵。在楚的全盛时期,它的疆域西边延伸到巫山,到达今四川东部;西北到汉水上游汉中一带,以秦岭为界与秦相邻,西南到今广西东北部;东北到今山东南部;公元前344年,楚攻东越王后,更把原在今安徽中部的东部边界,推进到了东海之滨。

晚期,楚在西部多次为秦所侵,丧失汉中,黔中,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迁都到陈(河南淮阳),又迁到巨阳(安徽太和县东),又迁到寿春(安徽寿县)。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破寿春,楚亡。

存续八百年的楚国灭亡以后,楚仍作为一个地域概念而存在、使用。秦汉时,把楚在地域上分为东、西,南三个部分,称为“三楚”。但对“三楚”地域划分,《史记》与《汉书不尽相同。

《汉书》以彭城为西楚,以吴为东楚,以江陵为南楚。秦汉之际,项羽都彭城,故称为西楚霸王,《汉书》中有记载。尽管分法有别,但“三楚”的大部分地区在今长江、淮河下游一带则是共同的。

004香港因何得名

香港这个名称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其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有以下几种传说。

其一,由“红香炉山”一名演变而来。

据说清初在铜锣湾海旁有红香炉从海上飘来,于是村民便在沙滩上建庙,庙后的小山便被命名为“红香炉山”,由此演变成“红香炉港”,后简称为“香港”。

其二,得名于芬芳的港口。

香港早期常有外国商船停泊,水手们上岸浏览时见遍地是芬芳的野花,他们非常高兴,就把这个地方称为芬芳的港口,于是被译作“香港”。

其三,得名于鳌洋甘瀑。

据说在香港附近有一山溪,是行船者喜欢汲取的溪水,被称为“香江”,其入口的港口被称为“香港”,而全岛也被叫做“香港岛”。

其四,称与“香水”有关。

香港在明代至清初盛产香水,名叫“莞香”,种香及制香盛极一时,不少居民赖此为生。莞香先运至九龙的香涉头(今尖沙咀),然后运到石排湾(香港东北),再乘艚船运至广州甚至江浙一带,所以运香水的海湾就被叫做“香港”。

趣味链接:澳门名称的由来

据记载,明代前期,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沿海有许多供外国商船停泊的地方,如浪白、广海、望峒、奇潭、十字门、虎头门、屯门、鸡楼等处。海边这些可供船只停泊的地方,在粤语中被通称为“澳”。至于“门”,其来由则有多种传说。

一种说法是中国内河通往海洋的海峡总称“门”,澳门内港的妈阁庙,隔海同湾仔的银坑相望,形成海峡象门,故称“澳门”。

另一种说法是澳门南面对开的氹仔、小横琴、路环、大横琴四岛两两相向对峙,海水贯流其间,成十字门状,所以亦有“十字门”之称,故称“澳门”。

此外,澳门南台山(妈阁庙山)和北台山(莲峰山),两山相对成门,故称“澳门”。总之,既是澳,亦有“门”,便称“澳门”了。

005中国古代的都城

商——奄、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西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

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

秦——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里)。

西汉——长安(今陕西西安)。

东汉——洛阳(今河南洛阳)。

魏——洛阳(今河南洛阳)。

蜀——成都(今四川成都)。

吴——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洛阳(今河南洛阳)。

东晋——建康(今江苏南京)。

隋——大兴、洛阳(今陕西西安、河南洛阳)。

唐——长安(今陕西西安)。

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

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金——中都(今北京)。

元——大都(今北京)。

明——北京(今北京)。

清——北京(今北京)。

趣味链接:传说时代的都城

黄帝轩辕氏,定都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十里有土城遗址,建有黄帝庙)。

少昊金天氏,定都于曲阜(今山东曲阜)。

颛顼高阳氏,定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帝喾高辛氏,建都于亳(今河南省偃师县西)。

唐帝尧,建都于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南)。

虞帝舜,建都于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

夏帝禹,建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北)。

006北京做过哪些朝代的首都

战国时,北京是诸侯国燕的首都,叫蓟城。辽代改为燕京,将其作为陪都,金朝于1153年迁都至此,称为中都。因此,一般说来,北京正式作为首都是从金朝开始的。但是,严格说来,第一个建都在北京的是“五胡十六国”的燕国,只是为时很短而已,在历史上并没有大的影响。

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以今天北海所在地为中心,营造新城,定都于此,改称大都,扩建后成为13世纪最光辉的城市。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北京在被明初大将徐达带兵攻取时,叫做北平,明成祖朱棣在1403年,将北平改为北京,并在不久后的1420年正式迁都北京。

1644年3月,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随后,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也以北京为都城,但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在北京只存在了43天时间,即为清朝所取代。清代顺治皇帝定都北京,北京遂成为全国政治中心,从康熙开始,北京城开始大规模地修建。

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又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趣味链接:历史上的东京、西京、南京、北京、中京

我国现在有北京、南京两个大城市,而在历史上,不光出现过北京和南京,还有东京、西京、中京。其地理位置也和现在的不一样。

汉代时,称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因为东汉定都洛阳,洛阳在长安的东方,故名东京,长安则为西京。

西晋定都洛阳,江南在洛阳之南,因此江南人称洛阳为北京。东晋时,南朝人则称洛阳为中京。

南朝宋时,丹徒(即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则被称为北京。

北魏原来的都城是平城(今山西大同),后迁都洛阳后,称平城为北京。

北周时定都长安,称东边的洛阳为东京。

隋时称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

唐初沿用隋的称呼,以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到至德二年时,则以凤翔为西京,长安为中京,成都府为南京,太原府为北京。

五代时,后唐以兴唐府(今邺城)为东京,太原府为西京,后改称北京;后晋、后汉、后周以开封府为东京,河南府(今洛阳)为西京,太原府为北京。

宋时,则以开封府为东京,河南府为西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为南京,大名府为北京。

辽朝以辽阳府为东京,大同府为西京,幽都府(即燕京,今北京)为南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为中京。

金朝时,以辽阳府为东京,大同府为西京;南京,曾先后分别以辽阳、汴梁、平州为南京;北京,金改辽上京临潢府为北京,后改辽中京大定府为北京;中京,金初以大定府为中京,后改河南府为金昌府(今洛阳),建号中京。

明朝朱元璋建国时,以应天府(今南京)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后明成祖朱棣定都于顺天府,称北京(今北京)。

007“十朝古都”西安

西安是现在陕西省的省会,被称为“十朝古都”,这是为什么呢?

公元前11世纪时,周武王灭商后首先在这里建造了都城,以其位居镐池旁而得名镐京,以此掀开了古都西安的第一页。

公元前350年,渭河畔的诸侯国秦崛起。秦孝公迁都咸阳,开始了秦国至二世而亡的这100多年的统治历史。刘邦建立西汉以后,对属咸阳一部分的长安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建都于此。后来,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都城仍在长安。光武帝继位后,定都洛阳,从此全国的政治中心开始转移。

581年,北周权臣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建隋朝,定都大兴城(今西安),不久,隋灭南陈,天下重新归于一统,西安又成为全国的中心。后来隋炀帝无道,天下狼烟四起,太原留守李渊起兵灭隋称帝,建立唐王朝,定都于西安,由于唐王朝的繁荣,古都西安进入了历史上的巅峰时期。

唐时的长安城以龙首厚为基地,向南展开,面积约有38平方公里,为当时中国第一大城,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成就。881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入长安,唐室灭亡,长安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也随之丧失。尽管如此,长安作为十朝古都的灿烂历史仍然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趣味链接:唐代的长安城